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中国古代史教案精编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一先秦编著 李志强概 述1、线索特征 先秦是指中国有史以来至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战国)。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为止。岁月悠悠,天地有情。凭借大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的勤劳勇敢,人类社会从远古人群演进到氏族公社,又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其中,母系氏族公社最能说明氏族公社的特点,父系氏族公社则已经孕育着瓦解氏族公社的因素。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总之
2、,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社会演进和人类进化的根本动力。 奴隶社会是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大约1600年。这段历史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它的文明在古代世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国人暴动”成为西周由盛而衰的关键。此后国家一直动荡不安,最终亡于犬戎。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甲骨文、青铜器、周易是这一时期华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商朝的“人牲”和“殉葬”制度,反映
3、出奴隶制度的残酷。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别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始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前,历时近千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民族接触频繁,相互融合;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经济上,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的剥削关系逐步产生;思想文化上,由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局面,其中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进步,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
4、的成就。2、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本单元在近五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半坡氏族与河姆渡氏族的异同、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
5、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是突出的经济成就;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比较分析;对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共同特征的归纳;对分封制、井田制的理解;鉴赏商周的青铜铸造业、甲骨文、周易的历史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争霸、兼并战争以及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难点: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和社会组织的演进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必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原因和本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相
6、互关系的理解;周易的认识与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改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与历史作用。知识结构图 远古人群:元谋人、北京人开始:山顶洞人 原 始 社 会 母系繁荣:半坡氏族(约170万年前 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先一前2070年) 典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传说:黄帝、尧舜禹与“禅让”秦 形成: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 奴 隶 社 会发展:商朝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青铜器、甲骨文时 (前2070年强盛:西周疆域空前广大、井田制、分封制前476年)瓦解:春秋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改革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秦灭六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前475前22
7、1年)11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部分 教学指导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方面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黄帝、尧舜禹与“禅让”。(二)能力培养方面 1、通过讲解和运用课内外知识,论证教材中的结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 2、通过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对比讲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三)思想认识方面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是
8、人类以后发展的基石。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初步认识古文化遗址对历史学的意义并确定对遗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教法建议1、在讲第1章前,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和总体结构。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六个时期
9、。 原 始 社 会 原始人群 (约170万年前 母系氏族公元前2070年 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 奴 隶 社 会 形成(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先秦(公元前2070年 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商公元前476年) 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西周中 瓦解(前770年前476年)春秋国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战国古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前221年220年)秦汉代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 封 建 社 会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公元前475年隋唐 1840年)(581年907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
10、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明清(1368年1840年)2、将第一章的引言部分列成表格,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有一个比较认识。表格如下:内容对象人类的出现文 明 程 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前2070前771年前770前221年世 界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埃及出现文明曙光尼罗河、两河、印度河流域和爱琴文明互相竞进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希腊文化经济繁荣时代中 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母系氏族公社后期的彩陶文化时代炎黄文明已经崭露头角文明勃兴的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昌盛时代3、填写我国原始社会六大主要文化
11、遗址的概况表格 项目文化遗址发现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分期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阶段有关传说说明备注元 谋 人北 京 人山顶洞人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 期 4、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从体质特征、劳动工具和社会生活三方面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不同之处;从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介绍中归纳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联系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私有制的出现”和尧舜禹时期有关情况,归纳理解原始社会解体的基本原因和过程。5、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教学、复习中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以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活动的扩大、生活形态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组织的演进为线索,并从时空角度,掌握、理解祖国境内远古居民
12、情况,特别要准确掌握一些关键点。诸如:辨析北京人使用自然火和山顶洞人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所处考古划分年代和社会组织形态;河姆渡、半坡两氏族异同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禅让制等概念。理解、掌握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强盛和瓦解的规律。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进步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及其两者关系。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方面理解、掌握夏期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必须认识到夏朝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从疆域超过夏朝、奴隶制比夏朝发达、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天文历法等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3、的文化成就方面,理解、掌握商朝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从分封制、井田制等方面理解、掌握西周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从政治上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王室衰微;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思想上孔子“仁政”说,理解、掌握春秋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关于诸侯争霸战争,要从非正义性和客观进步性两个方面全面评价。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要从政治上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井田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科技进步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铁器、牛耕带来生产力的
14、提高,新的剥削方式被采用,这两者构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即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导致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要会比较春秋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容和影响。6、在讲完此节后,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古文化遗址对历史学的意义及我们对遗址应采取的态度。以下谨供参考: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在不断地被发现,被展示在人们面前。 古文化遗址对历史学意义重大。 一、古文化遗址为历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在人们面前展示了历史的真实图景。 我们说商朝
15、是个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商朝武官村大墓等奴隶主贵族坟墓的发掘,这种阶级压迫的认识被雄辩的事实所证明:有一个大墓里被殉葬的奴隶竟达400人。 二、古文化遗址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实物史料,有助于纠正历史记载的错误,人们看法的错误,尤其对无文字记载的远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条件。 过去我们一直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随着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一大批古文化遗址的发现,人们认识到,中国古文化是多源头的,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古文化遗址对历史学如此重要、有意义。我们要对华夏大地上众多的发现的或尚末被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应采取的态度是: 一、认识上,要重视古文化遗址,明白
16、其价值;这是我们祖国灿烂辉煌历史的凝结,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上升到爱祖国历史的高度。 二、行动上,要为保护古文化遗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行政、教育、宣传、司法等手段使古文化遗址免遭人为的破坏,同时创造物质条件、技术条件使工作顺利进行。资料链接 地球上最早的人类 人类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一种形态比人属更原始的古猿,称为南方古猿,亦称南猿,主要分布在东非和南非,生活于距今400万100万年之间。一般认为南猿的纤细型例如阿法种进化成为人属成员。南猿具有一系列人科的特征,最突出的是能两脚直立行走,脑容量平均为440520毫升。最早的人属是“能人”。生活在距今250万200万年,介于南猿和直立人之间
17、,目前主要发现于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能制造石器、直立行走,脑容量平均为646毫升。能成功地狩猎羚羊等动物,可能会建筑简陋的住所,类似窝棚。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是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根据发掘出来的北京人骨骼化石,合作研究塑造的一个北京人中年妇女的头像。头像的面部相对比较短,前额低平,眼眶上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着双眼。她的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巴前伸,咀嚼肌发达。整个头部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裴文中裴文中(19401982),我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的奠基人。字明华,河北滦县
18、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留学法国,攻读石器考古学。1937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主持领导全国众多遗址的考古发掘,并从事研究、教学工作。主要贡献: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证据。突破周口店发掘仅注意化石搜寻的局限,重研究人在的文化遗存,确认石器,烧骨和用火灰烬的存在,明确了北京人的文化性质,将研究纳入考古学范畴。主持发掘山顶洞遗址。在广西发掘巨猿下颌骨和牙齿化石,解决其地层年代问题,探讨了巨猿在进化系统上的地位。发掘并深入分析研究丁村遗址、四川资阳人化石、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在总结研究中国旧石器文化基础上对中石器和新石器
19、时代作了综合研究,对我国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分布与发展 以原始农耕为主体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存,面貌多样,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各有创新。大体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北方四个地区。约公元前6000年起,黄河中游已形成较发达的粟作农业文化。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分布广,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豫、晋、冀、陕、甘、宁、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时间约为前5000前3000年。黄河下游较早的是青莲岗文化,为大汶口文化的先驱。后者年代约为前4300前2500年,早期曾受仰韶文化影响,晚期范围较大,由山东、淮北波及河南、辽东等地。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文化有
20、河姆渡文化,范围在杭州湾和舟山群岛一带,以河姆渡遗址为典型,约70005000年前。陶器较原始,骨、木器相当进步,有世界最古老的稻作遗存。稍后的马家滨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约前3700前2800年。 半坡文化的经济状况 原始农业除种粟、黍外,还种植蔬菜,家畜以猪、狗为主,也有鸡。兼营狩猎、捕鱼,进行多种手工业生产,以磨光红陶和彩陶工艺最为突出,又被称为“彩陶文化”。还有制革、纺织、编织、制石器和制骨。定居生活相当稳固,形成大规模聚落,建筑技术不断进步。 黄帝黄帝陵祭黄帝陵 黄帝,始公孙,名叫轩辕,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生而神灵,弱而能
21、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酋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轩辕黄帝,传说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诛杀了 尤,结束了远古战争,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黄帝死后,群民选择了“桥山之巅”,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孙中山曾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 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祭黄帝陵的开篇诗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三皇五
22、帝 中国古代传说中远古时期的帝王。“三皇”有七种说法: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天皇、地皇、泰皇;二,据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王历记之说,为天皇、地皇、人皇;三,据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之说,为伏羲、女娲、神农;四,据白虎通记载,为伏羲、神农、祝融;五,据通鉴外纪记载,为伏羲、神农、共工;六,据帝王世纪记载,为伏羲、神农、黄帝;七,据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之说,为燧人、伏羲、神农。其中第七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状况。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说明当时已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以佃为渔”,说明当时已开始制作生产工具,进入了渔猎畜牧的阶段;
23、神农氏用木制作耒、耜,教民从事农业,说明当时已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五帝”所代表的时代稍晚,有四种说法:一,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二,据礼记月令记载,为太 (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 、颛顼;三,据帝王世纪记载,为少昊( )、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四,据皇王大纪记载,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谓“五帝”实际上是五位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关“五帝”的传说,反映的是父系氏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渐次形成和逐渐解体的情况。 大禹治水 大禹是古史传说中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姒姓,原称“禹”,亦称“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他是鲧的儿子
24、。相传,尧的时候,黄河上游大发洪水,波浪滔天的大水冲向黄河中下游,给当地各氏族部落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筑堤坝堵塞的方法治水,但洪水一来就冲垮了堤坝,因此治了九年仍未治住水患。摄位行政的舜见鲧劳而无功,就将他杀死在羽山。舜命令禹接替鲧的职务,继续治水。禹记取了鲧的教训在伯益、契等的协助下,带领人民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他节衣缩食,居住简陋的房屋,在外治水的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平息了水患。禹在农业生产中,“身执耒 ,以为民先”,带头劳动,以至把小腿上的毛都磨掉了。人们感怀禹的传大功绩,尊称他为“大禹”。由于禹治水成功,舜将他选为自
25、己的继承人。舜死后,禹便担任了部落联盟的领袖。部落联盟首领简表 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虞舜夏禹(约公元前27世纪初一公元有2070年) 从考古发现中看到的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发明家 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燧人氏,传说中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的发明者。伏羲氏(“伏”亦作“宓”、“疮”),传与女娲氏兄妹为婚,为人类祖先。汉画中下半身多作蛇形,当与古部落的图腾有关。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一说即太 为东夷风姓首领,龙图腾。神农氏传说用木制耒耜,教民耕种,反映农业生产的开始。说神农氏就是炎帝。 革命导师论原始婚姻。恩格斯说过:“我们所知道的群婚形式都伴有特殊的复杂
26、情况,以致必然使我们追溯到各种更早、更简单的性交关系的形式,从而归根结蒂使我们追溯到一个同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0页)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原始群居状态,没有婚姻和家庭”(科瓦列夫斯基一书摘要第1页)他又说:最早的人类“过着原始群团的生活;无婚姻之可言。”(摩尔根一书摘要第10页)恩格斯也说:“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根本没有家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9页)。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提出:一、“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二、“在这里只有毋权能够起某些作用。”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
27、婚姻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1页)。人与自然界 人类的历史同自然界的历史是密切地联系着的。究竟人是怎么起源的?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个问题,恩格斯给以最简单扼要的回答:“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恩格斯、列宁有关著作中关于原始社会的划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起源中“史前各文化阶段”列宁给
28、阿马高尔基的信国家与革命中三种原始组织人类化石工 具正在形成中的人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原始群使用棍棒的猿猴群腊玛古猿天然工具完全形成的人蒙昧时代中级阶段原始公社原始人早期猿人(能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旧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尼人)中克兰社会晚期智人(现代人)晚 地质年代表 参阅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1972)第30页;剑桥古代史(Cambridgc,Ancient History,简作CAH第1卷第1分册(1970)第2页。第二部分 学习笔记温故知新1、回忆初中历史的部分内容。2、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大致情况和总体结构。 3、在学习中国原始社会时,必须把考古史料与远古传说区别开来,
29、还要根据考古成果,主要是典型古人类遗址来分析,划分人类演进的不同阶段和阶段特征。知识要点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距今年代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注: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万年。)2、北京人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其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制造石器和使用天然火生活来源和生存环境群居生活,构成最早的人类社会。3、山顶洞人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有爱美观念,已懂得人工取火。 (二)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 距今年代、文化区域阶段特征。种植水稻和粟的技术。普遍使
30、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半坡人的制陶技术和纺织技能。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距今年代、文化区域和阶段特征;经济有很大发展: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陶器新品种和黑陶文化、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相当高、养蚕缫丝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贫富和贵贱的分化。(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是华夏族的主体部分尧、舜、禹与“禅让”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难点解析 正确认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向人转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缓慢、漫长的过程。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有“本能的劳动”和“真正的劳动”两种。本能的劳动是指使用天然工具
31、以获得食物的劳动。从事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劳动。这种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的作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当古猿类开始制造最原始的工具,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便产生了最原始的人类猿人和原始的人类社会。”(中国史稿第1卷第3页)猿人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了如恩格斯所说的“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需要,于是分音节的语言就产生出来了。语言是意识的表现,也是人和动物区分的标志。“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而“脑髓和为它服务的感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起作用,为二者的进一步发
