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学习水平检查一、积累应用 1. 填空题。(1)吴宫花草埋幽径,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黄庭坚登快阁中“_、_”化用了六朝诗人谢眺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3)诗眼是一首诗歌的最出彩之处,有时也是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就是此诗的诗眼。【答案】 (1). 晋代衣冠成古丘 (2). 落木千山天远大 (3). 澄江一道月分明 (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5). 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2、题中易错字“澄”“摧”。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2. 选择题。(1)你乘游轮“夜游浦江”时想用诗句描述所见美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下列最贴切的一项是A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B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3、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2)远方亲戚送来特产,父母不在,由你招待,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大老远的跑一趟,真是辛苦您了!谢谢您。B谢谢!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辛苦了。C多谢光临!礼物就不必带了,家里都有的。D放在这里吧,等父母回来,我就交给他们。【答案】(1)A;(2)A【解析】试题分析:本体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一题中注意语境“乘游轮夜游浦江”“所见美景”,应该是A项“灯火万家”切合;第二题,答题关键点为“远方亲戚送来特产”“父母不在,由你招待”“最得体”,可以知道A项中“辛苦您”“谢谢您”切合题意。二 阅读阅读下面文字与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4、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胞,以保持生命的延续。这些正常的细胞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
5、胞,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2个分裂为4个,4个分裂为8个 由此可见,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生长,达到一定的数目后,才能够被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所发现,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生长,就需要有适合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比如营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些条件如果不理想或不合适,癌细胞生长也是会受到限制的。癌细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
6、胞,到形成109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一般大约在1520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患者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生长,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通过以上介绍,应该知道防治癌症的关键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适合癌细胞生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怎么治疗也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这样的癌症病人,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疯狂地生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就预示着患者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利于癌细胞种子生长的。
7、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关键是在采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注重专杀癌细胞,而忽略了保护我们的体内环境,这些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导致了体内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的癌症病人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了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是病人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迅速发展,甚至还会奇迹般地出现肿瘤越来越小,最后直至消失的情况。这就提示病人此时体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这样的种子生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癌自愈”现象。谈了那么多关于癌的话题,那么“癌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
8、癌症”应该是一种状态,叫作“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实践表明,现代的治疗,无论手术、化疗和放疗,均是治标之法,这些攻击性手段只是暂时从表面上杀伤了癌细胞,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体内环境的恶化,加剧“癌状态”,从而为癌的转移复发埋下了伏笔。因此,要想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必须从“癌状态”入手,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3.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9、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导致癌细胞的产生同时由于体内环境长时间持续恶化癌症就发生了癌细胞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使这种土壤条件更适合癌细胞快速生长A. B. C. D. 4. 联系文章内容,为第段加点词语“癌状态”下定义。5.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细胞的特点。B. 第段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说明癌症治疗需关注体内的环境。C. 本文作为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在说明的过程中,逻辑顺序清晰。D. 全文以“土壤和种子”作类比,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6. 第段和第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试具体分析。7. 联系全文,概括癌细胞的特点。【答案】3. D 4.
10、 因五脏六腑之间失衡而导致癌细胞生长并发展为肿瘤的一种人体内部整体的环境状态。 5. D 6. 不矛盾,第段的“癌症”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肿瘤,第段的“癌症”从肿瘤发生根源的角度,指人体整体环境的“癌状态”,这样表达是为引起人们对肿瘤产生环境的重视。 7. (1)癌细胞由正常细胞在合适环境中突变而来。(2)癌细胞本身能不断分裂,且数目不断增多。(3)癌细胞生长并发展为肿瘤需要漫长的时间。(4)癌细胞发展为肿瘤后很容易生长并且扩散。【解析】3. 试题分析:作答排序与复位衔接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把握语段的中心、结构层次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关注关联词语,注意词语间的照应等。非
11、连续性的语句复位题,还要认真分析横线出现的规律甚至标点符号等,明确与上下文的关系。题中运用衔接、分组、排除法。题中,依据前文“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可以知道后文应该选,依据各句子中关联词,运用排除法,答案为C。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下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 “癌状态”“下定义”,答题时,结合文章中关键句“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概括形成
