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71.50KB ,
资源ID:32129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212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教案.doc

1、第一单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一、知识结构图:二、阶段特征:这一时期的基本阶段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知识与能力:了解

2、或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过程与方法:(1)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3、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同时,也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来源之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这种创新和实践精神以及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课时安排 2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对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分析、比较是重点。武装起义为党探索中国革命新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启示。(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重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井冈山人民,开展游

4、击战争,发展红军武装,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这些革命实践,开创了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范例。正是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方向。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和井冈山根据地示范影响下,全国各地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2难点分析: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是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发展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以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对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

5、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课堂教学设计导入:师: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生:(回忆、思考回答)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惨遭失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全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包围之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遭受极大摧残,但很快痛定思痛,逆境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板书本节课题)知识串讲:1中国共产

6、党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局面(l)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内容: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影响: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滋长了“左”倾情绪。(2)三大起义:起义名称 时间 领导人 斗争过程斗争特点 意义 斗争特点:南昌起义: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中一部分继续革命的人,仍使用国民党的旗帜.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广州起义:是一次建立苏维埃政府的起义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实践上:(1)井冈山的星火:192

7、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经过半年创建了根据地。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2)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达到10万人。(3)根据地的巩固:军事上: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1930年底到1931年秋。经济上: a土地革命(路线、意义),赢得了群众基础。 b经济建设,巩固了红军政权。政权上: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理论上:毛泽东的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条件:特殊国情所决定。主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8、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课堂练习:比较三大武装起义的异同。 (1)相同点:背景:都发生在大革命失败后;目的:反抗国民党屠杀,挽救革命;过程:都受到挫折,都又转到农村;方式: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影响: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创建人民军队揭开了序幕。为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2)不同点: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借用国民党旗号的武装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的旗号,抛弃了国民党旗帜,不但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较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广州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9、。这是一个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知识结构:教学后记: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能力。(2)培养学生把握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

10、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课时安排 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11、,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2难点分析: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极其影响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扩大侵华战争,导致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重。这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蒋介石集团出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但是,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的激励下,中国社会其他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抗日救亡

12、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内战争将逐步转向民族革命战争。课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上课先播放一段在松花江上音乐,然后简单介绍此歌来历,转入正课)(板书课标题)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为独霸中国而精心策划的,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一战后日本对华扩张,遇到哪些障碍?生:(思考、回答)师:一是中国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美梦。这使日本对华侵略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日本帝国主义绝不会放弃向中国扩张的一贯政策。知识串讲:(一)知识引导1九一八事变(1)发生原因: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立先占东北进而

13、侵占全中国的政策。内部原因:摆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危机。外部条件:国际上欧美各国无暇东顾。国内蒋介石“围剿”红军,无暇北顾。(2)爆发: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陷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3)各方态度:蒋介石:绝对不抵抗。主要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英美:忙于应付国内严重的危机,对日本采取姑息政策。国联: a对日本:不承认日本维护伪满,独霸东北的要求; b对中国:不同意中国恢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实质:把东北变成帝国主义共管殖民地。(4)影响:东北三省沦陷,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

14、主要矛盾,局部抗战拉开了序幕。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国同日本的矛盾。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帝国主义。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3)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重点与难点突破:1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异同点分析相同点:背景都基本相同:日本因遭受世界经济危机打击而转嫁矛盾;蒋介石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方式基本相同:日本蓄谋已久,制造了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结果相

15、似:中国最终战败,丧失主权。不同点:国民政府尽管都采取不抵抗政策,但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进行了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军。九一八事变后,日占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与日本谈判,签订湘沪停战协定。2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的原因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什么在还没有完全稳定北方的情况下,又在上海挑起事端呢?首先,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其气焰更加嚣张,因而敢于把上海作为其进一步侵略的对象。其次,上海是中国沿海的最大城市,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中心,如果占据了上海,不仅可以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东北的既成事实,并且可以为它伸人长江流域和中国内地建立新

16、的基地。再次,上海是一个国际帝国主义争夺的中心,特别是美英的利益所在,日本估计美英这时不会对其进行干涉,而国民政府也仍然不会抵抗,因而可以迅速夺取上海。如果万一遭遇干涉或抵抗,它也可以借此来转移中国和国际社会对东北的视线,从而以便它在东北的行动。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分析(1)蒋介石虽为国家领袖,但代表的却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决定他不可能也绝不会发动全国人民去实行抗战。(2)蒋介石既投靠英美,又与日本有秘密协定。幻想通过公开的外交活动阻止日本的侵略,牺牲局部保全大局。九一八事变后,不愿抵抗,而幻想利用英美日之间的矛盾,让英美逼迫日本归还东北三省,而没有估计到英美

