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项上工夫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项上工夫今天又要理发,可经常光顾的“老狄理发”因拆迁搬了家,我四处打听,好在新店并不太远,登上自行车找到了“老狄理发”。理发店还是那么窄小,然而气象却焕然一新。漂白的墙面,明亮的灯光,整洁的设施,干净的毛巾,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副新添的对联。我一看就知道,对联出自我的一位82岁高龄的老同事杨廷杰之手。遒劲的笔迹下豁然出现12个大字个大字: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项上功夫。本人从来不修边幅。穿衣不赶潮流,只要随身即可;头发不重修饰,长短适中就行。但是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改变了这一习惯。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季。北风像小刀一样刺进骨髓,雪片鹅毛般横扫大地,我走进一
2、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理发店,一片温馨取走了浑身的寒噤。我舒适地坐进理发椅里,理发剪“咔叽,咔叽”地在耳边响,刮脸刀“哧哧”地在脸上行走。不到5分钟功夫,镜子里折射出的我比原先精神多了。我上大学的时候,提倡艰苦朴素。那是困难的时代,鞋子坏了自己钉,衣服破了自己补,头发长了自己理,于是我就荣升为全班的“理发组长”、“钉鞋组长”.。虽然身兼数职,但却十分认真,没有丝毫懈怠。但是理发这个活计干好并不容易。手中的推剪总不听话,稍不注意就会在当时流行的“小平头”上留下一块“盆地”。没办法,只好把“盆地”周围再剪短一点。有时候一个“盆地”消失了,有一个“盆地”出现了。这样反反复复,甚至最后干脆剃光头算了,那
3、样不更好看点!接受我服务的同学为了报复我,也照此办理,把我的头液剃光了,回想起来煞是好笑。现在看到老狄师傅把理发推剪玩弄于股掌之上,一剪子下去,发茬齐板板的,从来不用“回炉”。所以他理发又快又好。你去理发,如果老狄不忙,理完头他还会给你按摩面部,掐掐头,别提有多舒服了。都愿意去老狄发馆理发,不光是因为他的技术高,另外还有的原因。他那里生意很兴隆,经常有坐着理发的,有坐着等待的,没了座位还有站着的。老狄师傅一边理发,嘴也总不闲着。他当过兵,为很多高级首长理过发,可说是“见多识广”,而且他很爱读书看报,所以总能找出共同话题和顾客拉呱。顾客中有各行各业的,有年老年少的,他们也讲出了不少的故事,报告了
4、不少新闻。久而久之,这个小小的发馆竟然成了一个“新闻集散地”,我很多次听到熟人说出一些新鲜事,问他哪里听到的,都回答:老狄说的。”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笔下的张思德和白求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从来都是燃烧自己,给他人带来阳光。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挑肥拣瘦,把工作分为“高等的”和“低等的”,拣着“高等的”工作去做,那我们的社会就不能“变得更加不美好”。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敬业怠慢之分。有的工作技术含量高,有的工作技术含量低,但是无论高低,要做到精益求精都不那么容易。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鄙视“毫末技艺”,练好自己的“项上功夫”、“手上功夫”、“腿上功夫”、“心上功夫”和“头上功夫”,把我们的城市修剪得歌美丽,把我们的社会打扮得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