32、展提供愈来愈新的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3页)人类在劳动中还发现了磨擦生火。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26页)。 对氏族公社的认识“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人的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而成的,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 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学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就氏族公社而言,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时间:山顶洞人时形成,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时完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时瓦解。 背景:生产力低下,需要组成固定集团来
33、求生存。 内容特征:按血缘关系组织的比较固定的集团,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性质:原始社会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评价: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真正意义上产生了生产关系,是真正的人类社会。当然随着生产力发展,这种社会组织又被国家所取代。 从时空角度把握远古人群和氏族公社遗址 时间上,掌握各文化遗址所处年代及先后顺序,明确各自发展阶段。要注意北京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河姆渡半坡氏族“距今七千至五千年”等,其纪年方法属于考古学的绝对年代。它有“距今年”和“年前”两种表述形式,不能写成“距今年前”,也不同于公元前年。空间上,可以利用我国原始社会遗址图,掌握
34、文化遗址的地点,所处流域,今天的省份,形成整体认识。从图上可知,黄河流域有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半坡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长江流域有元谋人、长阳人、河姆渡氏族;珠江流域有马坝人。从图上遗址点分布来看,中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且北起辽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都有。 认识原始农业是生产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 要着重理解和掌握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半坡氏族的粟和河姆渡氏族的水稻反映出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半坡氏族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氏族处于长江流域,粟和水稻的出现说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认识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
35、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推动人类历史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因素。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最漫长、人类生活极其艰苦的历史时期,是人类最低级的社会形态。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极其低下。与生产力缓慢发展相适应,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由于使用木棒、打制石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进行采集、狩猎等简单的生产活动,靠单个人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北京人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用的群居生活。当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稻等作物时,社会生产力仍然处在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因此,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氏族内部亲属关系以母系血统确定,开始过定居生活。氏族内部共同劳动、共同
36、消费、平等地生活。后来,男子成为农业和畜牧业的主力,生产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女子的地位,氏族内部亲属关系以父系血统确定。随着生产品过剩,贫富分化,私有财产的出现,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剥削与被剥削关系,阶级逐步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深层原因 社会关系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之中。随着石器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和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农业、畜牧业也随之更加发展。成年男子由于体质特征,比妇女更适合于从事较高强度的农、牧业生产,因而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劳动力。由于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增大,个人财产也日趋增加。“随着财产的增加,它便一方面使
37、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也就被废除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52页)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因为这种转变,并不打破氏族制度,也不侵害任何一个氏族成员,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过渡。 正确认识原始社会解体的基本原因和过程 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奴隶社会初期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奴隶制度是极其残酷的。 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
38、选首领的制度。适应部落战争的需要,各氏族部落彼此结成联盟,用以防止、对抗其他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需要一个军事首领统一指挥。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实际上,“禅让”并不是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时,已有了氏族贵族,也曾出现过战争,事实上强力在“禅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已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传说中的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凭借实力,夺取了联盟首领的职位,结束了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位继承都实行世袭制
39、度,通过“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着王位的继承。疑点点击注意划分新、旧石器时代 石器是我们祖先最早使用的劳动工具。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整个石器时代大约相等于历史上的原始社会时期。所谓旧石器,是人类用打制的办法制成的粗糙石器工具。我们通常把使用旧石器的原始人类生活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采集、渔猎的“掠夺性经济”为主。用磨制的方法制成的石头工具,历史上称为新石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是从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才开始,即以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出现为标志。山顶洞人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金石并用时代是在新石器时代后,出现了铜器,
40、但石器仍是主要生产工具。注意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 “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居住的原始人类,我们称他们为“北京人”。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还保存着猿类的一些原始特征。但北京人掌握了制造石器和使用火的技术,主要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人人平等、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是指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生活着的原始人类,其模样与现代人大体人一样。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注意弄清三个“区别”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氏族公社和原始群居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
41、的社会组织,定居生活。父系氏族公社和母系氏族公社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贫富分化、私有财产、阶级区别和按父系确定亲属关系。注意认识火的使用 从猿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的层层灰烬,火烧过的兽骨、石头和木碳块,说明他们那时已经掌握和使用火了。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懂得人工取火。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自然力,从而促进了人的进化与进步。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火烧食物,人类的食物品种增多了。例如鱼、肉、和富有淀粉质的块根和块茎等,由于熟食,对人体来说更为有利,既容易嚼碎又易于消化。因此,猿人大大减少了上下颌和牙齿的工作。于是颌部缩短,牙齿变得窄小,其面部也具有了人的面
42、貌,所以,我们说肉食和使用火,促进了人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的形成。第二,火可用来御寒和温暖自己,于是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了。他们不仅能在热带生活,而且也能迁居到温带,甚至寒带生活。第三,用火吓退前来侵袭他们的猛兽,大大加强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力量。总之,人类使用火是个划时代的进步。据现有材料证明,“北京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注意认识大汶口文化 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氏族公社的历史全貌。它的早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学法指导1、 在学习本节时,应创造性地绘制图表,如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典型古人类遗址、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和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记牢其基本线索和重
43、要知识。 2、在学习本节时,要有以下基本认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石器是远古居民的主要劳动工具;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也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石器骨器到陶器玉器。从原始采集、狩猎到原始农耕以及纺织技术的进步,无一不反映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远古居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认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3、在学习本节时,要注意对典型的古文化遗址的分析比较。如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同一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比较。同处在黄河流域的北京人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比较。比较时,除了要比较出土地点和距今年代,更重要的是比
44、较阶段特征即古文化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状况、生活状况和社会组织状况。 4、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对有关名词、名称的说法界定和要领要准确。如元谋人是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中国之最),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世界之最)。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才进入新石器时代(强调普遍二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世界之最)。尧舜禹时代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不是黄帝、尧、舜禹时代)。范例讲析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C、饲养家畜家禽D
45、、营造公共墓地(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明确正确的因果关系。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定居属于生活方式的一种,它是与农业经济的出现相联的。答案 A说明 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分析,C、D两项极容易排除,迷惑性较强的是B项。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才定居的。还可以这样想,采集、渔猎的场所不可能固定,而远古居民居住的场所也就不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所也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思考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说明,对书本上的重要知
46、识点不仅要牢固记忆,更要“追根求源”。(问问为什么),这样才能适应选拔性考试(如高考)的要求。注意:1、本题代表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此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在练习中应予以重视。2、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简单地传授知识,而要教会学生运用有关理论来阐释历史,解决实际问题,如: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定居、婚姻等)。例2 某遗址考古发现一枚针,针长82mm,针身光滑,针尖圆锐,针眼窄小,经现代科技手段测定,此针不是木质,距今约2万年。据此推断此针可能为骨质。这些居民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居民已有追求美的思想意识。A、B、C、D、分析 此题为判断推理题,通过所提供的新
47、情景考查原始社会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旨在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针身光滑,针尖圆锐”。说明此针系磨制而成,“针眼窄小”说明已掌握了钻孔技术,所以成立,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2万年的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居民应是山顶洞人,但山顶洞人并不属于新石器时代,他们的主要工具是粗糙简单的石骨器和木棒,而材料中已说明此针不是木质,则可能成立。远古居民使用针缝制衣服,既能防晒御寒,又可以遮陋避丑,这就是追求美的思想意识,故也成立。答案 C说明 对题干中的所有信息加以分析,再结合书本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思考 此题为组合选择题,可用一点突破法,凡带有选项都是错的,则只有C项正确。注意:山顶洞
48、人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才进入新石器时代。备选例题 根据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说元谋人已经是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恩格斯讲过人类用火的意义比发明了蒸汽机还要大。你能结合北京人的用火谈谈自己的看法吗?什么是旧石器时代?什么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旧石器时代文化有什么特点?分析 本题是以读图题的形式出现的,题目提出了与图和书本知识相关联的5个问题,它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和书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要点(特点
49、)。本题既考读图能力、概括能力,又考知识迁移能力。答案 从图中可以发现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多达11处(已知的)一是分布地域广,从东北的辽河流域到广东珠江流域,从西藏到台湾都有我国先民的遗迹;二是时间跨度大,短到几十万年,长到上百万年不等。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有多元发展的趋势,奠定中华文明宏伟博大的基础。而且,我们的文明从时间上看绵延不息,“香火”不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元谋人已经会制造石器工具了。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自然力,从而促进了人的进化与进步。远古人类利用火照明取暖、防御野兽、烧烤食物,维系着种族的繁衍。特别是有了火,人类可以吃到熟食,极大地推动了
50、人自身体质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进化。远古人类最早使用天然火,如北京人遗址中有厚厚的灰烬层。山顶洞人已懂得使用人工取火。打制的石器被称为旧石器,以区别于以后出现的磨制石器(新石器)。主要使用旧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类的遗迹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那时人类过着最初的原始群居生活,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如山顶洞人),人类已经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生活方式了。说明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以及基础知识的分析能力。思考 保护火种不让它熄灭是一件大事,这一切,年长者远远胜于年轻的一代。当人们还不会制造火的时候,在风雨到来的时候都是年长者用身体保护火种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胸、腹、
51、遮掩火种,次数多了,身体上全是灼痕。灼痕越多的人越受尊敬。注意:在回答上述五个问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如回答第一问时只要读图,回答其它几个问题时要根据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准确作答。视野可开阔一些。火的作用是多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能级演练A组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此回答12题1、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现再认重要历史事实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特殊规定的词语(最为丰富)。对有关重要事件、人物的结论要准
52、确记忆。2、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已懂得人工取火D、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答案 B解析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才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山顶洞人仍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3、下列各项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时代的人是() A、元谋人与蓝田人B、蓝田人与北京人 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D、山顶洞人与半坡人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比较能力。要注意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而半坡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4、河姆渡人、半坡人采取共同消费、平等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较少B、血缘关系 C、生产力低下D、共同劳动答案 C解析
5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5、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进步表现在() A、定居生活B、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C、从事农牧业生产D、出现贫富分化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历史进步”一词。选项A、B、C均是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相同点。所以正确答案为D。二、问答题6、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结构,并分析对这两个文化遗址的研究有什么意义?答案 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体质不完全一样,山顶洞人与现代人体质大体上一样。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的磨光钻孔技术表明已经出现新石器
54、。 北京人能够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北京人生活在远古人群时期,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意义: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有助于研究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有助于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生产力发展状况、作用以及人类初期的社会结构和活动情况。解析 这是一道对比分析说明题。比较对象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比较项目为体质特征、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结构,比较时要做到对应一一比较,不可以把对比分析当着简答题来答。通过比较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以及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阶段特征。B组 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
55、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B、20万年 C、100万年D、120万年答案:A解析教材中写到“已知中国最早的远古居民是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可随着考古新发现以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人类早期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安徽繁昌人出现比元谋人还早10万年。2、我国远古居民先后掌握的技术是 玉器的抛光、雕刻技术制陶技术磨光钻孔技术 A、B、C、D、答案 C解析 这是一道排序选择题,要求学生将远古居民掌握的几项技术按时间先后排列。做此类型的选择题要抓住首尾,就迎刃而解了。磨光钻孔技术是山顶洞人的,制陶技术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玉器的抛光、雕刻技术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
56、期人们才掌握的技术。3、我国的氏族公社始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答案 C解析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远古社会第二个组织形式,元谋人、北京人属于原始群时代、河姆渡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而不是开始。4、下列文化遗址中能够较完整地反映氏族公社全过程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B、河姆渡氏族遗址 C、半坡氏族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事实的能力。选项A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时期;选项B河姆渡氏族和选项C半坡氏族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选项D大汶口文化,其早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所以大汶口文化遗址能较完整地
57、反映氏族公社的全过程。5、判定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A、彩陶器上的绘画B、尚书中的记载 C、居住区中的房子大小D、随葬品悬殊的现象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考古发掘的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少,是当时贫富分化出现的有力证据。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我国氏族公社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67题。6、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相似之处有: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创造了著名的彩陶文化人们会织麻布,制麻衣 A、B、C、D、答案 A解析 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要求是找出两者的共性。定居与农耕是母系族公社时期的共同特征。从考古发掘中,只能认可半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较高的制陶
58、技术和纺织技能。7、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陶器新品种黑陶和白陶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养蚕缫丝,纺织技术进步 A、B、C、D、答案 D解析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重点考查学生再识再现能力。8、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A、山顶洞人B、半坡氏族 C、河姆渡氏族 D、黄帝时代答案 A解析 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B、C、D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9、“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而去之。”这一
59、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答案 C解析 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黄帝时代所进行的部落战争是频繁和激烈,尤其是在涿鹿大战击败 尤。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这就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10、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在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答案 B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尧舜时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我国早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了。“青铜时代”是指夏、商、周三代。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注意:西周晚期开始使
