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340.50KB ,
资源ID:324357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2435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校际联考(二模)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校际联考(二模)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0年高三校际联合考试生物学试题一、选择题1.研究发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初始序列为信号序列,当它露出核糖体后,在信号识别颗粒的引导下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接触,信号序列穿过内质网的膜后,蛋白质合成继续,并在内质网腔中将信号序列切除。合成结束后,核糖体与内质网脱离,重新进入细胞质。基于以上事实的推测,正确的是( )A. 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是分泌蛋白C. 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追踪上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D. 控制信号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可能不会影响该蛋白的继续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1、核糖

2、体是一种颗粒状的结构,没有被膜包裹,在真核细胞中很多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的膜表面,成为附着核糖体,在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内侧也常有附着核糖体,还有些核糖体不附着在膜上,而呈游离状态,分布在细胞基质内,称为游离核糖体。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没有膜结构,所以其和内质网的结合没有依赖膜的流动性,A错误;B、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除了是分泌蛋白外也有结构蛋白,B错误;C、如果用3H标记羧基,在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会脱掉羧基上的H生成水,则无法追踪,C错

3、误;D、根据题干的信息信号序列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内质网腔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所以如果控制信号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可能不会影响该蛋白的继续合成,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在解答D选项时需要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出核糖体和内质网功能的不同地方。2.已知药物a能使淀粉酶和淀粉结合的机会减少,但不会影响淀粉酶活性;施加药物b能使淀粉酶活性丧失。图为淀粉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乙组使用了少量药物a处理。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在0t1时,甲、丙两组均可能使用了药物a处理B. 在t1时,丙组可能适当

4、提高了反应温度C. 在t1后,甲、乙两组中的淀粉酶活性均小于丙组D. 在t1后,甲组可能因使用药物b而导致曲线不再上升【答案】C【解析】【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到酶浓度的限制,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几乎不再改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

5、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详解】A、在0t1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丙三组组产物浓度逐步上升,且变化曲线一致,题中显示其中乙组使用了少量药物a处理,据此可推出甲、丙两组均可能使用了药物a处理,A正确;B、在t1时,丙组可能适当提高了反应温度,从而使酶的活性升高,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C、在t1后,甲组中应该加入了药物b导致酶失活出现了图示的曲线,因此甲组淀粉酶活性小于丙组;丙组可能是适当提高温度使酶活性升高,也可能是增加了底物浓度使得曲线表现出产物浓度上升,显然丙组的酶活性未必高于乙组,C错误;D、在t1后,甲组曲线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物浓度不再上升,因此可

6、能因使用药物b导致酶失活引起的,D正确。故选C。3.劳氏肉瘤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瘤RNA病毒,将等量的该病毒颗粒加入甲、乙两只试管,其中甲试管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检测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而乙试管中未检测到含有放射性核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试管中均检测不到子代病毒B. 乙试管中因缺乏能量无法合成放射性核酸C. 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DNA合成有关的逆转录酶D. 加入RNA酶,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的合成量会明显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实验:甲试管中加入了RNA病毒的颗粒和含有带放

7、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甲试管中发生了逆转录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了DNA,说明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乙试管中加入了RNA病毒的颗粒和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乙试管中不能发生核酸的合成过程,因为缺少相关的酶,即DNA聚合酶。【详解】A、甲、乙试管中没有转录合成RNA和翻译合成蛋白质的条件,因此不能检测到子代病毒,A正确;B、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是因为缺少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C、甲试管中有DNA产生,所以该病毒颗粒含有与DNA合成有关的酶

8、(逆转录酶),C正确;D、加入RNA酶,病毒模板减少,故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D正确。故选B。4.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不利,但有利于增加生物的多样性D. 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答案】A【解析】【分析】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关影响,而表现为共同进化,所以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

9、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所以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可以形成新的物种,所以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A正确;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对被捕食者也是有利的,C错误;D、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也可以使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故选A。5.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的方法,其检测原理为活细胞的线粒体中存在的某种酶,可将黄色的MTT还

