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91MB ,
资源ID:308905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890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八单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八单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备考提能 WORD版含解析.doc

1、单元知识整合 (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2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比较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历程的启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是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近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的侵略和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中国丧失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条件。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2)善于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正是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发展

2、的明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潮流、科技革命都为我们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机遇。(3)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近代官僚资本的垄断经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当前建立公平、公正的经营投资环境,是推动我国民族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条件。(4)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近代中国民族经济举步维艰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资金少,技术力量弱,对外国依赖性强。由此可见,民族经济若要发展,既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形成健全的金融体制,同时又要注重技术的研发,增强国际竞争力。4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5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内容: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3)人民公社化(19581983年)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经济发展。内容: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影响: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

4、产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至今)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三)中外关联1近代中国与西方工业化起步的差异21945年20世纪70年代末中西社会发展特征的对比3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改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比较(1)相似之处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中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与国有企业。(

5、2)不同之处工业化方针的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改革结果: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结果不同的原因:a.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这一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b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c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d

6、对改革的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史学前沿百家争鸣12017年近代经济史研究成果综述(1)通商口岸。林矗利用数据,考察通商口岸促进近代经济长期发展的具体效应和机制:距离通商口岸越近的地区,城市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通商口岸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留学生、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等新生事物首先在通商口岸兴起,再向内地辐射,促进了近代人力资本的发展。(2)财政史研究。任智勇关注道咸时期粤海关的体制演变,探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粤海关的关税制度变迁,认为清政府中枢和广东方面都

7、有明显的回到原来一口通商制度的意愿,而外部格局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这种努力终成泡影。刘增合对同光年间左宗棠的西征筹饷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总理衙门与户部共同调控海防与塞防的争款纠葛,使晚清战时财政供饷模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廖文辉考察咸丰朝的户部银库,认为在内外合力作用下财政运行有逐渐脱离旧轨的变化趋势。(3)金融史研究中,币制改革成为关注热点。崔志海从中美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视角审视1904年美国货币专家精琪的币制改革方案,认为清政府最终拒绝精琪金本位制的货币改革方案,在于该方案没有顾及中国主权和利益,以及相关的主客观条件。潘晓霞探讨了1935年法币政策的出台背景。她指出,美

8、国推行白银政策后导致的白银危机,是法币改革的直接催化剂;中国货币体制与外部世界日渐暌违,也不断刺激着国内币制的改革要求;中国经济基础逐渐增厚,各界对弹性货币政策形成一定期待。(4)商业贸易史。李晓龙认为民国初年的自由贸易改革,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新旧制度、东西方思想之间的博弈与互动。李佳佳讨论了抗战时期的西北驿运,认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驿运制度有效弥补了近代西北现代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在驿运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费捉襟见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驿运的效果。李玉铭探讨了抗战时期的上海远洋航运。日本为达到“以战养战”目的,将上海作为一个物资来源的中转站;保持上海远洋海航的畅通,亦

9、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与美、英、法等国形成的紧张关系。(5)近代土地所有权问题。杜正贞指出民国山林国有化、契税和不动产登记等一系列政策,使国家与山区民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周祖文认为,抗战时期敌后的减租减息有利于争取地主和农民的支持。2关于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历史的研究(1)20世纪80年代有关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产生了两大重要成果:一是以董辅礽为代表的国内经济学家,从总结中国和苏联的历史经验出发,分析了斯大林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背景和得失,认为虽然我们认识到苏联的弊病,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农轻重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贯彻好。二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最

10、早的海归经济学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视角和经验出发,提出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人力资源,而资本是最短缺的资源,因此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比较优势,而不应该过分强调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重工业。(2)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力,加上中国底子薄、人均资源匮乏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因此如何处理好农轻重关系,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外延和内涵的发展关系,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中外关系等一直是需要解决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关系到工业化和发展战略。因此自90年代以来,关于工业化和发展战略形成演变历史的讨论和研

11、究仍然方兴未艾,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6年)、刘世锦等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高伯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等。近几年这个问题又演化成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3)总结:近现代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实质上是从一个落后的以传统农业和乡村经济为主的国家向以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为主的国家转变的历史。因此,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和研究热点,是经济史研究“古为今用”“经世

12、致用”的最好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1)基本肯定。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但总体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应当肯定。(2)基本否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改造过早,脱离了中国国情;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实践,中国又回归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学者认为,中国应该按照共同纲领搞新民主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3)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进行足够的估计。多数学者认为,当年的所有制改造和今天的所有制形式改革特别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两者都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今天的改革而怀疑或否定当年的改造,也不能因为肯定了当年的改造而指责今天的改革。许多文章专门探讨了三大改造后期工作过急、过快、过粗和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原因与教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