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考点1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发展政治批天理理性存人欲民本批君主和三纲平等限制君主专制民主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经济工商皆本文化经世致用务实否定权威,思想独立考点2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制度,绝对皇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重人文轻自然。(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屡次错失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考点3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旧传统近代化的曙光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2、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集大成西学东渐开始;产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对外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考点分类考点内容考查情况常考点(高频)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8全国文综,272018全国文综,272018全国文综,272015全国文综,27冷考点海峡两岸
3、文化同源2016全国文综,271.(2016全国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项“内地宗
4、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答案B2.(2018全国文综,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士大夫的文化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
5、误。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京剧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答案D题序短板分析技巧归纳1审题不清,混淆了“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利用选项与题干的对应进行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考生易错选A项,主要是将“回乡请祖先牌位”等同于“族谱编修”2忽视关键信息“官腔”“雅乐”“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抓住关键词,简化材料。只要能将材料简化为明朝视昆曲为“官腔”“雅乐”并得到士大夫的认可,便不难得出答案。学生误选C项,主要是未弄清社会等级这一概念,宫廷与士大夫都属于统治阶级,是同一社会等级清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听书、看戏成为清代城乡民众最主要
6、的视听文化娱乐形式,其内容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以忠孝节义、善恶果报为主题,以劝善惩恶为主旨,符合人们受儒家、佛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期待,因而广受人们欢迎。对于广大无力读书识字的中下层百姓来说,看戏、听书不仅是文化娱乐,也往往是最普及的文化启蒙和知识传承方式。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可以说看戏、听书是最为普及、也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和启蒙教育形式。摘编自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典型例题】(2019河南新乡二模)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
7、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C.市井文学成为主流D.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解析材料“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在世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选B项;材料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和其他文学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无法说明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排除D项。答案B对 点 训 练考点一:明代的政治制度1.“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
8、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加强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已经逐渐落后于历史发展的潮流,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答案C2.万历十四年(1586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首言立国本
9、一事,之后言官们请求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立储之事,纷争不断,持续时间长。后明神宗终于让步,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士大夫的胜利而告终结。明代国本之争表明()。A.众治政治已经形成B.立储法度一直传承C.宦官专权愈演愈烈D.皇权专制受到限制解析明代国本之争最终以皇帝让步,士大夫的胜利而结束,故选D项;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项;国本之争反映的不是立储法度传承,排除B项;材料中的“言官”“士大夫”不是宦官,故排除C项。答案D考点二:清代的政治制度3.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
10、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官员位高权重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解析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帝不希望威胁皇权的局面出现,故选拔品秩较低的官员,而不选择品秩较高的官员,清代军机处取代内阁的地位,内阁并不能威胁皇权,故选B项;内阁官员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说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内阁官员品秩的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答案B4.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
11、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涉及广泛C.机构完备,人员精干D.架空内阁,威胁皇权解析由材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参与政务,涉及内容广泛,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事务,而非人员构成,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答案B考点三:明清经济5.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
12、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B.进一步拉大了中国对西班牙的贸易逆差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当时我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极大地促进了明清农业和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应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故错误。答案C6.乾隆时,“吴中(在今苏州)男子多工艺事,各有专家,虽寻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操作,织纴刺绣,工巧百出,他处效者莫能及
13、”。这表明该地区()。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了男女平等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工商业非常发达解析“各有专家精工必倍于他所工巧百出,他处效者莫能及”表明该地区工商业发达,故选D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材料反映的是该地区工商业发达,排除A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没有实现男女平等,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答案D7.山西巡抚上奏雍正皇帝说:“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孙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朱批:“朕所悉知,习俗殊为可笑。”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的山西地区()。A.商人重利轻义B.士子科
14、考极难C.官商对立严重D.民俗异于传统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山西“重利之念甚于重名”,优秀者首选经商,其次为当胥吏,中材以下者才读书考试;而中国古代传统习俗为学而优则仕,所以雍正皇帝说“习俗殊为可笑”,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山西重利的习俗而非商人重利轻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山西人对职业选择的态度,而非士子科考极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山西人重利,优秀者首选经商,而非官商对立严重,排除C项。答案D考点四:明清文化8.王阳明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新
15、思想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的新思想产生于明末清初,而王阳明是明中叶的人,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主要批判君主专制,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众安心生产,恪守良知,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仍属于理学的范畴,与经世致用的新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可知他的观点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秩序造成冲击,这反映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答案D9.下表内容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
16、的部分章节名,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喻世明言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喻世明言第十六卷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醒世恒言第二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西湖二集第六卷姚伯子至孝受显荣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解析根据材料“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得出这些作品倡导传统的义利观,即君子重义轻利。根据材料“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姚伯子至孝受显荣”得出孝仍是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品格。据材料可知作者以小说为媒介,向市民阶层宣扬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说明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
17、A项正确。答案A10.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顾炎武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解析“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无法说明“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故A项错误;“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不能说明“士大夫群体”的整体情况,故B项错误;“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属于时代作用,“被誉为清朝
18、汉学第一人”属于学术作用,故C项正确;据“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可知其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故D项错误。答案C11.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A.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B.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C.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D.是徽剧在乾隆时期得到传承的结果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新剧种是京剧。“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和“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表明京剧的形成受官方和民间的影响,故选A项;“徽班
