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6KB ,
资源ID:307519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75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时作业(含解析).doc

1、第1单元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河北衡水摸底)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秦朝时期 B西汉初期C北朝初期 D蒙元帝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且受到匈奴的威胁,在地图上可以同时出现这些信息,故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排除A项;北朝初期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蒙元帝国时期,实行行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排除D项

2、。2(2019吉林六市高二期末)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唐哀宗(34年间)67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

3、立性逐渐加强,B项正确。A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使相主要在地方,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3(2019湖南岳阳一中质检)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B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C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方官署、城郭、街道较之唐代显得相对简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

4、,大力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了中央,从而造成了地方政府经费不足而无法大规模扩建地方官署、城郭和街道,故D项正确。宋代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A项错误;宋代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项错误;宋代建筑技术有较大发展,C项错误。4(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

5、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三项。5(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中外朝制度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来实现“

6、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B项正确。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的地方制度,A项错误;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C项错误;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且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排除D项。6(2019天一大联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化()A使中央权力削弱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瓦解了宰相制度 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

7、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分割中枢权力机构,使之权力分散,相互牵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权力的削弱,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宰相制度的瓦解,也未涉及强化士族统治的相关信息,故C、D两项错误。7(2019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制约

8、,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皇权受到政事堂的制约,而不是皇权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排除B项;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并非中书省独大,排除C项。8(2019河南滑县联考)南宋光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 B使宰相制度渐趋完善C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 D对宰相权力进行约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可知,统治者在宰相之外设置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臣,分割相

9、权,目的就是制约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项错误。“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的设立并不能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确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9(2020河北衡水摸底)“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选官制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制度是察举制,B项正确。A项是嫡长子继承制

10、,C项是李悝变法的内容,D项是科举制,均与材料不符,排除。10(2020安徽定远中学周测)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以分析出,这一变化使察举制内容更加务实,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

11、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增加“务授试以职”,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下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利益集团,故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官员任职后的行政效率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11(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阶层的发展 B监察制度的完善C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 D阶级矛盾的消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读书人参与农民起义反对政府的人在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让中下层的地主阶级有了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向上流动的机会,其反对政

12、府的意愿在减弱,故C项正确。市民阶层不一定是士人,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B项;阶级矛盾不可能消除,D项错误。12(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解析从记载看,唐朝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而尚书省左右丞负责“劝御史举不当者”,对御史台有一定的监督作用,这说明唐代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B项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监

13、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中枢机构的方向和性质,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盐城高二期末)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之处则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

14、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秦设三十六郡(实数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1)根

15、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答案(1)特点: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2)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总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3)规律:在保存原有的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启示:政治

16、制度的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需要;政治制度的调整必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第(1)问,根据汉武帝时期“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以及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可知,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从唐朝宰相数量、明代内阁“互不统属”、清代军机大臣“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可见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秦到元,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并未改变,因此可知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可知,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

17、断调整;根据所学知识,秦朝郡县制到东汉州郡县、唐代的道州县制、宋代的路府州县一直到元朝实行行省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断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和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在保存原有的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第二小问,开放型试题,从国家需要和国家统一角度解答。14(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

18、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宋太祖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

19、的归属。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内容:将殿试、糊名等列为定制;进一步实行誊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录取后的待遇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官员的来源、提高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第(2)问,根据材料二“使殿试成为定制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可从将殿试、糊名等列为定制,进一步实行誊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录取后的待遇等方面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