10、原为结晶状的蓝紫色甲瓒,而死细胞中此酶无活性。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540nm波长处测定溶解了甲瓒的DMSO的光吸收值(OD540值)。活细胞数量与光吸收值成正比。研究人员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离体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本实验自变量是姜黄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OD540值B. 姜黄素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C. 与其它时间段相比,在4872h间姜黄素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明显D. 为观察姜黄素对肝癌细胞作用,后续相关实验可将姜黄素处理时间限定在48h【答

11、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姜黄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540波长处的光吸收值。与空白对照相比,用姜黄素处理的OD540都减小,且随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增加效果愈明显。【详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姜黄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540波长处的光吸收值,A正确;B、与空白对照相比,用姜黄素处理的OD540都减小,且随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增加效果愈明显,说明姜黄素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B正确;CD、在48-72小时之间,各组变化不明显,为了降低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后续其他相关试验用姜黄素的处理时间宜在48h,C错误,D正确

12、。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出坐标图中OD540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在结合选项进行解答。6.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正常人体为375C左右),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比较,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控,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因为某些因素,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上升或降低。下图是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体温变化曲线,依据本学说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b段人体感染病毒,体温调定点上升B. bc段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 cd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D. ab段温觉感受器兴奋,cd段冷觉感受器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

1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详解】A、ab段体温升高,所以是人体感染病毒,体温调定点上升,A正确;B、bc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产热总量和散热总量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C、cd段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下降,C正确;D、ab段体温升高,是人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cd段体温降低,是温觉感受器兴奋,增加人体散热,减少产热,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体温调

14、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调节的过程的理解与运用。7.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的分泌仅与血糖浓度有关B. 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 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属于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1)反馈调节: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式。分类: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2)血糖的平衡与调节: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

15、糖物质转化;血糖平衡调节过程:【详解】A、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分泌与血糖浓度有关,也与神经调节有关,A错误;B、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错误;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错误;D、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8.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钠、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处于静息状态B. ab段和bc段钠离子通道开放C. 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

16、内电位等于0mVD. cd段的外向电流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答案】C【解析】【分析】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a点之后,细胞存在内向电流,即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推测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没有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电位,A正确;B、ab段和bc段存在内向电

17、流,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C、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膜内外表现为外负内正的电位,C错误;D、cd段的外向电流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需要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和外向电流、内向电流进行联系,分析出图中各段所代表的含义。9.向水性反应是指植物根尖感受生长环境中的水势梯度并向着水势较高区域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在拟南芥根尖向水性反应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细胞分裂素对根尖向水性反应起关键调控作用,水势梯度诱导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用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处理根尖,发现根的向

18、水性反应被完全抑制,但其向地性反应不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素的不对称分布是控制根的向水性现象的重要因素B. 根尖分生区水势较低一侧的细胞比水势较高一侧的细胞分裂活动剧烈C. 植物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现象作用机理不同,但都体现了激素作用的两重性D. 细胞分裂素通过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对分生区两侧细胞分裂差异的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水势梯度诱导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所以水势较低的一侧细胞分裂素含量多细胞分裂旺盛,生长的快,根尖就会向着水势较高的一侧生长,这就是向水性反应,若用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处理根尖,根尖细胞分裂素合成受阻,根的

19、向水性反应就会被完全抑制。【详解】A、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的不对称分布是控制根的向水性现象的重要因素,A正确;B、水势梯度诱导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所以根尖分生区水势较低一侧的细胞比水势较高一侧的细胞分裂活动剧烈,B正确;C、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是生长素引起的,能体现两重性,而根的向水性是细胞分裂素引起的,两侧的细胞分裂素都促进细胞分裂,较低水势一侧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促进作用更强,无法体现两重性,C错误;D、水势梯度导致了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和降解,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了调节,所以细胞分裂素通过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对分生区两侧细胞分裂差异的调节,D正确。

