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875KB ,
资源ID:3088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885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三单元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三单元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11讲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课标要求列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考纲明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一 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2)清政府: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

2、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军队外强中干,纪律松弛。(3)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4)世界: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默许或支持。2.战争进程(18941895年)(1)爆发:1894年7月,牙山、丰岛之战。1894年9月,平壤之战,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殉国,清军统帅叶志超不战而逃。(2)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决战,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以身殉国,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卫,“避战保船”,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3)失败:1894年10月,日军攻占辽东,在旅顺实施了大屠杀。189

3、5年2月,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赴日本谈判。3战争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4战争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中;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鼓励创办实业)。(2)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占领台湾,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日本

4、很快跻身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3)对朝鲜的影响:清政府战败后,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4)对远东政局的影响: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形成了英、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二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1)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华夷之辨取代了满汉之争)。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外国教会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2)过程兴起:原名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

5、(今河北省)一带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成员以乡村农民为主,1898年赵三多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扩展:清朝在列强压力下大力镇压义和团。1900年,大量义和团拳民逃入直隶。后与清军共同抗击八国联军。失败: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京津,慈禧为讨好列强,下令清军配合剿杀义和团。(3)进步性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打乱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4)局限性“扶清灭洋”的口号,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的关系,容易使群众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他们也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盲

6、目加以排斥和打击,这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2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2)过程: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由天津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与各国议和。(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4)影响: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教材拾遗 左宗棠收复新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新疆面临危机。阿古柏在英、俄支持下率军侵占新疆。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1877年,向南疆推进消灭

7、阿古柏主力。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问题探究1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条款是什么?提示: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问题探究2 有的史学家把甲午中日战争看作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对此你如何理解?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进了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

8、救亡图存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教材拾遗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英勇抗击日军,给侵台日军以沉重打击。但最终失败,台湾沦陷。(3)意义:在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问题探究3 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提示:在西方列强侵华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出从对抗到和好,再到抵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这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益。教材拾遗 门户开放欧洲列强及日本在

9、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侵略特权,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利益均沾”,即“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有利于列强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一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二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

10、,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三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四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以上均摘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史料解读上述史料是不同的人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这些认识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各种原因。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试答: 提示:史料一中反映出清政府决策集团对日本认识错误,缺

11、乏正确的预见;史料二中反映出李鸿章过度依靠外力,未立足自身;史料三中反映出中国主动放弃渤海,失去制海权;史料四中反映出清政府腐败落后。归纳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2)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3)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5)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阶段特征与影响2基本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

12、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灾难加深。(3)从失败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很难战胜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4)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3以多种史观审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战争(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

13、矛盾以及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5)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

14、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1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答案D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故南京条约的重心是解决通商口岸与关税问题,以满足其商品输出的需要;19世纪末,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形成,要求对外资本输出,故马关条约的重心是解决投资办厂问题。综上所述,D项正确。要点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活动及意义2特点(1)由人

15、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2)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斗争。例2(2019安徽屯溪一中月考)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达成了对甲午战败根源的共同认知B刺激了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发展C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D促进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知识

16、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忧患意识产生发展,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故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甲午战争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的信息,故D项错误。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1(2018全国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17、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并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舆论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清政府昏庸,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2(2017全国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18、()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客观上促使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命题探究教育近代化的考查视角教育的近代化在高考试题中偶有出现,表面上看这是在考查中国近代的教育,实际上则是考查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或者是教育的

19、特色所折射出的时代风貌。因此,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准确链接与所考查问题相关的历史背景。1(2020河北衡水摸底)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反映了当时中国舆论界的盲目自大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朝统治者动员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故C项

20、错误;申报属于社会舆论,不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2(2019江苏徐州高二期末)漫画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成为记录历史的载体,下图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使()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B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C列强获得口岸设厂权利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内容可见当时象征中国的龙被卡在了象征北京的城门中,标题德文意思是“战争在中国”,龙的对面是拿着武士刀的日本人。结合所学可知,日本进入北京应当是八国联军侵华,这次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口

21、岸设厂权利,排除C项。3(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各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千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C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答案D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项;是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并不是

22、晚清政府积极引进,故B项错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是在华企业激增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陈词:“日本走趋西法,虽仅得其形,而所有船炮略足以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其决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确有把握。”当时()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B列强协同侵略中国C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 D中日冲突迫在眉睫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陈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双方的紧张对峙和军事实力对比,这说明中日冲突迫在眉睫,因此D项正确。日本并没有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列强协同侵略中国”的问题,B项错误;李鸿章陈述的

23、只是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国内尚未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并没有任何关系,C项错误。2(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打败了中国,占领了朝鲜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使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因此它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A项与鸦片战争相关,B项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C项与八国联军

