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305KB ,
资源ID:30760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760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七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七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左传中有大量的预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这反映出当时( )A修史缺乏严谨的态度 B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C国人人文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25记述出处“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汉书陈汤传“(张禹

2、)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价。”汉书张禹传“(宁成)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汉书酷吏列传“(宣帝时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后汉书阴识传附阴兴传上表为史籍关于汉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政府的重农抑商观念逐步强化 B农民遭受的封建剥削不断加深C汉代大地主土地经营得到发展 D汉代小农商品化生产迅速提升26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据此可知,南北分卷制度(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导致了科

3、举录取人数的增加C反映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趋势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27据学者研究,明朝前期宗藩制度演变情况如表所示:时间政策次数情况洪武三年始封藩分封24个儿子和1个侄孙为藩王,17个到任。洪武二十六年藩王移国1“云南土旷人悍”,岷王改封云南。建文时期削藩周、湘、齐、代、岷等王被削。永乐时期藩王移国3握有重兵的谷王、辽王、宁王移国。所谓的“藩王移国”是指藩王就藩后又改变封地的现象。由此可知( )A洪武年间全面推行分封制B建文削藩稳定了统治秩序C永乐年间加强对藩王控制D明朝前期强化了君主专制281867年,闽海关总务课主任李瓦特曾统计,福州地区已有15家英国商行、3家美国商行、2家德国商行、

4、1家布律吉商行和3家(英国)银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 B列强已向中国资本输出C外国商行占据主导地位 D福州受到经济侵略最重2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30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致力于边疆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实现了从“蒙藏教育”到“边疆教育”的转换。这一转换(

5、)A增强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独特性 B说明了教育是抗日救亡的内在动力C导致了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D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国家认同感31右图反映了1952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情况(单位:%)。导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不同发展趋势的根源是( )A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C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D工业化上的急躁冒进32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大剧场可容纳15000人左右,为了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戏,雅典政府还发放一种观剧津贴。戏剧表演以竞赛的形式上演,由公民进行评判。由此可知( )A雅典公民的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B城邦公共空间向所有雅典人开放C公共活动巩固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

6、 D公共闲暇生活促进了民主的产生33下图体现了16世纪法国学者布埃勒对“真正的人”的理解,从中可见人生存的四种层次分别是懒惰、贪婪、奢侈和美德,与石头、植物、有感性的马和理性的人相对应。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新教思想广泛传播 B人文主义得到发展C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D个人私欲日益膨胀341918年,列宁指出富农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要无情地向富农开火,消灭他们”。1921年列宁对富农态度变得相对缓和,同意富农加入合作社。这一变化主要是为( )A国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 B对富农的改造已经完成C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35英国学者麦迪逊在描述一种经济学理论

7、时说:“对通货膨胀的容忍超过某一点,就会威胁到整个社会政治秩序。如果简单的原则被遵守足够长的时间,经济就会自行调节。经济政策措施的职责应当从财政部长们的手中转移到中央银行家的手中,后者的运作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政治压力。”这一种经济观点应该盛行于( )A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 B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C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 D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8、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地方督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这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为刊布。后留学日本成为时代潮流,带动了晚清留学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成为中国“存亡绝续”所仰赖的力量。摘编自刘晓琴晚清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材料二 19211925年留学美国官费生籍贯统计表(局部)年份19211922192319241925总计百分比

9、江苏31355529231731852浙江l1172513672771广东821l142266707安徽7966432343江西31365229310直隶31453227289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

10、期“留苏潮”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的历史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群体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留学潮”的认识。(9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资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土壤,并不是文艺复兴的唯一因素。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历史的新时期在意大利表现为文艺复兴,在德国却表现为宗教改革。其重要原因是,德国处于分裂的状态,罗马天主教廷对它进行残酷的剥削,教廷的丑恶行径在这里表现

11、得淋漓尽致,教廷与德国的矛盾是民族性质的矛盾,所以德国民族的觉醒和反抗就表现为宗教改革的形式。还有一例,有的国家如中国在晚明时也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既没有文艺复兴,也没发生什么宗教改革。什么原因呢?国情不同,当时的中国统治者腐朽昏庸,他们非但不能去建设新的文化,甚至对已经破土而出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还进行扼杀,实行闭关政策。摘编自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依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二战后,英国初步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

12、80年代末,面对新形势,英国推出1988教育改革法。该法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其中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合称为必修的“国家课程”。在管理体制上,新法律规定学校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中央政府按照招生规模分拨经费。一些高等院校也可以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机构,取得法人地位。新设市立工艺学院与艺术学院,由独立于地方教育当局的校董会管理,国家支付经费,也可以获取工商业的赞助,学生免费入学。市立学院的课程重点放在科学和技术应用方面,学校与工商界密切保持的联系,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实用人才。辛爱灵英国1988年教

