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必要性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阻力2“二五”计划与工业结构的调整3斯大林模式下工业化牺牲农业的特点4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农村改革比较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大危机爆发原因7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调节8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的自由制度9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手段维护金融秩序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形式11美国的“新经济”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南永州二模)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
2、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解析:A“军事战线”斗争的重要性反映出处于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的胜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没有批判利用其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政权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济支持,
3、故D项错误。2.(2016河南八校联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容忍相当的资本主义,取得不错成效。这引发党内争议,赞成者认为此法应该进一步推动,以富国强兵;反对者认为此法违背社会主义理念,应及时停止。这一争议()A.属于姓“资”姓“社”的大是大非问题B.纠结于是否应该让俄国实现富国强兵C.反映出苏联建设模式的强大生命力D.体现出教条主义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阻挠解析:D列宁根据苏俄的国情采取新经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反对者直接拿社会主义理念的条条框框去反对,故D项正确。A项本身说法错误;争议的焦点在于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借鉴资本主义,B项错;苏俄当时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模式,C项错误。3.(2017
4、黑龙江大庆质检)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A.苏联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C.苏联更加重视轻工业发展D.苏联否定斯大林模式解析:B材料规定降低重工业增长率,提高轻工业增速,表明苏联政府有意调整轻、重工业比例,调整经济结构,故B项正确;苏联经济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C两项排除;苏联“二五”计划是斯大林模式实践的表现,故D项排除。4.【新题速递】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千克3.2戈
5、比9.4戈比,而每千克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戈比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B.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解析:B苏联实行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A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体现,故A项排除;苏联的工业化的特点是“重工业优先”“重工轻农”和“牺牲农业保障工业”,这与材料中农工产品价格剪刀差现象相符,为了积累工业资金而极大牺牲农民利益,故答案为B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确立于1936年,故C项排除;“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状况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国内经济交流处于一种异常不活跃的状态,故D项排除。5.(2017
6、广东珠海摸底)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提高到19661970年间的7.7%。这一现象的出现()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解析:C材料内容强调20世纪60年代后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使苏联打开了改革闸门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A项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故B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改革主要内容,大力发展重工业,使苏联一跃成
7、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加剧了苏联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故D项排除。6.(2016吉林长春四模)1978年后,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材料表明()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解析:A据材料中“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势马上改观”,是因为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家庭经营符合中国国情,而苏联却没人愿意承包,材料说明“苏联的农村
8、人口只占1/4左右”,大面积的土地实行家庭经营不现实,机械化水平又达不到,说明中国和苏联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没人愿意承包”可得知苏联改革不可能走中国模式,故B项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领域成效不大,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排除;材料未提及改变单一公有制,故D项排除。7.(2017安徽六校联考)据统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1919年的120多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同时,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加了64%。其部分原因是()A.制定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B.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广泛应用C.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制D.资本主义世界贸易
9、自由化的实现解析:B全国工业复兴法于1933年通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从1919年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并没有在生产力上发生大的飞跃,而建筑工业和生产资料的迅猛增长主要依靠于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泡沫,是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B项;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为了避免黄金的外流,放弃了金本位制,故C项排除;D项中“实现”表述错误,1995年世贸组织的成立仍致力于推动贸易自由化。8.(2016湖北武汉模拟)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
10、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D.权力的制衡原则解析:C强调纪律就意味着要对“自由”的经济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调节,故C项正确。9.【易错题】 下图为美国威廉格罗伯在20世纪30年代所画漫画名利场 “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其主旨为()A.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B.新政束缚了美国自由制度C.经济大危机束缚经济发展D.新政束缚了总统的行政权解析:B罗斯福新政并未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只是缓和了经济危机,真正使美国摆脱大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故A项排除;新政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漫画中众多的“布条”
11、立法正体现了这一点,故答案为B项;材料提到的是新政与美国经济的关系,未提到经济大危机与美国经济的关系,故C项排除;新政加强了国家干预,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故D项排除。【新知生成】 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有不少美国民主人士对此有所警惕,材料中的漫画就是其中的反映之一。美国以民主标榜于世界,所以他们国家注意改革与维护民主制度的关系。10.(2017吉林长春调研)1933年,美国通过了证券法。该法仿照英国公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新证券的发行,要求每次发行新证券时必须附有有关财务信息的说明书,并规定公司的董事们在提供假信息时负民事和刑事上的责任。其主要作用是()A.约束金融大亨
12、的权力B.保证金融交易的秩序C.抑制证券投机的行为D.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解析:B美国的证券法诞生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在1929年的股灾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国会必然会考虑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地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材料即体现了这一点,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涉及;证券法主要涉及金融领域,是要保护投资者利益,不是保护中小企业,故D项错误。11.【新题速递】 20世纪70 年代末,欧洲主要国家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如下,这一表格能够说明()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占全部就业比%占全部投资比%意大利24.725.4 47.1英国11.18
13、.120联邦德国1210.512.7法国13.510.530A.西欧各国演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B.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了历史C.国有企业是国家干预的主要形式D.欧洲各国采取了联合的经济政策解析:C材料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四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A项本身错误,B项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抬头,D项是指欧共体的形成,与材料无关。12.(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特别是1996年起,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
14、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水平。”材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A.国家干预的加强B.混合经济的完善C.第三产业的兴起D.信息技术的推动解析:D材料中经济连续发展现象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适当减少,故A项排除;高科技产业发展是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B项排除;第三产业的兴起属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材料中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是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经典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
15、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中国慈善发展历史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
16、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
17、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追溯到战国时期”“分散在各个家族中”“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等信息,从悠久的历史、民间的发起、帮扶的对象、宗族的特色、形式的多样、内容的广泛等方面加以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涵盖了养老、疾病八大保险项目”“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等信息,从制定主体、立法保障、保障内容、保障对象等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政治上,
18、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代议制。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推动了政府对下层民众的关注。第(3)问,结合材料一、二,可从中西方社会保障不同处入手,比如:民间到官方;自发到法律保障;保障内容、受益面不断扩大等。答案:(1)特点:民间发起;宗族慈善,大家族主持;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形式多样;帮扶内容广泛。(9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答出“由民间而不是由政府组织”“大家族主持,有宗族色彩”,或从社会保障的发起者、对象、形式、内容等几个方面组织答案,意思相近可同等给分)(2)不同: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对象更全面;影响更深远。(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19、。答出“政府主导”“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内容和对象具有广泛性、全民性”“建立福利制度/福利国家”可同等给分;或从组织者、对象和内容、形式、影响等方面组织答案,意思相近可同等给分)原因: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萌生与传播。(6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答出“完成国家统一,提供了政权保障”“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德国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萌生与传播,加速唤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同等给分,但本问不超过6分)(3)趋势:由民间发起到政府主导;由宗族慈善到福利国家;由无法律依据到重视法律的规范与保
20、障。(6分,每点3分,答任意两点即可)14.(2017广东惠州调研)历史表格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
21、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2分)解析:由材料一、二可知,1953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结合两国的经济政策回答“原因”;1957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结合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经济政策失误回答“原因”。答案: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原因: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分)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2分)原因: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主要是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