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认识区域课后篇巩固探究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上述史实表明,夏商时期,我国野象曾经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陕北一线。春秋时期以后,中国野象分布渐由华北地区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据此完成第12题。1.某一地区动物的生存与气候、植被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出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综合性2.夏商时期,华北地区可能的地理现象是()A.气候比较暖湿B.以草原景观为主C.多沙尘暴天气D.海平面明显比现在低解析:第1题,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和气候因素联系密切,区域气候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这体现出区域的整体性。第2题,夏商时
2、期,华北地区有野象生存,而大象的生活习性表明其生存环境应具备热带或亚热带的一些地理特征,因而可以推断当时华北地区气候比较暖湿。答案:1.A2.A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约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约为1.647米。据此完成第34题。3.“南矮北高”反映的区域特征是()A.整体性B.差异性C.综合性D.开放性4.造成“南矮北高”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土壤类型C.经济水平D.地理环境解析:第3题,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第4题,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气候、
3、水文、土壤等)的差异,是造成“南矮北高”现象的主要原因。答案:3.B4.D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第56题。5.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A.有界性B.差异性C.整体性D.层次性6.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A.是按照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B.其区域界线是模糊的C.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的交流D.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解析:第5题,三大区域间的面积、人口比重与城市化水平不同,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与区域划分的指标。第6题,区域面积、人口数值为确定值,说明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是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划分。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
4、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答案:5.B6.C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第78题。7.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大D.dg气候湿润、林地多8.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B.dC.eD.g解析:第7题,考查对中国区域定位和区域常识的掌握水平。a位于南疆地区,b位于河西走廊,c位于大兴安岭和内蒙古草原地区,d位于小兴安岭地区,e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f位于黄土高原至
5、横断山脉一线,g位于南岭。新疆沙漠广布,排除A项;黄土高原至横断山脉一线位于季风区,降水并不少,排除B项;风沙大,是对沙漠地区的描述,不符合三江源地区的实际,排除C项。第8题,e为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湿地较多。答案:7.D8.C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地理学家进行了以“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为标准的“新天府”评选,河套平原被列入我国的“新天府”名单。甲图是我国某省区略图,乙图为该省区传统民居景观示意图。甲乙(1)简述河套平原成为我国“新天府”的主要自然原因。(2)联系所学地理知识,判断当地民居门窗
6、的朝向,并说明原因。(3)该省区是我国风力发电大省,简述其风力发电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题,其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势、水源、土壤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该地区为内蒙古,位于中纬度地区,门窗应朝向正午太阳所在的方向,同时应朝向冬季风背风方向。第(3)题,主要从资源的开发、环境的保护及对当地经济的带动等方面分析。答案:(1)北部山地(阴山)阻挡冬季冷空气侵入;夏季暖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黄河横贯东西,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2)朝东南方向(朝南)。当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门窗朝东南(朝南),可使日照充分,采光条件好;避免冬季冷空气直接吹进屋内(起到保暖作用)。(3)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扩大就业机会;利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