60、用铁器;春秋时,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二、问答题:11、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在原始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哪些巨大的变化?答案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由于半坡人,河姆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掌握了较高的制陶技术,加上弓箭的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们从过去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定居、农耕生活。农业、畜牧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农业、畜牧业生产是人工制造食品的生产,根本不同于采集、渔猎时期依靠获取天然食物的生产。人工制造食物,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食物的来源,在生产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农业、畜牧业发展,使母系氏族进入繁荣时期,并为它向父
61、系氏族及阶级社会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解析 本题虽属简答题,但也考查了学生对新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理解;能否运用有关哲学原理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叙述,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过原始居民开始过上定居、农耕生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都是由于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提高决定的。是否关注课本重要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C组综合反馈例1 据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载:“家猪是大汶口的文化居民重要动产之一。中期墓葬猪的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随葬猪的约占四分之一。”这种情况说明了()A、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转化B、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猪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动产C、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财富开始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D、
62、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大量财产殉葬的风俗答案 C解析 此题属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干告知我们大汶口中晚期墓葬随葬的从约占三分之一到约占四分之一即随葬猪数量减少这一现象。我们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本质。在当时,猪是非常贵重的。猪作为随葬的,说明有了私有牲畜。而随葬猪数量的减少,则说明私有牲畜占有多少。实际上是社会财富的逐渐集中,贫富的分化,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例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人类学家对北京人遗骨作的统计,结果是:死于14岁以下的占39.5%,死于30岁以下的占7%,死于40岁至50岁之间的占7.9%,死于50岁至60岁
63、之间的占2.6%。寿命长短不能判定的占43%。贾兰坡北京人材料2 在半坡遗址公共墓地发掘出250座墓葬,其中成年墓174座,小孩瓮棺76座。成年墓保存较好的有118座,死者一般头朝西,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相差不太大,有的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墓中有随葬物的71座,随葬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极少,绝大部分是生产用品陶器,随葬品一般有五至六件,而且是成套的,一般都是有一个打水用的小口尖底瓶,一个蒸煮食物的粗砂陶罐,一个盛物和饮食用的陶钵。随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较多,男女是分葬的。成年死者根据鉴定,一般只是在30岁左右。刘昭豪半坡遗址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统计数字说明什么问题?阐述你这样看的理由? 材料二中所介绍的
64、葬式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特征? 将材料一与材料二相应的内容进行对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从材料一、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北京人和半坡氏族时期人类社会状况的认识。答案 北京人未成年人死亡率高。14岁以下死亡的占可确定年龄人数的69%。a氏族成员地位平等葬于公共墓地,排成一条直线;b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受尊重男女分葬及女性随葬品较多;c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宝贵随葬品少且绝大部分为生活用品。认识:a历史在发展,半坡人生活时期比北京人生活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进步。B原始社会并不是理想社会。 半坡人小孩死者占30%,成年人死亡年龄在30岁左右,此两项指数较北京人有较大改善,这说明半坡人较北京人生存条件要好。解析
65、 这道材料题涉及到对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生与死”的思考。旨在考查学生利用有关数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从所给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能否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统一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历史鉴赏能力。规律总结1、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大、生活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组织的演进。物质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地域广,时间跨度大,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格局。从而奠定中华文明宏伟博大的基础。12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第一部分 教学指导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66、夏朝的建立和王位世袭制;夏桀的暴政和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和盘庚迁殷;炮烙之刑、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国人暴动”、犬戎灭西周;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介绍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初步认识历史的资政功能。2、通过分析王位世袭制、武王伐纣、“国人暴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3、通过讲解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总结归纳夏朝的灭亡、商朝晚期人民的反抗、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说明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三)思想教育目
67、标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2、从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更替中,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勤政为民的重要意义。3、从分封制、井田制导致西周的强盛中,认识到绝对权威、先进制度对国家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教法建议 1、从回顾总结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夏禹身份权力的变化中,导入新课。2、在讲授本节具体内容前,用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先向学生介绍本节教材的基本线索,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基本线索: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起,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井田制和分封
68、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3、在介绍完基本线索后,打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空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看书过程中填出相关内容(春秋暂空)表格如下:奴隶社会简表朝 代项目夏商西周春秋阶段特征首末国王起止时间都 城重要制度重大事件4、在检查表格填写情况下,着重分析重大事件和重要制度。在分析时,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有步骤分层次推进;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来解释历史现象,做到深入浅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分析时不必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要点。举例如下:(1)在解释王位世袭制为什么会取代禅让制时,重点强调:它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统治的
69、工具。(2)在分析盘庚殷的原因、目的和影响时,着重指出,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政局常发生动荡、商王曾多次迁都。盘庚迁至殷(河南安阳)后,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3)在介绍完“武王伐纣”经过后,着重探讨该事件的性质和成功因素。从商纣暴政来判定这一事件是反抗暴政的正义之举。从战前商纣暴政导致人民怨声载道,统治基础严重削弱;到西方属国周文王改革,周国日益强大;再到激战时刻,纣王军队的阵前倒戈,这一切注定商纣必败,武王必胜。(4)在分析“国人暴动”时要突出:它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是充分认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
70、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的道理。(5)在讲“井田制”和“分封制”时,要突出各自的性质,前者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后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要用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理来分析他们的关系,着重指出土地和义务是两者联系的纽带。要指出由于这些制度是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因而它们共同保证推动了西周的稳定、发展和强盛。5、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思想教育素材,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如从夏、商两朝灭亡中认识到残暴统治的危害和勤政为民的重要。6、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辅助文字图表来深化教育教学。如通过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介绍,更好地理解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通
71、过史记中关于商纣腐败的描写,更好地认识商朝灭亡的必然性;通过分析甲骨文中有关奴隶的字的写法,以及“人祭”和“人殉”的奴隶数字,更好地认识奴隶制的残酷;通过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和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强化空间方位概念。7、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某一段历史、某一个朝代或某一项制度以及它们的变化,适当补充一些内容看来是必要的。如在讲西周的社会制度时,除了分析分封制和井田制本身外,最好对西周的宗法制,列鼎制度作适当的介绍,因为这些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井田制有密切关系。具体地说,宗法制度是分封制的补充,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和维护“家天下”的统治秩序,是统治阶级束缚人民的工具之一。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
72、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不仅对西周及其以后历史产生过很大影响。注意参看初中教材上的宗法制度示意图。8、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经过和主要成果,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德。资料链接1、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认识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表明“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上的私有制扩大到政权私有的结果;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即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世袭从本质上反映了两大阶级的对立,由此
73、可见,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尽管因王位世袭制出现而形成的奴隶制度具有极残酷的一面,但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夏、商生产的发展即是明证),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早期文明。总之,从“禅让”到“世袭”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夏商周断代工程 (1)20世纪末我国最大的人文科研项目“夏商周断工程”,经过200位多学科专家历时五年的联合攻关,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国历史纪年向上延伸达1229年,弥补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研究的重大缺憾。(2)夏代始年是根据考古材料C14测出的年代数据,结合天文推算
74、结果,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2030年)范围之内,断代工程决定定为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代的始年。(3)商代起止年代的确定是根据历史文献有关商代积年记载的几个年数,推定商代始年分别在公元前1622年、前1598年、1572年。专家们参考C14测年数据进行整合,现取整数,估定商代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1997年西安丰镐遗址(丰京为周文王姬昌在伐纣之前营建的,镐京为伐纣后周武王姬发营建的)考古研究及C14测年结果显示,灭商之年在公元前1050年至前1020年之间,其间,断代工程对甲骨文中记载的这个时期的五次月食年代进行认证,参照文献记载,得出同样结论。最后确定公元前1046年
75、为武王伐纣灭商之年。(5)对西周诸王的年代,专家们以历史文献为基础,通过考古发掘的材料进行时代分期和科技测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同时根据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排定和构建金文历谱,并对有关天象记录进行验证、计算和推定,把这几方面进行整合,终于排出了共和元年以上十位周王比较准确的起迄年代。(摘自王兆麟中华文明溯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文,此文刊登在炎黄春秋2001年第5期5155页)公元、世纪、年代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始行于6世纪。它原是以传说耶稣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常用A、D、(Anno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
76、”,表示。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常用B、C(Before 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100多。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公元之年至100年为一世纪,101年到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现在是21世纪,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年代”是指一个世纪中的某一个年。如说世纪年代,就是指从年开始的那年。从1990年起,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了。我国在1912年1月1日,由于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就以这一年为民国
77、元年,改用公历。中共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禹、启与夏朝 禹是夏朝的建立者。按照传统的禅让制,部落联盟本应举荐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又推荐东夷的伯益作继承人。但禹却不给伯益实权,相反地,他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禹死后,启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位。最后,启把伯益杀掉。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禅让制的废除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大事件,它标志着氏族公社制已瓦解,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礼记礼运记载:在氏族公社时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78、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就是所谓“大同之世”。礼运又描述夏朝后来的情况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亦即阶级社会。夏朝的国家组织 古代文献记载了一些有关夏朝国家组织的情况。王亦称天子,王之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生产;有牧正、疱正、车
79、正等,分管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又有法律和刑罚,主要是用于镇压奴隶们的反抗行为。夏有监狱,著名的监狱叫做“夏台”,也叫做“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夏桀曾在这里囚禁过商族的首领汤。 二里头文化 中国青铜时代的一种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最具代表性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东部。年代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作为国家出现的象征(注:城墙、宫殿和专门武器,这三者在考古学上被认为是国家政权出现的重要特征。)宫殿建筑,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两座,都建在夯土台基上,1号宫殿基址长宽约百米,四周有廊庑,前面有门,中间有庭。2号宫殿略小
80、,形制与1号宫殿相同。其形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例,表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尊严。二里头文化的墓葬有大小之别,随葬品多寡悬殊,此外还常见一些没有墓圹的人骨遗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异处,或有捆缚、新割痕迹。据各类遗存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状态。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分布范围与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域相吻合,因此人们把它列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之一。成汤灭夏建商 约前1551年,汤的军队攻中了夏都斟寻(今伊洛地区),至此夏王朝灭亡。汤建立了商王朝。汤,又名成汤或成唐,甲骨文称他为大乙。成汤于前1551年左右联合各方国和部落征伐夏桀。出发前,汤发表誓师词,即今天保
81、存在尚书里的汤誓。夏桀面对汤的进攻,毫无准备。不战而逃,在南巢被囚而死,夏灭。商汤在三千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宣告商王朝的成立。商汤汲取了夏桀的教训,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受到各地诸侯的欢迎。商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之一。盘庚迁殷 盘庚是商代第二十代王,在他以前有五次迁都和九世之乱。史书尚书盘庚记载,当时商朝贵族之间有争权夺利斗争,又大量掠夺民财,加剧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还可以看出大约公元前14世纪中叶盘庚迁都时遭到贵族和平民的反对。盘庚一方面胁迫他们服从,另一方面又提出“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以笼络人心,并表明迁都目的在于“绍复先
82、王之大业”。对于随迁的众庶,盘庚更以酷刑相威吓,如有不轨行为,就要施以劓刑,“殄灭亡”,必使“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新都位于洹水南岸,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且居天下之中,便于控制全国。迁都后政局趋向稳定,“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商纣王 纣王帝乙少子,帝乙正妻所生,得立为太子。纣天资聪敏,体格魅伟,勇力过人,能赤手与猛兽搏斗,能言善辩,恃才傲物。帝乙死后,纣继位为王。纣王好酒色,喜淫乐,广建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唯妇言是听,厚敛赋税,高筑“鹿台”,命乐师师涓作“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等淫声怪舞,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
83、不理朝政,不祭鬼神。纣王昏淫无道,致使百姓怨恨,诸侯离异。纣王昏乱暴虐,愈演愈烈,人民的不满无以复加,连太师、少师都抱着乐器奔周。纣王已众叛亲离,彻底孤立,最终为周所灭。商朝历经17代30王(不包括汤长子太丁)496年。周武王“孟津之誓” 约前1070年,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武王掌权之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武王还把都城从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今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约前1068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
84、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周武王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因灭商条件尚未成熟,又退师而归。西周分封 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实际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或方国的首领。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拱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周朝分封大多在周初武王、成王、康王时进行,称为“封邦建国”,目的是为朝廷建立统治屏障。周初的主要封国有以下几个:鲁国:是周公旦之长子伯禽的封国,建都曲阜。齐国:是辅佐武王
85、灭商的功臣吕尚(姜太公)的封国,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 (今山东临淄)。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卫国: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建都朝歌,主要统治商的遗民。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这里原是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燕国:是周的同姓召公奭的封国。宋国: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周武王利用他以统治商的部分遗民。这些国家在初封时,与周王室的关系较密切。西周还算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所以逐渐形成诸侯割据的状态。兄终弟及 商朝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商朝前期,王位继承的法则是
86、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兄死后,由弟按年龄长幼先后继承王位,直至少弟死后,再由长兄之子继位。有人认为,兄终弟及制其实是氏族社会中推举制的一种残余。按照这种继承制度,商王的儿子原则上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例如,汤在位年数很长,长子太丁不及继位就死了,而汤死后便由太丁之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位。又如仲丁死后,其弟外壬、河 甲也相继为王。从汤至帝辛的十七世中,兄终弟及的共有九世。与兄终弟及并行的是“父死子继”,即传位于子的继承制。当时的传子,既有传嫡子的,也有传兄之子或弟之子的。仲丁以后,商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兄终弟及”制遭到破坏。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都不肯将王位交还兄之子,因而造成了“废嫡
87、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此后,传王位于嫡子的做法逐渐流行。商朝后期,从康丁至帝辛,都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即王生前预立嫡妻所生的长子为王位继承人。王位世袭制中的嫡长继承制的确立,意味着王权统治的加强和宗法制度的形成。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在西周到春秋时代,已逐渐完备,成为社会的根本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掌握国家的军权和政权。而天子的庶子有的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而在其封地内则称大宗,称为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而庶子以后则为小宗。大宗小宗就这样相属而下。天子、
88、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关系都是用宗法制度来维系着的。而国家组织与宗法组织相结合,君统与宗统形成有机的统一体,这是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但这种制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病。王兰仲在试论春秋时代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84年1期)一文中说:“这种制度一方面要求人们对其大宗宗子也就是对其君主须绝对服从。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所绝对服从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子,这种排他性又造成了大小领主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这是宗法制度内部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导致从西周到春秋政治权力重心不断分散下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列鼎制度,所谓“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