20、故选C。10.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B. 演替过程中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 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盐碱化草地的改造是把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至中度盐碱化草地,并最终恢复至轻度盐碱化草地或良好草地的人工控制的群落的演替过程,盐碱化程度在此过程逐渐降低,不同阶段物种类型也有所改变,物种丰

21、富度不断提高。【详解】A、盐碱地植被较少,生产者同化量较低,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A正确;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多,食物链不会缩短,而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与食物链长短无关,B错误;C、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而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D、盐碱化草地的改造过程,随着群落的演替,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也就发生了变化,D正确。故选B。1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22、饮用前的鲜牛奶或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均可用高温瞬时消毒法进行处理B. 用干热灭菌箱对带棉塞的试管灭菌时,可用报纸包裹严密后再进行灭菌处理C. 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灭菌时,开始阶段需打开排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D. 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灭菌时,适量喷洒石碳酸等化学抑菌剂以加强灭菌效果【答案】A【解析】【分析】消毒和灭菌:消毒灭菌概念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适用对象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接种环、接

23、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详解】A、鲜牛奶用巴氏消毒法,使用后的液体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后再丢弃,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A错误;B、用干热灭菌箱对带棉塞的试管灭菌时,可用报纸包裹严密后再进行灭菌处理,B正确;C、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灭菌时,开始阶段需打开排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否则可能灭菌的温度达不到要求,C正确;D、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灭菌时,适量喷洒石碳酸等化学抑菌剂以加强灭菌效果,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消毒和灭菌的知识,特别是识记其基本操作。12.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

24、测试,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西黄松生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g/m2)死有机质(g/m2)土壤有机碳(g/m2)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氧呼吸(g/m2年)老龄1273025605330470440幼龄146032404310360390注:净初级生产力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A. 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 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D. 根据年碳收支分

25、析,老龄西黄松群落和幼龄西黄松群落均能降低大气碳总量【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表示的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的结果,生产者活生物量老龄远远大于幼龄,其他的四个指标差距较小。【详解】A、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B、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即净初级生产力,B正确;C、西黄松幼龄群落生产者的活生物量比老龄群落生产者的数量少得多,但二者产生有机物的质量差不多,所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C正确;D、幼龄

26、西黄松群落一年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g/m2年,而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年的呼吸作用为390g/m2年,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错误。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解答。二、选择题13.钠-钾ATP酶(Na+/K+-ATPase)存在于大多数动物细胞膜上,能够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外,而相应地将细胞外K+泵入细胞内,从而维持膜内外一定的电化学梯度。该电化学梯度能驱动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以同向协同转运的方式将葡萄糖等有机物转运入细胞内,然后由膜上的转运载体GLUT2转运至细胞外液,完成对葡萄糖的吸收

27、。图为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Na+的方式均属于主动运输B. 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葡萄糖的方式均属于协助扩散C. 图示细胞的膜蛋白有催化、运输、信息交流等功能D. 图示的Na+/K+-ATPase也存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答案】AB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物质跨膜运输的问题,钠-钾ATP酶既是一种ATP水解酶,同时也是Na+、K+转运过程的一种载体,同时维持一定的电化学梯度,利用该电化学梯度来转运肠腔中的葡萄糖,GLUT2载体同时转运小肠细胞内的葡萄糖并将其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转运到细胞外液。【详解】A、图示细胞中释放Na+的过程由细胞内

