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一专题七第14讲一、选择题1(2017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C)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解析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世界格局,争霸对抗主要以冷战形式为主,始终处于敌对状态,故A项错误;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是冷战,不是战争等热战,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可知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美苏在
2、古巴的争夺,不能体现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故D项错误。2“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A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B美苏推行霸权主义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D战时同盟关系结束解析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下的表现,故A项错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说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战时同盟关系结束并不构成“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3(20
3、16山东省名校模拟)1983年11月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北京外交学院的演讲中说:“美国当时突然发现,苏联军队正在东欧建立政府;而原来许多美国人认为美苏关系会是合作关系,但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这说明(B)A美苏冷战对峙由苏联挑起B苏联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C美国将苏联视为冷战对手D美国与中国联合对抗苏联解析本题以基辛格的演讲为切入点考查美苏争霸的相关知识。冷战是美国对抗苏联的主要形式,故A项错误。题干中“敌对关系”说明苏联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故B项正确。C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主旨,应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国,故D项排除。故选B。4(2016浙江嘉兴模拟)赫鲁晓夫曾强烈反感甲壳虫乐队,他说“苏
4、联青年不需要这种刺耳的垃圾”,甚至宣称,“从萨克斯管到弹簧刀仅有一步之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A甲壳虫乐队水平较低B苏联拒绝无用、堕落的音乐形式C经济结构决定苏联的消费水平D政治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赫鲁晓夫把英国的甲壳虫乐队看成“垃圾”“到弹簧刀仅有一步之遥”,会对苏人造成不良影响,说明在当时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文化传播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选D项。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5(2016广西来宾市二模)20世纪60年代中期,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在发展贫困人民的事业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
5、术语。这些“术语”的出现反映了(C)A西方优势地位的最终形成B经济全球化加剧南北矛盾C冷战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D福利国家的建设势在必行解析西方优势地位的形成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世界被日益分为两个部分,其他社会矛盾都掩盖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下,而且通过材料中的“术语”,也不能表明属于南北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建设福利国家的信息,故D项错误;通过材料“术语”从政治、经济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来,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大背景,可知是冷战的产物,故C项正确。6下图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额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突出反映了(A)A“
6、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B二战中苏联、东欧国家损失更为惨重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东欧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冷战。从图中可以看出,19381953年间,正是冷战期间。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的出口数额比例明显增加,对西欧国家和美国的出口明显减少,这种变化应该是在冷战之后出现的状况。“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故A项正确;C项应在19291933年间,或1971年后。B、D两项与出口对象的变化无直接因果关系。7(2016海南海口模拟)美国总统里根曾发表演说:“如果寻求和平,如果你为寻求繁荣,如果你寻求自由化,请来到这扇大门前打开这扇门推倒这堵墙。”给里填上国家的话,最可能
7、是(B)A中国和日本B苏联和东欧C法国和德国 D美国和英国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里根在19801988年担任美国总统,这一时期是美苏冷战的后期,这里里根针对的是苏联和东欧。故选B。8(2016四川成都市外国语学校冲刺卷)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人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该观点(B)A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B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C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D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解析材料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冷战的出现与西欧有关,但不能表明冷战是西欧主导的,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某种意
8、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观点是讨论冷战的起因,而不是冷战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不能说明双方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故D项错误。9(2016辽宁沈阳质量监测)在中东,美国拥有庞大的海空军基地,为了让朋友放心,并威胁竞争对手。在东亚,美国海军把太平洋当作一个“美国的湖”,保证航运自由并让盟友安心。在欧洲,美国的军事支出占北约全部支出的75%。这一现象(B)A说明美国保卫世界和平B是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体现C是两极格局终结的产物D表明多极化格局趋势严重受阻解析战后美国通过强大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