89、合。这种用鼎制度最早萌于西周早期,有一定的规律,例如甘肃白草坡1号墓用方鼎五、圆鼎三、簋三,合于西周礼制。(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太五、元士三也。”)西周中期,用鼎制度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用鼎制度最为盛行,以上村岭虢国墓为代表,虢太子墓随葬七鼎六簋,与其身份正好相合。其他规格的五鼎、三鼎、一鼎墓也都有发现。从西周中期开始,改变了以酒器为主要礼器的社制,用鼎制度成为周礼中埋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期,用鼎的数量与墓主人的身份是一致的,到春秋中晚期,发生了变化,越礼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春秋社会变革的加剧,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谥号年号庙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
90、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文忠公,王翱为忠肃公,左光斗为忠毅公,史可法为忠烈公。谥号的文字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综合提炼出来的,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文字如:文、成、忠、肃、显、正等;不好的如:灵、炀、幽等;还有表同情之意的如:哀、怀、悼等。谥号与逝者一生事迹有关,属于盖棺定论,褒贬分明,当然也不排除谀颂之谥。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最初创设和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如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1次。武则天称帝15年,改元14次。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个别除外),这样的年号就等于帝号,如洪武、永乐、万历、崇祯、康熙、乾隆、道光、咸丰等。当时老百姓即习惯于以年号称当今皇帝。
91、庙号,是和宗法祭祀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称号。皇帝死后,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太庙祭祀,追尊为某祖某宗,以显扬其在皇族世系中的地位。因此所谓庙号,即是已故皇帝在太庙奉祀时的牌位上写的称谓。这种办法始于殷代,如殷王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等。汉承其制,尊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太祖即庙号,“高”是谥号,后世简称为“汉高祖”。最初规定,第一代谥号与庙号都是人死后的封号代号,年号则是皇帝活着时用于纪年的代号;同是“号”,但前两者代人,后者代时间,对象上有不同。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是个昏庸的君主。传说,他宠爱的妃子褒姒不爱笑。为了博得她一笑,幽王竟然命人点燃烽火,(报警的信号。遇有紧急情况,在烽
92、火台点火,召集诸侯前来救援。)向外传递都城告急的警报。诸侯纷纷带兵奔赴京城,却没有看到敌人进犯的踪迹,才知道被戏弄了。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和兵士的忙乱景象,哈哈大笑。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后来,犬戎真的攻打镐京,再没有援军到来。平王东迁 周幽王在位时,原立申后所生的儿子宜臼为太子。后纳褒姒,十分宠爱,便废掉了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据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为了博她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见女儿和外孙被废,十分恼怒。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及西夷犬戎,入攻镐京。幽王举烽火,诸侯因前次上当,皆不发兵救援。犬戎攻破镐京,幽王在骊山之下被杀。褒姒
93、被虏,王室宝器也被劫掠一空。西周至此灭亡。申侯及诸侯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以国势衰弱,在关中无法支持,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平王东迁”。此后的周,后人称为“东周”。夏朝世系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世系表 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 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夷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庚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世系表 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 扈懿王姬 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行政14年宣王姬静幽王姬宫 (公元前1
94、046年前771年)第二部分 学习笔记温故知新 1、研究我国远古居民的历史主要靠什么?2、列举典型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并简要回答这些遗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与半坡、河姆渡文化相比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与此相对应的传说有哪些?4、简述原始社会走向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经过。知识要点(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者和建立时间2、启与王位世袭制3、夏朝的“二里头”文化与国家机构4、统治中心和都城5、夏桀暴虐无道与商汤灭夏。(二)商朝的兴衰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的时间和都城2、盘庚迁殷及其影响3、商朝奴隶制很残酷的突出表现“人祭”与“人殉”4、商纣与炮烙之刑(三)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95、1、武王伐纣的时间、地点和结果2、西周建立者和都城3、西周的历史地位(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的原因、对象和时间2、犬戎灭西周的背景、时间3、东周第一位国王开始时间和都城(五)井田制和分封制1、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目的2、井田制的性质、内容包括土地的所有制享用权和耕种者和得名3、分封制的性质、对象、受封者的义务、主要诸侯国、影响。难点解析对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的认识判断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主要依据(1)从国家与氏族的区别来看: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这是国家和部落
96、的根本区别。(2)从管理机构来看: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的文物,这些已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所不具备的。(3)从阶级关系上看:夏朝的主要阶级有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夏王朝的政权性质是奴隶制。正确理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这种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如俘虏不杀作为奴隶保存下来(实际就是保存了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的扩大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等。正确认
97、识井田制、分封制及其关系(1)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应当运用生产关系概念,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三点去分析井田制内容。西周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这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这一制度曾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制度一同推动西周走向强盛。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掌握周初实
98、施分封制的原因。目的、分封的对象、被封诸侯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三项义务、主要诸侯国(结合课文地图西周主要诸侯国,掌握主要封国的地理位置)。(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而保证西周了的强盛。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也就从根本上瓦解了。对西周衰亡的认识:(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成、康以后,是昭王、穆王统治时期。从这时起,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增长,西周逐渐走上
99、衰落的道路。在铜器铭文和其它文献中,保留了不少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内部因分化而争夺耕地劳动人手的记载。西周中期以后,奴隶主贵族内部矛盾的不断加深,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基础,是西周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与周边部族冲突的加剧。从西周中期起,周王室先后与周边部落荆楚、犬戎、淮夷等部落发生过冲突和战争,有胜有负,但都使周人兵役加重,农业遭到破坏。(3)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周厉王的贪暴政策,终于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袭击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穆公、周定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周宣王继位后(在位47年),虽然企图振兴,但各种社会矛盾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和,西周的统治已接近全面
100、崩溃。(4)西周灭亡。周幽王(末代国王)在位期间,王室内部发生了王位继承的斗争,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申后是申侯之女。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引犬戎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申侯立宜臼为王,是为平王。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疑点点击 1、注意区分“分封制”和“封建制度”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它是在古代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利用宗法血缘纽带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的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制度,明确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隶属关系和利权关系。而封建制度是在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从最初的“封藩建卫”演变而来,是
101、建立在郡县制度基础之上,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剥削农民阶级为内容的社会制度。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经济上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2、注意弄清“国人”概念 国人是西周的平民,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种地、习武、战时“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兵役、军赋的主要承担者。西周的政治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民主的传统,平民可议朝政即是其中之一。国王遇有大事,征询平民的意见。他们的向背,常常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周厉王贪财好利,结果在公元前841年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惊惶逃跑,后来死在外地。3、注意区别商代的“人殉”和“人祭(牲)”两个概念,在商代,人殉是为侍奉死后的社会或家
102、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用作仆役的奴隶。人祭(牲)是祭祀时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被供奉给祖先的神灵,被杀者多为战俘和奴隶。人殉、人牲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出现,到商代发展到高峰,商代晚期以后逐渐衰退。陪:王或帝死后,划一块地给某人,此人死后,必须埋于此,不一起死。殉:墓主人死,你要跟着死。一起死盛行于商代到秦朝,汉后被俑所替代。关于人殉和人祭(牲)演变的原因,有人认为:人殉是父权家长制出现,这种不平等关系被确认并得以发展,所以殉人之风盛行。人祭(牲)主要来源于战俘,在早期奴隶社会,战俘沦为奴隶后不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反而消耗俘获方的食物,故多用于祭祀;随着奴隶制的
103、完善,一部分青壮年俘虏用于生产,创造财富,因而人牲(祭)数量养活且作为人牲者多为妇女、儿童。注意理解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与“野” 西周、春秋时,周王和诸侯的都城及其近郊地区,叫做“国”。“国”分为若干乡,居住者叫“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叫做“野”,也叫“鄙”。“野”设若干“遂”或“属”。居住者叫“野人”、“鄙人”或“庶人”。周礼有6乡、6遂的制度。鲁有三郊(乡)三遂。管仲分齐的国中为21乡,分“鄙”为5属。孙诒让谓:“羁旅谓畿外客民,与上民为6乡土著异”,又云:“暂止为羁旅,久居则为新毗”(周礼正义卷二十五地官遗人)。6乡土著即指国人,新毗即野人。土著即自己人。周时国都的居住者为奴隶主贵族以
104、及他们奴役的手工业奴隶,近郊居住者为奴隶主阶级下层的国人,亦即平民。他们是土著,都是自己人,他们有议论咨询政事的权利,也必须纳军赋,服兵役。这实际上既是义务,也是权利。“野人”是被奴役的农业生产者。他们初时多系战俘,也有外来的客民,身份同土著的“国人”不同。他们不当兵,因为不是自己人,是不可靠的。这种制度在春秋中叶以后,渐被废弃。管仲在齐执政,始于公元前685年,他还严格执行国野对立的制度。公元前645年,即管仲逝世之年,晋作“爰田、州兵”,实为废除国野之别的开始。以后各地区陆续推行,时间上出入很大。学习指导1、本节学习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夏、商、西周的更替;二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关于夏、商、
105、西周的更替,可以通过编写大事年代,也可以通过列表比较来掌握和记忆。列表内容应包括三个朝代的首末国王、起止时间、都城和势力范围、时代特征等。对于西周的重要制度,必须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如西周的分封制,我们要从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原因)、分封的对象,受封者的义务,主要诸侯国以及影响作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本质以及与井田制的关系。2、在学习中,注意总结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如夏、商两朝的灭亡,原因虽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失去民心所致。为了说明这一点,可结合史记中关于商纣王的记载、甲骨文中有关奴隶的字形结构、商朝“人祭”和“人殉”的有关材料。3、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有关图文来掌握
106、空间概念,如夏朝统治的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商部落的活动范围最早在黄河下游;周兴起于陕西渭水流域;从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上了解主要诸侯国的分布位置。4、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杰出(重要)人物对王朝兴盛衰亡的影响,并且学会用唯物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如商朝的历史可概括为成汤灭夏建商盘庚迁殷商朝稳定发展纣王暴政亡国。再如西周历史可概括为:文王改革,奠定灭商基础武王伐纣立国,分封井田,国势强盛厉王贪暴,“国人暴动”幽王内乱,犬戎灭周。以上国王的所作所为,都对国家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凡推动历史发展的就应该肯定,反之则否定。5、学习“国人暴动”;首先弄清“国人”概念。“国人”主要指住在都城及其近
107、郊的平民,属被统治阶级。其次,掌握“国人暴动”的原因、时间、性质。周厉王的暴政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周厉王被赶跑,后死于外地。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它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第三“国人暴动”的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动摇了西周奴隶主统治的基础,成为西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6、关于西周的衰亡,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周厉王的贪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国人暴动”;二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战争连年,国力贫困;三是周朝王位继承问题引发内乱;四是犬戎乘机向东扩张势力。7、对于西周的井田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它性质:是土地国有制度。土地所有权属周王、
108、享用权归诸侯;耕种者为奴隶。形状:象汉字的“井”字。作用:因为这一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范例讲析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主要依据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大量奴隶的出现城墙、监狱、刑法的出现奴隶主阶级占统治地位A、B、C、D、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国家学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告诉我们夏朝性质是什么,要求我们分析、判断为什么。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奴隶制”和“国家”概念的理解。所谓“国家”就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高大的城墙、官职、监狱、刑法的设置是国家机构初具规模的表现。因此的说法是正确的。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
109、家性质。因此的说法也是正确的。而王位世袭制则是维护王朝延续,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手段,本身不是国家机器。实际上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奴隶。如部落战争中的大量战俘转化为奴隶。所以不能成为奴隶制国家出现的依据。答案 C说明 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用一点突破法迅速求解。如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从启开始的,而夏朝是从禹开始的,所以凡含有的说法的选项就是错的,再如奴隶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所以凡含有的选项,也是错的,这样,很快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注意:在做选择题时,必须认真分析题干,看看题干中设定的要求是什么、有几个;对于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论,透过现象看本
110、质。备选例题1、政治制度通常是指国家政治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由阶级斗争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是和国家的根本性质相适应的。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构成形式(政体)虽然极其繁杂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剥削阶级的专政。2、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是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推动或者阻碍经济的发展。3、政治制度作为政权的构成形式(政体)问题取决于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就是政权的阶级性质。而两者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4、朝代灭亡一般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从根本上讲之代灭亡都是奴隶制的局限性造成的;当然国王素质
111、低下,残暴昏愦,沉缅声色犬马,任用奸 ,造成政治经济上矛盾重重,彻底丧失人心,使外部属国和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取而代之。真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靖在民乐,天下大乱在民穷,天下衰在民怨。”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纽带是A、王位和权力B、土地和义务C、贡赋和工具D、工具和奴隶分析 此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对分封制、井田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和关系有全面的理解。周王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是土地和连同耕种土地的奴隶。受封者必须向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和派兵随周王作战等。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 B说明 西周是奴隶制度的完备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分
112、封制和井田制既是完备的表现又是鼎盛的基础和标志。通过分封制以及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维护着中央对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通过井田制调整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推动了西周经济的发展。注意:(1)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能级演练A组 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我国奴隶制文明时代开始于 A、黄帝时期B、禹时期C、启时期D、汤时期答案 B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夏朝是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开始,禹是夏朝的建立者
113、。2、商朝统治者实行“人祭”和“人殉”,说明了 A、奴隶制的残酷B、奴隶制的先进C、劳动力的多余D、奴隶对奴隶主的忠诚答案 A解析 奴隶制在初创和完善阶段是先进的,因为它适应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强盛。但是“人祭”和“人殉”这两种行为不能说明其先进性。选择A项的理由是,奴隶主阶级不仅占有奴隶们的劳动成果,而且还占有奴隶本身,对奴隶握有生杀予夺大权。3、周初能实行分封制,主要是 A、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需要B、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的需要C、由于宗法观念深入人心D、由于井田制的实行答案 D解析 此题题干中的“是”不是问性质而是问条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寻找能实施的条件当然应从经
114、济方面去考虑。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正是由于井田制的实行,建立其上的分封制才得以实行。4、商汤起兵和武王伐纣的共同之处有:都是奴隶反抗统治者的起义都是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正义斗争都推动了社会历史的飞跃发展都是奴隶主贵族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A、B、C、D、答案 C解析 这是道考查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组合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以上两件事的背景和发起人的阶级属性有准确的把握和鉴定。根据武王是商朝西方属国的国君,就能判定凡有选项的就是错误的,这样AB两项就要排除。选项主要根据这两件事后建立的王朝对奴隶社会的影响作出肯定判断,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C。5、相传在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115、王臣。”和“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 A、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而诸侯国的国君在自己的封地范围内又拥有最高权力。C、爱封的诸侯国国君和周天子是并列的政权D、周天子和诸侯国君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理解程度。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亲戚、功臣乃至前代君王后裔及商朝遗族,让他们做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行政、军事、经济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维护周王室安全,定期朝贡及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所以答案应选B。二、材料分
116、析题6、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29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在这一工程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综合攻关、交叉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较大争议、并对整个断代框架至关重要的年代,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力求使结论得到多线索、多角度的支持。科研人员根据古文献竹书纪年中有关日食的记载,综合对考古遗址的分期测定以及文献所载夏代总积年的数据,最终对夏代始年得以估定。请回答:(1)夏商周的始末年代重新界定分别为何年代?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有何意义?(2)据上述材料中,我们发现这一工程研究中的显著特
117、点是什么?夏代始年主要是依据什么估定的?(3)科研人员采用多学科联合攻并、交叉研究的方法和通过历史上发生的日食现象来确定历史纪年的事实,在哲学史上有何意义?答案 重新界定的夏商周的始末年代是: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它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暴动,有力地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是其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特点:多学科综合攻关、交叉研究。依据是古文献竹书纪年中有关日食的记载;综合对考古遗址的分期测定(C14);文献所载夏代总积年的数据等。体现了事物是普通联系的道理。由于联系是指事
118、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联系之中。为此要求人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上述材料中科研人员采用联合攻关、交叉研究以及通过对日食记载、考古遗址分析等方法断代,体现了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原理,也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进。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最大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启示。解答第一问的前一个问题只要把841加上1229就能得到夏代始年。以此类推并结合教材,就能把夏商周始末年代说清楚。解答第二问只须对第二段材料进行分析即可。回答第三问主
