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史公自序 同步练习一、双基提要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颛顼( )(2) 蒯聩 ( )(3) 徇朝歌( ) (4)爰及公刘( ) (5)以尊后稷( )(6) 篡弑之诛( ) (7) 改正朔 ( ) (8)股肱之臣(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指数千_(2)失之豪厘_(3)天人之际,承敝通变_(4)故长于风_(5)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6)弗敢阙_(7)辅拂股肱之臣_(8)堕先人之言_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至于夏商 古义:_今义:_(2)无泽为汉市长 古义:_今义:_(3)不得与从事 古义:_今义:_(4)终于立身 古义:_今义:_(5)迁俯首流涕曰
2、 古义:_今义:_(6)道之不行也 古义:_今义:_(7)以为天下仪表 古义:_今义:_(8)余所谓述故事 古义:_今义:_(9)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古义:_今义:_(10)于是汉兴 古义:_今义:_(11)则文学彬彬稍进 古义:_今义:_(12)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_今义:_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意义。 (1)其在卫者,相中山_(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_(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4)则学者至今则之_(5)忠臣死义之士_(6)上明三王之道_(7)善善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_(8)拨乱世反之正_(9)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_(10)是非二百四十二年_(11)咸各序其宜_
3、(12)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_(13)整齐百家杂语_5、解释加点词 (1)使复典之_(2)绍重黎之后_(3)世序天地_ (4)司马氏去周适晋_(5)维我汉继帝末流 _(6)且夫孝始于事亲_(7)遭变事而不知其权_ (8)汝其念哉_ (9)诸侯害之,大夫壅之_(10)重译款塞_(11)是故礼以节人_(12)泽流罔极 _(13)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_(14)垂空文以断礼义_(15)非独刺讥而已也_(16)欲遂其志之思也_(17)俟后世圣人君子_(18)不得通其道也_二、课堂反馈(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后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
4、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
5、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
6、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知知。”(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注释:(1)壶遂,人名,天文学家。(2)董生,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子何敢让焉。让,谦让,退让。B诸侯害之。害,残害,杀害。C拨乱世反之正。拨,治理,整治。D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通“旨”,意旨,意向。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知言之不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
7、其渐久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是故礼以节人加之以师旅D不得保其社稷者求人可使报秦者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载之(以)空言。B(有国者)后有贼而不知。C(人臣)遭变事而不知其权。D(臣子)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9细读第二段,下面不属于春秋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A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B拨乱世反之正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也含蓄表达了史记的写作目的。B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勇承大业“舍我其谁”的豪迈,又蕴
8、含着臧否善恶是非的爱憎,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C本文第三段从反面来论述了春秋的重大社会作用。D文末用“礼”与“法”对比,从而反衬“礼”更重要。(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1、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2)
9、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2、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13、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三、巩固练习 1根据本文的资
10、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_,夏阳(今陕西)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_家、_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_,曾经参与制定_。后因为_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_”,或称“_”,也省称“_”。“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_。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
11、3000多年的历史,分_,_,_,_,_,共_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_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_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_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_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_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3、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_;第二部分_;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4、翻译下列句子(特殊句式请注明) (1)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2)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12、(3)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4)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5)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6)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7)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南略邛,还报命。 (8)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9)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10)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11)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12)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1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
13、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1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5)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1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17)是余之罪也夫! 5、出自本文的熟语有哪些? (1)_(2)_(3)_(4)_(5)_(6)_参考答案一、双基提要1、Zhun X Kui ku xn yun j cun sh zhng shu gng2、(1)“指”通“旨”要义、主旨(2)“豪”通“毫”计量单位(3)“承”通“乘”趁着(4)“风”通“讽”讽喻(5)“俶傥”通“倜傥”卓
14、越洒脱,不拘于俗(6)“阙”通“缺”缺漏(7)“拂”通“弼”辅佐(8)“堕”通“隳”毁3、(1)“至于” 到 另提一事(2)“市长”掌管市场的官长 一个城市的负责人(3)“从事” 参与其事 投身(4)“终于” 最终 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5)“涕” 眼泪 鼻涕(6)“不行” 不被推行 不可以(7)“仪表” 标准 人的外表(8)“故事” 旧事 虚构的事情(9)“末流” 遗业 已经衰落失去原有的精神实质的学术、文艺等流派(10)“于是”在这种情况后 承接连词(11)“彬彬” 文质兼备 形容文雅(12)“往往” 处处 经常4、(1)相:名词用作动词 做相(2)坑:名词用作动词 坑杀(3)
15、王:名词用作动词 封王(4)则:意动用法 以为准则(5)死:为动用法 为而死(6)明:形容词作动词 阐明(7)善、恶、贤、贱:意动用法 认为好,奖励;认为恶,惩罚;以为贤,崇尚;以为贱,轻视。存:使动用法 使存(8)反:使动用法 使返(9)父、子:名词用作动词 像父亲 像儿子(10)是非:形容词用作动词 评定是非(11)序:名词用作动词 依次序排列、整理(12)科条:名词用作动词 按类别条目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13)整齐:形容词用作动词 整治归纳5、(1)掌管(2)继承(3)理,主管(4)到(5)遗业(6)从(7)权变,灵活处理(8)一定(9)嫉害;阻塞(10)叩(11)节制约束(12)无(1
16、3)蒙受,遭受;拒绝,否认(14)留传(15)讽刺,指责(16)表达(17)等待,期待(18)实现二、课堂反馈6B 7C 8D 9D 10D11(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与社会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12D 13BC三、巩固练习1 字子长 史学家、文学家 太史令 太初历 李陵之祸2 “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 “太史公” 纪传体通史 12本纪 10表 8书 30世家 70列传 130 本纪 世家 表 书 列传 3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
17、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4(1)(宾语前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2)(宾语前置)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什么呢?”(3)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这种事务,直到夏商时期。(4)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5)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6)(状语后置)诸侯一并封王时,司马卬在殷地称王。(7)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往南巡视邛,归来向朝廷复命。(
18、8)王道衰败,礼乐衰颓,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孔子研究整理诗经尚书,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9)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10)(定语后置)奖善惩恶,尊崇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11)因此仪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行为的,乐经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尚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经是用来表达情意的,周易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是用来引导人们遵循道义的。(12)(判断句)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
19、过。(13)(状语后置)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创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这就错了。(14)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因而追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15)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经、尚书不断地在各地被发现。(16)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帝王兴起的事迹溯源探终,既要看到它的兴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研讨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简略推断三代,详细载录秦汉,最早从轩辕黄帝记起,最晚记到现在,著十二本纪,已按类别加以排列记录。(17)(判断句)这是我的罪过啊!5(1)言之不用,道之不行(2)拨乱反正(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4)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5)权宜之计(6)股肱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