1、第30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跟踪训练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群落概述12.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2,93.群落的空间结构3,104.群落的演替5,7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46.综合考查6,8,11,12,13,14,15基础过关1.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解析: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属于种群的特征。2.(2014全国卷,6)某种植物病毒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
2、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病毒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3.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内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食物D.修整过的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情况;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是食物和栖息环境;修整过的草坪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4.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B)A.土壤盐碱度不同使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解析:土壤表层土中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5.(2017湖北襄阳开学考)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
4、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改变解析:发生山崩处很多生物死亡,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该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故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初生演替最先形成的是地衣,而该演替是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6.(2015全国卷,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
5、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7.“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D)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
6、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解析:甲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乙地进行的是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为的干扰可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火山岩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能力达标8.(2016辽宁葫芦岛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A.群落中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而动物没有
7、垂直分层现象B.太阳鱼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仔鱼,不属于捕食关系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解析: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捕食关系是种间关系,太阳鱼成鱼与仔鱼属于同一种群,属于种内斗争;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在争夺阳光等资源的能力处于弱势,逐渐失去优势地位,而被乔木“取而代之”。9.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
8、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D)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解析:两种草履虫都捕食枯草杆菌,所以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a曲线表示被捕食者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b曲线表示随后放入的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内部都存在种内斗争;由于烧杯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营养物质有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营养物质消耗完,a、b两条
9、曲线最终趋向于零。10.下列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A.B.C. D.解析: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群落的空间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
10、用。如农业生产上,玉米和大豆套种,大豆可以利用下层的光照,玉米利用上层的光照;种植玉米的合理密植属于种内关系,而不是群落的分层现象。11.(2017山东肥城统测)下表为三个相邻群落的植被丰富度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植被丰富度(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甲群落21.535.519.5乙群落17.523.816.25丙群落2231.813.5A.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三个层次植被丰富度调查时样方大小要一致B.甲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一般情况下甲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C.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D.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
11、植被更加茂密解析:用样方法对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时,不同种类植物应采用不同大小的样方,如乔木的样方一般为100 m2,而草本的样方一般为1 m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所以一般而言,群落的植被丰富度高,群落的整体丰富度也高;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演替到稳定阶段时,群落的丰富度一般较高,乙种群的丰富度低,可能是群落演替还没有达到稳定阶段;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但总的植被丰富度并不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更加茂密,光照强度不足,影响了草本层的发展。12.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
12、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C)A.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是阳生植物B.物种和物种之间竞争强度小于物种和物种之间竞争强度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D.物种和物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解析:根据题意,封山育林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替换,bc过程中,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出现了物种,物种在与物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物种与物种的竞争强度更大,导致物种先被淘汰,并逐渐消失,物种后来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演替的进行,适宜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终点是森林群落,
13、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乔木;物种与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不能看出两者是否具有捕食关系。13.(2016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生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 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个体数931876056516152344139166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2)研究表明,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
14、(进入成年),7+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 。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3)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的动物甲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动物甲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比实际值相比(填“偏高”“偏低”或“不变”)。(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解析:(1)火灾之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方向主要由自然环境决定。(2)由题意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的数量都为2
15、80,则该种群各年龄期种群数量基本相同,属于稳定型年龄组成,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3)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重捕时,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低于未被捕获的个体,获得的估算值偏高。(4)动物乙捕食动物甲,当动物乙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数量减少,捕食的植物减少,故植物的数量会增加。(5)一种灌木属于同一物种,沿地表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1)次生演替自然选择(或自然环境)(2)稳定型保持稳定(3)活动范围广偏高(4)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5)不能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
16、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14.生态系统研究人员研究甲、乙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如图1,并调查群落甲中某一昆虫的种群数量,统计该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区别群落甲和群落乙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与图1中群落的演替类型相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3)由图2可知,该昆虫种群数量在0a年呈型曲线增长。bf年间,在年,种群数量最少;在ab年该昆虫种内竞争的变化趋势是(填“增强”“减弱”或“相对稳定”)。在bc年该种群的增长率为。
17、(4)若该昆虫具有趋光性,可采用 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解析:(1)区别两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动物的食物与栖息环境有关。(2)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图中甲为次生演替,乙为初生演替。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当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时,呈“J”型曲线增长。图中0a段=2,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当1时种群数量增多,当1时种群数量减少,所以e年种群数量最少。ab年种群数量增多,故种内竞争加剧。bc年种群数量不变,种群的增长率为0。(4)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答案:(1)物种组成食物和栖息环境(2)乙方向和速度(3
18、)“J”e增强0(4)黑光灯诱捕拓展提升15.(2016河南洛阳期末)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的是(填“S1”或“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已不存在,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演替。原因是 。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的利用率。(3
19、)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素是 ,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解析:(1)调查群落中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需要随机选取若干个样地。由于山体滑坡,群落受到破坏,恢复群落内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会明显少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森林群落,所以图中S2为恢复群落的生物量。(2)在原有土壤环境甚至保留有原有植物的种子等条件下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原始森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这样有利于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3)山体滑坡后总生物量减少为原来的20%,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难以恢复。(4)由于山体滑坡,土壤条件受到影响。土壤条件是限制群落恢复的关键因素,增大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有效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帮助植被快速恢复。答案:(1)随机S2(2)次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丰富度(多样性)阳光等资源(3)恢复力(4)土壤条件土壤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