9、建立起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全球霸权体系,本题题干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的史实描述。选项A、选项D与战后史实不符,选项C与题干表述的现象之间无充分联系。10(2016江苏南京市、盐城市一模)下图是1949年捷克斯洛伐克画家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中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由此,你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D)A马歇尔计划直接损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西欧经济C漫画客观全面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D漫画虽是艺术作品,但仍有一定史料价值解析马歇尔计划主要是援助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但是并未直接损害
10、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故A项错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通过复兴西欧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从而遏制苏联及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漫画主要反映了美国对德国、法国援助,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故C项错误;这幅漫画虽是艺术品,但是对研究马歇尔计划有一定的价值,因为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在选取史料时,要结合更多的史料进行佐证,故D项正确。11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D)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解析本
1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题中的“西方”、“颠覆苏联之心”表明了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的大环境,“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就是这种对峙的积极影响,故选择D项。其它几项说法均错误。12(2017辽宁东北育才一模)“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B)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解析依据材料“冷战时期”
12、“存在受苏联影响”“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等信息可知其是“北欧平衡”产生的背景,结合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大背景,据此分析可知其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B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2016陕西安康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予以分析。答案主题:柏林墙和“三八线”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分析:1949年,在美苏主导下,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为防止东德居民外流,苏联沿东西柏林边沿修建了柏林墙,加剧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对峙程度。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1950年,在
13、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朝鲜南方政权发动了内战,以此威胁新中国,由于中国的反击,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形成了朝鲜半岛分裂的局面,这成为两大阵营在亚洲最为激烈的对抗。解析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在提炼主题的时候,不能偏废某一个图片,要注意把两幅图片放在一起思考;提炼的主题在语言表达上要明确,避免含糊不清;主题提炼之后,按题目要求要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其实就是组织史实从背景、过程、影响等角度分别解析主题的活动,主要注意史实表达的准确、史实与结论结合的协调。根据图片,可以提炼为二者皆为“冷战”的产物;具体分析时,结合所学,前者从美苏分别扶持建国、筑墙的起因、筑墙的直接影响等角度展开
14、论述,后者可以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目的、中朝的反击、停战协定的影响等角度分别论述。14(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齐桓公称霸以前,郑庄公称霸时期的郑国就曾于公元前706年派兵援齐国,帮助其击败了入侵齐国的北戎军队,而齐桓公更是凭借“尊王”和“攘夷”战略,通过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成功获得了体系霸权的地位。公元前662年,齐国为救援燕国出兵北伐山戎,击退山戎后还主动将齐国的部分土地赠予燕国。公元前661年和659年,齐国两次为救援邢国抗击狄兵,并将邢国迁到夷仪安置。公元前660年至658年,齐国又帮助因狄兵入侵而灭国的卫国复国。然而,在国家消亡数量方面,
15、春秋初年,西周分封的邦国有140多个,而到了春秋后期,尚存的周朝诸侯国仅剩十余个。材料二二战后初期,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政策,为西欧和日本等地区(国家)战后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大量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军事联盟,在面对苏联威胁的背景下为其盟友提供安全保障。苏联也通过“莫洛托夫计划”和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等措施为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同时通过组建华沙条约组织等军事联盟为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军事援助和安全保障。在国家消亡方面,这一时期对一国的征服和占领事实上已经停止。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原大国权力竞争方式的两种演化路径基于春秋体系和二战后体系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
16、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体系和二战后体系的异同。答案相同:两个体系初期,都出现大国主动帮助其他国家,维护其他国家利益的行为;两个体系中都存在至少两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不同:春秋体系中的各诸侯国只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主权国家,而二战后体系中的各国是主权国家;春秋体系中大国兼并小国,而二战后体系中大国征服、兼并小国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春秋体系中的各国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期,而二战后体系中的各国大多是现代国家。(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种体系产生不同的原因。答案原因:春秋体系的形成源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破坏,二战后体系形成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实力出现消长的结果;春秋体系中王室衰微,无力制约各国,二战后体系中联合国作用日益增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公平和国家主权独立。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通过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以及材料二中“在面对苏联威胁的背景下为其盟友提供安全保障”的信息并依据所学从意识形态角度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主权国家、兼并体系以及国家形态的角度归纳不同点。(2)原因依据春秋时期社会制度破坏以及二战后实力消长、社会形态过渡的形式等角度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