17、也迫于经济危机,自顾不暇。(3)蒋介石只看到日本经济、军事的强大,中国的落后,担心抵抗会导致亡国,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他采取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反动政策,并镇压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行动。(4)不抵抗政策的卖国反共。其结果不仅破坏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争,也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酿成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知识结构:教学后记: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本质的能力。(2)通过遵义会议

18、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性。(2)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革命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课时安排 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红军长征是重点。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

19、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2)遵义会议是重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难点分析: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

20、本侵略者。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教学过程:导入: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提问: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体现了哪些精神?知识串讲:一、红军长征的背景1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是继续对日本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长征经过: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占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入甘陕(参考教材插图)2、重大会

21、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3、意义: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实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4、遵义会议(1)历史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要求改变领导的愿望日益强烈。转兵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的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2)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

22、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战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搏古负总责,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3)历史意义:其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遵

23、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其三,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

24、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三、土地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及危害(1)产生的内外因素: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对国民党的仇恨易于产生“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不成熟性,瞿秋白对中国社会阶级力量、斗争性质、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照搬外国的革命经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国际上,共产国际上层对法西斯的疯狂发展错误地制订了抢在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之前夺取革命胜利的“左”倾错误,其代表支持王明夺取政权。(2)“左”倾错误的表现:

25、1927年,“八七会议”存在“左”的倾向,中国共产党斗争重心在于夺取大中城市。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影响革命道路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强令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普遍举行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甚至武装暴动。结果,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绝大部分暴露,遭到破坏。临时中央只好迁到中央苏区,危害进一步扩大。组织上:对持不同政见者实行“残酷打击,无情迫害”的政策,迫害一大批干部和红军战士。军事上:否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剥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进攻中,犯有冒险主义错误,防御中犯了保守主义错误,退却中犯了逃跑主义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及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在处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犯“左”倾关门主

26、义错误,如处理“福建事变”所采取的政策。(3)“左”倾错误的清算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延安整风:在思想上彻底清算了“左”倾主义错误的影响。知识结构:教学后记:第五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过程与方法:(1)综合分析日本进一步引起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对抗日态度的变化。(2)分析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团结抗日

27、已成为全民族的呼声。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政治上的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革命的成功、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逐渐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中国共产党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出符合民族利益需要的正确政策,顾全大局,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课时安排 2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重点。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

28、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政治上的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革命的成功、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逐渐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2)西安事变是重点。西安事变是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它的发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它是否和平解决,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2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局势的发展存在着两个可能性。这是中华民族命运如何发展的大问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发

29、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结束了国共两党十年来的对峙局面,停止了内战,又为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知识串讲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1)历史背景: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政策制定: 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基本内容: a指出目前政治形势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矛盾。 C.中国共产党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

30、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意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2一二九运动(1)背景:华北事变,日本进一步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北平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切抗日活动。(2)过程: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3)意义和影响:一二九运动,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运动的结合,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3西安事变(1)背景:

31、日本扩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根本原因。在日本加紧侵华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坚持“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谏,却遭无理训斥。(直接原因)(2)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3)各方态度:(4)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经多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5)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重点与难点突破:1日本侵华的加剧和国共的态度(1)日本侵华的逐步

32、加剧: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成立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东北沦陷东三省沦为殖民地淞沪协定关东军入关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2)国民政府对日侵华的态度:蒋介石集团妥协退让:a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后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妥协。b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不支持上海军民抗战,反而同日本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c华北事变时,国民政府采取适应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的方针,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抗日救亡活动:a1932年,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指挥下,上海军民奋勇抵抗日军。b1932年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要求

33、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c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d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e1936年,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斗争:a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

34、国主义以打击”的口号。b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c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e1935年春,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f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面对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

35、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促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对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两党关系(图示)21931年1936年抗日民族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主要特点:范围广,波及华北、东北、福建等地。东北是抗日民主运动最早兴起的地区;华北的抗日民主运动从1933年起逐步达到高潮,其他地区也积极响应。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东北军民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组织东北抗日武装,领导学生运动;国民党爱国力量冲破蒋介石反动政策的束缚和阻挠,积极投身抗

36、日民主运动;许多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也参与进来。这次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抗日和反蒋联合起来。蔡廷锴等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影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抗日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九一八事变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不顾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阻挠,纷纷举起抗日旗帜。其原因主要是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损害了中国各个阶级的利益,还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影响和爱国心的驱使。特点是采用反蒋

