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677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历史卷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卷(五)(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族墓”分“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这反映出西周()A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B墓位规划依据血缘C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 D国君拥有绝对权威A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等级森严,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将不同等级的族人分开族葬,按照宗法等级

2、关系排定墓位,这是对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A项。材料明确说明将本宗族的人按照贵族、平民的身份分别葬在“公墓”和“邦墓”,其依据是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族墓”制度只是丧葬制度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得出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出“公墓”与平民“邦墓”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并没有体现国君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2某学者认为,人类政治共同体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在更大的范围和疆域内实现普遍的秩序,克服暴力冲突的威胁。从这个角度讲,秦的制度是一个伟大创新,它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一个普遍秩序的先例,为后世垂范。据此,秦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B君主专制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A秦开创的中

3、央集权制度,将国家管理要求伸展到每一个角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与“在更大的范围和疆域内实现普遍的秩序”相符,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属于决策方式,三公九卿制是中央政府的组成和运行机制,均与“在更大的范围和疆域内实现普遍的秩序”不符,故B、C两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管理方式,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管理上的具体体现,故D项错误。3姑苏志中说:“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下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B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同光年间市镇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D明清时期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相同C根据上图,同光年间商业、市镇发展迅速并结合所

4、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日渐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项;题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数量增加情况,不能说明明代以前的市镇情况,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排除B项;中国市镇增加,与是否和西方模式相同无关,故排除D项。4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C材料表明,宋代皇帝颁发的敕书,必须经由宰相副署和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说明皇权在宋代受到了一定程度制约,故

5、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宋代的丞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没有体现出相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皇帝与士大夫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皇帝敕书转变为法令的程序,“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说明丞相仍然依附于皇权,故D项错误。5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表,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9519001004 5007750190119113005 60031510A.“抵制日货”运动开展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D列强侵华方式改变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

6、午战争以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与材料中的时间相符,故选B项。6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反映出三民主义()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有指导意义D从材料信息可得出,三民主义是指导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武器,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有指导意义,故选D项;A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国民党并未赢

7、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三民主义并没有指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 7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一措施体现()A国民政府发挥经济职能B对国际市场秩序维护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D关税自主运动的完成A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修改提高关税,维护民族企业,体现了国民政府发挥经济职能,故选A项。81945年5月6日,阎锡山致电徐永昌称:“共产党积极在华北发展,敌人有撤退各城市据守交通线的决定,如此华北将成为共产党势力请面谒委员长决定收复华北政策,(锡)山当尽力运用。”这

8、说明当时()A华北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B华北日军准备向八路军投降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D中共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D由材料可知,阎锡山认为,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华北对日军展开猛烈进攻,迫使日军作出撤退各城市据守交通线的决定,这将使华北地区被中共控制,说明中共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9右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D在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9、,这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人民的选举”相符,故D项正确;1949年制定了“共同纲领”;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经过充分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此A、B、C三项均与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故排除。10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 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其意在()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10、体系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D材料“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其主要目的是应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困境,故选D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故排除A项;“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故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主要是由三大改造完成后实现的,故排除C项。11罗马人认为: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对此,罗马帝国做出的反应是()A在帝国内推行罗马公民法B设置专门法庭审理案件C完全吸收其他民族的法律D制定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D由材料“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可知,罗马帝国将公民法

11、发展为万民法,制定出普遍适用的法律,故选D项;罗马帝国时期推行万民法,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罗马法内容的发展而非罗马法的审判程序,故排除B项;“完全吸收”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12据记载,当达迦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这反映达迦马此行的目的是()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B积极抢占海外地盘C追求丰厚商业利益D谋求控制印度王室C材料“总数不多,是样品”说明了达迦马航行到印度是为了销售商品,开拓新的商品市场,追求丰厚的商业利润,故C项正确;“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属于客观效果,不是主观动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达迦马

12、抢占海外地盘、控制印度王室的信息,故B、D两项错误。13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C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D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C由材料信息可知,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故排除;斯宾塞提出的这一理论不利于世界和平,故D项错误。14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

13、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乡村女性拾穗普遍且重要,但是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乡村女性放弃了拾穗,这说明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女性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或从事其他行业,故选C项。151933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报告中,斯大林说:“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首要地位”“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已经消灭,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在是我国工业中唯一的垄断的