119、要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进行说理就可以了。B组 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关于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B、阶级对立的产物C、历史的进步D、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答案 D解析 这一变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上的私有制扩大到政权私有的结果;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即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斗争,奴隶主阶级巩固政权的结果。由于在一定时期里,特别是王朝建立初期,奴隶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聚合大量奴隶来从事生产,从而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因而,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选项D显然是错的。巩固的不是部落联盟,而
120、是奴隶制国家政权。2、商朝的统治中心位于今天的 A、陕西境内B、河南境内C、山西境内D、河北境内答案 B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盘庚迁殷”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程度。其一“殷”是指今天的河南安阳、其二迁殷后,国家从此稳定发展。3、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答案 D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商朝的人们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4、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C、“普天之
121、下,莫非王土”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答案 C解析 注意对西周井田制的土地国有性质的理解,即所有权属于周天子、享用权为诸侯臣下,奴隶集体耕种。选项A是指政治上的世袭制。选项B只有在土地买卖情况下发生而井田是不得自由买卖和转让的;选项D本质上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5、武王伐纣的性质属于 A、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争B、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C、奴隶主贵族领导推翻暴君的斗争D、民族间的相互征战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武王伐纣”发生在商朝末年,当时的周国是商朝的西方属国而不是一个独立国家;周武王是周国国君即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周商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华夏族内部。所以选项A、B、D都
122、是错误的。6、从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增强国力答案 B解析 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夏商两代末代国王的统治政策和主要活动。7、下列典故或暴政与周厉王有关的是 A、“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B、烽火戏诸侯C、酒池肉林D、“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答案 D解析 选题A、B、C分别与夏桀、周幽王和商纣王有关。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义务的是 A、贡献财物B、交纳租赋C、派兵作战D、服从命令答案 B解析 租赋是指封建社会中国家和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的一种形式。征自由亩的收入称租又称田赋;赋,本是征用的军用品,如兵甲车马等,
123、后租赋混用。西周还处在奴隶社会,根本不存在交纳租赋问题。再考虑ACD三项,与教材叙述一致。故不合题意。9、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答案 C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西周的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周王、诸侯和各级贵族的权力和义务。由此可知,选项A、D是错误的,确立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的是宗法制。10、西周兴亡与以下国王有密切关系,请按执政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周幽王周文王周厉王周武王A、B、C、D、答案 C解析 这道排序
124、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历史的熟悉程度。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改革,奠定武王伐纣灭商的基础。犬戎攻破镐京时杀的是周幽王。二、材料分析题11、在西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五名奴隶,代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请根据这一事实,说明其中反映出的西周的历史侧面。答案 能说明西周是个奴隶社会,存在着奴隶、国人、奴隶主的阶级差别。奴隶制度不人道,奴隶地位低下,可以买卖奴隶。奴隶主大量占有奴隶,导致奴隶人数较多,价格低。说明西周奴隶主追求享受,马匹和丝织品价格贵,说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市场上有商业交换。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它要求学生从“匹马束丝”换取奴隶的事件中
125、,认识西周的奴隶制度,回答本题主要从阶级关系、经济生活等方面寻找,并加以评价。C组 综合反馈一、选择题1、对商朝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盘庚把都城由亳迁到殷,商朝从此稳定“人祭”与“人殉”反映了奴隶制的残酷性商纣王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战时期A、B、C、D、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朝历史的掌握程度。选项错的很明显,因为西周才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选项之所以错,是因为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王盘庚迁殷的出发点不是亳。而是奄。所以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2、夏、商、西周三代的共同点有 都是以部落名称命名统治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都是被自己的属国灭亡的统治时间都大约500年A
126、、B、C、D、答案 A解析 本题属于求同思维的组合型选择题。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西周是被西方民族犬戎所灭;选项错在西周只有270多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A项。二、材料分析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篇材料2、天子经略,诸侯区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请回答材料1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什么?材料2反映建立了哪种制度?是哪个朝代的事?有何作用?答案 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上变化是从
127、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后开始的。说明我国历史已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分封制。西周的事。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材料1中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和材料2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我们作出某种判断的主要依据。13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第一部分 教学指导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方面夏、商、西周三代的农业、畜牧业;三代的青铜制造业;商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以及漆的使用;商周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邮驿传递制度;三代的都城。(二)能力培养方面1、通过对夏、商、西周
128、三代经济的讲解和相关问题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2、通过对夏、商、西周三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探讨,使学生初步掌握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推进经济发展的本领。3、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夏、商、西周三代经济发展与政权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方面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带动了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文化高峰。2、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繁荣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政
129、府重视制度创新、奴隶的辛勤耕耘劳作成为关键因素。3、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建议1、本节可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教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程序来设计新情景、新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分析。本节内容可设计为(1)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显著表现和特点是什么?(2)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4)三代经济与政治和文明(化)之间的关系怎样?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维品质。2、在
130、讲授三代农业时,建议教者(1)将三代农业原始农业作比较,如农作物品种从稻粟到“五谷”的变化;耕作方式从刀耕大种抛荒休耕到集体耕耘、轮流休耕施用肥料的变化,在比较中看变化,在变化看发展。(2)适当补充一些可读性的原始材料,如诗经 风七月,使学生对当时的“三农(农村、农业、奴隶)”情况有具体的感性认识。(3)利用甲骨文的象形字体看农业,如“ ”字其实就是众,指太阳底下三个人在劳动,反映了奴隶的集体耕作。“ ”是田,反映农田阡陌纵横的情况,“勰”即三人协力,三耜共耕。(4)借助教材内容,和学生一起归纳推动三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如下归纳:a、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因为农业是
131、政治统治、国家稳定、君王享乐的物质保障;b、主要表现为殷墟甲骨文中有关问询农业生产的卜辞达千条以上。根据卜辞的记载,观黍、祈年、求晴雨等,都成为商王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活动。b、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C、奴隶们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3、三代畜牧业的发展原因可归纳为:由狩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成了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战争、运输需要大批牲畜出力;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每每要杀几十、上百甚至成千的牲畜作为牺牲(祭祀用的牲畜),需求量很大;田猎工具改进,能捕获象、虎等大兽饲养。商代的田猎集体休闲娱乐、训练军队和经济型豢养动物于一体,格外受到重视。4、对“青铜铸造
132、业的教学”,着重讲清以下几点:(1)青铜时代,青铜文化的含义: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狭义地说,则青铜工艺和青铜制品所涉及的文化称为青铜文化。我国的夏、商、西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就是青铜铸造,故把夏、商、西周时代称为青铜时代。(2)三代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据左传讲,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商周社会最重要的两件大事,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因此,三代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和兵器。礼器名称有鼎、鬲、簋、彝、卣、尊、瓿、觯、觥、
133、觚、爵、角、盘、盂等。兵器有戈、矛、戚、钺、刀、箭镞等。(3)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于王都,由官府垄断、产品只供王室、贵族使用。铸造技术精湛先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铜、锡、铅)制范(模具)、浇铸、修整等道工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崇高地位。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商王妃安阳妇好墓就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二是四羊方尊。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如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
134、上,字数近五百个。(4)青铜器的铸造加工过程:第一步,熔炼。将矿石和锡、铅放入陶制炼锅里,炼到1000摄氏度以上,化成液体;第二步,浇铸。(注意:铸造某个青铜器先做泥模,再依据泥模做陶范),将青铜溶液,灌注到雕刻着各种花纹或图案文字的陶范里,待冷却后拆除陶范,再加修饰,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诞生了。5、关于三代的商业、交通和城市问题的教学,首先归纳三代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概况。交通运输方面: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多,如“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道路平坦、发达;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商业方面: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10个贝串
135、起来为一朋;商都有专门经商的场所“九市”。三代都城都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面积大,人口多、有较完备的市政设施。其次是分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交通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师生研讨基础上将其归纳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其中,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商品市场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产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农业的发展。交通发达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从而提高学生用辩证的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料链接周代的“五谷”黍:俗称大黄米。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要。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
136、”,可见黍为待客细粮。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麦:在周代已是主要食粮之一。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小麦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其他如糜、芑和粱都属于粟米。井田及其大量 井田是经过疆理规划的耕地,田字甲骨文作田、 、 、 等形,是象形字,每田由若干块组成。甲骨文的“疆”字,表明这些方块田经过弓尺丈量,有疆界之分; 字,
137、表明田边有水,有沟渠环绕。井田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对于接受封赐者来说,是“分田制禄”的单位;对于耕作奴隶来说,是课验勤惰的单位。正因如此,疆理井田,计算面积,就特别重要了。周制规定:百步为亩,一夫百亩,称为一田。九田为“井”,井方一里。方十里,即百井,称为“成”。方百里,即万井,称为“同”。也有以十夫为井,百夫、千夫、万夫计算井田面积的。养蚕种桑 相传养蚕织丝是黄帝妻子嫘祖发明的。这虽为传说,但说明我国蚕桑生产的确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蚕桑生产已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始人工养蚕,远在商周之前。在河南安阳和山东黄都等地的商墓中,都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反映夏末商初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
138、桑妄子始蚕”。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蚕神和祭祀蚕神的记载。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普遍发展起来。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已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器具,如蚕架,蚕箔等。现在世界上各国的家蚕或柞蚕,都是由我国传出的。公元初年,我国的家蚕就由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公元7世纪,养蚕法进而传到阿拉伯和埃及,公元10世纪传到西班牙,公元11世纪传到意大利,公元15世纪传到法国。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柞蚕种,都已证实由我国先后传入。卜辞里的商代农业在甲骨卜辞中,关于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的卜辞仅次于祭祀、征伐和田猎,可见农业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卜辞中反映的商代农业生产主要有以下环节:1、垦田
139、。商代农田的开辟往往与田猎有关,不少重要的农业区就是由田猎区发展形成的。也就是说猎不仅是为获取猎物,而且为垦殖农田准备条件。人们在焚田之后,便把平坦的猎场辟为农田。2、耕地。早春时节翻耕土地,然后还要筑垄和整理疆界。3、播种。4、进行田间管理。有施肥、除草、为禾苗培土等,必要时由商王问卜求雨。5、收获。6、贮藏。卜辞中把穴藏粮食之所称为廪,有考古发现的窖穴相印证。可见商代农业生产已比较系统。古代货币贝币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财、贸、费、赁、赊、赎、贵、赋、赐等,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当时一般是把五个贝
140、串在一起的,两串形成一个标准单位。称为“朋”。甲骨文有“易多女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记载。商王把几贝朋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应当送,而收礼者必须铸铜器以示纪念。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重的物品,是财富的价值代表或结晶。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使用贝币。在西周的社会经济中,货物交换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如殷代甲骨文不过是“二朋”“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金文中,“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常见了。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效果之大自然可想而知。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用其他材料仿制而成。现已发现的蚌贝、骨贝、
141、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因为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周代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铜造货币。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钱币学家称为“鬼脸钱”和“蚁鼻钱”,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贝币仍在流通,也仍然作为贵重物品而随达官贵人、富有阶层进入坟墓做殉葬品。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采取了法律手段统一全国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取代了原来繁多的其他实物货币,贝开始逐步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从而脱去了
142、“一般等价物”的外衣,返朴归真了,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诗经 风七月原 文 译 文七月流火,七月火星流向西,九月授衣。九月官家分寒衣。一之日 发,冬月北风吼不歇,二之日栗烈。腊月寒风更凛冽。无衣无褐,粗衣短褐全没有,何以卒岁?怎样度过这一年?三之日于耜,正月赶着修农具,四之日举趾,二月插足把田犁。同我妇子,老婆孩子一起去, 彼南亩,送酒送饭到田里,田 至喜。田官见了心欢喜。七月流火,七月火星流向西,八月蕉苇。八月芦苇收获齐。蚕月条桑,养蚕之月修桑树,取彼斧。双手举起那大斧。以伐远扬,砍掉那树长条枝,猗彼又桑。攀着嫩枝摘叶儿。七月鸣,七月伯劳叫叽叽,八月丝
143、成把麻绩八月载绩,染色有黑又有黄,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我染朱红更漂亮。为公子裳,拿给公子作衣裳,六月食郁及,六月吃李吃葡萄,七月享葵及菽。七月煮豆和葵苗。八月剥枣,八月打下树上枣,十月获稻,十月收获田里稻,为此春酒,酿成春酒香又清,以介眉寿。祝福老人更长寿。九月筑场圃,九月筑好晒谷场,十月纳禾稼。十月谷物收进仓。黍稷重,早稻晚稻和高梁,禾麻菽麦。禾麻豆麦都进仓。嗟我农夫,庄稼人啊真可怜,我稼既同,地里活儿刚收完,上入执宫功。又给公爷修大院。九月肃霜,九月寒露结成霜,十月涤场。十月扫扬晒谷场。朋酒斯飨,排起自酿两 酒,日杀羔羊,又叫杀只小羔羊,跻彼公堂,大家一齐上公堂,称彼 觥,双手捧起牛角觥,
144、万寿无疆。齐祝公爷寿无疆。“商人”的由来“商人”这个词,就是从“商国之人”这个词组演变而来的。“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朝代,后来被周武王所推翻。周朝建立之初,商朝的遗民地位十分低下。他们既没有政治权利,又没有可耕种的土地,生活非常艰难。而这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产品交换的要求与日俱增。但是,作买卖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周朝的贵族,当然不屑于干这个事。这样,商朝的遗民为了生计,就东奔西跑地作起买卖来,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的遗民,所以周人称他们为“商人”。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尽管这些人当中,有许多并不是商朝的遗民,但是
145、人们还是称他们为“商人”,而且这个词一直被沿用至今。“商人”在古代是分为两类的,即凡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如开店坐铺,则称为“贾”(读古)。“春秋”时代鲁国曾设有“贾正”这种官职,专门管理市场贸易事务。而流动在外面进行贸易的,才叫“商”。然而,现在“贾”、“商”已经不分,凡是作买卖的,统称为“商”。商周交通的主干线、特点及其作用商、西周时期,统治者不仅注意修整王都内的道路交通,而且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据专家研究,商王邑通向四方的交通干道主要有六条:一、东南行。通往徐淮地区的大道,有的地方可能与今天陇海路相合。二、东北行。通往今河北卢龙及其以辽宁等地的干道。三、东行。与山东益都
146、古蒲姑相通。四、南行。与湖北、湖南、江西相联系。五、西行。通往陕西,沿渭水至周邑等方国。武王伐商就经此道。六、西北行。越过太行山的要道。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也有向东、向东南、向西南、向西、向北、向西北的几条干道,但交通中心已移到了成周(洛邑)。史籍和西周铜器铭文常见“周行”“周道”,就是指这些从王国中心地区成周通向各地的大路。这些交通要道有如下特点:第一,道路平直、宽阔。所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就是形容道路像磨刀石一样平坦,像箭一样端直。所谓“四牡 ,周道倭迟”,描写的就是行者乘四匹马驾的车,不停地奔驰在望不到尽头的大道上。第二,道路设施管理完善。大道两旁植树木以“表道”和藩
147、蔽,道路上有亭舍,以及供食宿一类的设施。周统治者注意保持道路的畅通。周礼中的职官如“野庐氏”“司险”“遗人”“候人”等都与道路有关。周王室还不时派臣僚巡视道路。周王朝重视道路的修建和维护,这对于周的统治有重要作用:第一,便于周王巡视各诸侯朝见周天子。第二,便于向各诸侯国征收贡赋。第三,军事上利于军队调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和抵抗周边诸族的进扰。由此可见,西周是古代地域辽阔的统一国家。第二部分 学习笔记温故知新1、 有关夏、商、西周的政治,我们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三代王朝更替;二是西周的主要社会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2、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以下问题:夏、商、西周三代各自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夏、
148、商二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西周兴盛衰亡的突出事件分别是什么?盘庚迁殷、周平王东迁对历史发展各有何影响?“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的性质分别是什么?简述你的理由。西周统治者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目的、实质、作用分别是什么?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3、原始社会的农耕经济起于何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把农耕时期划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从农业和手工业两个方面归纳)。知识要点一、农业和畜牧业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原因:见本节疑难点击。表现:一是农作物品种增多,“五谷”在商周时普遍种植;二是耕作技术的提高,人们懂得施肥;三是农田水利的兴修。人们已掌握了灌溉技术田间沟渠纵横。
149、局限性:生产工具仍十分简陋,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青铜农具很少。2、商朝的畜牧业:地位重要;家畜很多;用途较广。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青铜时代”概念;商周青铜器的特点,一是生产规模大,集中程度高(作坊集中在王都);二是技术精湛,铸造程序严密;三是产品为国王和贵族享用;四是品种多、数量大;五是青铜器上刻铸着文字,如毛公鼎上,字数近五百个。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周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西周的斜纹提花技术和刺绣。3、陶瓷业。4、漆的广泛使用三、商业、交通和城市1、夏朝的交通“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2、商周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人贝币商业都市邮驿传递制
150、度3、城市 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难点解析1、注意理解“青铜时代”和“青铜文化”两个概念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狭义地说,则青铜工艺和青铜制品所涉及的文化,称为青铜文化。2、注意鉴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1)历史上把已经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普遍使用青铜工具的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2)中国的青铜文化是在中国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基础上独立起源和发展起来的,是世界上出现较早、在当时发展程度最高的一支青铜文化。(3)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表示贵族身份地位的礼器
