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2.28MB ,
资源ID:31743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1743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十二 二战后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讲义:专题十二 二战后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doc

1、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1)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2)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建立,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

2、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等,都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确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2)内容:处置战败国;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3)实质:按美苏的意志划分

3、势力范围。(4)评价: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结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仍然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2两个原因(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3三个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4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5五个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

4、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二、美苏争霸1背景(1)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2)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2概况阶段战略态势原因重大事件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赫鲁晓夫推行与美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霸的政策缓和:赫鲁晓夫访美紧张: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苏:发展

5、与军事有关的工业;推行积极进攻战略美:经济增长趋缓;越南战争泥潭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1975年欧安会召开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攻苏守,优势在美苏: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策略美:经济复苏;里根采取强硬态度美: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苏:从阿富汗撤军;放松对东欧控制;中苏关系正常化缓和:中导条约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90年代初期)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崛起。2影响(1)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2)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3)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

6、尊重。四、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表现(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2)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五、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二战后先后爆发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局部战争。2和平与

7、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1)联合国:1945年4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等四项。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些贡献。(2)反战和平运动: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这次大会签署了反对核战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反战运动,它和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构成了美国的社会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反战和平运动在内容上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

8、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3)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1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1)杜鲁门时期的“遏制”战略。这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转变,美苏走向对抗,奠定了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包围圈。(2)尼克松时期的“尼克松主义”。即在美国实力消弱的背景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提出的外交战略:与同盟国建立“伙伴关系”,要求盟国协调一致对付苏联;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均势;改善中美关系,联合中国制衡苏联。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3)里根政府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战略优势,通过军备竞赛

9、拖垮苏联;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这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跨越了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主动进攻的新阶段。(4)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巩固“领导地位”,重点遏制中俄等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2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1)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1946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不断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或者说是“两个第三世界”。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

10、2)作用:“中间地带”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影响【真题典例】1命题点:美苏冷战下的政府决策(2019高考全国卷,T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满分秘籍扣题眼:解读题干材料可知,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析错点:材料

11、反映的历史现象不是权力制衡的结果;“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答案试解】B2命题点: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2017高考全国卷,T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漫画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政策,理解漫画。析错点: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时间上

12、与材料不符;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二战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答案试解】D3命题点: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2016高考全国卷,T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满分秘籍扣题眼: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析错点: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

13、控制西欧,不可能促进欧美“平等”;材料强调的是欧洲联合而非“对峙”;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答案试解】A4命题点:美国扶植日本(2014高考山东卷)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满分秘籍扣题眼:“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析错点: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布雷顿

14、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信息不符。【答案试解】A【预测演练】1(命题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背景)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解析:选B。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

15、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故选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冷战爆发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D项。2(命题点:马歇尔计划)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中,不少人认为其是“美国式的慷慨”,但更多的学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指出“这是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绝不是什么慷慨”。美国“地缘政治目标”的特点是()A渗透性和控制性B扶持性和协调性C竞争性和对抗性D实用性和广泛性解析:选A。由材料“美国式的慷慨”“美国试图利用此计划来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可知,美国通过援助欧洲经济发展以达到其控制西欧的目

16、的,故A项正确;由材料“绝不是什么慷慨”可知,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控制西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而非与苏联的对抗,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而非现象,故D项错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真题典例】命题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2018高考全国卷,T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从1945年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且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理解图片反映的实质。析错点: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年到1975年欧洲成

17、员国增加,但这不能反映出欧共体成员增加;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国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材料也未体现经济区域化。【答案试解】A【预测演练】1(命题点:西欧国家外交上的变化)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与此同时,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1966年2月21日,法国要求修改北大西洋公约,不愿被拖入正在不断升级的越南战争。这说明,当时的法国()A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B不再与苏联搞军事对抗C通过退出北约要挟美国D在军事行动上更加激进解析:选A。材料“1966年2月21日,法国要求修改北大西洋公约,不愿被拖入正在不断升级的越南战争”体现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8、A项符合题意。苏联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不再与苏联搞军事对抗”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材料与要挟美国无关,C项排除。“在军事行动上更加激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2(命题点: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地区亚洲非洲拉美东欧西欧及其他国家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23212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占7个,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影

19、响力增强,故选A项;1965年西欧实现联合,实力已经恢复发展,排除B项;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并需要获得大会三分之二多数票赞同,排除C项;非洲有3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没有主导联合国,排除D项。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时间概况原因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和欧共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

