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13KB ,
资源ID:332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326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试题20年怪状评析.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试题20年怪状评析.doc

1、高考语文试题20年怪状评析一最好是让我们每一个关注中国语文高考、关注中国语文教育的人先来做几道高考语文试题。一、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不能改动文字和标点)。不必重抄原文,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包括标点)底下画横线,然后画到恰当的位置上。(2分)一切科学的研究,就其来源说是实践,就其功用说是指导实践。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如果科学研究离开了指导实践,它还有什么作用呢?语言科学的研究最终也要归结到指导运用语言的实践上来。当然,对于指导实践不能理解得太狭窄,有的研究课题在指导实践上不是那么直接,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二、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

2、分)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上列第一题是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一小题。设计者为这道题规定的标准答案是:“把‘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移到‘不是那么立竿见影’的后面,其他改动不给分。”不知今天人们做过这道题之后是怎样一种感受,反正在20年前的考场上,我们所了解的考生一上来都被这道题给打蒙了,不少考生在这道2分的试题上用去了十多分钟,个别考生甚至用去了半个小时左右还是急得抓耳挠腮。当然也有少数聪明的考生在无奈的情况下放弃了这道题转而去做下面的题目了。记

3、得当时有统计说这道题的得分率极低。而更大的一个笑话是,据说那年山东省高考阅卷领导小组的11个人在阅卷前共同做了试题,结果就这第一道小题,11位语言学专家、教授、文学家、特级教师全部将答案“做错了”。这真是中外考试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怪世奇谈。试想,那些语言学专家,那些中文教授,那些特级教师,以沉静的心情,用审视的目光,在很宽松的环境下来做这道题,尚且都会“做错”,可怜我们那些考生,在特定的紧张氛围之中,在难以克制的急躁心态之下,在分秒必争的紧迫时间里,是怎么来对付这样的试题的。第一道小题就搞出如此鬼都不知道如何去破解的“天题”,真不知道我们的高考命题老爷们是怎么一个心态怎么一个指导思想?一套

4、合理的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本应从易到难或先易后难的。第二道题是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第7小题。命题者为此题规定的标准答案是B。考试结束后,这道题在广大教师甚至在语言学家们之中纷纷议论。很多教师和语言学家都认为这道题出得有毛病。有的认为答案不应是B而应是C。其理由是只有C是比喻句,而其他三句都是夸张句。也有人认为B、D两句是夸张,C是比喻而A是补充主语。有人认为这道题客观上就站不住脚,比如说“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蔬菜和水果种类繁多,怎么能笼统地去区分孰贵孰贱呢?有些蔬菜就比水果还要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得命题者不得不出面解释,说什么这道题“着眼于表达效果的比较(而非着眼于修辞格的术

5、语)”。真是自相矛盾,因为你的题目上明明写的是“从修辞运用上”辨析其中一句和其他三句的不同,怎么又变成“着眼于表达效果”呢?再说,修辞的目的还不就是为了表达效果吗?况且解释者又推出了许多新的名词术语,诸如什么“描绘类”、“结构类”、“表达类”、“形象类”等等,更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总之,这道类似弯弯绕的试题的荒唐是显而易见的。绝不要认为上述两道题只是20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个别现象,不,不仅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普遍现象,是20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之怪现状的典型例证,它们所代表的正是20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大趋势和基本走向。就是走向了繁琐的文字游戏,走向了荒唐荒谬的弯弯绕儿,走向了那些所

6、谓语言学家们创造出来的“语文学知识”的怪圈而愈来愈背离了真正的语文。这里所强调的20年,是指从1984年以来形成的渐趋固定的试题模式。这种模式基本包括三大块(作文除外):一、语文知识及运用;二、现代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尽管每年命题者和一些惟命题者马首是瞻的人们都辩解说新的试题又有了什么新变化新思路新创举,但21份全国统一试题和后来许多省市的试题都摆在这里,不难发现这些试题从大体框架到细枝末节基本是一路货色。在所谓语文知识及运用这第一大块中,无论考字的读音、考字形、考词汇,还是考成语运用、考标点符号运用、考修改病句,考语意辨析,都无一例外地刻意设计了一组似是而非、非常费解的所谓多项选择答案让考生们去辨析。并不是有些试题有多大的难度,而是辨析起来非常费时非常麻烦,你得一个个去辨识去排除去认定。须知高考考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岂容考生们在那里从从容容地去理顺一段段文字的思路,去“从修辞运用上”分辨“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他的脸跟纸一样白、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呢?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