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61 ,大小:1.16MB ,
资源ID:31365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136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年高考化学无机部分重难点剖析课件:第五章 S区元素 .ppt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年高考化学无机部分重难点剖析课件:第五章 S区元素 .pptx

1、 基 本 要 求1 复习自由能、平衡常数的概念2 辨别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3 能计算离子键形成时的能量变化4 能正确使用理论模型和热力学循环方法计算晶格能5 熟悉晶格能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6 能正确建立玻恩哈伯热化学循环并用以计算各种热力学量7 冠醚的命名和结构特征8 冠醚的配位性能和冠醚配合物的结构9 影响冠醚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第五章 s 区 元 素5.1 自由能、化学平衡(复习)和稳定性概念 GGRTlnQRTlnKRTlnQRTln(Q/K)K为平衡常数,Q为反应商。在K表达式中,pA、pB、pC、pD 是在平衡时刻物种 A、B、C、D的分压力。在Q 表达式中的pA、pB、pC、pD

2、是任意时刻物种A、B、C、D的分压力。对反应 A(g)B(g)C(g)D(g)pcpppppppDAB.=Q=.BADpppppppcpKK 在已知平衡常数K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这种偏离定量化,并由此预测该化学体系在达到化学平衡时向产物方向还是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自发性。QK,G0,反应向生成产物的方向自发进行;Q K,G 0,体系处于平衡。QK,根据GRTlnQ/K,G0,反应向生成反应物方向进行;Q是该体系偏离平衡状态的一个衡量尺度。为了进行参比,对化学有用的另一特定条件是反应物和产物都处于标准态,此时Q1,在这种情况下,GGRTlnKG的符号和数值的大小反映标准态体系对平衡态偏离的方向和程

3、度。因此,如果对于每生成或消耗 1 mol的气体,此项贡献在298K时将小于2.5 kJmol1(8.3142981032.5),由此,在数值上实验化学家常将H 和U 等同对待。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热力学方程式是:GHTSU(pV)TS 其中S是产物和反应物相对混乱度的一种衡量尺度。显然,如果气相反应增加了气体的分子数,凝聚相反应分子数增大等,此时S0,将有利于反应。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 (pV)(nRT)稳定性分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例如,H2和O2组成的体系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的体系。但又是动力学稳定的体系。稳定性概念 要衡量体系是否是热力学稳定体系,需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去考虑,若

4、产物的能量低于反应物的能量,则反应物在热力学上为不稳定的(图11A到C)。反之若产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则反应物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图11A到B)。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历程,亦即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催化剂可以增加或降低动力学稳定性,但催化剂不能改变热力学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是从反应物与活化配合物之间的能量差,即反应活化能来考虑的,若某一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趋势很大,反应物在热力学上相当不稳定,但若实现这一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相当大的话,则在动力学上反应物又是相当稳定的了(图12A到C)。5.2 离子键形成中的能量 5.2.1 气相

5、离子键形成中的能量 由于反应前后熵改变甚微,GH,所以,GH I(Na)Ea(Cl)495.7(348.65)147.05 kJmol1说明上述反应的趋势很小。对于反应Na(g)Cl(g)Na(g)Cl(g)的能量,EaI 带相反电荷的两个离子,可因静电吸引而结合在一起,该 引力为:U2rqq 另一方面,两个离子趋近时,因电子层的穿插而导致强排斥力:U3ber/所以由Na(g)和Cl(g)形成NaCl(g)离子对时,总能量为:147.05U2U3147.05ber/rqq当 r=236 pm时,其总能量较低。下图示出这三部分的能量与两原子核间距离的关系,236.06 pm2 46810 12

6、14 16 18 20 r102 pmIHm(Na)EAHm(Cl)ber/qNa+qClr图 5.8 NaCl离子对的势能随核间距的变化236.06 pm2 46810 12 14 16 18 20 r102 pmIHm(Na)EAHm(Cl)ber/qNa+qClr图 5.8 NaCl离子对的势能随核间距的变化236.06 pm2 46810 12 14 16 18 20 r102 pmIHm(Na)EAHm(Cl)ber/qNa+qClr图 5.8 NaCl离子对的势能随核间距的变化236.06 pm2 46810 12 14 16 18 20 r102 pmIHm(Na)EAHm(Cl