37、抗日或逼蒋抗日的方法。反蒋抗日的做法既反映出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也反映出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逼蒋抗日与反蒋抗日是有区别的,逼蒋不等于反蒋,也可以说是拥蒋,仍然希望蒋介石能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就是国民党内爱国将领逼蒋抗日的一次重大行动,是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4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首先要明确西安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局面。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乘机大规模侵华。英美担心蒋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持蒋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

38、平解决。中间阶层的大数人赞成抗日,但是担心事变后会引起更大的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的祸国殃民政策,要求杀蒋。张、杨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骑虎难下,急切盼望中国共产党协调解决事变危机。中国共产党分析了复杂的政治形势,认为存在两个前途:一是引起新的内战,削弱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二是结束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积极援助张、杨。经过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5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异

39、同点分析同: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领导者都是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两者均采取了与共产党合作的策略。异: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本镇压,十九路军瓦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知识结构:教学后记:单元小结教学目的:通过单元小结,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归纳阶段内专题,掌握专题归纳的方法。单元知识体系:专题归纳:11927年1937年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敌人营垒变化:

40、国民党新军阀代替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争斗和混战更加激烈;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出现新的变化。社会矛盾变化: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解决了,而与国民党新军阀的矛盾激化。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革命形势的变化: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革命形势重新高涨,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遭到惨重损失。红军长征胜利后,逐渐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势力又重新上升。(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次矛盾变化、表现、趋势及影响: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各种矛盾:a国民党新军阀与旧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国民党内部派别斗争。如

41、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蒋桂战争、中原大战。b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群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围剿”红军,妄图消灭革命力量。C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之间的斗争。中共“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后,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控制党中央,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中日民族矛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e.国民党内抗日将领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矛盾。福建人民政府建立、西安事变。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由国共对峙和内战(或阶级矛盾)逐渐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各种矛盾。a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42、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和长征的胜利。b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路线:开辟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C对日本侵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d团结抗日将领,促成时局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国民党政策的变化: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接着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爱国将领冯玉祥、蔡廷锴等抗日反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3)1931年1932年中国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43、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取胜并居优势地位,开始调集重点先后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其积极内战政策,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进行殖民统治;面对日本侵略,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并妥协卖国,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国民党内部开始分化,一些爱国官兵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共产党:党内“左”倾错误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推行冒险主义方针,导致白区地下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继续发展壮大,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红色政权,中国范围内两种性质不同的政权对峙更加严重。影响:日本侵华使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重新调整,且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由阶级矛盾向民

44、族矛盾转变;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怒潮,且局部抗战开始。2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1)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三大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又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45、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革命形势重新高涨: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达10万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命“围剿”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来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由于共产国际的“左”倾政策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在

46、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2)1927年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挽救革命方面:a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理论;b直接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第一个打出工农革命的旗帜并确立了我军建军原则(党指挥枪),成为人民革命军队的缔造者之一;C长征中排除“左”倾干扰,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探索革命道路方面:a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地和最大的根据地;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C领导了前三次反“围剿”斗争,总结了红军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d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a制定

47、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b指导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不断调整(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不同政策和措施: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并转入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去组织游击队。1933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

48、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红军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被迫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北平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派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

49、作抗日的序幕。(2)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之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寻找新的道路。”1927年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实践、理论、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纠正错误探索新道路的表现。政治上:“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实践上:发动三大起义,并在斗争中改变夺取城市的目标,挺进农村,建立了井冈山等许多革命根据地。理论上: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应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独特道路,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

50、建设三者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经济上:在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土地革命运动,进行经济建设。军事上: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武装割据达到极盛。认识:a革命事业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b要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应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3)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政策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评价: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政策经历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其历史必然性,值得我们分析。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

51、取对外妥协退让,对内镇压人民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中国共产党则主张以民族战争把日本驱逐出中国,蒋介石在1933年两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所以当时把蒋介石和日本帝国主义当做主要敌人。随着日本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加深,国内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主运动日益增强,掀起了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内部日益分化。中共中央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有参加抗日的可能,而且阶级矛盾必然服从民族矛盾,所以改“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爆发和解决,证明了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对蒋政策,目的是进行全民族的抗战,这体现了中国共

52、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正确立场。它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取得了杭日战争的伟大胜利。4中国共产党从极端困难中走向成熟胡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1)极端困难的表现:国民党独裁政府对共产党人的镇压和根据地的围剿。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反侵略的领导责任。党内“左”倾错误,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八

53、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三大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普遍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了党的策略方针,解决了党的政策、策略问题,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武装了全党,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团结斗争的方向。193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高瞻远瞩,正确处理国内复杂的政治问题,是政治上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学后记:16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