12、答案。5.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D“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错,应该是说明癌细胞和身体的关系。由原文中“因此,要想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必须从癌状态入手,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可以推测。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题干“第段和第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联合具体内容分析。第段的“癌症”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肿瘤,第段的“癌症”从肿瘤发生根源的角度,指人体整体环境的“癌状态”,这样表达是为引起人们对肿瘤产生环境的重视。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
13、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癌细胞的特点”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
14、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惊 蛰气候太冷,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致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二十四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不如是敬
15、畏更多一些。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飘,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二十四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惊蛰的意思是_8_。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16、”。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这一个节令:“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本纵横舒。”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345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地里过冬的虫卵要开始孵化了。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
17、具生命意义的节令。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
18、子,而且冬季又特别的漫长。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也竞相绽放。地底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她:“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晾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
19、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8. 二十四节气,“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_和谷雨。9. 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1)_;(2)_。10. 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11. 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8. 清明 9. (1).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充满灵动的生机。 (2).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10. 修辞角度: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紫云英一朵挨着一朵、花开遍地的景象,用拟人,写出油菜花竞相绽放的情态;动静(视听)角度:既有静态的美感,又兼以动态之美,以小麦拔
20、节之声显示春天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气;色彩角度:紫色云英花和金花色的油菜花,柔和温润又灿烂鲜艳。 11. (1)与前文呼 应,写出了惊蛰节气大自然的美景、农人备耕的景象。(2)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和对惊蛰节气的喜爱之情。(3 )增添了文学色彩,富有韵味。【解析】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属于春季”。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21、、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
22、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画线句子,这是对文章关键句子艺术手法的赏析。答题时,首先点明手法,接着结合句子具体分析手法表达效果,最后点明情感以及句子的作用。答题时注意要从全文角度着眼
23、。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题关键词“田园诗结尾” “好处”。答题应该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答题。引用诗句一般都有增强文学色彩和文章韵味的作用。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山馆 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畲(sh)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12. 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13.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B. 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C. 中间
24、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D. 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14. 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2. C 13. D 14. 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解析】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仗的修辞手法。对仗及要求字数相同,更要求词性相同。综合两个要求,“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对仗最为工整。13.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D“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错,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
25、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颔联中“老”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首先要解释含义,然后点出手法,最后要分析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点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
26、;(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 织 ”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
27、“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
28、欢,为刎颈之交。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正确的一项。相如引车避匿A. 牵拉 B. 掉转 C. 带领 D. 驾车17. 给第段画线句断句。 我 为 赵 将 有 攻 城 野 战 之 大 功 而 蔺 相 如 徒 以 口 舌 为 劳 而 位 居 我 上18. 把第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9. 对蔺相如“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B. 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C. 蔺相如害怕见
29、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D. 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20. 结合选文,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答案】15. 谁,哪一个; 以为先 16. BA 17. 我为赵将/有攻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18.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 19. B 20. 有勇有谋、知错能改【解析】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中“孰与”是固定用法;“先”是意动用法。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
30、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