20、展不平衡,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用明显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影响(1)特点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2)影响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

21、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欧盟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也增加了各国的经济风险。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2欧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1)急速扩张:2007年欧盟迅速扩大到27个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加入欧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越来越大,问题随之增加。(2)欧盟盟主:德法无疑是欧盟的火车头,在欧盟的发展问题上,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但是,也存在谁是盟主的争夺。(3)美国因素:过去,美国出于联合欧洲

22、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对欧洲一体化建设采取支持、默许的态度。随着欧盟的不断发展壮大,美国日益强烈地感到欧洲一体化建设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压力,这促使它从过去的支持、默许演变为阻挠、制约。(4)主权让渡:欧共体成立后,在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及成立经济和货币联盟方面,成员的主权让渡幅度在逐步深化和扩大,由于各成员在主权让渡问题上未达成一致,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一体化一度停滞不前。3近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兴衰(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垄断商业贸易,西、葡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并主导了世界市场粗具雏形。(2)1718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17世纪荷兰的崛起,终止于英

23、帝国的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3)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4)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超级大国。(5)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仍为世界大国。(6)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4多角度透视经济全球化的实

24、质(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4)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它们各自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

25、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收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真题典例】1命题点: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8高考全国卷,T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满分秘籍扣题眼:理解题干反映的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机械化与欧共体

26、的关系。析错点:马歇尔计划1947年启动,1951年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福利制度并不断发展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福利制度关系不大;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农村机械化没有直接关系,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答案试解】B2命题点:全球化进程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2019高考江苏卷)“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A传统文化的价值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D外来文化的影响满分秘籍扣题眼

27、:“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析错点: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试解】A【预测演练】1(命题点:战后欧美跨国公司的发展)下表是1969年欧美四个国家在亚非拉的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表。其中,乙国是()国家数量(个)分布比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甲2 4528.418.872.8乙2 24940.031.528.5丙81566.69.324.1丁51921.828.349.9A.英国B法国C联邦

28、德国 D美国解析:选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乙国在亚非拉的子公司总数占第二,而在非洲的子公司比例为40%仅次于丙国,在四国中也位居第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的国外子公司最多,故甲为美国,而法国依据非洲国家的历史关系,其在非洲的子公司比例最高,故丙为法国,英国经济实力在法国之上,故乙应为英国,故选A项。2(命题点:阻碍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因素)下图英国脱欧的漫画反映出()A加入欧盟完全违背英国国家利益B欧洲的联合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C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D英国脱欧必然会导致欧盟的解体解析:选C。根据漫画可知,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故选C项;在两极格局局势下,加入欧盟符

29、合英国国家利益,对英国来说,有利有弊,排除A项;欧洲的联合符合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项;英国脱欧破坏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英国的退出会让欧盟内部的分离力量增强,可能有解体的危险,排除D项。探究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现象【主题概述】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国际形势无不涌动着逆全球化的思潮,曾经的“地球村”的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思潮掩盖。1表现(1)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2)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

30、、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3)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国家干预和管制极端化。(4)主要大国回归国家主义立场,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意愿减退。2原因(1)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这是逆全球化的内在根源,突出表现为公共政策减效失灵,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活力和创新不足。(2)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3)国家间发展更不平衡。(4)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3危害:一是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二是影响全球价值资源分配。三是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四是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五是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综合大题】(2019天津十二区县二模)阅读有关世界经济的材料,回

31、答问题。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举一例说明13、14世纪“世界贸易网”的形成。(2分)指出13世纪至19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2分)分析16世纪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思路点拨:第一小问形成可举例丝绸之路。第二小问变化,抓住材料关键句,可知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

32、的变化是边缘中心。第三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可联系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方面回答。材料二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2)材料二中“真正的世界经济”指什么?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与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关系。思路点拨:第一小

33、问抓住关键时间点,可知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描述的资本和商品的流通情况概括关系。材料三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1936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署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3)根据材料三,概括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受哪些重大事件或现象的影响。思路点拨: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可知出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或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世界经济整体特点。第二小问事件或现象,据所学知识联系经济危机、二战、两大阵营对立等史实回答。材料四

34、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因此,各国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也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中外历史纲要(4)材料四对“经济全球化”做了怎样的评析。思路点拨:评析可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回答。【答案】(1)形成:丝绸之路。变化:边缘中心。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3分)(2)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关系:主导与附庸;经济联系加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国际分工;掠夺与被掠夺。(任意三点)(3)变化:出现不同的经

