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包身工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通过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2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线索。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人的尊严、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意识。2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教学设想本文共 50 个段落,信息量大,教学时结合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以课外研讨和课内讲解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布置任务、教给方法、提示、引
2、导,达到提高学生研读能力的目的。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结合必修一的同步练习册中有关本课的知识梳理等相关内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字词(高考考点字音字形词语能力训练)对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作出标记,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或课堂提出加以解决。(培养阅读能力)2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3、的片断:1-4 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17-18 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28-31 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35 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48-50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预习情况2作者简介及文章的时代背景介绍3报告文学作品的体裁及特点4疑难研讨教学过程设问导入课题:是谁说过“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31994 年,人们为夏老举办了 95 岁寿庆,他无限感慨地向五十年代做过他的秘书的李子云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包身工写于 1935 年,发表于
4、 1936 年。包身工诞生时,夏衍只有三十六岁。包身工成了经典,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的版本一改再改,课文一换再换,包身工都在必选课文的考虑之列。数年前人教社编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一度将包身工撤下,现在人教社编写的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 1 教材又将包身工补上了。这证明包身工成了一篇不可轻易替代的经典。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时间是最无私的雕刻家,时间正在为三十六岁那年的夏衍塑造着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只因为他的包身工!一、检查预习情况1文本中的字音字形词语(幻灯展示)惺忪 xngsng弄 lng 堂褴褛 lnl执拗 ni簿 b子棉絮 x轧 g票处木栅 zh子籼 xin 米莴苣 wj揩 ki 地板气
5、哄 hng 哄五卅 s轧 y出棉籽蹒 pn 跚锭壳 dngk皮辊 gn谄 chn 媚殴u 打怔 zhng 住了舷 xin 上喘 chun 着骷髅 klu噩梦2将下面的句子以恰当的语序排列在横线处“拿莫温”是英文 NUMBER ONE 的谐音,意即“第一号”,是旧中国工厂中工头的别称。原先只用于外资纱厂,后来华资纱厂也沿用此名称。有的工厂叫“堂倌”,缫丝厂叫“管车”。旧中国的纱厂里,每一个车间都有一个拿莫温。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结合民主产生生产小组长后拿莫温制才被废除。4有的拿莫温还在工人工资中捞取回扣,乘工人之危放高利贷进行盘剥。拿莫温不参加劳动,专门监视、管理工人干活,他们有开除、处罚
6、工人之权。拿莫温还可随意打骂工人。工人进厂,逢年过节和拿莫温家婚丧喜庆,工人都得向拿莫温送礼孝敬。答案:。3P46 第 15 段中加点的“他们”是指()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尤其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有引号的机器,终究还是血肉之躯。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有时候愚蠢的“奴隶”会体会到一束箭折不断的道理。再消极一点,他们也还可以拼着饿死不干。一个有殖民地经验的“温情主义者”,在一本著作的序
7、文上说:“在这次斗争(“五卅”)中,警察没有任何的威权,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不,不!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只是用廉价而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替代“外头工人”而已。A外头工人B包身工C外头工人和包身工答案:A。(句中的“他们”,学生极易误解为是 B)二、作者、时代背景介绍及题目解说1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2背景5A时代背景:1895 年马关条约1925.5.30 五卅惨案1932.1.28
8、一二八事变(上海事变、松沪战争)半殖民及半封建统治,帝国主义与反动政府勾结B创作背景:从教材 P51 叶澜涛背后的故事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背景资料背景资料:20 世纪 30 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领导力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木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劳动者。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
9、的情况,是作者在 1935 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于 1936 年春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C题目解说:“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文章以“包身工”为题,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罪恶的制度的愤怒控诉和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三、体裁及特点(1)体裁:报告文学。6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
10、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主要有三个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要求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2)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报告文学的特点:1鲜明的新闻性 这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文学体裁的显著标志。新闻性指的是真实性和时效性。真实性是新闻性的内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反映的事物必须是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夸大,不缩小,更不能无
11、中生有。另一方面,要反映正确,即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全真实。报告文学同样要讲究实效性,要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感应时代的脉搏。所谓时效性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报道时间要快,一是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需要,及时抓住生活中具有新意的东西,回答广大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即有哪些新闻事实和哪些新闻背景?下面疑难研讨中的问题 2 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2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
12、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7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3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
13、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四、疑难研讨1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个方面的感情?(幻灯展示: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有火一样的激情,有海洋一样的胸襟,有钢铁一样的脊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有猎犬一样的敏锐,有冰山一样的冷峻。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六角形,是一位出色传媒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个蜂巢,传媒人就是这个巢子中成长的蜜蜂。蜂巢的六角形越是匀称,蜜蜂的素质就越高,酿出的蜂蜜就越好。与 P50“研讨与练习”一的问题类似。设题意图:体会作者深刻的人文内涵)虽然文章是老文章,
14、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不同,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然时过景迁,却也依然给人以震撼。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渗透着作者如下三个方面的感情:8(1)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的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作者对她们的深深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我们是流着泪读的。(2)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
15、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的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鞭笞。(3)除上述两种感情以外,还有一种复杂的悲哀之情。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2P50“研讨与练习”二(幻灯展示: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它对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课文在每一部分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
16、绍;第二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的原因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了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起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
