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试题 第页(共 页)试卷类型:A高 二 年 级 考 试历 史 试 题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第 I 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B.
2、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D.与宗法制、礼乐制紧密结合2.历史文献中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A.防止军权旁落威胁皇权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D.太尉一职属后人杜撰3.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A.刺史丧失了地方监察职能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刺史权力增加已经威胁到中央D.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2019.7皇帝州刺史的核心权力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
3、和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1高二历史试题 第页(共 页)4.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宋元时三省则时立时改,至明朝朱元璋彻底废止三省,而六部建立后却一直沿用到清朝。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的结果C.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D.精简机构降低成本的要求5.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大都署名郡望或出身;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 8%的以郡望署名。这一变化表明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消除了人们的家族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
4、了世代荫袭的世家大族6.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7.“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褫:ch,剥夺)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参与决策,权力大于内阁和六部B.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C.削弱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8.古代雅典,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法律抵触者,任何公民有
5、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律提议者将承担责任。材料表明雅典A.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B.任何居民都拥有申诉权C.政府权力受到公民监督D.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9.罗马法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个人财产不受保护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C.法律制度并不健全D.保护奴隶主的权益2高二历史试题 第页(共 页)10.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 年他获任首相,时年 24 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
6、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A.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11.麦迪逊认为美国 1787 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787 年宪法A.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B.保障了南方黑人奴隶在国家的合法地位C.构建了体现权力制约与平衡的联邦政府D.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12.“(德国)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材料表明A.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B.帝
7、国议会独立掌握立法权C.德国皇帝与政府必须得到议会支持D.帝国议会对政府有一定的制约权力13.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借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表明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清王朝政权统治出现危机C.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殖民地化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
8、锋C.肯定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也认识到其危害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15.“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A.丰富了近代化探索的内涵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表明洋务运动并未破产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3高二历史试题 第页(共 页)16.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场理性的革命,因为当革命初具话语权不久,革命党人便已采取暴力与和平兼备的方法来争取实现预期目的,从而减少因战争带来的破坏力。下列史实中,最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A.同盟会的成立B.
9、发动武昌起义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逼迫清帝退位17.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士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反映了民国初年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C.军阀混战已是社会痼疾D.民主政治基础薄弱18.马克思认为:“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A.仅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B.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确定性C.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D.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19.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
10、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 1917 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A.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政治形势和民意B.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20.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B.“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C.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1.自 1934 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
11、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 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次出版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D.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4高二历史试题 第页(共 页)22.1941 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C.有利于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23.1
12、945 年 10 月,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向蒋介石表示:人民遭受了 20 多年的战争,流尽了鲜血,现在已到了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而蒋介石则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这反映出A.国共谈判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B.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已遭到质疑C.国民政府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D.国民政府坚持独裁内战方针24.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该学者评论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25.学
13、者俞可平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民主增量”主要是指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6.2017 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其城市圈发展规划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最为独特的优势是A.“一国两制”,实现跨制度合作B.解决粤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
14、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27.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A.在联合国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毫无发言权B.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的运行C.某些大国为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5高二历史试题 第页(共 页)28.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评价。肯定者认为它是西欧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B.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15、C.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统一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9.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 80 年代,中美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这一转变主要取决于我国A.外交政策的调整B.全面进行拨乱反正C.工作重心的转移D.经济体制的改革30.1973 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这说明A.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第卷(非选择题 共 55 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 3 个
16、小题,共 55 分。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31.(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制,遇下诏敕,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中书省负责拟诏,然后呈送皇帝画敕,再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亦称“封驳”。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
17、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则将任人宰割,因为法官就有压制别人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显要人物、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同样的机构行使以上所说的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后果则不堪设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6高二历史试题 第页(共 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所描
18、述的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6 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孟德斯鸠所描述的政权组织形式的异同。(8 分)32.(1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代表团要求和平会议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益归还中国。”“有关领土是构成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是山东省的一部分,有三千六百万人口。他们是中国人种,说的是中国语言,信仰的是中国宗教。”“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就战略而言,胶州控制华北的门户,即控制由海岸至北京的捷径。”“中国也不忘其他盟国在欧洲的贡献
19、,因为山东的人民为了夺回胶州的军事行动,曾遭受痛苦和牺牲,尤其在征募人工和各种给养方面。”摘自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材料二美籍华裔学者周策纵认为,五四运动从广义上讲起讫时间应该从 1917 年至 1921 年,甚至“不应把五四时代严格地限定在这几年之内,有些新思想和民族思潮早在 1915 年就已经成雏形了”。“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包括新思想、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据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整理材料三1953 年,中国开始进行人大普选,参加普选的人数达到 5.7 亿,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普选。普选直接产生了两
20、大结果:一是产生了真正代表民意的“人民代表大会”;二是民主党派(因为中国选民大多是工人农民,把票投给了代表他们利益的共产党)的选票大大减少了。全国人大代替了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不再属于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但是仍然发挥着统一战线的作用;之前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据网络材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收回山东的理由,并指出其结果。(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10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3 分)33(16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尼克松政府不仅面对着“战争带来的混乱”,而且还“需要为一个新的时代系统指定一项新的外交政策”。尼克松和基辛格都是现实主义政治家,7高二历史试题 第页(共 页)基辛格的“均势”理论以及“多极”世界的主张,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使美国外交回到现实主义,现实地认识苏联的威胁,并确立与苏联交往的战略。他认为:“美国几乎完全主宰世界舞台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美国的核优势正在消失,经济霸权正受到欧洲和日本充满活力的增长的挑战冷战以来被认为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外交的新机遇出现了。”尼克松上
22、台后,提出尼克松主义,实施缓和战略,加强与苏联的“联系”,逐步减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义务,巩固与欧洲的关系,实现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摘编自当代西方研究: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8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表现。(8 分)8高 二 年 级 考 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20 分,第 32 题 19 分,第 33 题 16 分。共 55 分)31.(20 分)(1)特点:实行集体领导制;决策权和行政
23、权分离;权力制约。(3 分)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为后世王朝加强君主专制提供了借鉴。(3 分)(2)特点: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2 分)影响:明确了司法独立原则;有利于保障公民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4 分)(3)相同点:分散权力,减少执政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分工明确,相互制衡。(4 分)不同点:唐代是通过分权来加强皇权,实现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是通过分权来来维护民主制。(4 分)32.(19 分)(1)理由:山东省居住的都是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战略位置重要;山东人民为盟
24、国胜利作出了贡献。(4 分)结果:巴黎和会上中国合理的要求遭到拒绝,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2 分)(2)观点:从时间上看,广义的五四运动应该从 1917 年至 1921 年;从内容上看,既包括各界的爱国运动,也包括新文化运动及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4 分)影响: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与中国题 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 案C
25、ADBBADCBCADBCA题 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 案DDCABBCDADACACB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页(共 2 页)2019郾7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页(共 2 页)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6分)(3)特色: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3 分)33(16 分)()背景: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基辛格“均衡”外交思想和“多极”世界主张的提出。(8 分。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即可)()表现:提出尼克松主义,实施缓得战略;结束越南战争;改善中美关系;与苏联进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发展与同盟国的关系。(8 分。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