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
2、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3、“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文本研读:(一)研读第一段:1.本文题目“师说”的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那么,同学们思考,如果是你,你会讲关于从师的什么道理呢?由此可见,作为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用文中原句回答)明确:为什么要“从师”?怎样“从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作者是怎样对中心论点做初步论证的?第一段同学们都事先预习过了,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3.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第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
4、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4.那么,第一段是如何对中心论点做初步论证的呢?明确: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教师的职责(正面);第三层:教师的重要性(反面);第四层:择师的态度;第五层:择师的标准。(二)研读第二段:1.我们再来看看,在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第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3.那么,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呢?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4.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明
5、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五、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韩愈的个人简介和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了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梳理了第一二段的文言文知识点,了解了第一二段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式。明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三、四段,看一看这
6、两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韩愈的个人简介和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了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梳理了第一二段的文言文知识点,了解了第一二段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式。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三、四段,看一看这两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二、文本研读:1.我们来看看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这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样的分观点?又作出了什么样的论断呢?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
7、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4.那么,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呢?明确:引言论证,引例论证。5.我们再来看看第四段讲的是什么?下面我找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错误之处,同时强调其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6.让学生口头连贯着翻译这一段,提出自己依然存疑的地方,教师予以解决。7.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因为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同
8、时“不拘于时”照应了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了第三段。8.同学们思考,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
9、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种句子,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3)丰富的语气表达。a、语气词的使用。如“嗟乎!呜呼!”加强了感叹的语气。b、不同句式的使用。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感叹、讽刺语气感情强烈。三、总结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围绕着中心论点,作者在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和事例,采用引言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重点论点。第四段作者称赞李蟠的“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原因。同时“不拘于时”照应了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了第三段。另外,本文的语言特色就是“整散句结合”、“顶针修辞手法的使用”、“丰富的语气表达”,使得文章非常的富有感染力,说服力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