28、的低浓度梯度到细胞外的高浓度梯度,同时伴随着ATP水解并利用其释放的能量,因此释放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但吸收Na+的过程需要载体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运,因此是协助扩散的方式,A错误;B、葡萄糖由肠腔转移到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通过Na+形成的电化学梯度驱动,由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转运,是一种主动运输的方式,而通过GLUT2将细胞内的葡萄糖转移到细胞外液的内环境中的方式是一种协助扩散,B错误;C、图中所示的膜蛋白Na+/K+-ATPase能够催化ATP的水解,并同时转运Na+和K+,因此具有催化作用和运输作用,但图示过程并未提到具有信息交流功能的膜蛋白受体蛋白,因此图中膜蛋白没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29、,C错误;D、Na+/K+-ATPase存在于大多数的动物细胞中,负责转运Na+和K+,并同时水解ATP为其提供能量,维持细胞膜内外的电化学梯度,因此可推测该蛋白质也存在于神经元上,D正确;故选ABC。14.研究人员在二倍体番茄(2n=24)中偶然发现了一种三体植株,其第6号染色体有3条。减数分裂时,3条6号染色体中任意2条随机配对,另1条不配对,配对的2条染色体正常分离,不能配对的另1条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意一极,其余的染色体均正常,形成的配子均可发育。下列关于某基因型为AAa的三体番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三体番茄的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 该三体番茄进行细胞分裂时,细胞中最多含

30、有50条染色体C. 该三体番茄进行自交时,子代的基因型共8种,其中aa所占比例为1/16D. 该三体番茄与基因型为Aa的正常植株杂交,子代中三体出现的概率为1/2【答案】ABD【解析】【分析】三体是指某一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正常二倍体植株有24条染色体,该三体番茄植株含有25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3条染色体的任意两条向细胞一极移动,剩余一条移向细胞的另一极,细胞中其他染色体正常分离,则该三体番茄细胞产生含有两条6号染色体和一条6号染色体的配子的比例均为1/2;基因型为AAa的三体番茄产生的配子AAAaAa=1221。【详解】A、三体是指某一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

31、数目变异,A正确;B、据分析可知,该三体番茄含有25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50条染色体,B正确;C、该三体番茄植株自交,子代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共9种,其中aa=1/36,C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该三体番茄细胞产生含有两条6号染色体和一条6号染色体的配子的比例均为1/2,因此其与正常植株杂交,子代中三体出现的概率为1/2,D正确。故选ABD。15.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la)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

32、,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la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缺氧时,HIF-la结合到DNA上,催化EPO基因转录B. 氧气充足时,HIF-la被解体以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C. 与EPO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 EPO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改善缺氧情况【答案】BC【解析】【分析】当细胞缺氧时,HIF-I与ARNT结合,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促进EPO的生成,使红细胞数量增加,以运输更多氧气;当氧气充足时,HIF-1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详解】A、题干可知HIF-la与ARN

33、T结合到DNA上对基因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并非催化,A错误;B、当氧气充足时,HIF-la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C、EPO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属于分泌蛋白,所以与EP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C正确;D、EPO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D错误。故选BC。【点睛】本题通过考查人体缺氧时HIF-1a的调节机制,重点是分析出缺氧诱导因子如何调节人对缺氧环境的适应。1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位于样方边上的个体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种群密度估算值将偏小B. 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死亡率随之增高,这可能与种内斗争

34、加剧有关C.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D.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农田中昆虫的丰富度【答案】AD【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统计数据时压线计数原则是计数左、上两线和夹角处。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位于样方边上的个体只需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A错误;B、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死亡率增高,B正确;C、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在树林分层能有效减小种间竞

35、争,C正确;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农田中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AD。17.为探究提高“日照蓝莓”品质和产量的新途径,某生物兴趣小组以“日照蓝莓”的主要品种一一兔眼蓝莓为实验材料进行脱毒处理,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取材时可选用兔眼蓝莓的芽尖等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B. 用70%酒精和20%次氯酸钠对外植体消毒时,要控制好时间以避免造成伤害C. 对分化培养基灭菌前需添加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赤霉素类等生长调节剂D. 脱毒后的兔眼蓝莓果实体积更大,产量更高,后代个体中更不易被病毒感染【答案】AB【解析】【分析】植物