14、体系”。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B斯大林模式已经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D加速推动农业集体化道路C由材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首要地位”可知,斯大林统治时期实现了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成就突出,故选C项。16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A根据材料可知,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达成共识,体现出两极格局出现缓和,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苏军事

15、实力对比、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信息,故B、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邦德国与苏联关系的改善,无法说明德国是否实现了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故D项错误。17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和保甲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A由材料“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的实施,既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 。18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中国人模仿西方,在短时间改革了兵制,花大把金钱制造军舰、购买大炮

16、其实这是表象的文明化。因为这些都是显在的有形之物,学起来也很容易。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作者主要说明日本应该()A结合先进的“文明开化”思想B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工业化C培养人才强调“和魂洋才”D从制度精神层次学习西方D材料“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说明作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等制度,故选D项。19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写道:“而最糟糕的是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这表明一战()A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B导致各国

17、人员财产损失严重C造成一战后西欧的相对衰落D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D材料“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强调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故D项正确。20在苏联某部电影中,有这样几组场景:敌方第六集团军在猛烈炮火下突入市区,激烈的巷战开始;但敌方却始终不能占领全城,最终敌方将领保罗斯率残部投降。该电影反映的是哪一战役()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C中途岛战役 D阿拉曼战役B根据材料“敌方第六集团军”“巷战”及“保罗斯率残部投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21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

18、作答。第242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甲午战争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谕: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他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

19、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 800 余公里。“一五”计划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战

20、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10分)(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8分)解析第(1)问,从资金筹集、铁路管理上分析“差异”所在;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从国家计划、国际援助、统筹兼顾等方面概括其“特点”;从对国家

21、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制度优越性等方面分析其“意义”。答案(1)差异:19世纪末:富商集资商办与借款举办;20世纪初:利用列强,以中资为基础,允许外资入股,突出政府管理。原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导致政府财政困难;洋务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铁路建设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激发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的投资热情。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觉醒;政府出于缓和国内各阶层矛盾的需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政府出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的需要;铁路建设关系到国防、民生,政府需要加强对列强修建铁路的限制。(10分)(2)特点:统筹兼顾,突出

22、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政府指令,计划实施;与时俱进,利用军队建设铁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争取苏联的援助。意义: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和国防的巩固;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8分)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格拉底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高名望的人物之一,德尔菲神谕说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对此他解释道,神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不是自以为是。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材料二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

23、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材料三“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启蒙运动百科全书(1)材料一中反映了苏格拉底哪一著名哲学追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4分

24、)(2)材料二主要表明路德的什么思想?它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联系?(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的理解。(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不是自以为是”来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中马克思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义人靠信仰生活”“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来回答。第二小问,从人文主义出发去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注重人和人性,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

25、启蒙运动对旧世界的批判就是“破”,即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对新社会的追求就是“立”,即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答案(1)追求:认识人自己。说明:苏格拉底开创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4分)(2)思想:因信称义(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联系: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分)(3)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7分)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重文轻武”

26、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例如本题可确定“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和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两个主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历史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答案以下示例任答其一即可。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

27、可同等得分。示例一观点:“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2分)论述: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军阀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推动了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的空前发展,使宋代文化发展到历史新高峰。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10分)示例二观点:“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2分)论述:“重文轻武”政策严重打击武将的积极性,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宋朝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局面。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28、庞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10分)24(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

29、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此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伧,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意义。(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和

30、政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可得出,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可以得出特征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因素是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是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1、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答案(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表现: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3分)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2分)(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3分)意义: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分)2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

32、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33、。(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可知,控制占领区广播电台;由材料“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可知,宣传法西斯思想;由材料“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可知,战争报道失实,美化宣传;由材料“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可知,电台报道目的性、针对性强。第(2)问,主要从反法西斯国家角度思考,“第四战线”对战争、士兵、敌人三方面的影响。如反对法西斯士兵来说,鼓舞斗志,增强胜利的决心;对敌人来说,有利于瓦解敌方军心,宣传反战思想;对战争来说,有助于加速战争的进程;对联盟来说,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答案(1)特点:侵占控制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宣传法西斯思想;报道失实,粉饰侵略;配合军事侵略。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8分)(2)作用:鼓舞斗志,瓦解敌方军心;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