151、和用于战争的兵器、车马器,而较少有工具尤其是农具,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铜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4)中国青铜文化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艺术再现。其主题主要是表达商周时期人们对天上神祗和祖先的信仰、期待与寄托,充满神秘和威严。只是到青铜文化发展后期的东周时代,随着社会结构和观念形态的变化,才开始出现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艺术画面。3、注意归纳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农业生产始终是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奴隶制经济相当发达;具有较高的手工业水平,青铜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和城市规划,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三代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都源于前代基础
152、,又超越了前代发展水平。疑点点击1、注意分析夏、商、西周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首先是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既提高耕作的数量和质量,又保养了地力。其次是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商代甲骨文中有关问询农业生产的卜辞达千条以上;观黍、祈雨、求晴雨等,都成为商王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活动。第三是奴隶们的辛勤耕作。2、注意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畜牧业发展的原因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动。需要杀掉成百上千的牲畜。畜牧业成为统治阶级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因而饲养业备受重视。战争、商业、运输需要大批牲畜出力。田猎活动较多。商代的田猎集休闲娱乐、训练军队和经济型豢养动物于一体,格外受
153、到重视。3、注意分析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及其特点。原因:由此可知,左传曰:“国亡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商周社会最重要的两件大事,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因此,三代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和兵器。奴隶主贵族以青铜礼器和用具显示自己的身份和等级,所以特别重视青铜手工业。特点:集中生产,规模较大,官府垄断。工序严密、分工协作,技术精湛。铸造器物时先做成泥模,在泥模上雕刻出花纹,然后根据泥模做出陶范,再灌注青铜熔液。冷却后,撤除陶范,加以修饰而成。整个青铜工艺包括采料、配料、冶炼、制模、制范、浇铸、修整等系列程序。品种繁多、数量可观。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商王
154、妃妇好墓,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再如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器器皿达181件,其他的工具、武器、车马器不下5000余件。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为现今世界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八百三十多公斤;二是四羊方尊,造型奇美,是价值连城的珍宝;三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铸像,身高181.2厘米。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最长的铭文是毛公鼎上的,有字497个。被称为“钟鼎文”、“金文”,比甲骨文更先进,同甲骨文一样,是研究商周文明的重要依据,青铜器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和大量文字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学法指导1、本节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青铜铸
155、造业的发展上。需要解决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三代农业、畜牧和青铜铸造业发展的原因;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2、在学习三代农业时,除了要掌握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外,还要注意:三代生产工具依然十分简陋、仍然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很少。三代农业在国家的地位,农业是经济中的主要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3、关于青铜器的学习要注意:理解夏、商、西周三代为何称为“青铜时代”。结合本章第4节甲骨文和全文一目和第7节艺术子目下的内容归纳商、西周青铜铸造业的特点。分析商、西周时期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以司母戊鼎和三星堆青铜人像为例,鉴赏我国青铜铸造和造型艺术的魅
156、力。4、青铜铸造业以外的手工业和最后目的的学习,只要把书上的有关要点记住就可以了。重要知识点有周人掌握了提花技术和刺绣技术;商、西周时出现了瓷器;漆历史可追溯到河姆渡氏族时代;夏朝交通为“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商朝人善于经商,使用贝币,都市繁荣,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商周时代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5、注意归纳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点请参着难点解析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既解决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又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农业手工业又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范例讲析下列史实
157、和技术,按出现的先后排列应是以贝作为货币漆的使用城市建筑术刺绣A、B、C、D、答案 D解析 本题属排序型选择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据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分析,殷商时代的人们用贝作为货币;最早掌握漆工艺的是河姆渡人,城市建筑技术是从夏代开始的。刺绣技术出现于西周。所以正确选项为D。 注意:做排序选择题时,可从最有把握的一点突破,或从“头”开始,或揪住“尾巴”。备选例题下列古代文物中哪些反映商朝历史?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鱼钩虢国墓出土的车马三星堆墓出土的大型青铜铸像A、B、C、D、答案 D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注意二里头遗
158、址是夏朝遗址,虢国墓是西周古墓。故正确答案为选项D。 注意:学习远古三代历史,主要借助于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对于教科书上所讲的史实、概念、结论、线索、特征等都以史料和考古发掘这些客观物质作为科学研究和主观判断之依据。规律总结1、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经历过以下几次转移:商周时期经济中心主要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中心主要在关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仍在关中和中原地区,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五代宋元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总之,其变化是由西向东,由北向东。2、古代
159、主要经济部门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三个部门中,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取决于农业发展水平。具体地说,手工业的原料,手工业者的主要生活资料,手工业产品的市场都依赖农业。而农业、手工业又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农学理论和代表著作、历代水利的兴修、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和新品种的引入、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4、历朝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应包括:社会安定;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旧的生产关系;生产技术、
160、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水利的兴修;农民的辛勤劳动等。能级演练A组 课堂检测单项选择题1、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 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答案 A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商、西周时期的主要农具是由木、石、骨、蚌材料所制,青铜农具很少。2、左传曰:(商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据此判断手工业中的哪一行业的繁盛与此有关? A、玉器加工业B、丝织业C、青铜铸造业D、陶瓷业答案 C解析 三代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和兵器,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3、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主要是因为 A、商朝人以“贝”为货币B、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161、C、商民善于经商D、商朝人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答案 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重要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选项A、B是商朝商业繁荣的表现;选项C、D皆是商业发展的原因。结合题干“经商的人”就可排除D。这种人是指应有某方面才能的人。4、古书上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答案 AB组 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漆器一件朱红色的木胎漆碗属于: A、河姆渡时代B、半坡时代C、大汶口文化晚期D、商周时期答案 A2、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 A、奴隶制生产方式B、生产工具的改进C、农作物品种增加D、良好的自然环境答案 A
162、解析 选择A是因为奴隶和庶民的集体耕作方式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因而,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条件。而选项B与历史事实不符,选项C不是原因而是发达的表现。3、下列陈述,哪些是符合西周社会状况的? 粮食除食用外,开始用来酿酒用金银错技术装饰青铜器皿纺织业中使用提花技术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A、B、C、D、答案 B解析 粮食酿酒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记载,金银错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4、商朝的青铜制造业主要是为了满足 A、奴隶主贵族生活的需要B、手工业生产的需要C、农业生产的需要D、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需要答案 A解析 祭祀和战争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十分关注的大事,而商周青铜
163、器绝大部分是礼器和兵器,就是为此服务的。二、问答题5、试析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答案 (1)三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部门,奴隶制经济相当发达,如考古发掘出的商代石制家具,常有成百上千。奴隶被迫集体劳动,在一块田地上同时耕作的奴隶有上千人。(2)具有较高的手工业水平,如青铜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的大型青铜雕像,都是青铜器的精品。(3)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使三代成为世界著名的奴隶制大国。(4)三代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都源于前代基础,又超越了前代发展水平。解析 对于这道问答题,回答对先要认真分析题意,然后作答。本题的限定条件,
164、一是时间范围,夏、商、西周时期;二是该经济发展;求答项是主要特点。在归纳三代经济特点时应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作答。作答时注意史论结合统一。每一特点,可举典型史实加以说明。17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部分 教学指导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方面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孔子及其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和屈原;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二)能力培养方面1、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
165、史材料的能力。(三)思想认识方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物理、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教法建议1、建议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老子和孔子;二、“百家争鸣”。第二课时:三、诗经和屈原;四、诸子散文;五、艺术;六、天文和物理;七、名医扁鹊。2、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的原理来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手工业、商业
166、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逐步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条件。3、引导学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概况:思想方面,包括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学方面,包括诗经和屈原的诗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方面,包括绘画艺术和音乐;科学技术方面,包括天文、物理、医学方面的成就。4、注意引导学生对“三个原因”的分析,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战国时
167、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5、注意引导学生填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简表时代内容春 秋战 国思 想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百家争鸣文 学诗经屈原的诗诗子散文艺术绘 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音 乐全套青铜偏钟科学技术天文历法首次关于哈雷慧星记录确立十九年七闰原则甘石星经物理学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声学和光学医 学名医扁鹊和“四诊法”资料链接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贵族。面对楚国的衰落,他希望革新图强,但是被当权的贵族排挤,遭到楚王的流放。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郢被秦军攻破,屈原怀着悲愤绝望的心情,
168、跳进汨罗江自杀。屈原的诗为后代传诵,被译成许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屈原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是真挚的、深厚的,最后以生命殉国,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据说屈原死于夏历五月五日,后世人们在这天划龙船、吃粽子以示对屈原的纪念。战国时期的建筑技术。战国初期鲁国的公输般,又称鲁班,是一位著名的巧匠。他不但会建筑房屋和桥梁,改进生产工具,而且有许多创造发明。据说他用竹木削制而成的飞鸟,能在天上高飞三天不落。这是人类想飞上天的一种初期试验。传说他还制造了木人来驾驭木车马。后世的木匠尊奉鲁班为祖师爷,称他为“鲁班爷”。“司南”的发明 战国末年,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
169、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利用磁石的这一特性制成一种正方向、定南北的仪器,叫做“司南”。韩非子、有度中说:人们怕“东西易面而不自知”,就用“司南”来辩别方向。据考证,司南的样子象一把汤匙,有一根长柄和光滑的圆底,放在刻有方位的盘中。只要把柄轻轻转动一下,静止时长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逐步发展成指南针。战国时期的数学 战国时我国劳动人民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的实践中已有了角的概念。考工记车人中有多种角度的名称。墨经中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管子地员、荀子大略等作品中都有运用九九诀的例句。百家争鸣中的其他学派阴阳家:阴阳五行说,是西周时期产生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70、。它用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来说明自然现象变化的原因;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构成。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专讲阴阳五行的学派,人们叫阴阳家。这个学派以阴阳五行观念为基础,加杂一些宗教,巫术和迷信,用以解释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成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思想体系。名家:由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旧有的称谓不能适应新的内容,新的称谓又还没有得到一定的公认,因而在意识形态上反映出澄清名实不符的要求,产生了“名家”。其代表人白是公孙龙,代表作为白马论、他说马是指的形状,白是指的颜色,而向马是马形加上白色,既不是马,也不是白,所以说“白马非马”。在这里,公孙龙只看到个别
171、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绝对化,否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倒向了诡辩论。兵家:战国时期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孙膑。他是齐国人,孙武的后代。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思想,著有孙膑兵法。书中认为寡可胜众,弱可胜强;强调进攻战略;强调灵活运用战法;重视城邑的攻取和阵法的运用,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农家:据孟子的记载,许行是提倡“神农之教”的农家。他领导了一个团体,有几十个人。他们都穿着劳动人民的衣服,以编草鞋,织席维持生活。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劳动果实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就是国君也应该跟劳动人民一起劳动,吃一样的饭,不能不劳而获。杂家:秦相吕不韦当政时,召集一部分门客给他写文章,编成一部吕
172、代春秋。该书揉合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兵家,墨家的部分学说,企图用来作为实现统一的指导思想。由于是各家思想杂凑在一起,所以称为“杂家”。纵横家:张仪和苏秦进行合纵、联横活动的游说词,为当时游说之士所佳习,所以合称为纵横家。第二部分 学习笔记温故知新复习前面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有关内容,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社会变革的原因、表现,并由此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历史条件。知识要点(一)老子和孔子1、老子(1)道家的创始人;(2)他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2、孔子(1)儒家学派的创
173、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平民子弟也可受教育;(4)晚年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即后来儒家“五经”;(5)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二)“百家争鸣”1、原因:战国时期,各学派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2、主要派别:儒、道、墨、法等,儒、墨最有实力,道家其次。3、墨家墨子(1)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2)主张“兼爰”“非攻”和“尚贤”。4、儒家(1)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
174、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2)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造福人类。5、道家庄子(1)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2)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现象。6、法家韩非子(1)主张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2)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三)诗经和屈原 1、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2)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国风
175、”是最精华的部分;(3)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对后世影响较大。2、屈原(1)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2)用楚国方言和南方民歌形式创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3)写了许多优秀诗篇,离骚最有名。(四)诸子散文 1、孟子(1)特点: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2)论例:用舍鱼取熊掌说明舍生取义道理。2、庄子(1)特点:文字优美,想象丰富;(2)名篇:秋水、逍遥游等。(五)艺术 1、绘画(1)绘画成为独立艺术;(2)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3)青铜器装饰由图案发展为完整画面,四川刚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刻画着多种场面。2、音乐水平很高,湖北随州出土了全套青铜
176、编钟和其他乐器。(六)天文和物理 1、天文历法(1)春秋作了世界上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2)春秋时历法已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19年7闰原则,比西方早160年。(3)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2、物理墨经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得很系统,被称为“墨经光学八条”。(七)名医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人称之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成为中医传统诊病法。难点解析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阶级关系的变
177、化,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社会的大变革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正确认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科技发展原因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提高,对
178、自然斗争的力量有所增强。同时社会处于变革状态,学术思想领域比较活跃、宽松。在此基础之上,科学技术有了新发展。疑点点击对墨家思想的认识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翟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
179、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对战国封建统治者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而封建制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另外,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
180、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韩非子的思想既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战国后期最强的秦国所采用。秦统一中国以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注意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总的特点: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取得不少领先世界的成就。2、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时,应注意它们之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如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续和发展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发展了春秋时期老子的思想,把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
181、主观唯心主义。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注意将儒法两家的政治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并指出他们在统治人民方法上的区别。儒家:孔子主张“仁”;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损益”旧章法,逐步改良;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法家:韩非子主张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统治人民方法上,他们的区别是: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这是一种温和的统治手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在封建制度的巩固时期比较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除国君外,一切人一律都要
182、受法的约束。这在封建制度的初建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但这种较为强硬的统治手法易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4、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应注意将各派观点进行列表比较:名称代表重要观点墨家墨翟“兼爱”、“非攻”、“尚贤”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自然界有客观规律、应利用其为人类服务,具有唯物思想道家庄子世界是“我”的直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法家韩非子“厚今薄古”、“以法为本”,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范例讲析例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着文化的发展B、诸侯割据使各国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C、对夏商周
