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760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第4单元 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孔孟两章本课话题爱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点评: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国君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统治方法。在新形势下,孟子的观点也不过时,只有时刻想着人民,国家才会昌盛。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新华网北京2016年1月2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在锡林浩特市爱民社区,习近平走进卫生服务站、民惠超市、便民服务大厅,同工作人员和居民亲切交谈,了解社区关心低保户、残疾人及建设关爱型社区情况,对社区工作给予了肯定。上车前,他叮嘱社

2、区负责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爱民如身。荀悦申鉴杂言上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况爱民乃行军第一义。曾国藩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刘向说苑政理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社稷(j)虎兕(s)颛臾(zhun)(y)柙(xi) 洿池(w) 数罟(c)()豚(tn) 丧死(sn) 曳兵(y)彘(zh) 庠序(xin) 孝悌(t)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疾(2)过(3)见(4)数(5

3、)发(6)于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无乃尔是过与(名词作动词)责备(2)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鼓、击鼓(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栽种(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5)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6)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8)既来之,则安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当作”或“把它作为”。今义:认为。(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黄河

4、以北的地方。今义:越南的首都。(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两个词,“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一个词,表同意,认可。(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译文:这是国家的臣属。(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译文:百姓对于生养死葬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3)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句)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译文: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的百姓归顺君王,不曾有过。(5)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句

5、)译文:龟甲和玉器在木匣中毁坏。(6)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译文: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译文: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译文:从前周先王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常识速览(教师用书独具)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

6、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

7、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工作。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寡人之于国也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魏国由于在几次重大

8、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之耻。”(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决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五十多岁的孟子,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梁惠王的提问总是围绕着如何富国强兵,如何报仇雪恨,而孟子总是用仁政来回答,这对梁惠王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寡人之于国也就反映出这样的事实。整体感知1季氏将伐颛臾在这次对话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和”“安”“修文德”。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治、仁政和

9、教化。“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2寡人之于国也本文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文脉梳理【答案】(1)均无贫(2)和无寡(3)解决问题文本层析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中,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最有力的话是()A颛臾是鲁国的社稷之臣。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作为家臣却“危而不持,颠

10、而不扶”。D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解析】C项,指责其不作为。【答案】C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B将“虎兕出于匣”比作季氏攻打颛臾。C将“龟玉毁于椟”比作颛臾被季氏消灭。D将冉有、季路比作看守人,虎兕出笼行凶,龟玉被毁,都是看守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含蓄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解析】D项,都是看守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恰当。【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

11、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解析】原文意思为:“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答案】C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下面的问题。(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能表现梁惠王对国家治理“尽心焉耳矣”的具体做法的一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解析】A项,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C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D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比后的疑惑。【答案】B2对

12、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于自己,自己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心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B梁惠王拿自己之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却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这样说比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含蓄,使对方容易接受。C孟子用弃甲曳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等情况对比,让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D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解析】A项,“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心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

13、”错,本部分只是引出下文的“仁政”思想。【答案】A(二)阅读第57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3下面各句中全都属于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山林鱼鳖不可胜食也ABC D【解析】是采取“不违农时”的效果;是“斧斤以时入山林”后的效果;是“数罟不入洿池”的效果。【答案】B4下列各句属于孟子认为要使“民加多”需要“教民”的一句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项,是教民的结果;B项,是养民的措施;D项,是王道成功。【答案】C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4、是()A第五自然段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鳖、不滥伐森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有余。B第6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第5自然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殍”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解析】D项,“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错,“非我也,兵也”

15、中的“兵”是兵器。【答案】D话题互动(教师用书独具)话题: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孟子的这些民本思想有无局限性?学生甲:有。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如把教民看成立国之本,是在维护封建君主至尊地位的前提之下。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是孟子的政治理想,将理想寄托于君主的不忍之心,具有过于理想化的色彩。学生乙:没有。孟子的民本思想的杰出之处在于看到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关键,能以远大目光考虑、维护封

16、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提出了长治久安、宽和的仁政之道,强调统治者应顺乎民心,对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的作用,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有无限创造力”的思想一脉相承。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孟子的思想光辉将不断发扬光大、日臻完善。我的观点: 文白对译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驳论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在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当作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使冉有在自己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之后,孔子适时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这种先驳斥对

17、方论点再立己方论点的论证方法,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使人心服口服,展现了孔子高超的论辩艺术。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2写法指导驳论常见的有三种方法:(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与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18、。通过批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3迁移应用某校正在进行“网络语言能否进入作文”的辩论赛,请你针对正方的发言,作为反方代表写一段辩词。要求:语言得体,反驳有力,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正方:我觉得网络语言应该进入作文。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从小就接触了许多时尚元素,而这些简单、诙谐的网络语言代表的也是一种时尚,在作文中运用网络语言不正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激情飞场、别有情趣吗?反方: 【参考示例】我觉得网络语言根本不应该进入作文。虽然网络语言“沟通无极限”,但时尚不代表文学,诙谐更代表不了文学,把

19、网络语言写进作文就像把色素加入白开水,反而有害。难道我们不应该拒之于作文之外吗?(意思对即可)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孔子一向是温和的,但季氏将伐颛臾中展现的孔子却是严厉的。他疾言厉色地指责弟子冉有和季路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背离仁义,袒护无道之君,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不阿世、不屈己的人格魅力。不仅如此,孔子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与锐利的政治眼光。【应用角度】“坚守信念”、“敢于担当责任”、“正道直行”、“近忧与远虑”、“以德服人”、“仁爱”、“走近孔子”等。2精彩应用了解孔子的人都知

20、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

21、讨教。佳作领悟孔子只是一个符号李零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

2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当年,公元前492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

23、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

24、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如贪污腐化、制售假药、卖红心鸭蛋者有),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

25、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本文节选自读书,2007年第3期)1学现实性如“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说明写作此文是有感而发。2学排比如第五段用五个“一个”,对孔子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3学整句如第十三段,“说好就好,说坏就坏。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语言整齐,音韵和谐。4学照应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孔子热”,首尾圆合。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殍C谨庠序之教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A项,颁斑;B项,涂途;D项,无毋。【答案】C2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危而不扶

26、,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解析】A、C、D三项均为转折关系连词,B项为递进关系连词。【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然而不王者 【解析】A项,从,介词/在,介词。B项,是,判断词/替,介词。C项,把,介词/凭,介词。D项,都是代词,的人。【答案】D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斯天下之民至焉鸡豚狗彘之畜填然鼓之未之有也邻国之民不加少A/B/C/ D/【解析】结构助词,的。

27、音节词,无义,不译。代词,这样的人。 【答案】A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17140054】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答案】D(教师用书独具)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第67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非我也,兵也【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为否定判断句。【答案】B7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

28、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解析】B项所表达的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答案】B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译文: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译文: 【答案】(1)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2)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