13、育改革法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9分)46【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0年5、6月间德军在欧洲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使日本决定抓紧时间南进。同年9月,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苏德战争爆发生,日本连续召开会议,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决定南进。南进既是为了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也是为了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苏联得到日本放弃北进的情报后,从远东调兵参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

14、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禁运对缺乏资源的日本打击极其沉重,日本军方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决定对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发动远洋袭击。由此,太平洋战争爆发。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意义。(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董建华,198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95年任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依据基本法,克服各种困难,带领特

15、区政府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实现了平稳过渡。特别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香港时,董建华领导特区政府果敢入市,保卫了香港金融市场,成功地稳定和巩固住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个任期内,董建华领导特区政府不仅成功抗击了非典肆虐,还推动香港经济转型战略,促成香港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为香港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总体上保持了香港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董建华为香港顺利回归与平稳过渡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做出重大历史性贡献,2019年9月,其被授予“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摘编自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国家好香港会更好(1)根据材料,概括董建华为祖国统一所做

16、的贡献。(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建华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6分)第5页(共6页) 第6页(共6页)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参考答案与解析第卷24【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左传中的预言以人物品行来预言家族兴衰,体现的是人文思想的发展,C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迷信思想,B排除;礼乐制度凸显的是等级关系,D排除。故选C。25【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四则材料均涉及到“富人多规良田”、“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陂田千余顷”、“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变得迅速和频繁,但战国时期,拥有

17、大量土地的地主尚极少见。到了汉代,地主为数众多,甚至出现了占有几百顷至上千顷土地的大地主,故本题选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不涉及商业问题,故排除A项;农民遭受的封建剥削不断加深符合基本史实,但不是四则材料表达的主要信息,故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2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地位日益上升,科举取士人数向南方倾斜,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是被迫实行南北分卷制度,不能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录取人数的数量对比,不能得出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南北分卷制

18、度对南方的影响,C项偏离主题,排除。故选D。27【答案】C【解析】由表格信息,特别是永乐年间“握有重兵的谷王、辽王、宁王移国”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永乐年间明朝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藩王控制,C项正确;洪武年间封藩和移国并行,A项错误。建文削藩导致了靖难之役,没能稳定其统治,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探讨的是明朝前期对地方管理情况,与强化了君主专制无关,D项错误。28【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欧美国家在福州地区建立商行和银行,体现了资本输出的特点,B正确;A项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出现,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仅仅体现欧美国家在福州地区建立商行和银行,没有体现其他地区的状况,无法得出外国商

19、行占据主导地位和福州受到经济侵略最重的结论,C、D项错误。29【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的战略意图,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选A项。30【答案】D【解析】“边疆教育”相对于“蒙藏教育”而言,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国家认同感,故选D项;两种教育都是指少数民族教育,只是适用范围不同,材料并未提及其内容,无法看出其独特性是否增强,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边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抗日,也并未提及其与抗日的关系,且教育并不是抗日救亡的内在动力,B项不符合题意且表述错误,排除B项;不同民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差异性不可

20、能消失,排除C项。31【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9521978年中国的工业化率远高于城市化率,不符合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保持相同进度的规律,这是因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抑制了城市化的发展,故选B项;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会导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不协调,排除A项;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不是导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不同发展趋势的根源,排除C项;工业化上的急躁冒进只是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不会影响整个时期的不同发展趋势,排除D项。32【答案】C【解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形式促进了公共文化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据“戏剧表演以竞赛的形式上演,由公民进行评判”可知公共文化活动

21、反过来又巩固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故选C项;观看戏剧只是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无法得出闲暇生活丰富多彩的结论,排除A项;雅典人与雅典公民是两个概念,非公民群体不享有公民权,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公共闲暇生活属于文化层面,D项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33【答案】B【解析】根据“人生存的四种层次分别是懒惰、贪婪、奢侈和美德,与石头、植物、有感性的马和理性的人相对应”可知,法国学者布埃勒对“真正的人”的理解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题干没有反映“因信称义”等新教思想,排除A项;题干与生物进化论无关,排除C项;“懒惰的人”“贪食者”、“爱慕虚荣的人”只是对“真正的人”

22、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并不强调个人私欲日益膨胀,排除D项。34【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富农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苏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921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导致对富农态度发生变化,A正确,D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宣布“在农业方面已经没有富农阶级了”,排除B项;1925年12月苏联提出工业化方针,排除C项。35【答案】C【解析】根据“从财政部长们的手中转移到中央银行家的手中,后者的运作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政治压力”可知,这一种经济观点反对政府干预,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符合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故选C;A时期盛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BD都盛行

23、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排除。第II卷41(25分)【答案】(1)历史背景:西学传入促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维新运动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留学生形象向好;地方官员的支持;张之洞劝学篇起推波助澜作用;科举制度的废除;辛亥革命的影响;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10分,任答五点即可)(2)特点:具有地域不平衡性;受国内政治气候变化的影响;留学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6分)(3)原因:建国初期对各类建设人才的需求;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4分,任答两点即可)认识;“留学潮”的出现