7、)ber/qNa+qClr图 5.8 NaCl离子对的势能随核间距的变化236.06 pm2 46810 12 14 16 18 20 r102 pmIHm(Na)EAHm(Cl)ber/qNa+qClr图 5.8 NaCl离子对的势能随核间距的变化236.06 pm2 46810 12 14 16 18 20 r102 pmIHm(Na)EAHm(Cl)ber/qNa+qClr图 5.8 NaCl离子对的势能随核间距的变化236.06 pm2 46810 12 14 16 18 20 r102 pmIHm(Na)EAHm(Cl)ber/qNa+qClr图 5.8 NaCl离子对的势能随核间距

8、的变化5.2.2 晶体中离子键形成的能量 将前面计算离子对总势能的思路也可以用于离子晶体之中,得到离子晶体形成时的总势能:对于反应 Na(g)Cl(g)NaCl(s)UNM (1)0rqq0r 其中N为阿佛加德罗常数,r0为离子的核间距,M为马德隆常数(表21)。5常用 1/n表示,与离子的构型有关,n 称为玻恩指数(表52)。0r以NaCl为例,Na有Ne的结构,玻恩指数取7,Cl有Ar的结构,玻恩指数取9,对NaCl,n(79)/28。UNM (1)0rqq0r5由正、负离子构成的晶体,玻恩指数 n 为正、负离子玻恩指数的平均值。晶格能,又称为点阵能,被定义为 0 K,101.325 kP

9、a压力下,1 mol离子晶体转化为彼此无限远离的气态离子时的内能变化,用符号L0表示。NaCl(s)Na(g)Cl(g)L0UNM (1)0r0rqq代入相应的值并写成一般式,有 0rqqL0 1.389105M(1 1/n)晶 格 能 晶格能计算公式还可简化为 在上述公式中,马德隆常数M 随晶体的结构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值,对于结构尚未弄清的晶体,或者要予计某种迄今尚未制得的离子化合物来说,M的值是无法确定的。因此,必须寻求可以避免使用马德隆常数的公式,在这方面最成功的要算卡普斯钦斯基,他找到了一条经验规律:M大约同成正比(nn,其中n、n分别是离子晶体化学式中正、负离子的数目),其比值M/约

10、为0.8(参见表51),取34.5,于是,晶格能计算公式变成了:L0 1.214105(134.5/r0)0rqqL0 1.0791050rqq分别以这三个公式计算NaCl的晶格能有L0 1.389105M(11/n)1.3891051.74811(11/8)/276 770 kJmol10rqqL0 1.214105 (134.5/r0)1.214105211(134.5/276)/276770 kJmol10rqqL01.079105 1.079105211/276782 kJmol10rqq结果十分相近。5.2.3 晶格能的实验确定仍以NaCl为例,先设计一个包括晶格能的热力学循环。Na

11、Cl(s)Na(g)Cl(g)L I EANa(g)Cl(g)fHmS 1/2 BNa(s)1/2 Cl2(g)这个热力学循环,称为玻恩哈伯热化学循环(BornHaber Cycle),显然这个循环的理论基础是盖斯定律。与前面理论计算的结果一致L 108.7496121.7368.5411769 kJmol1代入相应的热力学数据,有L(SI)Na(1/2 BEA)ClfHm这样由热力学数据求算出来的值称为晶格能实验值。5.2.4 晶格能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1 计算假想化合物的生成焓例如,从Cr原子的价层结构3d54s1来看,Cr失去1个4s电子后成为3d5半充满构型。这种结构似应是稳定的,因而似

12、应有CrX(XF、Cl、Br、I)化合物存在,但实际上却未能制造出这类化合物。下面以CrCl为例,用计算它的生成焓来说明其稳定性,先写出CrCl的玻恩哈伯热化学循环(类似于NaCl)。CrCl(s)Cr(g)Cl(g)L I EACr(g)Cl(g)fHmS 1/2 BCr(s)1/2 Cl2(g)Cr的半径估计约为100 pm,rCl181 pm,根据晶格能的理论计算公式L1.214105211(134.5/281)/281758 kJmol1代入相应的热力学数据,有fHm(CrCl)397653121.7368.575845 kJmol1L(SI)Cr(1/2 BEA)ClfHm此反应的自