36、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言、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详解】A、芽尖等分生组织分裂旺盛,且含病毒少,取材时常选用其作为外植体,A正确;B、消毒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对外植体造成伤害,B正确;C、生长调节剂应该在分化培养基灭菌后添加,C错误;D、脱毒后的兔眼蓝莓果实体积

37、更大,产量更高,后代个体含病毒少,但不是不易被病毒感染,D错误。故选AB。三、非选择题18.研究发现,Rubisco酶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小亚基和叶绿体基因控制合成的大亚基组成,功能上属于双功能酶。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却错误的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回答下列问题:(1)Rubisco酶在细胞的_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_,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_。(2)当胞间CO2与

38、O2浓度的比值减小时,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请从C5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3)为纠正Rubisco酶的错误反应,光合植物创造了多种高代价的补救机制,如有的细胞中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微室,将CO2浓缩在Rubisco酶周围。该机制形成的意义是_【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 (2). C3 (3). 叶绿体基质 (4). 参与光呼吸的C5增多,参与光合作用的C5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 (5). 提高局部CO2浓度抑制光呼吸,增加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量【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植物Rubisco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

39、2反应,生成C3,C3在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有机物;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产生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2、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光合作用又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的物质变化有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的物质变化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光照强度。【详解】(1)根据题意,Rubisco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合成受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控制,所以Rubisco酶

40、的合成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的核糖体中。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C5与CO2反应生成C3(或三碳化合物),该反应进行还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2)光呼吸发生的条件是高氧,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当O2浓度增大时,参与光呼吸的C5增多,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的C5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故CO2浓度与O2浓度的比值低时,有利于该植物进行光呼吸而不利于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积累。(3)根据题意可知,通过一种特殊蛋白质微室,将CO2浓缩在Rubisco酶周围,可以提高局部CO2浓度抑制光呼吸,有利于Rubisco酶催化C5与CO2反应,增加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量

41、。【点睛】本题结合信息,考查光合作用的场所、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场所等基础知识,掌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能正确分析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19.构成稻米的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当前农业栽培的水稻直链淀粉的含量差异较大,主要有高含量、中高含量、中等含量、中低含量和低含量等品种。目前,针对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差异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种假说;假说一:该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E/e)控制,每个显性基因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假说二:该性状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a1-高含量、a2-中高含量、a3-中等含量、a4-中低含量、a5

42、-低含量),这些基因彼此间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若假说一成立,写出中等含量直链淀粉水稻的基因型_,让杂合中等含量水稻进行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2)为检验假说二是否成立,某研究小组利用不同含量直链淀粉的五个纯种品系水稻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一:低含量水稻中低含量水稻F1为中低含量水稻实验二:中等含量水稻中高含量水稻F1为中高含量水稻实验三:实验一中F1实验二中F1F2为中等含量水稻:中高含量水稻=1:1实验四:实验二中F1高含量水稻F2为高含量水稻由实验结果推测,复等位基因a1、a2、a3、a4、a5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若出对跑为显性,可表示为a1a2)依此类推)关于

43、中高含量水稻的基因型有_ 种,让实验三F2中的中高含量水稻随机交配,子代中a5的基因频率为_ 。(3)某同学设计了用中低含量直链淀粉水稻进行自交的方案来检验上述两种假说成立与否。请评价该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_。【答案】 (1). DDee、ddEE、DdEe (2). 高含量中髙含量中等含量中低含量低含量=14641 (3). a1a2a3a4a5 (4). 4 (5). 25% (6). 若子代出现中等含量的水稻,则假说一成立;若子代不出现中等含量水稻,则假说二成立【解析】【分析】如果假说一正确,则直链淀粉性状受到显性基因个数的控制,则各性状及其基因型是高含量(4个显性基因DDEE)、

