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测试题一、按要求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26分)。1、直接写出得数。(8分)345= 30%-25%= 0.12512.5%= 1-25%=10%10%= 18075= 3+40%= 42-34%=2、你觉得怎样简便就怎么算。(12分)0.253212.5% 6.3837%+0.373.6224(37.5%+25%-12.5%) (4.8-1.60.8)75%3、解方程。(6分)x+24%x=1.86 1 a=5 9x1.8=5.2二、分析计算,细心填写。(22分)1、8是5的( )%, 5比8少( )%,8比5多( )%。2、20( ) ( )( )%3、
2、20千克比( )轻20%, ( )米比6米长20%。4、把80增加80%后,再减少10%,结果是( )。5、40米的()%刚好是3 0米的 。6、一道数学题全班40人正确,10人错误,全班这道题的正确率是()%。7、比平角少20%的角是( )度。8、从学校到文化宫,甲用20分钟,乙用16分钟,乙的速度比甲快( )%,乙的时间比甲少用( )%。9、一种商品降价15%后价格是34元。这种商品原价是()元。10、一件衣服以120元卖出,可赚20%,如果要赚40%,应定价( )元。三、你一定能选对!请把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6分)1、甲数是8,乙数是5,(85)560%表示()。A、乙数比甲数少60
3、%B、甲数比乙数多60%C、甲数是乙数的60%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2、甲数的75%与乙数的 相等,甲数()乙数。(甲乙两数均不为0)A、B、C、“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4、:“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一条高速公路全长240千米,先修了全长的20%,又修了 千米,还剩下()千米没修。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