24、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起落受中国国内政治变化、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从热衷于留日到留美、留苏反映出中国近现代思潮的变化。(5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留日学生增多,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加强,也说明日本有值得学习之处,因此,据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可知,西学传入促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据所学明治维新的知识可知,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据材料一“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可知,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据材料一“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可知,维新运动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据材料一“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可知,

25、留学生形象向好;据材料一“地方督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可知,地方官员的支持;据材料一“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二十”可知,张之洞劝学篇起推波助澜作用;据所学清末新政的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废除,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另寻他路;据所学辛亥革命的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影响。(2)据材料二数据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多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说明其具有地域不平衡性;且分布人数较多的这些省份均为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也说明留学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据材料二数据可知,1924年,国民革命爆发,多个省份人数下降

26、,说明其受国内政治气候变化的影响;。(3)第一小问原因,据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可知,建国初期对各类建设人才的需求;据所学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据所学新中国外交的知识可知,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据所学新中国外交的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留日潮”的出现和材料三“留苏潮”的出现可知,“留学潮”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据材料二的19211925年留学美国官费生籍贯统计表以及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可知,其起落受中国国内政治变化、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从热衷于留日到留美、留苏的史实,这反

27、映出中国近现代思潮的变化。42(12分)【答案】论题:新的文化建设与国情密切相关。论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十四五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而处于分裂状态的德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由于罗马天主教廷对它进行残酷的剥削,教廷与德国的矛盾是民族性质的矛盾,所以德国民族的觉醒和反抗就表现为宗教改革的形式;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涌现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名的思想家,儒学思想活跃但封建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统治不断加强,统治者未能建设新的文化,中

28、国未能出现西方式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结论:综上所述,新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是土壤,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它与国情密切相关。【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首先阅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材料出处获取有效信息,拟定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主旨是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下,不同国情的国家呈现不同的文化建构。就此,可拟定论题新的文化建设与国情密切相关,可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史实进行阐述。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45(15分)【答案】(1)特点:渐进改革;体现中央权威;引入竞争;服务经济与社会;(答三点得6分)(2)影响:提

29、升国家意志在教育行业的影响力,关注“冷战”环境下的思想意识引导;与同时期经济改革呼应,简化管理体制,把教育推向市场,优化教育经费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技能,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顺应技术革命的潮流。(答三点得9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1)据材料二战后及80年代末英国的教育制度的变化可得渐进改革的特点;材料必修国家课程体现中央权威;材料“一些高等院校也可以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机构,取得法人地位”体现引入竞争;材料“市立学院的课程重点放在科学和技术应用方面,学校与工商界密切保持的联系,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实用人才”体现服务经济与社会。(2)据材料开设必修的国家课

30、程可得英国在提升国家意志在教育行业的影响力,结合时间1988可得处于冷战时期,因此关注“冷战”环境下的思想意识引导;由材料管理体制上的变革可以得出与同时期经济改革呼应,简化管理体制,把教育推向市场,优化教育经费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材料“市立学院的课程重点放在科学和技术应用方面,学校与工商界密切保持的联系,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实用人才”体现提升学生技能,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顺应技术革命的潮流。46(15分)【答案】(1)背景:欧洲战事的发展,苏德战争的爆发,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的野心;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牵制日军主力;东南亚战略地位重要,美日争夺激烈;美国对日本的禁运对日本打击沉重;日本认为

31、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2)意义:使日本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鼓舞了中国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有利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解析】(1)背景:据材料“1940年5、6月间德军在欧洲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使日本决定抓紧时间南进”可知,欧洲战事的发展;据材料“苏德战争爆发生,日本连续召开会议,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决定南进”可知,苏德战争的爆发,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的野心;据所学可知,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牵制日军主力;据材料“南进既是为了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也是为了切断英美援华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1941年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

32、等战略物资。”可知,东南亚战略地位重要,美日争夺激烈;据材料“禁运对缺乏资源的日本打击极其沉重,日本军方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可知,美国对日本的禁运对日本打击沉重;日本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2)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本问可从使日本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鼓舞了中国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有利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等方面回答。47(15分)【答案】(1)贡献: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贡献;稳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了香港经济、金融和社会的稳定;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构想。(2)原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董建

33、华个人的爱国情怀;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解析】(1)贡献:结合材料中“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可得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根据材料“实现了平稳过渡” 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贡献;根据材料“果敢入市,保卫了香港金融市场”可得稳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香港经济转型战略为香港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总体上保持了香港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可得,董建华保持了香港经济、金融和社会的稳定;根据“董建华为香港顺利回归与平稳过渡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做出重大历史性贡献”可得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构想。(2)原因:根据“董建华依据基本法,克服各种困难,带领特区政府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实现了平稳过渡”和“促成香港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为香港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可知,董建华的成功首要原因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根据材料中列举的董建华落实“一国两制”、抗击非典、稳定金融、促进经济转型等可知,这体现了董建华个人的爱国情怀和自身卓越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建华在香港的种种举措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