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713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 第一部分 单元滚动检测 模块一 政治模块检测(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一政治模块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水流域的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这说明此时周朝的文化对于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周边地区出现文化融合现象,而推动西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分封制的推行

2、,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周朝文化对于周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于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作用不明显,A项错误;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但不可能出现“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的情况,B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维系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不能将周朝的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D项错误。2(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

3、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项正确。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C项错误。3(2019四川德阳一诊)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

4、强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未强调儒学和儒生,排除B项;西汉察举制强调孝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4(2019广东百校联考)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A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D给事中有相

5、对独立的封驳权答案D解析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对于中书省的政令进行否决,说明门下省的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故D项正确。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古代最高决策者是皇帝,故B项错误;给事中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不能根本遏制皇帝独断,故C项错误。5(2019河南信阳高中期末)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D解决了中央与地

6、方的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而且“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是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强化,故C项正确。对大臣的种种限制,加剧了君臣关系的紧张,并不能协调君臣矛盾,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内阁机构运行程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6(2019江苏宿迁期末)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黄恩彤诸人)觉得也是最方便省事的办法是每种货物应该缴纳多少税都明白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却争执。所以他们洋洋

7、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B“方法”维护了中国关税主权C“方法”有利于列强商品输出D“他们”深谙近代外交之道答案C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中外协定关税,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中外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B项错误;固定关税减少了中国海关的苛捐杂税,减轻了外国商品输入的负担,故C项正确;他们出卖了关税自主权却自以为外交成功,说明他们不了解近代外交,故D项错误。7(2019河北保定摸底)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编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广东地区最先受其影响,于是“广西桂平县洪秀全,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

8、田村”。该编者()A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B认为基督教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D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答案D解析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田村”表明,作者对基督教的传入和传播,有怀疑排斥的心态,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编者的阶级立场,排除C项。8. (2019黑龙江哈三中期末)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与清军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年清政府为了谢罪致歉

9、,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克林德碑。1918年11月13日,被人们改为“公理战胜碑”,由北京东单迁移到中央公园。这一变化表明()A民众渴望中国独立自强 B清王朝是帝国主义傀儡C中国在外交上获得胜利 D北洋政府支持爱国行为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1918年”这一时间正是一战结束,德国战败的时间。中国是战胜国,借此时机将克林德碑改为“公理战胜碑”表明民众渴望中国独立自强,A项正确。1912年清政府已经覆灭,不能说明材料中的变化,排除B项;“清政府为了谢罪致歉,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克林德碑”表明清政府在外交上是失败的,而一战后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也是失败的,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北洋政府支持爱国行为,而是反映

10、民众渴望中国独立自强,排除D项。9(2019福建三明期末)阅读毛泽东大事年表。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1923年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秘书等职。1925年10月,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2月5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1926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二大;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在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在武汉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A此时期处于国共两党“党外合作”时期B毛泽东长期跟随孙中山C此时期正值国共两党“党内合作”时期D推动国民

11、党的组织建设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得出,19241927年间,毛泽东加入国民党,作为国民党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此次合作是“党内合作”,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毛泽东与孙中山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毛泽东对国民党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10(2019安徽定远期末)下表反映的是1931年以后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对此变迁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时间1931年11月1935年11月1936年6月1937年1月1947年春1949年3月驻地江西瑞金陕北瓦窑堡陕西保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平A见证了国共两党

12、对峙合作对峙的历程B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C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D中共作了两次重大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至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一次转移,就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D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1931年至1949年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关系体现为对峙合作对峙,A项正确,排除;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B项正确,排除;这一变迁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C项正确,排除。11(2019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通过比较人民日报中的战争、和平、建设三个词汇的使

13、用频率,来研究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A1949年:“战争”使用频率最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B1950年:“和平”使用频率较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广泛认可C1953年:“战争”使用频率最低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1956年:“建设”使用频率较高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良好国际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建设”频率较高,故选D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B项;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2(2019安徽皖江

14、联考)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答案B解析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经过逐级选举选出来的,属于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由全国大多数人民逐级选举选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B项;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

15、政治协商机构,排除D项。13(2019江苏联考)观察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C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D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性的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就初步建成,故B项错误;C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与设问不符;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性的提高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4(2019北京高考)

16、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申明港澳问题系中国内政,外国不得干涉,并得到联合国的认可,从而使中国政府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B项正确。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确立,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一国两制”,C项错误;香

17、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在1997年和1999年,D项错误。15(2019江苏泰州期末)学者陈国刚问道:“为什么以民主著称的雅典会将苏格拉底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判处死刑?换句话说,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死于民主的审判?”最能回答他的疑问的是()A苏格拉底的理性思想威胁了民主制B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程序混乱违法C雅典直接民主带来偏激的暴民政治D苏格拉底坚持以死亡唤醒城邦民众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理性思想并没有威胁民主制,A项错误;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程序并不是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而且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程序并不是混乱违法的,故B项错误;雅典直接民主过于泛滥,导致偏激的暴民政治,致使苏格拉底

18、被判死刑,故C项正确;“苏格拉底坚持以死亡唤醒城邦民众”并不是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排除D项。16(2019福建莆田一中期末)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B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C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D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答案A解析瓦勒里法的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限制了执政官的部分权力,以避免以权谋私,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故选A项。材料只是针对执政官而言,且与社会责任感无关,排除B项;公元前509年并非罗马帝国时期,排