13、由能变为较大的负值,说明向右进行的趋势很大。因此,即使能生成CrCl,也会按上式发生歧化反应。所以CrCl是不稳定的。计算出来的生成焓是正值,且由Cr和Cl2生成CrCl是熵减的反应(fGm 45 kJmol1),表明CrCl即使能生成也是一个不大稳定的化合物。事实上,它可能发生下述歧化反应。2 CrCl(s)CrCl2(s)Cr(s)fHm/kJmol1 45 396 0rGm rHm (396)245486 kJmol1 2 指导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像CrCl一样,应用晶格能和玻恩哈伯热化学循环,可以计算出迄今未知的离子化合物的生成焓或反应焓,用以予计合成这种无机化合物的可能性。在这方面,一个

14、十分突出而又引人入胜的事例,便是1962年加拿大化学家 Bartlett(巴列特)用这个方法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XePtF6。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并由此打开了稀有气体化学的大门。巴列特在研究PtF6这种极强氧化剂的性质时,发现只要将O2与PtF6混合在一起,PtCl6就能从O2分子中将电子夺走并生成产物六氟合铂酸氧分子O2PtF6。O2 PtF6 O2PtF6巴列特在制备了O2PtF6后,进一步联想到稀有气体Xe,他认为有可能合成XePtF6:Xe分子与O2分子的直径十分相近,约为400 pm,他估计Xe与O2的半径也应相近(已知O2的半径为180 pm)。Xe的第一电离能与

15、O2分子的第一电离能几乎相等:I1/kJmol1 Xe:1170 O2:1175.7据此,巴列特认为O2PtF6与XePtF6的晶格能也应该相近(估计PtF6的半径为310 pm)。L(XePtF6)1.214105211(134.5/490)/490461 kJmol1由Xe和PtF6生成XePtF6的反应焓变为60 kJmol1,表明它是有可能形成的,于是巴列特将PtF6蒸气与过量的Xe在室温下混和,果然立即制得了一种不溶于CCl4的红色晶体,当时认为是XePtF6。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个反应也不那么简单,产物也不是简单的XePtF6,而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于是rHm Xe(g)PtF6(

16、g)XePtF6I1EALXe(g)PtF6(g)rHm(XePtF6)I1 EA L1170(771)46560 kJmol1发现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的事实告诉我们,用热力学方法对反应能量的估计,在指导新化合物的制备上是很有用的。3 晶格能作为判断键合性质的依据 从静电观点看,晶格能的大小与离子的半径有关,半径增大,晶格能减小。下表列出A族元素M3离子半径和相应的氯化物的晶格能值。数据表明:晶格能并不严格地随半径而变化 这是由于,在离子晶格中有明显的共价键能的贡献,共价成分越多,玻恩哈伯热化学循环计算所得的晶格能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之差大得也就越多。将二者进行比较,就可以作出化合物键合性质的

17、判断。典型的离子晶体,二者之间的差不超过 50 kJmol1。而卤化银的晶格能值尽管都随半径卤离子的半径增加而变化,但晶格能的实验值和计算值变化幅度不一样:玻恩哈伯循环计算出来的晶格能即实验值系统大于理论计算值 2669891125尽管碱金属离子都是路易斯酸,但由于他们的电荷只有1,离子半径一般又较大,所以他们同路易斯碱的给体原子的电子对之间的总静电吸引力较小;此外,碱金属的电负性小,与给体之间也难以形成强的共价键。所以,一般说来,碱金属阳离子形成的电子给体受体化合物很少,只有少数被研究,其中最特征的是冠醚的化合物。5.3 冠醚配合物 5.3.1 冠醚(Crown ethers)冠醚是具有大的

18、环状结构的多元醚化合物。第一个冠醚是Pedersen在1967年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的。(J.A.C.A.,1967,89:2495;7017)。OHOH+ClOClOOOOHHOOOOOOO以此为开端,Pedersen相继合成了49种大环多元醚。目前这类化合物已经合成了数百种。冠醚的结构特征是具有(CH2CH2O)n 结构单元,其中的CH2基团可被其他有机基团所置换。由于这类醚的结构很象西方的王冠,故被称为冠醚。这种命名很明确,但太冗长,很不方便。为此,Pedersen设计了一种既形象又简便的命名方法(现在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使用)。如上述化合物,命名为二苯并18冠(C)6。命名时先是大环上取代

