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95.69KB ,
资源ID:30976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976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检测(七).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检测(七).docx

1、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3列

2、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4列宁说:“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交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受不住这样的负担。”上述材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合苏俄的国情 B苏联已经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列宁认为俄国农民觉悟不高 D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错误的5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在这

3、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6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斯大林模式”7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消除了阶级矛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 D适应了当时的国情819211925年列宁在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行新政。两者相似之处不包括

4、()A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 B都在农业、工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C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9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了政治形势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物价促进了商业发展A B C D10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

5、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11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12下列是一组苏(俄)联时期的宣传画,按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A B C D13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6、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4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

7、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5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它适应了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它超越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成为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的桎梏A B C D16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1

8、7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史实的有()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A B C D18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19苏

9、联国旗降下已经18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20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10、)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

11、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4分

12、)(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4分)(4)结合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6分)2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趋时更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步伐,但两国的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改革正是要借鉴和吸取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请完成:(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导

13、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制度)?(6分)(2)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是如何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关系的?他推行的政治改革与中国的政治改革有哪些根本不同?(6分)(3)中苏两国改革策略不同,其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加以简要说明。(6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

14、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 800人。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材料三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

15、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工业化成就取得的原因。(4分)(3)材料三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4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答案解析】1B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苏维埃建立后由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的进攻而产生严峻的形势,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2B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由此判断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3B材料中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起

16、来反对苏维埃是因为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故选B。4A通过材料“无报酬地交纳余粮”可知C、D错误;B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它已不适合苏俄的国情。5B根据题干对商业、小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政策上的推断可知,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6B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效果明显,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逐步巩固。7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调整都适应了当时两国的国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8BA项是两者相似的历史背景。新经济政策在金融上没有相关举措,故B项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C、D两项分别是两者实施的形式和作用,都是相似之处。9D材料

17、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应不难得出答案。10CA项是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农业政策,B项是19211925年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举措,C项是19291937年在农村推行的农业政策,D项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上的举措。11C12C是3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太空技术的成果;是指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3C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隐含的信息:“农夫”“农夫家中没有油、锅、柴”,进而思考这些东西都弄到哪里去了。14D本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

18、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15A“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片面发展重工业,走高积累、高投入的工业化道路,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制约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故排除含的选项。16D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是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17C本题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并未取得成功,也没

19、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故排除含的选项。18A从图表数据可以判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在改革初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故正确。从结果看,两次改革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都以失败而告终,故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有误。19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戈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20C中国的改革开放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苏联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导致改革失败。21(1)措施:

20、余粮征集制。原因:长期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2)措施:粮食税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4)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并为后来反法

21、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2(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农村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2)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移到政治改革,并把政治改革当作重点。不同: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马列主义。(3)中国:加强了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国家统一大业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苏联:苏共解散,民族矛盾激化,国家解体,经济恶化。23(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2)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对西方国家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利用。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3)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4)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可以判断。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炼概括。第(3)题依据1929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史实回答。第(4)题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来概括。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