24、侵华相关,D项出现于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故选D项。3(2019重庆区县高二期末)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为北洋海军制定了保全军舰、保护海上运输线、寻机袭击日军运兵船队等作战原则;日本在战前拟定的侵略计划的重点是:日本海军寻机消灭北洋舰队,为陆军登陆华北创造条件。据此可知,影响这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是()A陆军实力强弱 B海军作战战略C陆海攻防配合 D综合国力强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北洋海军实行以保船为主要目的的防御战略,侵华日军以海上决战、夺取黄海等海域制海权为战略重点,所以影响这场战争结局的最重要因素是海军作战,不是陆军的较量,故选B项,排除A、C两项。综合国力的强弱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5、D项。4(2020湖北黄冈新起点)下表为1896年日本出版的部分军用汉语教科书目录。日本出版这些书籍的主要目的是()书名编者出版社(人)刊行时间日台会话大全水上梅彦民友社1896.2警务必携:台湾散语集御幡雅文台湾总督府民政局警保课1896.3军队宪兵用台湾语平井数马平井数马1896.9台湾十五音及字母详解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课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学务课1896.11A加强对台湾风俗民情的研究B配合甲午战争的侵略进程C服务于巩固殖民统治的需要D泯灭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答案C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出版与日本有关的的军用书籍主要目的是巩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故C项正确,排除A项。1

26、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泯灭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是日本推行的奴化教育,主要是强制推行以日语替代台湾母语进行教学,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5(2019云南铜仁一中月考)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表格信息最能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A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救中国B积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C对甲午战败的深刻反思D对外来先进技术的渴求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阶段的译书从国家来看,翻译日本相关著作明显高于其他两国,从译书的内容上看,史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受到重视。根据材料时间“19021904年”可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促使中国

27、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日本,寻找救亡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科学知识,故C项正确。A项“只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6(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开学考试)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

28、围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答案A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7(2019黑龙江牡丹一中期末)容闳表示:“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A加强对民

29、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答案B解析容闳肯定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但认为光有爱国热情还不够,必须理性引导,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所用,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众爱国热情的引导,并非民众缺乏爱国热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爱国运动必须“纳入政府的领导”,排除C项;材料只针对“民气”的引导,没有涉及对民众的管理,排除D项。8(2019江苏扬州高二期末)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义和团对外国人占领中国领土感到不安,他们的口号是杀死外国人,他们特别不喜欢西方传教士以及皈依了基督信仰的人,他们认为这些人

30、威胁到了中国传统。对于这些杀害的回应是迅速而猛烈的,一支由英国、德国、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组成的两万人的联合部队在1900年10月攻占北京,这支部队恢复了秩序”。此段叙述旨在()A揭示战争起因的真相 B突出各国参战的正义性C反映义和团运动全貌 D宣扬宗教传播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杀害外国人,引发了列强的侵华,而八国联军侵华恢复了秩序,显然是站在列强角度看待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认为列强侵华具有正义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揭示八国联军侵华的真正意图,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全貌,排除C项;D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9(2019重庆一中高二期末)“准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

31、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派兵驻扎;北京到大沽的炮台一律拆除;天津周围20里之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表明()A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C列强改变了瓜分中国的做法D清政府放弃一切自强努力答案C解析材料中西方各国派兵驻扎到中国铁路要地、拆除中国的军事设施、不准中国军队驻扎,表明列强惧怕中国人民的反抗,故在军事上加以防范,这主要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C项正确。天津条约使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A项错误;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2020吉林延边二中入学考试)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

32、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皇帝是道光帝,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慈禧太后没有体现出“奴颜和谀态”,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奴颜和谀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故D项错误。11(2019云南曲

33、靖一中质监)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曾在“剿夷”与“抚夷”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对外的“抚”字在鸦片战争初期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19世纪末几乎已成“降”的同义词。“抚”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 B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C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 D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答案B解析“抚”体现出清政府居高临下态度,“降”说明清政府已经被列强打败,说明此时民族危机加剧,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东西方观念的博弈,故A项错误;C项不是最深层的因素,故排除;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不是材料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12(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的压

34、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而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却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这反映了清政府()A已经收回了贸易主权B取悦列强奴颜婢膝的行为C融入世界的积极态度D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清政府主动开设30余个商埠来看,清政府认识到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主动开埠不是为取悦列强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但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内蒙古月考)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35、,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

36、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3)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原因: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不了解世界形势;天朝上国理念根深蒂固;鸦片战争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2)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

37、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影响: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3)变化:从“自信从容”到“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影响:拓宽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晚清外交政策与理念以及鸦片战争对于清政府破坏程度不够等分析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895年”的信息和所学,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并导致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政治近代化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这种从容和自

38、信的心理崩溃了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从拓展史学视野以及深刻理解历史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现在所欲问者,只是各国对此问题,究取何种态度。俄国方面,因占领满洲之故,在最近期间,当可心满意足。假如现在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英国取得长江流域一部分,德国占据山东,则中国方面实无力加以阻止。因此,我们对此问题,必须十分注意,倘或一旦列强对于瓜分之事,果有妥协之望材料二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英

39、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摘自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条)(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政局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认为瓜分中国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此,你有何看法?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变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0、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武备虚弱,财源枯竭,政局纷乱,为列强瓜分中国提供了有利时机。(2)原因:列强间矛盾,导致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看法:材料二观点不全面,因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如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近年以来”“瓜分中国”,可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该国现在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分析概括原因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中信息“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导致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观点不全面,有侵略就有反抗,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阻止列强瓜分中国企图的根本原因。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