19、基的数目和种类,接着是代表大环中的总成环原子数的数字,后一个数字表示环中的氧原子数,类名“冠”字放在中间,冠字也可用其英文词头C表示。对于这类化合物,如果按照国际理论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规定来命名,则上面的大环多元醚应叫作:2,3,11,12二苯并1,4,7,10,13,16六氧杂十八环2,11二烯OOOOOO123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 命 名 下面列出一些大单环多元醚的命名15冠518二氮冠6二苯并18四硫冠6二苯并18二氮四硫冠6OOOOOOOOONNNNSSSSSSSSOOOOOOOO四苯并18冠6 还有一类是含桥头氮原子的大多环多

20、元醚,称为窝穴体(Cryptands),也叫穴醚。其通式为Cm1,m1,n1:m0,n0命名为C1,1,1m1,n0命名为C2,2,1m1,n1命名为C2,2,2m1,n2命名为C3,2,2参照桥烃的命名法对这类穴醚 命 名,其 中 的 C 代 表 穴 醚(Cryptands)。如Cm1,m1,n1:上述括号中的数字的排列顺序是由大到小。如第四个,m1,n2(即nm时),命名叫C3,2,2,而不叫C2,2,3。又如 m0,n1时,命名为 C2,1,1,而不叫 C1,1,2。冠醚和穴醚总称为大环多元醚或大环聚醚(macrocyclicpolyethers)。根据冠醚的结构,冠醚在水中和在有机溶剂

21、中的溶解度都不会太大。这是由于冠醚分子的外层亲脂而内腔亲水的矛盾所造成的。穴醚由于含有桥头氮原子,与N连接的是C,二者电负性差为0.5,故CN键具有极性,所以穴醚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大环多元醚在化学上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比较稳定的配合物。一般地,由于冠醚是单环,而穴醚是叁环或多环,可以预期穴醚形成的配合物比类似的冠醚配合物的稳定性大得多,一般说来要大34个数量级。冠醚和穴醚都有毒。5.1.2 冠醚配合物的结构 金属离子的大小正好与冠醚配体的孔穴相当,这时金属离子刚好 处 在 配 位 体 的 孔 穴 中 心。如K(18C6)(SCN)配合物,K离子正好位于冠醚框孔的中心,与处在六边

22、形顶点的氧原子配位,而K离子与SCN根结合较弱。KNCS典型的配位方式常有以下三种:在金属离子与冠醚形成的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示于左下图。再如,在K(苯并-15-C-5)2中,由于K的直径比配位体的腔孔大,使得K与两个配位体形成具有夹心结构的2:1形配合物,两个配体的所有10个氧原子都参予了配位。如二苯并18C6与RbSCN形成的配合物,由于Rb的直径略大于冠醚的腔径,所以它位于氧原子所成平面(孔穴)之外,整个结构像一把翻转的伞形。金属离子稍大于配位体的孔穴,这时,金属离子则位于配位体的孔穴之外 金属离子的直径比配位体的腔孔小得多,这时配体发生畸变而将金属离子包围在中间。如在Na(18C6)(H2

23、O)(SCN)中,配体发生了畸变,其中五个氧原子基本上位于同一平面;而在Na2(二苯并24C8)中,由于配位体的孔径大得多,故有两个Na被包围在孔穴中。穴醚由于有类似于笼形分子的结构,对金属离子的封闭性较好,因而穴醚配合物常比类似的冠醚配合物稳定。穴醚C2,2,2与Na的配合物的结构如左下图示。有四个氮原子的穴醚称为球形穴醚,球形穴醚甚至还可以同阴离子配位。生成的配离子示于右下图。冠醚是一类新型的螯合剂,在与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时,它具有以下一些特殊的配位性能。(1)在冠醚分子中,由于氧的电负性(3.50)大于C(2.50),电子云密度在氧原子处较高,因而冠醚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可以看作是多个C