31、。题干“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正确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最正确的一项”,结合上下文语境,“引”应该是调转的意思,D项的驾车从句子意思上也说得通。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断句抓住关键虚词“而”。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
32、、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
33、、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8.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肉袒负荆”“因”“谢罪”“至此”。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34、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19.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
35、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C项, “ 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错误,B项中“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正确。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20. 试题分析:题干
36、要求“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抓住相关事件,分析人物特点。文章中蔺相如“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以及“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以看出他的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选古文小品序廖燕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粒珠耳,而烛物更
37、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注】小品: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大块:大自然。 照乘:能照亮车辆的宝珠。21. 可填入文中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 也 B. 哉 C. 耳 D. 矣22. 概括第段的内容。23. 对第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两个“耳”字,显示了作者对“照乘”和“匕首”的轻视。B. 两个“而”字,这里表转折,引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发现。C. 两个“而已”,干脆坚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追求。D. 这句话与第段中的“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相呼应。24. 本文说理多用比喻
38、,请以第段为例做简要赏析。25. 请分析这篇序文是否做到了“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答案】21. D 22. 文章非以小为尚,关键是要言简意赅。 23. A 24. 以“大狮搏兔亦须用全力”为喻指出写小品味也须用尽全力;以“粤西蜈蚣能制蛇”为喻指出小品文写得好,也能胜过长篇大论,不可轻视。生动形象,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25. 本文篇幅很短,仅200余字,但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富有特色的语言,论述了小品文的特点、功能及创作者应有的创作态度,言简意丰,看法辩证,说服力强,堪称“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的小品文典范之作。【解析】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应根据该空框在
39、句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上下文分析。比如,“尽之”,空框处于句末,是对上文所讲的“大块铸人”的感叹,显然不能用表示“罢了、而已”的“耳”,也不能用表示判断的“也”,也不能用表示强烈感叹的“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注意文段的文体。此文是论说文,因此在归纳段意时可注意寻找中心句。本段一共只有三句话,第一句用否定句形式提出论点“文非以小为尚”。第二句再用假设的形式进一步论证。第三句强调“言及”和“理至”(即言简意赅)。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明白画线句子的意思。此句
40、意思是:照车明珠不过一颗珍珠大小,但照物的距离更远,我只选取它照得远这个特点罢了;匕首不过是一寸之长的铁器,但刺人穿透力更强,我就选取它这种穿透力罢了。然后将各选项表述同此意思对照,于是发现A项错误是:文章并没有轻视“照乘”和“匕首”。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4.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应该注意题目是要求以第段为例赏析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因此答题时应该举出此段用来论证的比喻,指出其本体和喻体,分析其作用。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5.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必须明白“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的意思(即“将人的精神浓缩在小小的眸子之中
41、”,也即“写文章要言简意赅”)。然后据此分析本文的特点。本文篇幅很短,但文章却以生动的比喻,和富有特色的语言,论述了小品文的特点、功能及创作者应有的创作态度,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大自然创造人,将人的精神浓缩在小小的眸子之中,啊,十分完美了。文章并不是以小为最佳,以短为最好;但是,小为大的关键点,短是长的凝聚处。如果所表达的意思高远而文辞表现却达不到这种境界,与道理已经讲完还想添加些话,这些都不是文章的最好表达。因此,意思表达完整的文章不会有繁冗之词,说理恰到好处的文章篇幅大多短小。高高的泰山,使它破碎而成为细石沙砾,它
42、瘦漏透皱的特点便显露出来了。滔滔黄河,缩小成沟渠溪流,清澈的流水波纹就会兴起来。分散的事物大多散漫,集中的事物大多凝聚。照车明珠不过一颗珍珠大小,但照物的距离更远,我只选取它照得远这个特点罢了;匕首不过是一寸之长的铁器,但刺人穿透力更强,我就选取它这种穿透力罢了。大狮子搏击大象使出全力,搏击兔子也使用全力,对于小的东西不能忽视。广西有长蛇,蜈蚣能制服它,短的东西不能轻视。三、写作26.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慈善借助移动互联网由“小众慈善,大众围观”快速进入到“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时代,但人们在热情参与中不时感到与慈善“快乐又利他”的初衷存在差距。对于“互联网+
43、慈善”的现状,人们的思考与应对不尽相同。【答案】一个苏的天堂雨果曾经在悲惨世界中,描绘过这样的一件事:有一个富商,在听到过教士所描绘的地狱的可怖之后,心生害怕,于是每次去完礼拜之后都拿出一个苏的钱去给教堂边的穷人,为了“买一个苏的天堂”。时代改变了,慈善从昔日的宗教团体为主体,发展到了以移动互联网作为主阵地。但是,“一个苏的天堂”的精神却没有发生改变。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需要帮助的人与事变得万分的清晰,他人有没有帮助,也变得同样清晰。面对例如朋友圈中各种慈善的求助,如果你没有点赞,没有转发,或者伸以援手,你便有可能被身边人你打上“冷血”的标签。一些在这些社交网络常见的后缀,例如“不转不是中国
44、(人)”“如果你觉得这脏了你的空间就别转”便是对于这种效应简单粗暴的利用。西方前段时间流行“冰桶挑战”也有这个意味在。如果有哪个名人不做这事,恐怕早已被“政治正确”打翻在地了吧。互联网和慈善,很大程度上被人当成了“好人证”,成为了自己有同情心与爱心的证明。除了恐怕被打上“冷血”的标签,人也有与他人情感保持一致的需求,并也有从中得到新的自我认识的希望。我想,这便是米兰昆德拉口中的媚俗,或者称之为“刻奇”。当社会上有千万人对某事或某人表达同情而哭号,独立于外并不是一件易事,与他人保持同一情感总是安全的。很多人哭号仅仅是因为旁人也在哭号,在哭号之中,也才能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因为哭号之后,你也可以指着
45、自己的眼泪,对自己说你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你也是一个好人,你对自己便有了这种虚幻的认识。而这种过程,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与其带来的距离感消失的作用下,大大地得到强化。互联网的慈善,从客观上的确是利他的,而从主观上无疑也有放大的利己的成分。人们通过互联网慈善快速便捷地买到了自己的“好人证”,买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也使慈善成为了泪水的狂欢,人们用金钱买到了自己的那份感动。这自然与慈善的利他主义初衷相违背,这必然使慈善愈发地娱乐化。我想,我们应抛弃互联网慈善那件空虚的感动,不再将其作为标榜与被标榜的工具,使慈善回到最初那份朴实的利他主义。一个苏买来的,从来不会是天堂,是天堂那虚假的仿造品。.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