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4课宋明理学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儒学的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表现2程朱理学(1)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2)地位的变化及历史影响3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的背景、内容(2)王阳明心学的内容、评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一、儒学的危机1背景(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2情况(1)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2)为了
2、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发展了儒学体系。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3)求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2)元朝将四书章句
3、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三、陆王心学人物时间世界观方法陆九渊南宋“心即理也”“发明本心”王守仁明朝中期“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易混易错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深度点拨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儒学能够长期兴盛的重要保证。图示记忆“理学”的概念概念辨析“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
4、”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深度点拨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页探究主题一理学的产生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史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
5、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钱穆国史新论探究点1据史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提示:治国、平天下。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史料二(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探究点2据史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提示: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史料三度当时之要,
6、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探究点3史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提示:理学,空谈(清议)误国。看法:不全面。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言之有理即可)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
7、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
8、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
9、、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命题立意本设问凸显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命题考点
10、定位:(1)汉代儒学;宋明理学。(2)宋明理学。得分思路(1)不同,据材料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得出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得出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得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2)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观点,据材料一中“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据材料二中“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得出“包容力”。据材料二中“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
11、活”得出“生命力”。论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从思想发展上、政治上、社会作用等方面分析论证。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略。探究主题二具有思辨内涵的宋明理学史料一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程遗书探究点1在对“理”的认识上,史料一体现了二程的什么观点?提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史料二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探究点2据史料二,分析在伦理观
12、上,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有何积极性?提示:主张:“三纲五常”即为天理。目的: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积极性: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史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探究点3据史料三,分析在认识论上,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提示:主张:“格物致知”。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史料四宋明理学在中国民族性格、中国实践理性的形成发展中,在中国民族注重气节、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难道真正毫无关系吗?文天祥
13、的正气歌不正是宋明理学吗?封建时代的正派人士、资产阶级某些革命家们在监狱苦刑中以宋明理学自恃自乐,难道是偶然的吗?探究点4据史料四,你认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提示:作者认为,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
14、、“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重建儒学信仰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道德自我完善ABC D命题立意本设问凸显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以及立足材料信息对设问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命题考点定位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得分思路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