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2522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56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3最新题库大全2005-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项 专题12 诗词鉴赏_部分5 PDF版.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解释】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破小寒-冒着微寒。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这句说: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凭任凭。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留连-逗留。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诗译】冒着秋日的微寒,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它们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赏析】“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

2、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就像“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讲得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花心应似客心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辛。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更凭青女留连得”,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继续肆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任凭霜雪肆虐,我也不怕。就如同海燕里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

3、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2007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唐五代宋金词(2007上海】(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4、。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1分)【答案】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层级为 A 级。写出词的一种别称即可。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这首词写的是

5、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答题时要整体理解词意。可用排除法作答。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这首词注意景象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写了一幅由景、少女共同构成的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推出一幅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卓立其间。从最后两句可以想见,此时

6、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抑。(2007全国】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12【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

7、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2007江苏】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

8、)“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解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

9、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唐代以前诗歌(2007北京】12.读

10、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y):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du):摘取、拾取。捋(lu):成把地握取。袺(ji):手持衣角盛物。(xi):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作品语译】(之一)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11、(余冠英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之二)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来采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占有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拾取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捋取它。采呀采呀车前子,翻过衣襟装着它。采呀采呀车前子,插好衣襟藏着它。(周振甫译 中华书局诗经译注)(之三)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骆玉明、顾伊译 上海辞书出版社先秦诗鉴赏辞典)(之四)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使力地采摘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

12、它堆放在一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吊吊拾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蓝菊荪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诗经国风今译)(之五)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采呀采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收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捡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抹下来。颜色灿灿车前子,提起衣襟装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扎起衣襟兜回来。(唐莫尧译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诗经新注全译)【文本解读】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

13、,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诗高昂。由“薄言袺之”到“薄言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

14、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分)【答案】赋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知识方面。归纳来说:兴,亦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无关,如“扬之水,不流束楚”(郑风扬之水);借物

15、起兴,与后文诗意有关,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渲染气氛,寄寓情思,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作品中,赋、比、兴三者并非彼此毫不相关,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运用、综合表现的,故有“赋而兴”“兴而比”“赋而兴又比”等较为复杂的情况,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首写情人不期而会(一说君主与贤臣之遇)之作,起首的“蔓草”“零露”既可实指二人相遇之所的景况,又可引发读者对下文美人、美丽情事的怀想。这是朱熹所说的“赋而兴也”

16、的一例。基于以上的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芣苢这首作品。芣苢用明白如话的一副笔墨将采摘过程描绘叙写的清清楚楚,不但有形亦有情。因此,说本诗运用了“赋”的写法,毫无问题。但,只有“赋”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涉及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二字的理解。诗经中叠字用得颇多:周南葛覃中“维叶萋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等,叠字用作形容词;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等,叠字用作表情态的副词。至于“采采”的叠用,历来有不同的诠释。上面所选五种译文中,前三种将“采采”释为动词,采集之义,表劳动者的动作行为;后二种将其释为形容词,灿灿光华之义,表劳动对象(即芣苢)的状貌。“采采”能否作形容词,

17、秦风蒹葭给出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了合理的解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一诗,三节分别以“苍苍”“萋萋”“采采”开头,意思其实是可以互通的,均可作“鲜盛貌”讲,均可用来形容所写之景的状貌。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作形容词诠释似乎更符合诗句本义:一来避免与下文的“薄言采之”重复,二来表现了芣苢之美。

18、闻一多风诗类钞乙中说:“采采,犹粲粲。”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说:“采采,花叶色彩鲜明的样子。”便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设“采采”的形容词之说成立,首句“光华灿灿的芣苢哟”便含有“兴”的作用以芣苢之光鲜引出劳动女子的美好。“赋而兴也”的说法也就此成立。综上所述,本题考查诗学知识,将答案锁定为单纯的“赋”,略显苛严。对于上古先民的东西,对于表现复杂的事类,统一认识,恐怕很难。因此,对于芣苢的手法,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答案】“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

19、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怎样具体表现”这样一个设问,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手段、技巧。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考场满分答案】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

20、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

21、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间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而歌,犹有此遗风云。”(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现代闻一多)宋金元诗部分(2007四川】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 王安石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

22、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2007海南宁夏】(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

23、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

24、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2007广东】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

25、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附林景熙溪亭鉴赏材料: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

26、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

27、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

28、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2007福建】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

29、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只要抓住诗中意象特征,仔细揣摩,即可概括出答案。(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点拨】答题时从两方面切入:(1)理解此句诗的具体内容(2)概括出诗中诗人寄寓的情感。(20

30、07湖南】四、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1分)1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案】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

31、”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2008 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 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

32、,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4 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考点】诗歌内容的鉴赏【解析】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

33、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_【答案】(4 分)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考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明清近代诗歌部分(2007天津】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34、。(5分)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一小题考查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对于问作用的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叠音词一般都有音韵上的作用,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第二小题是对关键句的情景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2007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

35、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6、。(2007安徽】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H 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材料是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 咏鹰,设题两道,分别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

37、“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38、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轩举:昂扬貌。汝:指鹰。【讲解】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

39、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唐诗 (2007全国】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

40、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

41、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

42、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

43、的艺术享受。古诗词阅读对比鉴赏(2007重庆】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解析】

44、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使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2007浙江】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

45、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答案】(1)燕子 兴亡【解析】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

46、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案】(2)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解析】刘诗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吴词笔姿盘旋空灵,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

47、词意境深远。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

48、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2007辽宁】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独坐(节选)夜 深 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答案】(1)王诗

49、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心境”的分析,要

50、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鉴赏示例 一、王维秋夜独坐赏析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

51、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

52、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

53、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二、周弼夜深赏析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007江西】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金陵晚望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

54、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赏析:唐高蟾金陵晚望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原作】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今译】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赏析】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

55、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这是很辩证的。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

56、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

57、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

58、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07湖北】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华清宫 吴融 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

59、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2008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答

60、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解析】考查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属于比较鉴赏,关键是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 分)【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解析】考查诗歌的形象。对形象的把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的分析、推断、概括。答题的模式为:(手法)+意象(对象特征)+情感+(作用)。(2007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考题原

61、貌】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赏析】溪亭是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诗歌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

62、成单纯写景之作。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fn 紧张而奋起之意和高洁品格,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y象外的情韵。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j j独行貌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

63、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ch ch 形容失意貌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sng,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汀tng水边平地,小洲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张锡厚,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

64、)(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 分)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2006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试题诗词鉴赏第 1 题(2006 夏季全国卷 I)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

65、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答案】12(1)一层: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三层:议论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2)略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

66、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

67、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第 2 题(2006 夏季全国卷 II)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 王炎 山宴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 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答:_ _(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 _ _【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辨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烟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

68、、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解析】略 第 3 题(2006 夏季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注释:将:岂 纪:经营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

69、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答:【】【】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答:【答案】D、E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

70、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第 4 题(2006 夏季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71、 (1)【解析】对画面内容作想象、解说即可。(2)【解析】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第 5 题(2006 夏季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 1416 题。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概。C.“孔森”、“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

72、与英雄豪杰。D 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4曲牌 15B 16“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第 6 题(2006 夏季辽宁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答案】16(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苏轼东坡赏析 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