183、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答案 A分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所以选择A项。说明本题属于因果类最佳选择题,B项和C项也是春秋战国时文化繁荣的因素,但不能作为最主要的因素,题干本身不能反映D项这一哲学原理。思考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课本并没有明确表述,教师在讲这一节内容时,应注意联系前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注意:本题还考查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例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184、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B、C、D、答案 D分析所谓“显学”是指最有用、最实用的学说、最符合时代需要的学说。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时期,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战国时期也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战国后期,统一趋势日趋明显。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强调按现实的需要进行社会变革,强调法治,强调中央集权,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成为最有用的学说。说明本题为组合选择题,回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然后再对照法家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答案
185、。思考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即阐释历史现象原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加强诸如此题的练习,可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注意:本题的是直接反映了时代的需要,是适应了新兴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因而全选。备选例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乾,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积极意义。(1994年全国)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86、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阐述“兼爱”、“非攻”的积极意义,按以下3个层次:第一层次: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第二层次: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第三层次: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
187、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分析本题属“小切口、深分析”题型的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前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地设置了三个问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和评价能力。说明试题第一问,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要能在理解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材料所体现的墨子的思想核心“兼爱、非攻”。试题第二部问要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来分析墨子思想产生的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大变革,战乱不断,作为平民出身的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时代的产物。试题第三问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要求考生以历史唯物理主
188、义的观点,从当时墨子思想的地位、影响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作出历史、全面的评价,肯定其积极意义。思考本题启示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所隐含的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意本题第三问答案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要求答出“在当时是进步的”,这是最基本要求;第二层要求答出符合人民利益;第三层要求答出“是祖国文化瑰宝”,需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具有较高能力考查难度。能级演练A组 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评价能力
189、,A、B、D都是老子的思想,从哲学角度看,朴素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精华部分。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同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一致? A、孔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所表明的观点同韩非子思想中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变革”基本一致。3、诗经收集的是哪一时期的诗歌 A、夏商到西周B、西周到春秋C、商朝到西周D、商朝到春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诗经收集的时期范围是课本重要知识点,应该记忆。4、春秋时期的天文学家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下面符合这一历史情况的是: 最早记录我国的日食和月食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首次记录哈雷慧星编写出了世
190、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A、B、C、D、答案B解析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是夏商时期成就是战国时期的成就。5、四诊法是我国中医诊断疾病传统的方法,其中属于扁鹊的主要成就的是: A、望B、闻C、问D、切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二、问答题6、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实质。答案原因: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在政治上,各国间相互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得深灾难;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国变法,确立了封建的政治制度。面对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提出自己的主张
191、,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实质:道家思想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儒家代表了地主利益;法家思想适应社会需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解析回答本题需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进行思考回答。回答第一问运用这一观点,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便可迎刃而解;回答第二问时需运用阶级分析法,从各家学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去分析其实质。B组 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到“小国寡民”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答案 B解析老子在社会变革面前感到无力和绝望,希望社会倒退,这实际上代表
192、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体现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是有利于 A、扩大教育对象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D、调谐社会人际关系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评价能力,“有教无类”就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族和平民,从而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3、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A、兼爱主张深得人民拥护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答案 C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墨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战国时墨家最有实力也与小生产者队伍的壮大有关。4、下列主
193、张,出自儒家学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D、运用权术,建立威权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观点,A是墨家、C是道家、D是法家,B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思想体现。5、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战国思想家是 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材料含义。“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属于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6、韩非子“法治”思想的核心是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为C、法律是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D、用法律代表个人意志答案 C解析
19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是为新兴封建统治者利益服务,是封建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的思想依据。“法治”对君主并无约束力,据此可排除A、B、D项。7、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出土于 A、湖南长沙B、四川成都C、湖北随州D、河南安阳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8、所谓“楚辞体”,是指 A、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而新创造的诗歌体裁B、反映了楚国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生活状况C、表达了作者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D、作者是楚国人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楚辞体”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对于这一概念,课本有明确表述。9、春秋中“有星孛入于北斗”的记载是世界上最
195、早的 A、日食记录B、月食记录C、天象观测记录D、哈雷慧星记录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春秋史书中,对于哈雷慧星的记载,比欧洲早之百多年。10、孟子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这两段话表明 A、民族融合加强B、人民渴望统一C、要求实行仁政D、社会秩序安定答案 B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定于一”、“若一家”,从而得出人民渴望统一的正确答案。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材料2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196、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均引自论语材料3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引自韩非子回答:(1)材料1中的“礼”,其实质是什么?分析孔子的政治倾向。(2)材料2和3设计的治国方案有何差异?(3)三则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以后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治国思想,其原因何在?答案(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道德规范,维护旧的奴隶制度。(2)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刑杀;韩非子重刑,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3)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后,一方面需要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需要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制度来维护统治秩序。材
197、料中的主张正适应了上述需要。解析本题为材料解析题,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题目第一问关于“礼”的实质要在理解材料1的基础之上联系春秋时的政治状况作出回答;题目第二问要理解材料2为儒家思想,材料3为法家思想,再结合课本知识儒、法两家思想主张具体内容作出比较回答;题目第三问考查历史评价能力,要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就必须使这种思想能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组 综合反馈例1、“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愈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 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答案 C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提炼出材料所隐含的基本观点“无为
198、”,然后与“百家争鸣”中各家思想主张相联系,就可得出正确答案。例2、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熟与之?曰天与之。”材料2: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3: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战国时期百家
199、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井田制瓦解C、社会发生了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2)下列观点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A、B、C、D、(3)根据材料请回答: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材料3的哲学观点是什么?答案(1)C(2)D(3)材料1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3的天是自然界。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题的解释不同
200、,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材料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则吉,违背规律则凶。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涉及历史、政治两学科,考查的知识点有:百家争鸣的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哲学中的某些观点。第一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以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大变革,而A、B、D是社会变革某一方面的具体体现。第二问,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为荀子为孔子为孟子。第三问要认真阅读理解材料,然后与哲学中的某些理论相联系从而分析出正确答案。规律总结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局面。突出表
201、现在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中国古代以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8 复习与小结复习与小结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特别长,一开口就是上百万年,一计算就是几十万年,“千儿八百”;是跨度特别大,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共三个社会形态和两次社会转型。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鲜明特征: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发展阶段,元谋人、北京人是原始社会的开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繁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原始社会走向崩溃
202、。奴隶社会经历了产生发展强感衰落(瓦解)四个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封建社会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来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战国,秦汉时期就是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远古居民主要使用石器工具(包括旧石器、新石器)夏、商、西周的奴隶和庶民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社会的人们经历了从游牧到
203、定居,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耕的过程,人们逐步掌握了种植水稻、粟、蔬菜和麻,提高了纺织技能、制陶技术、抛光、雕刻技术以及养蚕缫丝技术。夏、商、西周时期,种植“五谷”,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商周的青铜铸造业十分繁盛;商民善于经商,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商业中心。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土地得到大量开发,水利事业得以发展,农业获得很大发展。很多手工业生产、加工中开始使用新技术,如冶铸业中使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铸造中采用金银错技术,漆工艺中采用夹 技术;在商业方面,中原市场已经形成,许多城市商贸发达。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有禅让制、世
204、袭制、分封制和封建制。“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它是建立于生产力不发展,氏族成员集体协作,共同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建立于血缘关系的狭隘性之上的,它要求被推选者必须“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实际上是在部落联盟显贵家庭范围内推选首领。“世袭制”指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天下为家”的一种制度,开始于夏启,它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维护统治者权益的工具。“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武王伐商和周公东征胜利后,曾两次进行大规模的分封,所谓分封,就是将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亲戚、功臣乃至前代君王后裔及商朝遗族,让他们做诸侯,即所谓“封建诸侯,以藩屏
205、周”。它建立在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权力,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向心力的基础之上,对西周的发展强战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可以随着王室衰微,控制力下降,诸侯势力日益做大,成为诸侯争霸的条件。封建制度形成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和诸侯的权威进一步败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建立,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
206、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化很大,(1)经济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井田制瓦解,新的封建生产方式产生,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究其根源是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方面: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宗法制被打乱。战国时各国竞相变法,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军功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特权时代得到改变。(3)军事方面,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人心归向为秦的统一创造条件。(4)思想文化方面: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
207、教育事业有一定发展。(5)氏族关系方面: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接触频繁,逐渐融合。总之,到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先秦时期,我国科技文化成就很大,有许多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原始社会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夏、商、西周三代有商朝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战国时期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时,
208、我国确立的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先秦时期的改革有:周文王时的姜尚、周公旦改革,使商朝属国周诚为西部强国,为武王伐付灭商奠定了基础;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奠定了齐桓公称霸的基础;战国时期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其中商鞅变法较为彻底,为后来秦统一天国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功的范例,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变法)是强国之路,立世之本。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导致各种思想竞相迸发,诸多思想家闪亮登场;奔走呼号,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诸子百家中,以儒墨西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也是对抗儒墨的
209、实力派。孔孟一脉相承,老庄密切关联。在改造自然方面,荀庄相反。在治世方面,孟韩相悖。在用人方面,墨韩相左。高考命预测本单元近五年高考知识点简表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3+23+X3+23+X3+23+X选择题(1)半坡与河姆渡氏族(2)屈原被流放的原因(3)战国时邯郸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治铁中心(1)山顶洞人钻燧取火(2)战国韩、赵、魏都城位置(3)商鞅变法的作用(1)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点(1)传说中的尧舜大致所处时期(2)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冶铁业(1)战国变法运动中商鞅的思想(1)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活动范围(2)牧野之战(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1)“仁”的
210、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注:本表中所列知识点选自国家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2002年包括上海卷。选择题为单项。以下各单元同。近几年的各种高考试卷,先秦历史已考查了下列主要内容:原始人的定居与分布、考古新发现新认识、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特征,半皮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进步性问题、尧舜禹传说;西周共和和平王东迁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及诸子思想问题。由此可知,对先秦史的考查从未间断,而且以选择题面目出现居多,以考查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以及阅读理解材料能力为主。这些情况和要求在今后高考中将会继续下去。特别提醒广大师生注意:一是重视对人类早期文化遗址的
211、特点以及考古新发现新成就的认识。如夏商周断代工程问题;二是关注新教材中比过去教材新增内容和说法已经改变的内容如:北京人遗址的价值、夏朝的建立者和时间问题、青铜时代、周易与墨经等;三是正确认识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如王位世袭制,井田制与分封制;四是提高对社会制度性质、形态演变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如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性问题;五是对以新材料新情景的形式考查诸子思想要有足量的演练和思想准备。第一单元 能力测评 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我国远古居民中,既处于旧石器
212、时代晚期,又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答案 B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北京人还处于原始人群阶段,半坡人、大汶口中晚期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注意分析古人类遗址及由此认识早期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征。2、属河姆渡原始居民所掌握的技能是()A、种粟技术B、抛光、雕刻技术C、用漆技术D、纺织技能答案 C解析 A、D两项技能属于半坡原始居民的,B项技能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在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节里写道“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器”。所以C项正确。注意关注在不同章节提到的同一件事。3、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人们按父亲的
213、血统确定亲属关系B、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C、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D、“禅让”的产生答案 C解析 B项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C项贫富分化是其直接原因。所谓“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中介不节所以要分析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4、当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文明互相竞进之际,我国正经历着()A、母系氏族公社后期绚丽的彩陶文化时代B、文明勃兴的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时代C、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玉器文化时代D、春秋我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昌盛时代答案 B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关于东西方早期人
214、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比较在第一章引言部分说得很清楚。注意关注每一章的引言。5、考古学家在河南西部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据测定,二里头文化距今在4080-3690年之间。据此,可以判定“二里头”文化应相当于()A、大汶口文化晚期B、夏朝奴隶制王朝时期C、商朝前期(盘庚迁殷前)D、商朝后期(盘庚迁殷后)6、我们从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A、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B、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C、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D、关于划分节气的最早记载。答案 C解析 单从表面上看,本题目所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时间的识记是否准确。但是实际上,本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概念的准确把握能
