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205064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基础练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人教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练习一、 单选题1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ABCD2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3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

2、品。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4“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朝郡国并行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朝的行省制度5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的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6 (宋)过庭录载:“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亏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等上榜是通过() A承荫

3、世袭B立功受奖C乡人举荐D科举考试7读表1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8北宋时期“佐天子执兵政”的官员是()A转运使B参知政事C三司使D枢密使9汉武帝以下措施中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有() “内外朝”制度 盐铁官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文字与度量衡ABCD10唐玄宗时期规定,男15岁、女13岁,可以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

4、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C扩大了唐的统治基础D强化了中央集权11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B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12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中书令13元朝沿宋、金旧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下列机构为宋元共有的是()A政事堂B枢密院C宣政院D军机处二、材料阅

5、读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共同政治目的。15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

7、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及解析1【答案

8、】A 2【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建设而非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建设而非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本族内部的宗族建设,而非以百姓为主体的世俗文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可知宋代通过大官僚为主导的宗族建设实现对乡村控制,巩固和加强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统治,故D项正确。3【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

9、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专制,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故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与材料中“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无关,故D项错误。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从曹魏到东晋不断下降,隋唐到宋逐渐增加,唐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的变化与当时政治制度直接相关,且租佃关系在宋朝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曹魏到东晋实现九品中正制造成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隋唐至宋实行科举制并不断发展影响其比例不断上升,故C项正确;曹魏至宋社会主流思想为儒家思想,故

10、D项错误。8【答案】D 【解析】“转运使”在宋代主要负责地方财富向中央转移,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为副相,协助天子处理行政,故B项错误;“三司使”在宋代的职能为协助皇帝管理天下财政,故C项错误;“枢密使”分管“兵府”,“佐天子执兵政”,故D项正确。9【答案】C 【解析】“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组成中朝以削弱丞相等外朝的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错误;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以打击私商,抑制了地方大商人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正确;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正确;秦朝时便已统一文字与度量衡,

11、非汉武帝所推行的措施,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可知,唐政府对能够劝课农桑、保境安民的贤臣能吏予以行政嘉奖,这必然能够极大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单纯的行政嘉奖并不等于纯粹的官员监督,故B项错误;能够获得政府嘉奖的对象是“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而非一般民众,这些人已然是唐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仅仅的行政嘉奖并不能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因而也就无法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目的,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权弱于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

12、中谏官对赵普的批评是针对尊王的礼仪,并非其权力的掌控,因而材料也无法反映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权弱于皇权,没有体现赵普相权与君权的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非尊王之礼”“引咎谢之”,说明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故D项正确。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位次丞相”说明该官职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相符,故B项正确;太尉主管军事,故C项错误;汉朝时期中书令是职位很低的官员,故D项错误。13【答案】B 【解析】政事堂是

13、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元朝时候被废止,故A项错误;枢密院是宋元时期的掌管军事的机构,故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故D项错误。14【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目的: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示意图可以看出三省共同运作,得出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由图中“执行”、“审查”、“制定

14、”,得出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由相权分为尚书、中书、门下,得出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2)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中“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可以概括出山川形便;犬牙相入;据材料二中“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可以概括出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第二小问共同政治目的,据材料二三省六部制强化君主专制和材料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及所学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得出共同政治目的: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15【答案】(1)制度:察举制标

15、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 (2)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 寒门才俊遭到埋没。 (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皆有孝悌廉公之行”结合所学得出察举制;第二小问标准,据材料一“德行高妙”得出德行,据材料一“学通行修”得出才学,据材料一“明达法令”得出明法,据材料一“刚毅多略”得出意志谋略,据材料一

16、“孝悌”得出孝悌。 (2)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结合所学得出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唯问中正”得出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据材料二“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得出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据材料二“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结合所学得出寒门才俊遭到埋没。 (3)据材料三“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结合所学得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得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据材料三“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结合所学得出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据材料四“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结合所学得出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4)据材料一“德行高妙”、材料二“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材料三“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得出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据材料一“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材料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结合所学得出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