44、中高含量(3个显性基因DDEe,DeEE)、中等含量(2个显性基因DDee,ddEE,DdEe)、中低含量(1个显性基因ddEe,Ddee)和低含量(无显性基因ddee)。如果假说二正确,则各复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详解】(1)如果假说一正确,则中等含量直链淀粉水稻的基因型有DDee、ddEE,DdEe;杂合中等含量水稻(DdEe)进行自交,后代高含量(1/16DDEE)中高含量(2/16DDEe,2/16DeEE)中等含量(1/16DDee,1/16ddEE,4/16DdEe)中低含量(2/16ddEe,2/16Ddee)低含量(1/16ddee)=14641。(2)根据实验一中低含量

45、(a4)对低含量(a5)为显性;实验二中高含量(a2)对中等含量(a3)为显性;实验三的杂交基因型是a2a3a4a5,子代基因型a2a4a2a5a3a4a3a5=1111表现为中等含量水稻中高含量水稻=11,说明a2和a3相对于a4和a5为显性;根据实验三实验二中F1(a2a3)和高含量水稻a1a1,子代全为高含量,说明a1相对于a2和a3为显性,综上所述,复等位基因a1、a2、a3、a4、a5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a1a2a3a4a5。如果假说二正确,中高含量水稻的基因型有a2a2、a2a3、a2a4、a2a5,共4种;实验三F2中高含量水稻基因型及比例a2a4a2a5=11,随机交配,基因频率

46、未发生改变,所以a5的基因频率=1/4=25%。(3)如果假说一正确,则中低含量直链淀粉水稻基因型ddEe和Ddee,自交子代会出现ddEE和DDee(中等含量淀粉),如果假说二正确,则中低含量直链淀粉水稻基因型a4a4和a4a5,自交子代是a4a4、a4a5、a5a5,全为中低等和低等含量淀粉水稻。所以若子代出现中等含量水稻,则假说一成立;若子代不出现中等含量水稻,则假说二成立。【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学基本定律,考生需要分析出如果假说一正确则Dd和Ee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如果假说二正确,则遵循基因分离定律。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一种急

47、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CoV-2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该+RNA既能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又能作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为为模板合成子代+RNA分析回答:(1)研究发现,SARS-CoV-2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保卫人体的第_道防线,可抵御部分病原体的侵袭。(2)愈后患者短期内不容易再次被SARS-CoV-2感染,原因是体内产生了_ 细胞,当再次接触SARS-CoV-2时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为_ 。(3)研究人员基于SARS-CoV-2的表面抗原开发出了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用于新冠肺炎的快速检测,利用该试剂盒进行诊断的免疫学原理是_。某人多次SARS-

48、CoV-2血清抗体检测都呈阴性,但严格封闭隔离一段时间后却发病并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患者。对于这一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_。(4)AZT和雷特格韦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它们作用的对象分别是HIV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AZT和雷特格韦不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理由是_【答案】 (1). 一 (2). 记忆 (3). 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4).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5). 感染初期还没有产生抗体 (6). 因为SARS-CoV-2不是逆转录病毒,不具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解析】【分析】1.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常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

49、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2.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故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详解】(1)由分析可知,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抵御部分病原体的侵袭。(2)愈后患者体内含有对病毒具有记忆的细胞,即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接触SARS-CoV-2时体内的记忆细胞会直接接受病毒抗原的刺激,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体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

50、治愈的患者短期内不容易再次被SARS-CoV-2感染。(3)根据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研究人员利用SARS-CoV-2的表面抗原研制了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用于新冠肺炎的快速检测。某人多次SARS-CoV-2血清抗体检测都呈阴性,显示体内无抗体,但严格封闭隔离一段时间后却发病并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原因是检测在感染初期进行,检测时还没有产生抗体。(4)AZT和雷特格韦两种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它们作用的对象分别是HIV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题意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到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其感染过程涉及到了RNA的复制和翻译蛋白质的过程,据此可知AZT和雷特格韦没有作

51、用的位点,因此不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点睛】熟知病毒的特性以及人体的三道防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解读题目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二次免疫也是本题的考查点。21.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测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实线表示_对拟南芥根、茎生长的影响,判定的理由是_ 。(2)相对茎而言,根对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更敏感,原因可能是根细胞上与相应激素发生特应性结合的_数量相对较多,此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3)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根、茎等器官的生长外,还有_(答出两点)等作用。(4)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利用生长素