19、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说明徽派艺术是京剧艺术的一部分,没有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排除B项;“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只能说明徽班参与祝寿,不能说明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力提倡,排除C项;京剧是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剧种而形成的,故排除D项。答案A专 题 训 练一、选择题1.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指出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考点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材料中“积极进言,
20、指出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说明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故选D项;六部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由此建立,排除B项;“要求他们积极进言,指出官员的过失”是针对官员个人,不能说明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排除C项。答案D2.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B.官员完全由皇帝钦定使用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考点明代内阁制度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即内阁无定员,品级无限制。据此可知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仅是为皇帝
21、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D项;材料没有强调内阁的决策机制问题,排除A项;材料表明明代内阁官员除了出于皇帝“钦定”外,还可“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故排除B项;内阁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但材料没有涉及这方面,排除C项。答案D3.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考点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根据题干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
22、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多人参与,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政治清明,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干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C.市坊的限制已经被打破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考点明代手工业和商业解析材料与地域性商人、对外贸易无关,故A、B两项错误;早在宋代,市坊限制就已经被打破,材料中虽然有“市”与“坊”的信息,但无法体现
23、市坊的限制被打破,故C项错误;由材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可知,这些市镇依靠纺织业生活,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D项正确。答案D5.学者陈尚胜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明朝政府()。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C.完全排斥中外文化交流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考点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解析根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
24、流”可知明朝政府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官方主持对外贸易,禁止民间私自贸易,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时期依旧重视儒家文化圈的建设,排除B项;材料“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不等于完全排斥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A6.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70多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4倍多。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9倍多。这反映出()。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
25、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取得较快发展考点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解析“海禁”是指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材料反映的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70多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这与“海禁”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仅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70多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当时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正确。答案D7.时人写道:“盖和
26、尚(李贽)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A.深受佛道思想影响B.文学修养极高C.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D.对儒学的反叛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佛道思想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文化修养极高是对材料中“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的片面解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李贽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李贽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反叛”一说属于明显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答案C8.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时期宋元
27、明清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A.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考点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解析“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体现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不断强化伦理纲常,故选D项;佛教融入中国是在汉代,排除A项;“诚心向佛”与重视物质享受和个性解放不符,排除B、C两项。答案D9.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B.古代中国长期
28、实行君主专制统治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考点明清时期的科技解析题目所给选项都是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的阻碍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0.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须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束缚,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考点明清时期的文学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现存等级
29、秩序的抵制和打击,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A11.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这种创作表明()。A.传统的义利观影响深远B.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极大提升考点明清时期的文学解析据题干中商人“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可知这种创作
30、受传统封建礼教的影响,故选A项;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这是负面影响,而题干提及的商人的形象是正面的,排除B项;题干中未体现雇佣关系,排除C项;明清时期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虽有提升但仍较低,排除D项。答案A12.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媲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A.宋词B.元曲C.明清小说D.京剧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解析题干中“京师文化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指的是京剧,故选D项;宋词又称长短句,没有体现南北融
31、合,排除A项;元曲无从体现宫廷趣味,排除B项;明清小说也反映不出宫廷趣味,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到原始时代去。摘编自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
32、政策的历史演变材料二北宋东京城简易图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摘编自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
33、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2)据材料二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解析第(1)问第小问结合材料一“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概括;第小问结合诸子百家的主张判断;第小问根据所学道家主张、法家主张回答。第(2)问第小问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时间、空间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第小问结合商业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回答。第(3)问第小问结合材料三可得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清朝实行行
34、会制度;第小问根据材料三“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可得出维护封建统治;第小问结合材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可得出答案。答案(1)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否定商业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限制商业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2)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影响: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3)表现:“海禁”政策;行会制度。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认识: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言之成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35、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把军、政、财权收归中央,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中书省行省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的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中国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重点阐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答案示例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其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方军、政、财权等措施,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