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A篇知识对点训练知识点1碱金属元素的性质1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从上到下,原子的半径依次增大B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C从上到下,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D从上到下,对应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答案C解析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A正确;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B正确;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所以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C错误;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D正确。2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单质的沸点随原子序
2、数的递增而升高B元素周期表第一列是第A族元素,又称碱金属元素C金属锂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Li2O2D金属锂常用于制造锂电池,这跟它还原性强、密度小有关答案D解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碱金属单质沸点依次降低,A错误;元素周期表第一列中含氢元素,第A族中除氢外的其他元素为碱金属元素,B错误;锂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生成过氧化锂,C错误;金属锂有强还原性,易失电子,密度小,单位质量的金属锂放电多,故金属锂常用于制造锂电池,D正确。3下列各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锂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B还原性:KNaLi,故K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C熔、沸点:LiNaKD碱性:LiOHNaOHNaLi,但K不能
3、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Na,而是先与盐溶液中的H2O反应,故B错误;C中碱金属元素从Li到Cs,熔、沸点逐渐降低,即熔、沸点:LiNaKRbCs,所以C正确;D中从Li到Cs,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即碱性:LiOHNaOHKOHRbOHBr2Cl2B酸性:HClO3HBrO3HIO3C稳定性:HClHBrHID氧化性:HClOHBrOHIO答案C解析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其单质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强弱来判断,故C项正确。8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F、Cl、B
4、r、I的最高化合价都为7价B卤族元素的单质只有氧化性C从F到I,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D卤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按F2、Cl2、Br2、I2的顺序由难变易答案C解析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最高化合价为7价,但F元素没有正价,A错误;氯气、溴和碘等均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B错误;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C正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F2、Cl2、Br2、I2,D错误。92016年6月8日,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将合成化学元素第113号(Nh)、115
5、号(Mc)、117号(Ts)和118号(Og)提名为化学新元素。其中1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卤族元素相似,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7个电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T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Ts,在常温下很稳定B其单质带有金属光泽,具有强氧化性,可与KI发生置换反应生成I2C其单质的分子式为Ts2,易溶于有机溶剂DAgTs是一种有色的易溶于水的化合物答案C解析1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卤族元素相似,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7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7个电子,该元素处于第A族。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117号元素的非金属性比At的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氢
6、化物稳定性比HAt差,则HTs常温下不稳定,故A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其单质带有金属光泽,但其单质的氧化性比I2弱,不能与KI发生置换反应生成I2,故B错误;与Cl2、Br2、I2的结构、性质相似,所以其单质的分子式为Ts2,易溶于有机溶剂,故C正确;AgCl、AgBr、AgI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颜色逐渐加深,故AgTs是一种有色、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故D错误。10某化学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Cl2、Br2、I2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E处棉花球变成橙色,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Br强BF处棉花球变成蓝色,说明Br2的氧化性比I2强
7、CE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DG装置中NaOH溶液与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OHCl2=ClOClH2O答案B解析E处棉花球变成橙色,说明Cl2置换出了Br2,即Cl的非金属性强于Br,其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A、C正确;由NaOH溶液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l2=NaClONaClH2O知D正确;F处棉花球变成蓝色也可能是未反应完的Cl2与I反应,B错误。B篇综合提升训练11下列关于Li、Na、K、Rb、Cs的叙述均正确的一组是()金属性最强的是锂氧化性最强的是锂离子在自然界中均以化合态形式存在Li的密度最大铯与水反应十分剧烈,甚至
8、会发生爆炸A BC D答案D解析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即Cs的金属性最强,故错误;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则Li的氧化性最强,故正确;碱金属都是活泼的金属,自然界中均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故正确;从上到下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密度呈增大的趋势,Cs的密度最大,故错误;Cs的金属性非常强,与水反应十分剧烈,故正确。12含KBr和KI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然后把溶液蒸干并灼烧,最后留下的固体是()AKCl BKCl和KBr的混合物CBr2 DI2和KCl答案A解析KBr和KI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生成KCl、Br2和I2,将溶
9、液蒸干、灼烧后,其中的碘升华、溴挥发,留下的固体是氯化钾。13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很像卤素的单质,它能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化合生成卤化物,它也能与水发生以下反应:IBrH2O=HBrHIO,下列有关IBr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很多反应中IBr是强氧化剂BIBr与水反应时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CIBr与AgNO3溶液反应会生成AgBr沉淀DIBr与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NaBr和NaIO答案B解析IBr性质与卤素相似,可知,IBr是一种强氧化剂。分析IBr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确定碘为1价,溴为1价,再结合IBr与水反应生成HIO和HBr,可知IBr与水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是复分
10、解反应。因此,A、C、D正确,B错误。14X、Y分别代表两种非金属元素,下列不能说明非金属性X比Y强的是()AX的氧化物对应水溶液的酸性比Y的氧化物对应水溶液的酸性强BY的还原性强于XCX的单质X2能将Y的阴离子Y氧化为Y2DX、Y的单质分别与Fe化合,产物中前者Fe为3价,后者Fe为2价答案A解析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可由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没有指明是否是最高价氧化物,A符合题意;元素非金属性越弱,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强,B不符合题意;X的单质X2能与Y的阴离子Y发生以强制弱的置换反应生成Y2,说明X比Y的非金属性强,C不符合题意;X、Y的单质分别氧化同一种金属,产物中金属元素
11、的价态越高,说明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说明X比Y的非金属性强,D不符合题意。15下列叙述中能证明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C1 mol A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答案D解析比较金属性的强弱不能看电子层数或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而应该看是否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例如,Ca的最外层电子数比Na的最外层电子数多,但Ca更活泼,A错误;Ag虽然拥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也是一个电子,但其金属性却弱于只有3个电子层的Na,B错误;不应该比较从酸中置换出H
12、2的多少,而应该比较置换出H2的难易,C错误。16为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填序号),实验现象为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ANa2S溶液 BNa2SO3溶液CNa2SO4溶液(2)装置C中盛放的是烧碱稀溶液,目的是_。(3)能得出氯元素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依据为_(填序号)。氯原子比硫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形成离子次氯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S2比Cl还原性强HCl比H2S稳定(4)若B瓶中盛放KI溶液和CCl4试剂,实验后,振荡、静置,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答案(1)A产生淡黄
13、色沉淀Na2SCl2=2NaClS(2)吸收氯气,防止污染大气(3)(4)下层为紫红色2ICl2=2ClI2解析(1)为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则需要用氯气置换出硫单质,在给定试剂中只能选取Na2S溶液。该过程中发生置换反应,有淡黄色沉淀S生成,化学方程式为Na2SCl2=2NaClS。(2)Cl2是有毒气体,需要进行尾气处理,所以装置C中盛放烧碱稀溶液的目的是吸收多余的尾气,防止污染空气。(3)得电子能力越强,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正确;通过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可以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不能通过氧化性进行比较,故错误;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S2比Cl还原性强,可以说明Cl的非金属性强于S,故正确;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正确。(4)若B瓶中盛放KI溶液和CCl4试剂,通入氯气后,会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碘单质,振荡、静置后,CCl4试剂萃取溶液中的I2,故下层的CCl4试剂颜色为紫红色,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Cl2=2Cl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