35、济发展模式(或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事件或现象:经济危机;二战的冲击;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4)评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或答利弊共存);要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技法指导】能最大限度地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形成论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本题提供的三个答案反映了三个不同的角度:一是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二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纵向比较;三是不同时期同一国家的自身比较。探究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主题概述】正确认识国际格局,审慎处理大国关系。大国的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格局走向的关键因素。(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36、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综合大题】(2019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包括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国际组织、

37、跨国公司等)依据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状态,由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和国际规范三要素构成。国际体系是国际行为体的组合及其运动规则,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三要素构成。二者关系图示: 摘编自阎学通全球化or逆全球化?国际秩序的转型与重组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本题以图片形式呈现,考查学生识图、解图,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对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解释,以及图片所呈现的两者的关系,可以得出论题,如行为体间的实力对比的变化会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

38、革命后、二战后,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除此之外,本题要求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因此,提炼主题范围较广,角度很多,只要能从相关信息中找到相互关联的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行为体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化。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苏势力膨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转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总之,行为体实力的对比变化影响着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世界体系中的

39、地位,进而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变动。示例二论题:国际规范是构成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共同要素。阐述:二战后期,为重新规划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定联合国宪章,决定成立联合国,确立了雅尔塔体系,维护了国际政治秩序;二战后,美国主导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 总之,国际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形成国际体系,维护国际秩序。示例三论题:行为体的外交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阐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

40、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导致国际秩序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总之,行为体基于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并作出相应制度安排,会对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下面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解析:选C。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东欧与西欧、日本的对峙是二战结束后在国家利益驱使下导致的美苏对峙,形成了冷战局面,故选C项;根据漫画可知,东欧与西欧、日本的“合不来”主要源于国家利益的不

41、同而非意识形态分歧,排除A项;冷战是国家利益不同导致东欧西欧“合不来”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从得知美苏冷战的其他地区概况,排除D项。2(2019滨州高三质检)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这种合作,主要通过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来实现。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这表明()A雅尔塔体系源于五大国实力均衡B冷战的结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C两极格局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继续存在D多极化趋势维持着雅尔塔体系的均势与和平解析:选D。A项表述与题目中“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

42、来实现的”不相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不相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冷战思维的变化,牵涉的是大国合作、一致表决的运行模式,故C项错误;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多极化趋势维持了雅尔塔体系的均势与和平,故D项正确。3(2019盐城三模)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解析:选C。北约是一

43、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是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表现,与材料中“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相符,故选C项;加强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与材料中“北约”“欧洲的防御”的整体层面不符,排除A项;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与材料中“北约”“美国”不符,排除B项;1955年,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D项。4(2019苏州期中)下面是二战后两幅不同时期的欧洲政治形势图,从中可以看出()A是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反映B欧洲在战后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C欧共体(欧盟)在不断向东扩张D苏联对欧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解析:选A。图

44、一反映的是冷战时期德国分裂和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局势;而图二信息中苏联已不复存在,欧洲各国分立的情形异常明晰,这反映了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的欧洲政治格局,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政治格局特征,故选A项。5(2019吉林三模)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崛起国取代守成国时,自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混乱。但是,二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这说明()A世界各国可以完全避免战争B修昔底德陷阱已经丧失作用C国际冲突能以和平方式解决D经济与科技实力可取代战争解析:选C。“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说明很多矛盾可以以和平方式

45、来解决,故选C项;“二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不能说明世界没有战争,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只能说明和平成为可能,但不能完全否定修昔底德陷阱,排除B项;“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只是一种现状,不能证明战争永远不会发生,排除D项。6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A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B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C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D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

46、处于美苏争霸时期,苏联援助的目的是出于冷战需要,扩大势力范围,故选C项;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可知,此举旨在推广苏联模式,与美国争夺霸权,排除A项;此举旨在排挤美国的势力,排除B项;此举客观上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而非主观意志,排除D项。7 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为此,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主要关注识字率、健康、妇女儿童等问题,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这表明()A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B世界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C国际援助更加注重实效D和

47、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在20世纪末,世界银行把“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说明其援助更加注重实效,故选C项;题干的主旨在于世界银行的援助方向发生了变化,并非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排除A项;世界银行的宗旨仍然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全球的经济问题,并非政治问题,排除D项。8(2019德州二模)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解析:选B。

