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D【解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
2、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据此排除A、B、C项。因为A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的主要是西方书籍非俄文书籍;B以俄国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开始了国民革命运动,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方面的,与当时的形势不符合;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俄文书籍关系不大,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关系恶化。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D。2下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解析】从股票内容来分析,是公私合营,也就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
3、义工商业的改造,因此,答案应当是B。3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作出编制“三五”计划的指示:“农轻重的次序要违反一下,吃、穿、用每年略有增加就好。搞农业要靠大寨精神,农业投资不要那么多,要减少下来。”毛泽东作出这段指示的背景是()A农业生产年年大丰收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C大跃进运动处于高潮D文化大革命开始B【解析】1960年冬,中央作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国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5年经济调整完成。A与史实不符,C、D时间不符。4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
4、里的“农业社”是指()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B【解析】通过“1957年”的时间判断,当时是三大改造期间,由此可知,当时是农业生产合作社。5某班学生讨论下面某时期的两幅宣传画时,形成这样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ABCDB【解析】从图片可知此为“大跃进”,“大跃进”的错误就体现为B项。为人民公社化的错误。6下表曲线图反映了中国城镇人口数增长的变化。其中导致城镇化进程一度倒退的重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B“左”倾错误的泛滥
5、C自然灾害的密集爆发D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B【解析】审题:“倒退”,曲线向下走的一段是“19601965年”,这一时期以“三面红旗”为代表的错误泛滥。7对下面这张钞票解读正确的是()A流通于中央苏区的钞票B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钞票C共和国发行的第一套钞票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钞票C【解析】审题:时间“民国三十八年”即1949年,图案为工农。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钞票中的小额钞票。8中国某个时期曾出现“写万首诗、唱万首歌运动”,有首诗歌写道:“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这个运动从属于()A土地改革运动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C“大跃进”运动D红卫兵运动C【解析】“
6、大跃进”运动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数量,不仅体现在农业等经济建设上,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大跃进”,过分夸张成了当时时代文化的特点。9下图是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变动曲线图,造成图中段大幅波动的原因是()A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文革”的爆发C“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D经济特区的开设和乡镇企业的兴起C【解析】注意时间,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10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
7、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解析】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1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
8、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B【解析】把握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60年,前30年即是19491979年,后30年则是19792009年,实质上题干的时间信息是改革开放前后,显然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自由的流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A、C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合。12“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非公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
9、的目标。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 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ABCD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符合;二战后由美国封锁到经济全球化符合;由一五计划到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符合;由经济
10、建设追求高速度的“左”倾错误到尊重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符合。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14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解析】“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反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上改变了农
11、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本题选D项。15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该观点()A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书B推动了1984年城市改革的开展C是1992年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D表达了对党的十四大决议的支持C【解析】南方谈话在十四大之前,推动了十四大作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议。16一份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
12、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下列文献中最早可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A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B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本题选C项。17下图
13、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C【解析】从折线图反映,20世纪70年代后,美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是保较低水平且有下降趋势,而中国从1975年以后,基本保持高速增长趋势,结合时代背景,这归结于中国的体制改革的效果。18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经济特区
14、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措施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要清楚题目重点考查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力。所以政治改革也是为经济改革服务,故C符合题意,A与题目强调政治经济关系的题意不符,故排除A。B没有点出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故B也是不符题意的。D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故排除D。19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
15、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B【解析】A、D适合特别行政区;C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区。20“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新中国称呼重要外国友人的外交用语。下图是该词在19562010年人民日报出现频次的示意图。与MN段频次变化无关的因素是()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B中美关系正常化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解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而该段数据时间跨度是19781997年。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
16、牛犁并举,治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为892亩,到1930年,农场数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的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这些大规模的农场,耕作方法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彭
17、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材料三: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进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和农村变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解析】本问是对古今中外农业发展的考查。第(1)问依据材料中“牛犁并举”的信息,及当时各国的变法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分析当时农业生产进步的原因;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从其规模到机械化水平;第(3)问说明变化时注意数据的变化即
18、可,分析各自原因时注意结合当时的各项措施、手段,说明是否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参考答案】(1)进步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确立(私田取代公田)等。(两点即可)(2)特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规模农场经营。(3)1957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减少。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或左倾错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粮食减产。1980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22(20分)阅读下列图片材料: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2)图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图中所示经济特区有哪几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8分)(3)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我国经济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8分)【解析】必须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回答问题。【参考答案】(1)改革开放使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2)反映的问题:我国执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经济特区:图中所示有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变化:发展外向型经济。影响:使我国经济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