19、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排除D项。17(2019河北保定期末)1741年2月,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财政大臣的沃波尔。他声称:“大不列颠的国王不应雇佣一个不受人民欢迎的大臣。当某个大臣失去民心时,我们有义务告诉国王罢免他,以满足人民的要求。”这直接反映出()A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善B英国首相受到国王制约C责任内阁制已逐渐成形D议员对国王权力的侵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下院议员反对首相沃波尔并要求国王罢免首相职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是责任制内阁的基本特征,材料中议会向内阁首相问责,说明责任内阁

20、制已逐渐成形,故C项正确。责任内阁制使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走向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首相与国王的权力制约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议员对国王权力的侵犯,排除D项。18(2019山东德州期末)根据美国宪法,最高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历任总统往往会将那些赞同自己政治与哲学原则的人任命到最高法院担任大法官。该做法()A有利于总统自身的执政B反映出总统侵蚀最高法院的权力C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说明了美国宪法有较大的灵活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将那些赞同自己政治与哲学原则的人任命到最高法院担任大法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制衡,有利于总统的执政,故A项正确

21、。美国总统的做法是符合1787年宪法规定的,没有违背三权分立的原则,故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宪法的灵活性,排除D项。19(2019福建厦门期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可知,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故选C项。孟德斯鸠认为的理想政体是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而法国是议会制共

22、和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立法机构的权力,且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是议会制共和制,排除B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不能说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时君主派的力量还很强,排除D项。20(2019山东淄博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但它于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为其成员除了社会主义者以外,还包括缺乏纪律性、经常不和的浪漫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反映了()A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B民主主义发展导致第一国际

23、解体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D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答案A解析材料“(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纲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主义导致第一国际解体,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与第一国际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第一国际是如何产生的,排除D项。21(2019江苏扬州期末)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

24、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C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D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正确定位答案D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已经废除了农奴制,排除A项;列宁认为俄国的“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直接取得胜利,而非不能取得胜利,排除B项;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的言论是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形成的正确定位,故选D项。22

25、(2019全国卷)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以此为依据,美国政府拒绝为部分面临饥荒的印第安人部族提供救济。根据时间信息“19471948年”可知,当时美苏两极格局的斗争态势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对内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政权结构,A项错误;美国执政者依然奉行资本主义的治国精神,并未改变和重塑,C项错误;

26、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项错误。23(2019河北中原名校联盟联考)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面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C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主要反映了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对峙变成为多种文明和多种力量的矛盾与冲突,有较轻和较重之分的现实,故选D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从当前来看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多极化只是趋势还

27、没有完全形成,故A、C两项错误;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不符合图片主旨信息,排除B项。24(2019安徽安庆期末)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材料中“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均属于多个国家的外交活动,在外交上属于“多边外交”,这说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8分,共52分。25(2019广东百校联考)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

28、验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1949年6月

29、,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6分)

30、(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4分)答案(1)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人治。(7分)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可能出现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5分)(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6分)(3)趋势:政治日益民主化;社会日益法制化。(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

31、朝为忠”“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等信息可从血缘色彩浓厚、家国同构、君权至上、人治等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易生暴政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时间“1901年1月29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等信息,可从民主化、法制化的角度分析作答。26(2019郑州一中摸底)阅读材料,回答下

32、列问题。材料尽管在表面上西方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政策对立十分激烈,但在实际的政策上,某种纯粹的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越来越少,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多元社会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多数原则之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否则,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难以与其多元主义的理念共存。摘编自晓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材料中的核心观点进行论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12分)答案(示例)观点: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现实政治是多种力量妥协的结果。

33、(2分)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与封建王权达成妥协,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二者联合斗争,最终与议会中占主体的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达成妥协,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3分)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面对邦联制下的社会动荡,各种政治力量集聚费城,经过商讨,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等不同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3分)1789年大革命后的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经过长期斗争,最终达

34、成妥协,艰难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2分)综上所述,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多种利益诉求、政治主张常有碰撞与交融,妥协是推动现实政治进步的有效选择。(2分)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概括出其核心观点,政治制度的产生和运行是多种力量妥协的结果,其次调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述说明一种社会制度的最终确立需要各种力量的妥协和让步。27(2019黑龙江哈三中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

35、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杨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

36、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等材料二1696年,玛丽女王病故,威廉三世获嗣无望。王位继承问题很快提上日程。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将王冠传给詹姆士的儿子弗朗西斯爱德华,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多数议员主张,王位应由玛丽女王之妹安妮继承。1700年7月,安妮11岁的儿子夭亡,王位继承问题重新引起极大关注。经过反复讨论,议会于1701年1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

37、一、二,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在王位继承上体现了哪些势力斗争。(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10分)答案(1)明世宗议礼:皇帝与旧阁权集团、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儒家礼教内部。英国王位继承: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议会与王权、新教与天主教。(8分)(2)明世宗议礼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打击了内阁等旧官僚;新进士大夫崛起;冲击传统礼法;为嘉靖改革提供条件。(5分,任答三点)英国王位继承问题影响:议会主权地位巩固;辉格党和托利党关系得到协调;英国君主立宪制巩固;社会长治久安。(5分,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中国:根据材料一“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

38、孝宗为皇考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可以看出,明朝在王位继续上主要是皇帝与旧臣之间的争斗,同时结合儒家思想的观念可得出是儒家礼教内部的争斗,同时杨廷和等廷臣代表的是旧阁臣,而张璁代表的是新进进士,这两者之间也有争斗。英国:根据材料二“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得出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根据材料二“议会于1701年1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及特点可知还有议会与王权的争斗,同时还涉及教会之间的争斗。第(2)问,中国:根据材料一“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并结合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可从皇权的加强、对旧势力的打击、对礼法的冲击、对改革的促进等方面概括。英国: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的影响,从两党矛盾的协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