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224.50KB ,
资源ID:33422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3422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综政治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综政治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

1、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18 届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文综政治试题1.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声称,世界只是我们心智的构造物。塞缪尔约翰逊则认为,一脚踢块石头过去就能偃息争论。约翰逊与贝克莱的分歧是对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认识 是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反映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 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A. B. C. D. 【答案】B111【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哲学的基本问题。贝克莱的观点认为心智决定物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而约翰逊的观点认为石头这一具体的物能够偃息争论,比喻物质的重要性,因此坚持了唯物主义,所以二者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原问题上存在分歧

2、,正确;两者的观点并没有体现人能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更没有体现思维方法的对立,因此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与哲学派别划分的依据是高考对本单元知识考查的重点内容。如:(1)唯物主义思想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唯心主义则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高考中往往通过宗教与科学就某一问题的认识分歧考查哲学思想的对立。(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阵营。它们之间的思想分歧只是围绕“物质是否是世界的本原”而展开,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2. 2016 年 G20 峰会会标图案用 20 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 “G20 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如右

3、图)。桥梁寓意着 G20 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同时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图案中 G20 的“O”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 CHINA 相呼应。G20 峰会会标图案的设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艺术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设计师的艺术灵感是会标创作的源泉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意识活动的特征。观点错误,实践是会标创作的源泉,会标设计者的奇思妙想不是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

4、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观点错误;观点符合题意。本题选B。点睛:意识的能动作用(1)考查意识的本质:注意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不可与大脑混淆,应明确电脑不能取代人脑成为意识活动的载体。注意一些特殊的意识现象的实质,如梦境、文学作品、科学、感觉,常为高考关注。(2)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也是高考主观试题中经常需要运用的原理,特别是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更是高考的热点知识。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颠倒过来,也不能把二者放在平行的位置,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应仔细辨识。3. “天人相应,日月相参”,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万物变化关系密切。

5、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身体:人在月缺时气血较虚,月圆时气血比较旺盛,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息息相关。因此养生时一定要注意并用好这种变化,根据月亮盈亏的改变,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养生质量的依据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提高养生质量的依据是尊重客观规律,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错误;材料中强调了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根据月亮盈亏的改变,及时调整

6、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体现了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本题选A。4.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材料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有要把握主要矛盾在决定事物性质中的主导作用 立足于事物发展的整体,运用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和发展

7、的观点。“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体现了立足于事物发展的整体,运用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通过优化资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确;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决定事物性质中起主导作用,表述不严谨,不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表述错误;本题选D。5. 马鞍山市是一座因钢设市、因钢立市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和钢铁产能过剩的压力,马鞍山市多措并举,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市功能转变、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循环经济等途径,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这表明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矛盾

8、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市功能转变,促进城市的转变,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及矛盾双方转化的原理,选项正确;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未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选;表述错误,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起促进作用。6.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

9、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 B. C. D. 【答案】C点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

10、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性的;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决定物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7.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侯(一侯为 5 天):“一侯雷始收声;二侯蛰虫坏户;三侯水始涸”。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三侯”现象表明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和观察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和规律的客观性。

11、“三侯”现象表明气候与雷、虫、水汽、沼泽水洼等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确;“三侯”现象表明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不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不选;材料表明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认识和观察事物应基于事物本身的属性,不是基于人的主观需要,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点睛:在联系的观点上,同学们最容易出差错的有两点: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为此我们必须明确: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

12、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尽管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联系不可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8.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量迅速提升,在高票房的同时,观众口中“烂片”的数量也在增加,过于低俗化、功利化的内容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国产影片真正能够赢得口碑,全面满足市场需要和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明显不够,特别是“立足当下,肩负责任”的现实题材作品仍然处于劣势。要创作“高口碑”经典电影,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价值观对人们认

13、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A. B. C. D. 【答案】B点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高考常考点,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同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它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9. 在中国制造 2025中,核心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革创新是勾勒中国制造上天入海蓝图的一条主线。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

14、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关于创新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的继承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说明了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选C;不选,因为实践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选,创新是对传统观念批判继承同时也注入了新的东西。10. 与“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有

15、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的意思是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知觉离不形体说明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因此这一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本题选C。11. 某中学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举办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模拟联合国、跳蚤市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书法、器乐、绘画、摄影评比及学科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为

16、校园增添了文化氕息,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成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样园文化品牌,也为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平台。从哲学上看,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学情、校情,开展的活动要符合实际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据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寓学生的个性于共性之中善于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A. B. C. D. 【答案】C【解析】111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联系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故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学情、校情,开展的活动要符合实际,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但并不是工作的根据,适合题意,是错误的;共性

17、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是错误的;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12. 美术工作者应具备涵养深厚的美学精神,通过行路、读书、遍历、广观,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自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从而创作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判断标准。“涵养深厚的美学精神,通过行路、读书、遍历、广观”说明实践

18、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故符合题意。“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自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故符合题意;说法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本题选D。点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

19、国!材料一:庄子达生梓庆篇仅 146 字,朴实无华地述说了 2300 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让我们来细细品味。 梓庆削木为鐻(j是古代的一种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未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zha通斋)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效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从梓庆看中国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专注走心、追求极致,每一件作品

20、,若想达到精致和完美,都必须把工作的每个环节做细和做到位:“工匠精神”是荣辱不惊、忘名忘利,与今天许多人做事希望利益回报立竿见影相比,梓庆的做法体现出中国古代匠人的更高境界:“工匠精神”是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术到极致,几近于道。梓庆作为一名杰出的匠人,在选材前全然地净化自己,带着对树木和自然生命的极大尊重去选材。我们坚信,在互联网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并不落伍。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坚持。它能让中华文明走得更久远。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提升消费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増品种、提品质、

