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牢记革命先烈对社会的贡献。2、理解关键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深沉情感。3、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透过语言挖掘深沉含义。2、分析揣摩,理解疑难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革命烈士身上的崇高品格,理解鲁迅先生的“斗士精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升人生境界。2、理解作者对文中三类人的态度及评价,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教学重点作者对革命青年的爱戴和赞颂,对反动派的控诉和揭露。教学难点时代背景的把握,疑难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讲解法、探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安排三
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2-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明确:呐喊和彷徨。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明确: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家都知道,今天的革命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革命先烈们在不同
3、的战场上谱写出了一曲曲英勇的壮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为纪念 1925 年 3 月 18 日在北京为抗击军阀黑暗统治而英勇牺牲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声讨反动统治者的一篇战斗檄文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二、整体感知(一)背景介绍192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 月 12 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 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
4、48小时内既 18 日午前作出答复。18 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 47 人,伤 123 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 4-9 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
5、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 月 1 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3-(二)自由朗读全文,疏通字词障碍,把握文章整体脉络洗涤(d)惮(dn)攒射(cun)尸骸(hi)长歌当哭(dng)喋血(di)杀戮(l)殒身不恤(yn)(x)1、第一、二小节本文的写作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第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3、第六、七小节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分析、理解第一、二部分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
6、?明确:一是悼念、祭奠遇害者;二是唤醒庸人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明确:一是青年的血:艰于呼吸视听。二是文人学者:悲哀,出离愤怒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真的猛士: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为国为民哀痛;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以上问题可给学生以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总结如下。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见这里
7、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而言的,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唤起庸人投入战斗。2、作者为什么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结合第一节的第三段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四十多个爱国青年无辜被杀,-4-而且只能写一点东西来表示哀思,使鲁迅感到愤懑之极,而“艰于呼吸视听”,在痛未定时,怎能长歌当哭?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作者愤怒。其结果是“我已经出离愤
8、怒了”,这是对“无话可说”的原因的小结。“出离愤怒”绝不是离开愤怒,而是“超过了愤怒的感情阶段”,“升华为理智的思考”。正因为这样,才能在艰于呼吸视听后“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说“菲薄的祭品”,那是自谦之词,也是面对烈士崇高的精神,自己这样的记念远远不足以表达哀思的心态的说明。可见“实在无话可说”,是愤懑之极的言词。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3、文章用“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描述“真的猛士”,并以此作为“猛士”和“庸人”的一个分野。
9、为什么这样?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就是说,真的猛士必须面对黑暗的现实,必须为推翻这黑暗的现实而不怕流血牺牲;如果连正视现实的勇气都没有,面对白色恐怖,面对敌人的屠刀,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由于面对黑暗的现实,会为人民的苦难而感到哀痛,并由哀痛激发起变革现实的斗志,以参加这样的斗争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庸人”之“庸”,在于他们对“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虽有过哀痛和不满,却不能“直面”和“正视”,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流驶而忘却,客观上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从对待现实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
10、,作者高度赞扬“真的猛士”,激励人们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为变革现实而战斗,不能象“庸人”那样易于忘却,“暂得偷生”。4、全文的开头点出开追悼会的日子,并在“那一天”前用 3 个长长的定语,是有深意的。文章写追悼会的日子是“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就把抨击的锋芒指向“中华民国”。因为对爱国青年的大屠杀是在“中华民国十五年”发生的,这样的“中华民国”早已变成杀人机器了。而指明段祺瑞执政府就是掌握这杀人的机器来屠杀刘和珍、杨德群这样的爱国青年的罪魁祸首这一点的,正是“那一天”前的长定语。作者在文章开头点明追悼会的日子,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人们对中华民国不能抱幻想,必须正视现实,起来斗争的意思。理清这些要点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第一、二节的意思:交代写作本文的目的:哀悼烈士,揭露敌人,激励生者。三、作业设计-5-1、熟读第一、二节,背诵第二部分第一段2、重点预习第三、四、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