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13.50KB ,
资源ID:33256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325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试卷的反思.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试卷的反思.doc

1、高考语文试卷的反思2019年的高考硝烟已渐次消散。对于中国大陆的950万考生来说,人生的一次大拼搏已告结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与这个宜人的初夏一起,载入他们的青春史册,成为记忆中或明亮或黯淡的一页。但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仍会成为一个道不尽的话题持续受到公众的评议。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从而接触到大量上世纪前半叶及台湾地区有关母语教育的相关资料,对照今年全国及各省市的若干套语文高考试题,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谈一些看法。如果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充斥着这样一些低劣的的语言材料,那我们如何能测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欣赏力和想像力?为了便于说明起见,这里仍

2、以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卷为例。首先,笔者以为,语文试卷与其他学科的试卷不同,用来出卷的语言材料应该文质兼美,即应该反映出汉语本身的特质和美。出题者不能随便从哪本书中找一篇文章让学生分析,或者随便从哪篇文章中拎出一段话来出题,更不宜使用报纸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本身缺乏汉语的典范性,更缺乏汉语的美和生命力。可是,很遗憾,仔细研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大量充斥着这样一些语言。请看第I卷第4题: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鲜明地折射出中

3、国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们看似陈旧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窗口A.B.C.D.笔者看了足足5分钟,也没看出眉目。耐着性子再仔细拜读,终于发现是这段文字本身的问题:语意重复罗嗦,句子冗长累赘,本来就无须那么多话来表达,难怪判断不出答案。心里不禁替考生暗暗叫苦。笔者后来在网上找到的“正确答案”是“C”。像这样拙劣的语言材料,怎么能拿来当作高考语文试卷的题目呢?同样,请看第II卷第18小题。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4分)语言的形式能是美的,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

4、的,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笔者怎么也想不出第一个空格应该填什么:是填“可(能)”乎?好像不对;“只(能)”乎?也不像;那到底什么“能”?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待查了参考答案,更是瞠目结舌居然是填“之所以”!如此一来,这句话就成了“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这算什么话呢?是中国话吗?是汉语吗?显然,这句话本身违背了汉语通常的表述方式,它本身就是一个病句。而且,这段关于语言形式美的论述在理论上也有问题,此不赘言。相似的问题还有。笔者

5、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充斥着这样一些低劣的语言材料,如何能测试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欣赏力和想像力?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说就是阅读题中的“科技文阅读”。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子中都有一道名曰“科技文阅读”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所谓“说明文阅读能力”。今年全国卷选了一篇地球气候成因新说,共820字。由于篇幅关系,笔者无法照引全文。总之,全篇充斥着数字和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而下面的三道阅读题都是要求学生判别其句子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一共9分。笔者真不知道出题者本人是否想过,为了对付这样一个题型,一个孩子从高中二年级的暑假开始,要阅读多少篇同样枯燥乏味的所谓“科技说明文”,究竟要做多少道“模拟试题”,才能拿下这9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丢失的是什么?当然是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现在,虽然名义上全国已有16个省市取得了高考自行命题的资格,可是,在出题思路上,各省市均视全国卷为范本,亦步亦趋,不敢有自己的创新。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卷子中大量的题目,实际上都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能力。我不禁要问,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么?是积累、感悟、想像,还是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考生引向逻辑分析的死胡同,还是阅读、背诵、涵咏的正道?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