21、创品牌。(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梓庆所具有的中国“工匠精神”坚持的方法论内容。(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价值观导向作用知识,分析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品质的作用。【答案】应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或应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中国古代匠人在做每一件作品时,都坚持将每一个环节做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得到一件完美的作品。 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国匠人宠辱不惊、忘名忘利,这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和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2、发挥主观能动性。“工匠精神”是一种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精神,这是成为一名真正“匠人”的前提。(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并在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因此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中国制造业品质,使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解析】111.Com(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价值观导向作用知识,分析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品质的作用,知识指向明确,旨在考查学生

23、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考生据此分析即可。点睛: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特点:材料较长,阅读量较大。材料内涵丰富,信息容量较大。设问含蓄,角度灵活。从设问的角度来说,高考论述题分为限制型和扩展型两种类型。限制型的特点是:它限定了作答方式和范围,设问一般是“材料体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或是已有结论了,不用你去归纳,而是把你的思维集中到这个结论上,重在考查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扩展型的特点是:一般是问“你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说明了什么”。考生需要自己确定答题所用的基础知识和内容,自由发挥程度较大。理在书中

24、,题在书外。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来看,由于情景材料论述题的信息量大,难度较高,区分度强,此类题的得分一般不高,近一半以上的考生因信息把握不准,答案组织空洞,得分在平均分以下。情景式材料论述题做题方法1仔细审题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解答,审题是第一步,是关键,是前提。(1)通读材料找“题眼”。应针对此类题的特点,对材料快速阅读,边阅读边理解,边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状态、 性质、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材料的规定性,即所谓“题眼”,进而把握材料中心。1111(2)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题的意图、要求、指向等都反映在设问中,故这一步尤为关键。学生必须细心审读设问,搞懂蕴涵,抓准关键词,明白题意,把握意向

25、。主要从两点出发:找出关键词句,辨明命题意向。这样才能确定角度,界定所涉内容。找准限定词句,审透题意细节。2规范答题(1)搜索知识找结合。审过材料和设问后,要找材料与设问的交叉融合点,关键是搜索与材料、设问相关的原理、基础知识及其交叉点,取舍作答。(2)运用逻辑定答案。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所以必须认真、缜密、精心组织答案。列提纲:即设计答案框架,它关系着答案的周全性,知识的统一性。用方法:需要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组织答案,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实际:设计答案时一定要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要达到材料与观点的水乳交融。111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城

26、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材料一:在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中,以洪涝和干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今年我国江淮流域入汛比常年偏早 16 天,平均降水量(251 毫米)比常年同期(203 毫米)偏多 23%,特别是暴雨多、强度大,而水利又常年失修、城市排水不畅,致使江淮流域多地内涝、“城市看海”现象多发。但因降水相对分散,尚未形成像 98 年那样的流域性大洪水,李克强在视察武汉时说:当前不少城市出现“看海”,这既有降雨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防汛抗洪基础在“防”,关

27、键在“抗”,核心在“人”。材料二: 2016 年 7 月 23 日,N 市出现了极端暴雨天气,但却没有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这得益于该市有序“海绵城市”建设的做法。为建好海绵城市,N 市确立了多功能、多目标建设体系;编制并贯彻“N 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着力建设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重点项目,统筹天然海绵体(河湖、湿地、坑塘等)的维护与人工海绵体(广场、公园、道路、绿化带等)的构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N 市海绵城市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如今 N 市的“海绵效应”逐步显现,改善了民生,更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1)结合材料一,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今年内涝和“城市看海

28、”现象的主要成因并谈谈今后如何做才能减少内涝和“城市看海”的再现。(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 N 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取得成效的原因。【答案】(1)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今年多地出现内涝和“城市看海”主要因为今年暴雨多、强度大造成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降水虽多、虽强但较分散,所以没能形成大流域洪水;要减少内涝和“城市看海”应坚持两点论,要以人为本,“防”、“抗”结合,加强监测、预报,补足城建欠债;应坚持重点论,坚持以“抗”为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把群众安全放在首位。(2)事物发展过程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

29、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N市从海绵城市建设的全局出发,确立建设体系,统筹安排,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使“海绵效应”显现。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N市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计划有具体措施N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海绵城市为背景,考查矛盾的观点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考生要注意仔细分析材料,找出关键信息。(1)本题考查矛盾分析法,知识指向明确。回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今年多地出现内涝和“城市看海”主要因为今年暴雨多、强度大造成的,体

30、现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防”、“抗”结合,加强监测、预报,补足城建欠债;但是降水虽多、虽强但较分散,所以没能形成大流域洪水,体现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对此要持重点论,坚持以“抗”为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把群众安全放在首位。(2)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考生分析说明 N 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取得成效的原因。N 市确立了多功能、多目标建设体系,统筹天然海绵体(河湖、湿地、坑塘等)的维护与人工海绵体(广场、公园、道路、绿化带等)的构建,体现了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该地有计划有具体措施,按照步骤进行,体现

31、了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点睛:有关“原因类”设问的一般解法解此类题一般是要理论结合现实来回答。具体地说,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或某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有的还要从影响意义来说明,对负面的消极的要说危害,对正面的积极的要说意义。最后还要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需要说明的是,阐述的原因要根据材料又不能拘泥于材料。对于原因类设问的解答具体有三种方案: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