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18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1(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在当时”等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 A真题2(2011年高考广东卷)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2、。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 由漫画内容及时间“1958年”,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直接判断,该漫画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现象。答案 A真题3(2011年高考山东卷)右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解析 本题紧扣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80年12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

3、全会之后,故A、B两项错误。本题最大的干扰项是D,题干虽然提及了“沿海某市”,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图片中的“个体”二字明显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答案 C真题4(2011年高考福建卷)据右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 由题干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符合题意。答案 B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

4、济形势好转。(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初期有益的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3)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家

5、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2)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由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6、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4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交通事业: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

7、荣。改革开放后,最终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通讯事业: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大众传媒: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新解放区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

8、集体经营。(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2)核心:“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影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适应落后的生产力。(2)核心: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重点提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

9、系到全局的稳定,所以党中央历来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充分证明了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重要规律。典例1(2011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三幅图片依次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归集体或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用途都未发生变化,土地规模变化也不明显。答案 A二、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重点提示 制定经济

10、建设方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典例2(2011年高考四川卷)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1980年的事情,第一幅图反映农村改革,第二、三幅图反映的都是经济方面的改革,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初级

11、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确立是在1987年十三大上,B项错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D项错误。答案 A强基促进发展,固本稳定社会1“三农”问题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至2010年,国家连续出台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并推出一系列强农惠农举措,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2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0年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1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

12、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具有相当的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相互制约(三农问题)致使经济不发达现象的根源之一。中国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最终结束,是在()A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B1901年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C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D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之后解析: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随着农村土地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然经济才退出了中国的舞台。答案:D2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书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

13、其中的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成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里的“它”主要是指()A农村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根据“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可知“它”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3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发布了12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奏响了农村改革、繁荣农村经济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出“一

14、号文件”,对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材料二 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胡锦涛用这短短20个字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2)据材料一、二说明,当今农村政策的调整与80年代

15、主要不同是什么?材料三 针对去年秋开始的国内经济增长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波及到农业和农村经济,2009年中央再次出台“一号文件”,概括起来有五方面措施。一是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方面的投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各项直接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是提高政府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水平;四是增加政府的储备;五是合理调控进出口。(3)据材料三说明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时代背景,并分析五大措施实施的目的。材料四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决定

16、确立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度包括: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同往年相比,具有哪些特点?从中央的12个“一号文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解析:第(1)问要从“一号文件”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为农民致富和实

17、现工业化奠定基础等方面回答;第(2)问80年代农村政策主要着眼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今农村政策的调整主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第(3)问“背景”主要从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方面考虑,“目的”从农民增收、拉动内需等方面回答;第(4)问“特点”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比较作出答案。“认识”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答案:(1)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农业商品化和现代化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2)80年代农村政策主要着眼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当前突出强调了外部因素对改善农村状况、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体现了“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新思路。(3)背景: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业的不良影响。目的:解决农民就业、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稳定农村经济。(4)特点:突出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认识: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体现政府的以民为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坚持“城乡统筹、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快农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