24、O偶极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作用。显然这种配位作用是一种静电作用。这是冠醚配合物的一个非常显著的配位特点。(2)冠醚分子本身是具有确定的大环结构,它不像一般的开链配体那样只是在形成螯合物时才成环,因此,可以预料,当形成冠醚配合物后,大环的结构效应将会使得冠醚配合物具有比相应开链配体形成的配合物更为稳定的性质。5.3.3 冠醚配合物的配位性能(3)由于冠醚类的大环配体都具有一定的空腔结构,在生成配合物时,如果金属离子的大小刚好与配体的腔径相匹配(称为立体匹配),就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因此冠醚对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常具有相当好的(立体)选择性。(4)由于冠醚分子中既含有疏水性的外部骨架,又具有亲水性的

25、可以和金属离子成键的内腔,因此,当冠醚分子的内腔和金属离子多齿配位以后,CO偶极不能再吸引水分子,即失去了内腔的亲水性,所以冠醚所生成的配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冠醚本身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5.3.4 影响冠醚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对于给定的冠醚和电荷相等的离子而言,金属离子与冠醚腔径的相对大小的立体匹配程度是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若金属离子大于冠醚腔孔则金属离子不能进入腔孔,只能处在腔孔外面,与配位原子相隔较远,静电引力大为减小,相应的配合物不太稳定;若金属离子太小,虽可处在腔孔内,但不能充分靠近配位原子,静电引力也小,相应的配合物也不太稳定。1 冠醚配体的腔径与金属离子大小的立体

26、匹配程度对冠醚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表 冠醚内腔直径和碱金属离子大小的匹配关系冠醚内腔直径/pm阳离子阳离子直径/pm12-冠-4120150Li12015-冠-5170220Na19018-冠-6260320K26621-冠-7340430Rb29624-冠-8400Cs334下表列出一些冠醚内腔直径和碱金属离子大小的匹配关系。例如,15-C-5的腔孔直径为170220 pm,Na、K、Cs的直径分别为190、266和334 pm。从金属离子的大小与冠醚腔孔大小相适应才能形成较稳定的配合物来分析,可知这三种金属离子与15-C-5形成的配合物是Na的最稳定,其次是K和Cs,因此这三种金属离子与15

27、-C-5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顺序应为:Na K Cs穴醚和金属的选择关系可由上表给出。从表中的稳定常数可见,与冠醚类似,穴醚的大小和金属离子的半径有匹配关系:空腔最小的穴醚2,1,1对Li的选择性强,较大2,2,1对Na的结合能力强,2,2,2对K的结合强,3,2,2对大的碱金属阳离子K、Rb、Cs的结合最强,而更大的穴醚(如3,3,2),不能与碱金属阳离子形成隐定穴合物。表 穴醚和碱金属离子的稳定常数(对数值)M(pm)2,1,1 2,2,1 2,2,2 3,2,2 3,3,2Li(120)5.52.50Na(190)3.25.403.901.65K(266)3.955.402.20Rb(2

28、96)2.554.352.05Cs(334)2.00冠醚环中的氧原子与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比氮、硫原子对碱金属、碱土金属的配位能力大;但对于过渡金属离子,则是氮、硫原子的配位能力大于氧原子。因此,当冠醚环中的氧原子被氮原子、硫原子取代后,冠醚对K离子的配位能力减弱,而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则增强,显然这是由软硬酸碱原理所决定的。2 配位原子的种类对冠醚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大环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远高于相应的开链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这种效应叫大环效应或超螯合效应。大环效应可以从焓和熵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研究指出,焓对大环效应的贡献比熵的贡献更大。3 影响冠醚配合物稳定性的重要因

29、素大环效应(或超螯合效应)焓比熵对大环效应贡献大。例如,Ni在水溶液形成配离子的反应可写成:Ni(H2O)x2L(H2O)yNiL(H2O)z2(xyz)H2ONHHNHNNHHN HN NH NHL K稳HS大环四胺1.51022 130 kJmol1 8.41 JK1mol1开链四胺2.51015 70 kJmol1 58.5 JK1mol1 溶剂化程度小的大环配体与 溶剂化程度大的开链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时能量总起来金属离子配位时能量总起来较低(消耗少),形成配合物较高(消耗多),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就较大。的稳定性就较小。大环配体(如大环四胺)和开链配体(如四胺)都可形成溶剂合物 大环配体

