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这句历史名言激励和引导了无数贤士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民本思想就是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从周天子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到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再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些理念旨在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听政于民,与民同乐。神游物外,谓形体不动而心神向往,
2、如亲游其境,以精神相交。如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生世间,既有阳光明媚的蓝天白云,也有风霜剑雨的恶劣天气。祸福相生,福祸相承,这是生存的规律。为此,“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顺其自然,悠然自得。一、词语理解1通假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_”幼而不孙弟:“孙”通“_”;“弟”通“_”2一词多义穷过患诛3古今异义君子固穷古义:今义:长而无述焉古义:今义:巧言、令色、足恭古义:今义
3、:质胜文则野古义:今义:文胜质则史古义:今义:4虚词归纳而之也其二、词类活用(1)朝闻道,夕死可矣:(2)宰予昼寝:(3)左丘明耻之:(4)匿怨而友其人:三、特殊句式(1)不患人之不己知:(2)其何以行之哉:(3)于予与何诛:(4)何以报德:(5)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四、语句翻译(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4)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五、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岁寒,然后知
4、松柏之后凋也。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中的经典名句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品析: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行,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论语颜渊品析: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3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品析: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4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品析: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5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品析: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
6、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品析: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品析: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态度。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品析: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7、。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品析: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品析: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但不为所用,于是便致力于教学和治学。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二、背景展示孔子的思
8、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三、文体知识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
9、一两句话里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四、文白对译(为政)(里仁)(子罕)(卫灵公)(宪问)(宪问)(卫灵公)(公冶长)(卫灵公)(颜渊)(里仁)(卫灵公)(公冶长)(为政)(宪问)(雍也)(子路)(述而)(子路)(子张)1脉络梳理2初读感知关于修身,孔子提出了很多主张,本课共选录了二十则,分为四节,各有何侧重?答: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怎样理解孔子关于人生各个阶段的论述?答:2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答:3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质”与“文”的关系?答:4子曰:“岁寒
10、,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答:孔子生前颇困窘,被讥、被逐,甚至在陈曾因断粮而几日未食。面对子路的责问,孔子仍平静以待,坦言“君子固穷”。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这种观点的?答: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孔子在做鲁相的日子里,本可以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运用示例信念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
11、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2课外素材福特的修养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去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废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非常惊讶,董事长解释说:“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
12、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是不会成功的。”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据鳌头。他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点评在竞聘的时候,学历不高的福特本来是不占优势的,但正因为从刚进办公室的一个举动上,董事长看到了福特的修养,所以他取得了成功,从此他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由此看来,修养并非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它可能是别人帮助你时一句简单的道谢,是你在别人失意时一句体贴的话语,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这些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举动虽小,但它却有可能成就你的一生。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
13、妨当闲书读。近来我闲翻论语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1)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2)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
14、己的看法。(3)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
15、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4)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5)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
16、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没有丝毫偏执。“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思悟要点(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7、(可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提示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或“君子不器”“君子不仁”)(2)“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根据全文,你觉得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提示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指完善自我、性灵未染、难得糊涂、通情达理的人。(3)作为读书人的孔子,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提示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4)如果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除外,那么,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聊
18、天时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提示融于自然,乐于自然。(5)这句话和第段的哪一句相照应?提示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或“君子不仁”)。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一、1又逊悌2困窘,走投无路处境困难,环境险恶不得志,不显贵穷尽,用尽犯了错误过失,过错驶过,经过责备忧虑,担忧危害厌恨生病忧患,祸害讳忌责备处罚,谴责讨伐被杀死3坚持,坚守本来可称道讲述过分,过度足够;脚,腿朴实本质虚浮历史或记载历史的书4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动词,到去肯定语气词判断语气词疑问语气词表句中停顿代词,他的代词,自己代词,他,他们代词,其中的副词,表祈使语气
19、,相当于“应当”“一定”连词,如果二、(1)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2)名词作状语,在白天(3)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可耻(4)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朋友三、(1)宾语前置句(2)宾语前置句(3)宾语前置句(4)宾语前置句(5)定语后置句四、(1)七十岁能按照心里想的去做,不会超越规矩。(2)严寒的气候到了,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零的。(3)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能胜任。(4)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虑和恐惧的呢?(5)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整体感知2第一节: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20、第二节: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第三节: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第四节: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课堂互动1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2“恕”
21、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意识;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是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3“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
22、,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4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延伸探究孔子讲的“君子固穷”,是说君子在困窘时能坚守自己的道义。这里的困窘,既包括经济上的贫困,又包括政治上的失意。在孔子看来,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穷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并不是不求富贵,只维护道。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表明孔子虽“固穷”,但并不是拘泥于“穷”,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罢了。或者说,在那个时代,即使从新的时代角度来看,“君子固穷”仍是可贵的,但也应“穷则思变”,“变”不是变节、变志,而是改变思维方式,有长远眼光,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丰收,让孔子的“君子固穷”演变为“君子固富,为富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