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思路:由前后赤壁赋景色的对照入手,印证金圣叹的点评。第一课时检查预习,落实字词,翻译。整体感知。(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 二、学生边自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信息,完成板书。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巉岩,蒙茸,虎豹,虬龙,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三、描述两处画面,概括景色的特征。明确:前赋的景色静谧,清朗.(读出这种静谧和清朗)后赋:江景萧瑟,山景的冷清.(读出对景色的感受)四、 通过大家的描述,我们发现,短短的三
2、个月,赤壁的景色截然不同.难怪苏轼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感慨呢?明确:江山不可复识矣!”不仅景色发生了变化,苏子面对截然不同的画面,他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边总结边板书(同一个地方,截然不同的景观;同一个地方,截然不同的感受。边板书)板书:前 清朗 乐赤壁后 冷清阴森 悲, 恐. 赤壁的景色变了,东坡游赤壁的心情变了。但是什么没有变呢?(赤壁还是原来的赤壁)这种关于“变与不变”的景色在前赋中有没有体现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日夜东流,但大江仍在;月亮阴晴圆缺,但最后没有增减)江水是变化的,但大江本身是不变的。月亮会有盈亏,但月亮本身是不变的。那么苏轼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五、以岳阳楼记来帮助理解景情的关系。范仲淹在霪雨霏霏的日子会”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至若春和景明,则有心旷神怡”。眼前景色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感情的变化。然而,范仲淹却给我们指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这里的景色是和人生的境遇相连的。苏轼在这里同样选择景物和感情的变化表达对人生境遇的思考。结合苏轼的遭遇,他想表达什么呢? (边总结边板书)苏轼的一生有仕途通达的顺境,也有被贬黄州的困境,境遇会变,面对不同境遇的心情也会变.然而我苏轼还是原来的苏轼。这是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出一辙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