30、不可能像开链配体那样接纳很多以氢键联结的水分子(即大环配体的溶剂化程度小,开链配体的溶剂化程度大)在形成配合物时,从大环配体脱去溶剂水分子比相应的从开链配体脱去的水分子少 溶剂化程度小的大环配体 溶剂化程度大的开链配体脱溶剂所需能量较少脱溶剂所需能量较多(脱溶剂需要吸收热量)假如脱去溶剂后的大环配体和开链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4 金属离子的溶剂化作用对冠醚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当金属离子与冠醚形成配合物时,其自由能的变化可用下式表示:GG(成键)G(Mn溶剂化)G(冠醚溶剂化)G(冠醚构型)RTlnK式 中 G(成 键)是 Mn 与 冠 醚 的 成 键 自 由 能 变 化,G(Mn溶

31、剂化)与G(冠醚溶剂化)两项表示Mn和冠醚的溶剂化作用的自由能变化,G(冠醚构型)表示配位时,冠醚的构型变化的自由能改变。在溶液中冠醚的配位作用与金属离子的溶剂化作用同时并存,且互相竞争。可见,金属离子的溶剂化作用愈强,则它和冠醚的配位作用就将受到抑制。又如,在不同的溶剂中,由于溶剂化作用不同,冠醚配合物的稳定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冠醚配合物在甲醇中就比在水中稳定得多,原因就是在甲醇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溶剂化作用比在水中要弱之故。因此在各种文献中都可见到,在制备稳定冠醚配合物时一般都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例如,Na(190 pm)离子半径比K(266 pm)小,溶剂化作用较强,所以在

32、水溶液中,冠醚与Na的配合物都不如K离子的配合物稳定。5 冠醚环结构的影响(1)含多环的穴醚和球醚与单环冠醚相比较,由于环的数目增加及有利的空间构型,使其与金属离子配位的选择性以及生成配合物的稳定性都有较大提高,这种效应叫作多环窝穴效应。(2)冠醚环上起配位作用的杂原子,如果彼此间隔两个C原子且呈对称分布,则生成的配合物稳定性较强,如果配位氧原子之间有多于两个C原子或呈不对称分布时,配位能力降低。(3)冠醚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冠醚环上的刚性取代基增加,减少了与金属离子配位时构型畸变的应变能力,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如K与下列冠醚生成配合物,稳定性顺序为:18C6苯并18C6二苯并18C6,而四苯

33、并18C6则根本不同K配位。若环上带有斥电子取代基团时,配位原子周围的电荷密度增加,配位能力增加;带吸电子基团时,电荷密度减少,配位能力降低。如当取代基为芳环时,由于冠醚的配位原子与芳环产生p共轭,使配位原子周围的电荷密度降低,配位能力下降。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超分子化学:“超越分子概念的化学”,它是指两个以上的分子以分子间作用力所形成的有序聚集体的化学。Pedersen(发现冠醚配合物),Cram(首先研究了主客体化合物)和Lehn(发现穴醚配合物,并提出了超分子概念)等三位科学家因在超分子方面的开拓性工作和杰出贡献共同分享了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

34、超分子化学发源于有机化学中的大环化学,特别是冠醚、环糊精和杯芳烃化学。以非化学键相互作用组装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过程,可表主体(受体)客体(底物)示为分子识别超分子组装超分子化合物 在化学研究中,化学家研究的配位化合物,特别是螯合配体,平面的大环卟啉类配体配合物实际上也是由金属离子和配体的超分子组装而成。因此,在无机化学家的眼中,超分子化学实际上是配位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分子识别(molecular recognization)分子识别是以不同分子间的特殊的、专一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要求满足相互结合的分子间空间要求、能量和键的匹配。在超分子体系中,通常受体分子在特定部位有某些基团,与底物恰巧匹

35、配,能相互识别,并能选择性结合,组装成新的超分子体系。分子识别主要体现在主体和客体形成的新物种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从能量因素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即Gibbs自由能G减小,氢键和配位键的形成使体系的焓H减小,而螯合效应、大环效应和疏水作用又使体系的熵增加。结构上的锁钥匙匹配,能量上焓和熵效应的配合,是分子识别并组装成稳定超分子体系的基础。图1 含氧穴状配体与金属离子组成的超分子拓扑化合物结构示意图。中心的黑球为金属客体,1为金属冠醚配合物,2和3是金属穴合物,46是金属的金属冠醚配合物最简单的分子识别是冠醚和金属阳离子的识别作用(图1)。2在经典的配位化学中,中心离子通常为金属

