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97MB ,
资源ID:31800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180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二 第十单元 第22讲.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专版》2014步步高历史大一轮复习整合提高 必修二 第十单元 第22讲.doc

1、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清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归纳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知识图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3内容归纳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一适应、两允许”4.特点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

2、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5影响史论共识新经济政策的“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2社会主义工业化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1)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4农业集体化运动知识归纳斯大林模式(1)形

3、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5特点6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功绩化模式。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弊端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

4、产的长期停滞不前。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史论共识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特别强调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

5、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措施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开始把改革重点

6、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整体把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三、二、一”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基准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主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为了克服日益恶化的粮荒,苏维埃政府在国家粮食垄断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强制收集余粮的非常措施。1919年1月11日,颁布了名为“关于在各产粮省份收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的法令。为了满足国家的紧急需要,法令规定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其数量由政府确定)以外,全部余粮按国家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粮食征

7、购的价格很低所以农民几乎是无偿将粮食卖给国家。王斯德世界现代史信息解读史料表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划线部分表明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内忧外患,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强制收集余粮的措施。主题二转变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史料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既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信息解读列宁的话表明,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

8、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应对特殊局面的特殊政策,但是后来布尔什维克党又把它当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然而由于其超越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列宁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苏俄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主题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史料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1921年,列宁同哈默交谈时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

9、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主题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

10、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基准考点二斯大林模式主题一斯大林模式的特征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主题二斯大林模式的成效11928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

11、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史料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信息解读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主题三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史料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漫画、

12、图表信息解读从漫画、图表史料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基准考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题一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史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

13、代史资料选辑信息解读史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划线部分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主题二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史论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任重道远。史料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信息解读本史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主题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史论戈尔巴乔夫

14、改革的后果是苏联的解体,但我们不能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事实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理论指导,对改革目标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世界近现代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

15、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是因为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把斯大林从神坛上拉了下来。说他是斯大林的守墓人,是因为他的改革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例

16、1 (2012江苏高考)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

17、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识。答案D例2 (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依托材料客观评价斯大林体制。材料中的“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极其缺乏效

18、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符合对斯大林体制的客观评价,承认了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答案为C项。答案C例3 (2012福建高考)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 5277 3607 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粮食产量数据的变化。材料主要说明19251937年苏联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自然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

19、除。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D项。答案C命题感悟常用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对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认识作为命题的材料,考查对苏(俄)联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从命题形式和材料来看大都贴近现实,是现实中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折射。在命题立意上以考查能力为主,更多的是对苏(俄)联不同时期政策特点、作用、评价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某同学在关于苏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中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答案A解析通过左边材料可知

20、这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的内容;右边的材料主要在讲一个政治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这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相同。右边的材料与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态度不符,排除B、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否定市场与私有,可排除D。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2(立意核心概念:新经济政策)“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要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是指,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分析,说明原先实行的

21、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严厉的措施,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使得经济好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基础。3(立意核心概念: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答案B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项错误;针对“苏联公

22、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指的是民生问题受到损害,符合题意的是B项;C项指的是1918年1921年春天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指的是1921年1928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故应该排除C、D两项,正确选项为B。4(立意主干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A项是列宁执政时期的口号;B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口号;D项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口号。命

23、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5(立意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勇于借鉴他人经验)在与美国人哈默的谈话中,列宁曾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对句中“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项主要内容B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合同期满后国家收回企业C在实践上放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初步尝试D对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答案C解析租让制的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年轻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C项中“放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说法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命题

24、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6根据全俄舆论中心在2011年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前夕的调查显示,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起了主要作用,对戈尔巴乔夫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俄共,他们一直将戈尔巴乔夫视为社会主义的背叛者、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以上看法是()A正确的,完全符合历史事实B片面的,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C错误的,叶利钦才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D错误的,西方的“和平演变”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答案B解析苏联解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对点训练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20世纪20年代初期,

25、俄国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想拿鸡蛋等实物换些盐、面包等物品,却不愿意要卢布。这是因为()A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B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自由贸易被取消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不愿意要卢布”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自由贸易被取消所产生影响的一个折射。2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答案B解析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结

26、束,排除A;农业集体化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于斯大林时期,排除C、D;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图片中农民上访的目的是反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故B项符合题意。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答案D解析题中信息说明当时苏联(俄)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经济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27、范围内得到发展,借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项正确。考点二斯大林模式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是:“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而此时的苏联正是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时期。5法、英、德、美四国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

28、,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答案B解析斯大林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和隐患,不能因为苏联经济一时的快速增长而认为其比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先进,应是各有优劣,排除A;从时间上可以排除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排除C;D项是外部原因,不是苏联发展的原因,排除D。6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年份小麦产量(单位:俄亩)收购价格(单位:俄亩)农民收入19251926年69.9普特1.15卢

29、布72卢布19261927年37.9普特1.02卢布32卢布19271928年29.8普特24卢布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答案B解析从1925年到1928年,俄国小麦单产、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逐渐减少。表明新经济政策已经停止,所以A项是错误的。表中现象造成了严重弊端,后来赫鲁晓夫被迫改革农业政策,C项虽然正确但不算“最准确”,排除。小麦产量下降,粮食价格应该上涨,而不应该下降,表中现象不符合价值规律,因此D项不正确。考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7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

30、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A项中“农业市场化”不符合史实;B项不正确,斯大林时代,已经实现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D项与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相符合。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B重点在农业方面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答案A解析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C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D项不符合苏联经济

31、发展特点。9下面是苏联1961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表。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6.5%7.8%5.7%4.3%3.6%造成苏联25年间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A斯大林模式的影响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D“冷战”扩军备战的影响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上台是在1985年,而此表的时间限制是19611985年,因此选C。深化训练1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年时间。这一政策

32、的实施()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斯摩棱斯克实行的是粮食税征收,取得较好效果;与此同时,其它地区仍实行余粮收集制,结果是“拖延一年时间”完成任务,因此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国家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不符,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斯大林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

33、”斯大林的“坟上”的原因不包括()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B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农民取多予寡C侧重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引导D实行单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要注意计划经济的指导性与指令性的不同,斯大林模式实行的是指令性的方式。3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A BC D答案B解析是单纯的计划经济,没有复杂的属性,排除含的选项。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的内

34、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全球通史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

35、球通史材料三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根据列宁的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全球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材料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

36、内外政策对苏俄(联)的重大意义。答案(1)形势: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原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2)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和德国改善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政策,提高了苏俄的国际地位。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要理解“后退”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前进”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第(3)问要注意依据材料分内、外两方面来回答。5阅读下列材料:

37、材料一1981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示意图根据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中的有关数据编制材料二西方学者对因戈尔巴乔夫的作用而导致苏联解体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他所推行的民主化、公开性摧毁了原有的意识形态,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他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且推行改革措施不坚决。戈氏所制定的改革计划具有明显的改良主义性质,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引自美马歇尔戈德曼失去的机会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会失败(1997年)材料三我们不禁感叹,这个泱泱大国从生到死都带给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知道这种影响会一直延续下去,形成一种流动的力量。俄罗

38、斯尼伊雷日科夫苏联解体前因后果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8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影响。答案(1)趋势:20世纪8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连年下降,以至1990年呈现负增长。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保守,对外争霸影响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苏联模式弊端的阻碍。(2)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错误,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导致思想混乱;经济改革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导致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引起政治危机。国内民族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3)主要影响:使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局势一时剧烈动荡;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加强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加剧“一超多强”趋势的发展,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