215、力。我们知道,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社会生活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项是指夏朝建立B项当在原始社会D项是在战国时期才确立。7、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主要是因为()A、商朝人以“贝”为货币B、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C、商民善于经商D、商朝人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答案 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A、B项是商业繁荣的表现;C、D项是商业发展的原因。结合题干“经商的人”就可排除D。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主要是利用了周王朝()A、国力贫困B、国人暴动C、迁都洛邑D、王室内乱答案 D解析 本题
216、涉及到西周末年的有关历史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再认能力,审题时务必扣住“主要是利用”一词。9、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分封制崩溃C、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主地位互相残杀D、诸侯弃国出逃,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答案 B解析 ACD是材料体现的表象,B项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本质是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如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10、(公元前338前)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
217、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答案 A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本题的材料,便知文中的“人”对商鞅变法持反对态度,那么谁会反对商鞅变法呢?它是变法的受害者、依据教材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文中的“人”很可能代表选项A没落贵族的利益,选项B、C、D都是变法的受益者,不会持反对态度。这样确定正确答案为A。1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初税亩国人暴动商鞅变法盘庚迁殷A、B
218、、C、D、答案 A解析 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通过首尾两项争取突破。旨在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程度。12、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兼并战争B、铁器使用C、各国变法C、商业兴盛答案 A解题 兼并战争是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这样的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13、战国七雄争霸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齐桓公称霸B、晋楚城濮之战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D、秦赵长平之战答案 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着重强调时间概念。其中,A、B两件事发生在春秋初年和中期,D项发生在战国末期,C项才标志着战国七雄出现和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14、下列言论属于孟
219、子思想主张的是()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政在得民C、兼爱非攻,任人唯贤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历史史实和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选项A为孔子所言,C项兼爱非攻为墨家思想,D项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为法家思想。注意,民贵君轻思想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15、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含有若干迷信内容充满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的规范,有积极意义()A、B、C、D、答案 A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注意:周易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
220、、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社会变化和占卜的书。书里记载了许多属于对立事物的范畴。16、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禁止弃农经商的规定主要是为了()A、保证战争的兵源B、废除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答案 A解析 小农经济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兵源的主要来源。当时的军队士兵必须自备武器甚至鞍马,只有大量自耕农的存在,兵源才能得到保证。B、C两项有利于瓦解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17、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从哪一现象中集中体现出来?A、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公田转化为私田C、周天子势力衰微D、诸侯争霸答案 B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点的理解程度和能力。奴隶制瓦解是
221、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显著特点,而奴隶制的瓦解是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中井田制的瓦解即“井田”(公田)向私田的转化则是最根本的最集中的体现。A项是B项的根本原因,C项早在西周末年就已开始且又是B项的客观条件,D项虽然也是奴隶制瓦解的表现,但它是由B项决定的(经济决定政治)1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开垦荒地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大量荒地的存在B、新的剥削方式的试行C、政府的奖励垦荒政策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答案 D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其客观条件。B、C两项是有利于调动小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仍无法开垦荒地。铁农具和牛耕
222、不仅代表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而且成为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9、我国奴隶社会初期的“井田”,与鲁国实行“初税亩”后的“私田”相比,主要区别在于()A、形状不同B、耕作方式不同C、面积不同D、所有权不同答案 D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井田”和“私田”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水平。ABC三项是形式上的区别,本质区别在于所有权不同。20、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精美绝伦,制造它所使用的技术是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B、金银错和雕铸技术C、夹 技术D、酿造技术答案 B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为冶铸技术,C项为制漆技艺,D项为酿酒技术。二、材料分析题(
223、20分)21、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远追道德,以藩屏周。左传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重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请回答: 材料二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说明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4分) 根据材料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6分)诸侯与天子之间呈何关系?(2分)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4分)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4分)答案
224、周初的分封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主政权。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造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国家分裂。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第一问后半部分只要根据“以藩屏周”即可回答。第二问前半部分一定要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高度归纳概括:“以藩屏周”保护周王室;“巡狩者巡所守也”忠于职守,保卫封地;“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回答第三问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和国家分裂。三、问答题。(20分)2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哪些社会发展
225、趋势?(4分)结合史实说明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指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答案 政治上出现了从分裂到统一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发展趋势;经济上出现了封建经济取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趋势。(4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弱国被兼并,到战国时形成七个主要诸侯国,统一在局部地区形成;人民遭受战争灾难严重,厌恶混战,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变法成为最强大国家,具备了统一的力量,统一是历史趋势。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私田大量增加,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一些贵族采取新剥削方式,允许劳动者保留部分产品,从而形成封建剥削方式,旧式奴隶制剥削随井田制瓦解而逐渐消失,因此,发展封建经济成为历史
226、的发展趋势。新兴地主随着自身经济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变法是这些要求的体现;经过变法,各国确立封建制。所以说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的发展趋势。(12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经济的发展,使封建经济基础逐渐形成,封建制经济的代表新兴地主通过变法方式确定了封建制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分)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说明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期。本题就“过渡时期”的特征提出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问考查“趋势”是什么,回答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只要求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力
227、求言简意赅;第二问是分析“为什么”,回答时要有针对性,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很多,但至少要包括战争、民心、秦国的强大三个方面;第三问想想“还有什么”,一定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去回答。第一单元 能力自测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先按母系后按父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大汶口人D、华夏人答案 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和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大汶口文化早期属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北京人还处于群居时代,山顶洞人是按母系血缘确定亲属关系的开始,华夏人则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晚期。2、下
228、列各项生产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出现的是 A、用麻纺线织布B、用骨针缝制衣服 C、制作陶器D、种粟技术答案 B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旧石器时代的理解能力;新、旧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及由此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B项用骨针缝制衣服是在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ACD三项技能都发生在半坡氏族时期即新石器时代。3、下列考古遗址中,处于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B、河姆渡氏族遗址 C、半坡氏族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答案 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设定的两个必备条件是地域范围是文明程度。选项A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选项B发现于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229、选项D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4、韩非五蠹篇中述:“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处“中古之世”当指 A、原始人群时期B、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父系氏族公社早、中期D、父系氏族公社晚期答案 D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从“鲧、禹决渎”一句中求突破。5、下列关于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传说中的人物建立了夏朝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舜的儿子 A、B、C、D、答案 B解析 继承舜部落联盟首领位子的禹与舜之间并无父子关系。因为当时实行的是禅让制。6、夏朝与尧舜禹时期比较,本质的不同点是 A、使用奴隶B、财产私有 C、王位世袭D、贫富分化答案 C解析 ABD三项内容在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期)
230、就已经出现,与夏朝仅是量的多少而已,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而夏禹王位是由其子启继承的(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7、我们认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其主要依据是 A、奴隶制改变了人类无国无家的落后状态 B、这种制度基本适应并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C、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D、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答案 B解析 判断一种社会形态或一种形态取代另一种形态的进步与否,关键看是否有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8、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任用贤臣,勤政爱民B、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C、加强国防,充实军备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答案 A解析 本题
231、只要从夏商两朝后期政治统治的实际分析即能得出结论。突出考查了历史学的资政功能。9、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答案 C解析 周初的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权利和义务分配的一种政治制度。所以AD两项首先排除,B项含盖在C项之中。10、下列引文均出自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C、“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答案 D解析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
232、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周天子,享有权给诸侯,耕者为奴隶。土地不得买卖和转化,只能世代享用。11、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纽带是 A、土地和义务B、王位与权力 C、贡赋和工具D、工具和奴隶答案 A解析 此题着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对分封制、井田制实行的目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全面理解。周王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是土地和连同耕种土地的奴隶,受封者必须向周王承担三种义务。即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和派兵随周王作战。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12、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符合当时历史情况? A、商朝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发展为完整画面B、商朝青铜器的装
233、饰已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出现 C、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D、商朝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答案 D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先秦时代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特点。选项A发生在西周时期,选项B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选项C发生在西周。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13、国人暴动武王伐纣盘庚迁殷犬戎攻破镐京影响着商周两朝的兴盛衰亡。这四件事按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A、B、C、D、答案 D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国人暴动发生在公元前841年,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盘庚迁殷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商朝中期),犬戎攻破镐京发生在公元前771年。14、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234、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答案 D解析 本题涉及到春秋争霸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从战争双方的目的出发。ABC三项都是从战争的作用或影响方面谈的,因而不能选。15、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 C、桔 的使用D、水利工程的兴修答案 B解析 牛耕取代人力,大大节省了劳动人手。桔槔是用杠杆原理来汲水灌田,但需要人来操作。16、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B、井田制瓦解C、社会发生了变革D、新
235、兴地主阶级产生答案 C解析 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故正确选项为C。A、B、D三项是兵家、道家、法家学派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加以排除。17、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重大成就的是 A、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B、形成自己固定的历法系统 C、墨经光学八条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答案 C解析 A、B、D三项属于天文学方面的成就。18、“春秋无义战”的正确含义是 A、春秋时期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B、春秋时期的战争没有进步作用C、诸侯争霸战争主要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D、争霸战争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 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
236、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春秋时期有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正义战争,也有各国人民抵抗游牧部落进攻的自卫战争,因此A项是不正确的。B、D两项主要从春秋战争的影响来作出评价的。而“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是指战争的性质,春秋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故B、D不选。19、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是 A、爱人如已,崇尚和平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D、善用权术,建立威权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重要历史史实和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选项B、C、D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只有答案A为墨家“兼爱”思想。20、“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
237、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答案 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时孔子最早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以缓和阶级矛盾。据此可排除选项B。本题又要求回答该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故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D体现的是墨家思想。二、材料分析题(16分)21、材料一: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材料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
238、用之。 孟子材料三:管仲帮助公子纠同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争夺王位时,管仲在两军阵前,偷偷地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即王位(即齐桓公)后,要鲁国交出管仲才能讲和,鲁国只好用监车把管仲运到齐国。鲍叔牙向齐桓公请求郝免管仲时说:“当时各为其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管仲是个奇才,能力胜我十倍”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告,后来立管仲为相。李树喜中国人才史稿(大意)材料四:有一次孟尝君想驱逐一个很不中意的门客,鲁仲连劝阻说:“让猿猴离开树木跳到水中,当然不如鱼鳖;要论钻墙踏房,骏马不如狐狸;让勇士抛掉宝剑去拿锄头,必然不如农夫。因此,如果对人去其所长,用其所短,那连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会一无成就!”孟尝君恍然大
239、悟,留下并重用了那个打算要驱逐的人。李树喜中国人才史稿 回答:(1)四段材料说明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什么?答案 共同问题是如何用人问题。 (2)四段材料围绕这一共同问题各自分别侧重说明的问题是什么?答案 材料一认为用人应“惟贤是举”;材料二谈的是判断贤愚的标准问题,认为“国人皆曰贤”则贤(国人是指平民百姓);材料三认为用人应不计较个人恩怨;材料四认为用人应用其所长。 (3)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 上述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四段材料均针对人们在用人问题上存在的弊病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有益的观点。解析 这道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人问题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
240、时也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能力。本题第一、二问并不难,只是第二问的归纳要力求简明扼要。第三问判定“观点是否正确”的标准在于对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益处,有益处则正确,反之则不正确。注意,在作答之前,先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以及战争频仍、国家存亡和人才得失的辩证关系。2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思想家辈出:有的“仁爱”,有的“超脱”,有的“严厉”。试概述这几种文化流派的主要代表及其政治主张,并分析他们当时的社会态度和社会作用。答案 儒家以“仁爱”著称,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道家有“超脱”之风,代表人物是庄子,他鄙视功名利禄,愤
241、世嫉俗,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法家有“严厉”的特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严厉的“法治”。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在这场激烈的社会变革面前,孟子力图恢复旧秩序,实行“仁政”,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他是一种积极人世的“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态度,但其思想是保守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庄子的社会态度是消极的,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韩非子的社会态度是积极治乱,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的许多政治主张被秦始皇所采用。解析 这道涉及思想文化问题的评析题,着重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分析鉴赏能力。解题时首先要从题目中的“仁爱”、“超脱”和“严厉”字眼判断属于哪一家学术文化流派,这是正确作答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把求答项分为西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流派的主要代表和政治主张;第二部分是分析其社会态度和社会作用;第三把握答题要领,回答第一问时力求简明扼要(列出要点即可);回答第二问时,一定要联系他们的阶级属性以及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