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92KB ,
资源ID:334101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3410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

1、课时作业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黄山市高三诊断它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向“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完全转变,开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材料中的“它”()A.见证了社会转型的巨变 B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C.是国内民族平等的保证 D制定了新中国施政纲领22021池州市高三模拟“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2、度C.成功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能D.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32021六盘水市高三模拟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A.架构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42021邢台市高三统考毛泽东在谈到某宪法时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关于该宪法说法正确的是()A.确立了沿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是新中

3、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52021银川市高三模拟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62021咸阳市高三联考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4、)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72021新余市高三模拟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0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关于错失第三次机遇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 B“左”倾错误的影响C.“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D“一边倒”的外交政策82021九江市高三联考“北京街道变化名称”(如表)。这一历史现象出现在()地安门东大街工农兵东大街珠

5、市口西大街红卫东路景山后街东段代代红路南池子大街葵花向阳路百万庄路东段宇宙红路A.新中国初建期 B曲折探索时期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2021惠州市高三模拟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自1999年开播以来受到了电视观众超乎寻常的期待和欢迎。下图是2010年某一个月31天节目内容主题图表。这反映出()A.社会治理法制化趋势增强B.所举案例具有巨大冲击力C.电视成为主要的传媒手段D.国家法律制度形成了体系102021济南市高三模拟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

6、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12021烟台市高三模拟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122021太原市高三模拟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曾指出,只要台湾当局能为国家守住台湾,那大陆就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蒋介石也表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希望美国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主权,不要阻碍

7、其“反攻大陆”的计划。上述材料表明,在台海问题上()A.“一个中国”是两岸高层的共同认知B.“武力解决”是国共双方的主要手段C.“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D.“倚重美国”是海峡两岸的主要策略132021厦门市高三模拟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规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80%以上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这体现出中央政府()A.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完善B.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C.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D.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142021银川市高三模拟1979年1月,邓小平

8、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A.主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B.体现解决台湾问题政策的灵活性C.不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D.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152021咸阳市高三模拟当某信息传到台湾屏东的一处农地时,十几个正在种菠萝的非“中央军”嫡系部队的老兵们,有的放下锄头,一头就栽到地上,抱头痛哭;有的干脆把工具扔了,用也许是他一生中发出的最高分贝高喊着“可以回家了”。这一“消息”最有可能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

9、大陆探亲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1大同市高三模拟1954年9月15日,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把制定宪法的任务提上日程,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3月初,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四读稿。3月至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七次正式会议,对草案初稿进行研究和讨论。同时,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的代表人物80

10、00多人,用两个月时间,对宪法初稿进行讨论,提出5900多条修改意见,给予起草工作重大帮助。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通过决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止,全国人口总数6亿191万2371人,登记选民总数是3亿2380万9684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条款。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起草,“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不仅使宪法的内容臻于完善,而且使宪法深入人

11、心,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中国制宪史上的一个革命。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整理(1)编写一幕发生在195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讨论主题,主题要紧扣我国当时的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讨论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结合上述对话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意义。172021承德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别历史大事记德国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1945年5月德国战败,被盟军分区占领;1949年9月,德

12、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1951年,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1993年,德国加入欧盟;20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3.7%,在欧盟中一枝独秀。中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9531957年,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布;1982年1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

13、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请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特点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课时作业9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新中国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据此判断选项:B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民主政治先河早就开启,排除;C项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不符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史实,排除;195

14、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A项符合表述正确。故选A。答案:A2解析:“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可知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这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1954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项;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是新政协,排除C项;新政协的召开初步建立了政协制度,排除D项。答案:B3解析:根据“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可知,该会议确立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故选B;1949年新中

15、国已经成立,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排除D。答案:B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A正确;B是1982年宪法的意义,排除;C是共同纲领的地位,排除;D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故选A。答案:A5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材料可知,依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应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而实行,可见现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16、制度,故选A。B、C所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民族区域自治不同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故D错误。答案:A6解析:据材料陈云在中共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可以看到,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在进行有益探索,因此D符合题意;据材料1956年9月可知,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错误;据材料中共八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并没有纠正党内左倾错误,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错误。答

17、案:D7解析:根据“1957年至197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错失第三次机遇的原因主要是出现了“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加之还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封锁。“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正确的外交政策,不是错失第三次机遇的原因,故选D,排除A、B、C。答案:D8解析:从表格中的“工农兵东大街”“红卫东路”“代代红路”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应当是阶级斗争色彩浓厚的“文革”时期,即曲折探索时期,故答案为B项;新中国初建期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排除A项;“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排除C项;改革开放时期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排除D项。答案:B9解析:从数

18、据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法治节目关注较高,对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的内容更加感兴趣,这反映出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治理法制化趋势增强,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案例的冲击,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电视,没有其他的比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法律制度,排除D。答案:A10解析:材料“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反映出2017年以后民法典立法工作迅速推进并最终完成,且与2000年以前的立法工作形成鲜明对比,故B项正确;民法典立法工作数次中断,故A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民法典通过无法体现“建成完

19、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答案:B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不同,因此需要的管理人才也不同,从贫下中农到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再到大学生的变化,反映出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B正确;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农村干部的经济地位,排除C;材料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D。答案:B12解析:周恩来要求台湾当局能为国家守住台湾,蒋介石认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说明双方都认为海峡两岸是一个国家,A正确;蒋介石提出了反攻大陆的计划,而周恩来没有明确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而是说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B排除;国共双方都没有明确“和平统一”的意图,也不涉及“两岸人民”,C排除。材料反映国

20、共双方想自己解决国共问题,而不是依靠美国,D排除。故选A。答案:A13解析:由材料信息“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知,中央政府在积极落实“港人治港”精神,故选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香港回归后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体现不出“完善”,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治理原则,而不是体现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故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材料体现了对香港地区主要公职人员的资格限制,不是强调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问题,

21、故D项错误。答案:B14解析:根据材料邓小平提出对台湾统一不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台湾回归大陆,可以保留自己的制度一百年不动摇,可知邓小平认为收复台湾以和平为主,但是不排除使用武力,体现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原则性和对台湾政策的灵活性,故选B;材料对台湾以和平统一为主,但是不排除使用武力,A错误;这些谈话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C错误;1992年大陆与台湾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即“九二共识”,D错误。答案:B15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打破了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是造成材料现象的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

22、是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文件,不能体现台湾当局的态度,排除;C、D选项分别是在1992年和2008年,在此之前台胞已经可以赴大陆探亲,排除。故选B。答案:B16解析:(1)主题:根据“举行七次正式会议”“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的代表人物8000多人,提出5900多条修改意见”,可提出主题:195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适应了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对话内容可联系新中国当时的政治或经济领域中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如:可联系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中国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等,说明制定宪法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激发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适应中国当

23、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2)意义:根据一问中的对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调动了各阶层建设国家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总结。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新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需要设置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以对话形式出现)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

24、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说明:对话可联系新中国当时的政治或经济领域中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如: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土地改革完成等)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中国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等。(2)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为全国人民继续前进指明了道路;为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

25、义提供了法律保证;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正式确立;调动了各阶层建设国家的积极性。17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德国和中国发展历程,材料内容强调了德国从1871年统一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强调了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角度,德国和中国统一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材料内容论述观点。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例: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论述:国家的统

26、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保障。从历史上看,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实力大增,在欧盟里居于重要地位。近代中国长期民族侵略、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的回归,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综上,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