52、类似物NAA进行实验时的效果比生长素要好,其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 (1). 生长素 (2). 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或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 受体 (4).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 促进种子萌发、促进果实发育 (6). 植物细胞内没有分解NAA等生长素类似物的酶,作用时间更长【解析】【分析】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

53、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详解】(1)根据图中实线随激素浓度变化而表现的趋势可知,该激素对植物的生长效应表现为两重性,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效应没有表现两重性,因此可知图中实线中的激素为生长素。(2)相对茎而言,根对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更敏感,可能的原因是根细胞上与相应激素发生特应性结合的受体数量相对较多,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细胞分化的结果。(3)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根、茎等器官的生长,赤霉素还能促进种子萌发、促进果实发育。

54、(4)植物细胞内没有分解NAA等生长素类似物的酶,因此作用时间更长,据此可推测利用生长素类似物NAA比利用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更显著。【点睛】熟知生长素和赤霉素以及其他各种植物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图能力也是本题的考查点。22.2019年年底以来,东非地区暴发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也受到沙漠蝗灾的重大冲击,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沙漠蝗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繁殖周期约为30天。回答下列问题:(1)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2)群居型成熟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纶,驱避

55、同种其它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合物属于一种_信息,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3)根据蝗灾发生及治理过程中的调查数据,科研人员绘制了下图所示的曲线。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用图中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在干旱季节,应将蝗虫种群的数量控制在图中_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之前,其原因是_。【答案】 (1).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2). 化学 (3).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4). B (5). A (6). A点之前蝗虫种群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低【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56、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7、,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1)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沙漠蝗虫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导致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2)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纶属于化学信息,它驱避同种其它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3)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不被破坏条件下所能允许种群的最大数量,可用图中 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在干旱季节,应将蝗虫种群的数量控制A点之前,原因是此时蝗虫种群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低。【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8、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23.近日,学术杂志科学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团队的重大学术突破成果。他们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并获得稳定的赤霉病抗性。孔教授团队在全球首次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制,找到攻克小麦赤霉病的“金钥匙”。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PCR技术从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需要在PCR扩增仪中加入_种引物,其作用是_(2)检测抗赤霉病基因Fhb7是否成功导入小麦细胞的方法是_,该项技术用到的基因探针的制作方法是:在_ 上用放射性同位素等作标记。(3)在深入

59、研究的过程中,孔教授团队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科学现象整个植物界没有发现Fhb7的同源基因,而在香柱内生真菌中发现了高度同源的基因。依据上述资料,推测长穗偃麦草中抗赤霉病基因Fhb7可能的变异类型是_(4)若用PCR技术获得Fhb7基因的同时,在该基因的两端分别插入限制酶EcoRI和BamHI的切点,尝试写出设计思路。_【答案】 (1). 两 (2). 使DNA聚合酶(Taq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3). DNA分子杂交技术 (4). 含有Fhb7的DNA片段 (5). 基因重组 (6). 设计PCR的两种引物时,在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不与模板配对的限制酶EcoR I和限制酶B

60、amHI特异性识别序列【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

61、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引物是成对存在的,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在PCR扩增仪中加入2种引物,其作用是使DNA聚合酶(Taq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2)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该技术需要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含有Fhb7的DNA片段作为探针。(3)整个植物界没有发现Fhb7的同源基因,而在香柱内生真菌中发现了高度同源的基因,说明长穗偃麦草中抗赤霉病基因Fhb7来自于该真菌,这种变异类型属于广义范围内的基因重组。(4)要目的基因两端分别插入限制酶EcoR I和BamH I的切点,可以在设计PCR的两种引物时,在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不与模板配对的限制酶EcoR I和限制酶BamHI特异性识别序列。【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