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573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经济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古代中国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

2、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是经济发展的科技条件。(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学习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3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

3、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文化思想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等文学作品,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5)对外关系:明清时期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416世纪开始中国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1

4、)表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之相比较,在经济方式上,中国仍固守传统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工商业发展艰难。在经济政策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2)原因政治统治: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经济政策: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思想文化: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人的思想,影响科技创新;传统科技发展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三)中外关联1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2宋元明清时

5、期的中国和16世纪的西方在“商业革命”方面的表现与特点史学前沿百家争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区域经济社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带动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1)梳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革、衍生对地方区域贸易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连通黄、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由黄、渤海沿岸地区通过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形成,在区域空间上与南海丝绸之路互为补充,丰富与完善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地理空间,为相关区域研究奠定基础。(2)探讨古代区域经贸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广东、福建、浙东、岭南、江南等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下,与西方世界展开了深入的经贸往来。(3)研究典型商品在海上

6、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流动,如丝绸、瓷器、南京布等中国商品远销海外,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4)研究经典案例,如“东印度公司”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历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总结:中国历史学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除了从区域角度探讨涉海区域历史外,还从多学科、多视角将它纳入世界体系、全球化进程进行宏观考察,展示海上丝路在东西方文明对话、经贸交流与海陆互动中的宏大场面与重要贡献。同时,学界在挖掘、整理、研究古代海上丝路文献、海图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既为海上丝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史料和实物资料,也拓展并丰富了海上丝路的研究内容与空间。白银进出口对明清货币制度的影响从明代万历年间到1820年代,中国是

7、巨额白银的流入国;而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二三十年中,由于鸦片的输入,以及从1860年代起的外贸逆差,中国又成为白银的流出国。白银的流入和流出都关系到当时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与重构:流入时期,以白银替代宝钞,可以避免政府在缺乏制度约束条件下滥发纸币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民生灾难;流出时期,市场向内外扩大,中国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体系中重新出现纸币和其他多种信用工具。关于此主题的研究主要有:(1)对白银货币化及货币本位制的过程及影响的讨论。(2)对清代地方货币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的研究。(3)货币经济的对外交流问题。(4)明清时期白银的输入与澳门的兴衰等。总结:白银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开端时期的重大课题,是全球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这一问题之所以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与全球史在中国的研究、“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入有着密切联系。相关研究已经引起历史学与经济学界的共同兴趣,聚焦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关于白银货币化的时间,分别有唐、宋、元、明之说,拓展了研究的纵向考察维度;二是在学术概念上提出了“白银货币化”“货币白银化”“货币国际化”等;三是突破制度史的框架,与中国国家与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联系在一起,并且向货币财政体系与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