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几乎改变了冯唐冯唐 17 岁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那时候他的写作动机常常是为了追求姑娘。其中有一位师姐,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冯唐最初知道余华、格非这些当代作家的名字,都是从她那里听来。在那之前,他只读古文或者英文原版小说。冯唐六七岁便开始看书因为那时身体弱,比起其他调皮的北京男孩,他在医院、在家待的时间比较多入门读的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之类,之后找到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读不懂,瞎翻着看,小孩好奇嘛”。这些基本的中国经典,如今依然摆在冯唐的书架上,或者趁着某个写作的深夜,在他的笔下冒出几滴古旧文人的墨水。初中起,他开始读英文小说,首先是因为觉得汉译不好,其次是此前沉迷于武侠老有负罪感,读点
2、英文,以示上进。后来在协和医科大学八年苦读,更是一段平静的阅读时光食堂在地下室,宿舍在楼上,五点吃过晚饭,拎着一个水壶就上楼读书。先看一两小时的文史类杂书,再读医书。到了 11 点,又换作杂书。晚上不熄灯,一读便至凌晨一点。学校附近有中国书店,老能买到便宜的书;另有王府井的外文书店,可以买到影印版的外国小说。后来他“背着口锅”去了美国,“好山、好水、好无聊”,这才动了写作的念头。这时冯唐意识到,此前有太多经验来自书本,而写作需要另外的源泉。这就是他一直没有进行全职写作的理由,“我怕一旦不去工作,人有可能就泄了,这口气就被扎破了,对现实的理解就会远了,见识、阅历的提升可能会受一定阻隔”。另外,他
3、也养成了到点上学到点上班的习惯,沿着一条既定的人生轨迹,如是起始如是结束。现在,冯唐的书四处散放着,他在北京有四合院也有楼房,还有父母的家,在深圳另有住处,香港的办公室里也堆着书,估计一共有 5000 册。他缓慢地整理着现在这个书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那些“到死都要翻”的书集中在这面墙上。他的阅读又回到了童年,反复读过去的经典。“街上拦 100 个 30 岁左右的年轻人,有几个人读过老舍?我估计是个位数。你说现在的作家真的比老舍强吗?”他觉得新书营养不够,许多作者出书只是为了挣几个闲钱,对盗版更是深恶痛绝。他的博客名叫“用文字打败时间”,这是刚开始写作之时发的愿,当时“血气方刚,竖起大旗往前打,按石涛的话说,叫血战古人”。现在“赛程过半”,他有了基本的自信,也明白所谓“打败时间”终究是一个妄念。已过不惑之年,冯唐意识到以后的体力也许会走下坡路,写作可能再撑十年。他也在挣扎,到底是用这十年写出三四部好小说,还是在他现在的管理位置上投资几家好医院?冯唐在儿时长大的垂杨柳有一处房子,书房就设在这儿,窗外是破碎的街景,城市的机理彻底变了模样。他说下一本书要写逝去的北京,写儿时的记忆,一帮孩子在大院儿里打树上的知了,在护城河边钓鱼。而幼时读的书也都像记忆一般沉重,不便携带,所以都被他装进了 Kindle 和 iPad。冯唐指了指摆在家门口的一个行李箱,说:“现在这才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