36、离子。而在超分子的组装中客体可能是阴离子。如三-2,2联吡啶配体(L)与铁盐形成多核的螺旋环结构Cl(Fe5L5)9,在自组装过程中,以Cl 阴离子位于五核的螺旋环空腔中心形成超分子体系,如图2。如环糊精就能与很多的无机分子、有机分子和生物分子组装成超分子主客化合物。环糊精简称CD,是淀粉水解产生的d-葡萄糖的-苷键首尾相连的环状分子,它们通常由68个吡喃葡萄糖单元组成,分别称为-、-和-环糊精。图 环糊精(CD)以上超分子体系,其客体多为金属阳离子或者简单阴离子。实际上,有机小分子或简单的配合物也能作为中心客体进行超分子组装。例如,二茂铁和-CD形成1:2的主客体化合物,和-及-CD形成1:

37、l的主客体化合物,它们可占据垂直的或水平的位置,从而匹配空腔的大小(图3)。图3超分子自组装(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超分子自组装是指一种或多种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自发结合成的超分子体系。上述冠醚、穴醚以及金属冠醚配合物对于客体金属离子的识别,并组装为各种超分子,可认为是最简单的超分子自组装,也是超分子化学的基础内容。下面分述部分重要的超分子自组装的实例。通过配位键进行识别和自组装配位键系指电子对给体受体或 Lewis碱Lewis酸的相互作用。配位键是配位化学的基础,有分子内也有分子间的配位键。分子间的配位键能使单个的分子通过识别组装成超分子。图4左 图示

38、出的是有机锌或有机铝等分子通过分 子 间MA(A N,O,S等)配位键的识别,自组装成环状(a)、稠环状(b),簇 状(c)和(d)或更复杂的超分子体系(e)。通过次级键的识别和自组装次级键是指原子间的距离比共价单键的长,但比范德华作用力的短;在晶体中则指原子间的距离比共价半径之和长,但比范德华半径之和短。这意味着次级键的作用力较共价键或配位键的弱,它的强度和氢键相当。次级键通常存在于较重的主族元素化合物中,可发生在分子内也可发生在分子间,有时两者共存于超分子结构中。图5图5示出的是通过次级键的识别和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有机金属化合物。图中(a)是 由同 种 金 属 原 子SbSb 间 的 次

39、级键自组装成的长链;(b)的 HgCl 次 级键 长比 Hg Cl共价键长长。(c)是由CpSnCl 分 子 自 组装形成的双键带状超分子。(d)表明自 组 装 发 生 在SnS间的次级键相互作用上,结果由无限长的链构筑成为三维的层状结构。通过氢键的识别和自组装图6右图示出几例通过氢键的识别和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有机金属化合物。(a)为 通 过羧基间氢键OHO相互作用形成的二聚体。(b)是 通 过羟基间氢键的相互作用自组装成超分子四聚体。(c)中存在CHO型的弱氢键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进行识别和自组装各种环戊二烯配合物的聚合体实质上就是由键的识别和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体系。除环戊二烯外,其它的

40、环多烯、不饱和烃等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也存在类似的键相互作用的识别和自组装。下面示出两例:其中(a)所示的是通过Be和CC叁键中键的识别和自组装。(b)表示的自组装发生在苯环的电子和相邻Li2Ph2结构单元中Li原子间的识别上。结果,沿晶轴b形成无限的锯齿状梯形结构。图7 离子间相互作用的识别和自组装依靠正、负离子间的识别作用可自组装成超分子的基本上为离子型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化合物。通过这种识别和自组装,可以形成大小不一的环、簇、链或其他更为复杂的一维、二维或三维超分子。图8举出两例较为简单的例子。图 中(a)表 示 二 聚Ph2MgPh2MgPh22 阴离子,2个Li(tmeda)阳离子通过2个苯基使之桥联。(b)是由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自组装成链状Na-CH(SiMe3)2n的超分子。图8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