17、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9比如写四点过一刻被骂作“猪猡”的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又如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了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4腼腆害羞是女孩子的天性,而为什么文中的包身工却能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害羞的感觉为什么在她们身上表现得很迟钝?“衣食足而知荣辱”,文中的包身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她们
18、没有心思去考虑耻辱,更重要的是,她们在遭受了长久的非人的折磨后,已经变得很麻木了。5为什么说东洋婆对小福子的惩罚是“文明”的惩罚?作者运用的是反语。文中小福子虽然没有遭受毒打,看起来好像很好,但头上顶着皮带盘心子,靠墙站着本身就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包身工的打骂,东洋婆早已用腻了,对小福子的这种惩罚只不过是惩罚的另一种方式,绝不是她心中存有文明的想法。五、布置作业: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2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了一些什么材料?中间又穿插写了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记叙之中又穿插这些材料?3找出议论和说明部分列举了哪些数字(在书上
19、用横线画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10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一、检查作业1听写一听天命生杀予夺巧舍如簧殴打怜悯气哄哄惩戒2给课文划分层次幻灯展示:本文结构(一)包身工两条线索虚实相生相得宜彰1-111-5 起床6-11 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12-2212-14 早饭15-22 兼议包身工制度的发展23-3423-32 上工实况33-34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35-5035-47 总结悲惨遭遇48-50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根源,坚信黎明会来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
20、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控诉本文结构(二)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11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二、分析“包身工”的内涵,探究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篇作品虽是以写问题为中心,也离不开写人物。一共两类人物:一类是包身工,一类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的、拿摩温、荡管等。着重要写的是包身工,写第二类人物也是为了描写包身工。全篇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作为整个包身工形象却十分鲜明。1快速阅读第 8-10 段,即从“但是,”到“立此包身契据是实”三段。问题:“包
21、身工”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原是农村里“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被诱骗以契约形式成为包身工的。2概括: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明确:恶劣的条件(举例略);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残酷的惩罚(欧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3为什么要身受这样深重的苦难?明确: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4为什么会成为双重奴隶?明确: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
22、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12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5小结:这篇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动员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作用。近八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旧中国的黑暗,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激发起加速现代化建设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热情。P51“研讨与练习”四可拓展:包身工这种落后的制度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个别地方仍然有不公正对待工人的现象,即有现代包身工。补充:三、分析文章的构思1.作者为了创作包身工,花了两个多月的“夜工”,冒着生命危
23、险收集了很多创作素材,作者是以什么线索组织这些零散的材料的?是否会将所有的素材都用到文章中?详细安排怎样?(学生讨论)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详细写。起床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是写生活;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
24、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因此作者即使以时间为线索,也是有详略安排的。132.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学生讨论。)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3.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学生讨论)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
25、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四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着重研究了包身工的构思(中心、线索、选材、组材),又研究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这节课要着重研究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附带还要研究运用数字说明问题和语言方面的特点。一检查作业1辨析易混淆词语14营利盈利权利权力工夫功夫二、写法借鉴1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
26、“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本文中“面”上的描写主要包括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和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作者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鸭子一般地走进工厂、收工等四个场面,这上面的记叙和描写包括了包身工的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通过这种整体的速写,包身工便得到了全面的表现。但这些概括性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大家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貌
27、。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成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
28、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15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这样安排选材,使文章点面结合,增添了文章的内涵,读者读起来如亲临其境。2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描绘包身工的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个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同时作者还在每一个片断中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做到叙议结合,更加深刻地揭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残酷及根源,最终坚信黎明到来。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时间线索,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
29、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起床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3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举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大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
30、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16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第 41 段: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第 11 段:少一点的,三十五十;多一点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从上面两段的数字我们来算算带工老板剥削包身工的情况和他们的收入情况:头两年:0.32 块365 天2 年233.6 块230 块第三年:0.38 块365 天138.7 块138 块三年共收入:230 块138 块368 块每个有“脚路”的带工老板
31、三年间从每个包身工身上可赚:368 块20 块348 块。348 块30 人10440 块348 块150 人52200 块每个带工老板三年的总收入:最少 10440 块,多的还会超过 52200 块。4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明确:生动的人物描写。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17出了日本资本家和
32、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形象的比喻。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包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除上面的比喻外,再比如对比(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另外本文中的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也增强了词语的感情色彩。三、回答“研讨与练习”三(略)四、布置作业、在课文中再找出五个生动形象的句子,简析它们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