48、根据材料“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可以得出美元的强势地位,故选B项;“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理念上对美国只有好处,会推动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变化不会改变经济秩序,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双挂钩”原则,由材料“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无法判断是否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排除D项。9下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A英国对于融入欧洲怀有疑虑B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C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D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

49、争霸解析:选A。根据英国报纸卫报刊登的讽刺漫画可以看出,代表英国的老人不光左脚在小心翼翼地试水温,右脚更是绑着一个沉重的船锚,可以看到英国事实上对于融入欧洲依旧是怀有疑虑的,故选A项;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但是漫画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漫画中没有体现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排除C项;漫画中没有体现欧洲联合抵御美苏争霸,排除D项。10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如“欧洲电视电影节”“视听尤里卡计划”“无疆界欧洲”等,“在联盟内部消除购销及发送接受视听产品中的一切壁垒”。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A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B消除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

50、易壁垒C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D进一步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这些计划有利于加强欧洲各国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故选D项;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是在二战后期,不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排除A项;B项中的“消除”一词不妥,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只能说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而已,排除B项;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是欧盟的成立,排除C项。11(2019济南模拟)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1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

51、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材料表明()A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B全球化是“寄生虫”出现的根源C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D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解析:选D。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美国靠举债生活,发生债务问题时美元贬值,这将损害大量持有美债国家的利益,故D项正确。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体现在政治领域,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经济全球化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源在于美元的垄断地位,故B项错误;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与史实不符,因为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

52、期,故C项错误。12(2019芜湖三模)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打关税牌,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反映了()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B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逆转C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D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解析:选D。材料“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说明全球的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早已动摇,排除A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可知,这只是美国行动不是全球趋势,排除B项;据材料“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可知,美国不是单独针对中国,排除C项。二、非选

53、择题13. (2019南充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在北方,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南方长城建筑在云贵高原边缘,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矛盾冲突的结果。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并在一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比如“生苗”区使用苗语,而“熟苗”区则用汉语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

54、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凤凰作为历史上的边疆重镇和大湘西的统治中心,成为汉文化、苗文化和土家文化融合的交点,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造就了今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摘编自王亚力从南方长城看长城文化材料二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的居民逃往西柏林。1989年11月9日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材料三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授权修建美墨边境墙的法案,到2009年1月为止,已经完成580英里,只剩120英里

55、待修。特朗普以继续修墙为主打竞选口号赢得大选,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2019年2月21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美国联邦政府当天启动了美墨边境墙的修建工程。(1)据材料一归纳王亚力关于中国长城的基本观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墙拆除带来的影响。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特朗普政府重启修建美墨边境墙工程的原因。(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城墙”现象的认识。解析:(1)据材料一,从长城是我国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和融合发展的见证等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影响,可以从对德国的统一事业、德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

56、可以从防止非法移民,维护边境安全;兑现竞选承诺,谋求总统连任;打击毒品犯罪和走私等角度回答。(3)对“城墙”现象的认识可以根据上述答案,围绕“城墙”修建和拆除的背景及作用等角度回答。答案:(1)长城是我国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长城是我国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我国历史上异质民族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长城是民族文化的功能界线;长城是中国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2)影响:推动了德国统一事业的完成;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西欧一体化进程;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原因:防止非法移民;维护边境安全;兑现

57、竞选承诺,谋求总统连任;打击毒品犯罪和走私等。(3)城墙的修筑与拆除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城墙修筑的本意是隔离,却阻挡不了城墙两边的交流。14(2019齐齐哈尔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世界秩序的结构主要体现为世界帝国秩序和均势秩序。冷战结束后,雅尔塔体制虽然已经崩溃,但是新的世界秩序还没有确立。对于未来世界秩序的结构类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构想,主要体现在权威秩序模式、“地球村”模式;世界政府模式和多边主义秩序模式等。据于光胜文明的融合与世界秩序等整理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国际秩序演变与重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

58、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根据材料“权威秩序模式”“地球村模式”“世界政府模式和多边主义秩序模式”可以从三方面回答,国际格局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发展、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格局朝着一超多强方向发展。以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例,在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之后,美国势力逐渐上升,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与此同时,日本、欧盟、中国等国家的实力也在不断增长,国际格局逐渐重新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联系不断密切,国际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答案:示例论题:国际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阐述:东欧剧变后,苏联解体,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的实力不断增强,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中的多种力量对比正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力量的日益多极化则是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政治的多极化。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制约霸权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示例”只作参考,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