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下列疾病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的是( )A. 淋巴管堵塞引起的水肿B. 血钙太低引起的手足抽搐C. 肾衰竭引起的尿毒症D. 血红蛋白减少引起的贫血2.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有关“媒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媒介”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B. 该“媒介”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 细胞的代谢产物不参与该“媒介”的形成和
2、维持3.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的葡萄糖、胰岛素等通过进入血浆和淋巴B. 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C. 表示重吸收,重吸收的物质主要是大分子蛋白质D. 是产热的主要器官,表示的器官是皮肤4. 下列稳态失调与相应症状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因发烧导致食欲不振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B. 高原反应机体体温调节失衡,水盐平衡失调C. 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D. 糖尿病血糖浓度过高导致体温升高,酶活性降低5. 吊兰根在单侧光照射下会背光弯曲
3、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单侧光影响吊兰根背光弯曲生长需Ca2+参与。为验证该发现,不需要对吊兰根进行的处理是( )A. 单侧光照射并用蒸馏水处理B. 单侧光照射并用Ca2+处理C. 单侧光照射并用钙通道阻断剂处理D. 黑暗条件下用Ca2+处理6. 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的形成需要中心体的参与B. 可通过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C. 释放的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 因只能由释放并作用于,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7. 下列关于人在专心数学考试纸笔作答时,脑的髙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考试过程中,排尿反射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B. 回忆知识作答过程
4、中,短期记忆主要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 书写过程中,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H区和W区D. 深呼吸可缓解考试的适度紧张,此行为与小脑中的呼吸中枢有关8. 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B.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C. 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D. 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只存在神经调节9.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属于协助扩散B.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变化会影响K+通道结构的改变C. Ca2+内流促进胰岛素释放D.
5、 胰岛素的分泌不需要ATP供能10. 下列关于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种功能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B.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受到严格限制,但无甜味的食物可不受限制C.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输入葡萄糖水D. 食用过咸的食物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引起口渴的感觉11. 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1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
6、不正确的是( )A. 油菜花在开花期遇阴雨天影响授粉,可喷洒适宜浓度的NAA减少损失B. 农民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有利于多开花多结果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13. 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采用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B. 采用方法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更持久的免疫力C. 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D.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进行免疫预防14. 2017年9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刊载的研究显示,如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还吸烟
7、,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比死于艾滋病的可能性会高出10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IV增殖速度快,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B. HIV是RNA单链易发生突变,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C. 保护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戒烟预防肺癌D.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后可完全康复15. 下列是一组探究生长素的对照实验,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乙对照证明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B. 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 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D. 该实验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16. 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
8、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A. A点B. B点C. C点D. D点17. 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 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催化作用C. 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18. 下列临床措施中,不适宜用于诊断“下丘脑是否发生病变”的是A. 监测体温变化B. 收集统计尿量C. 观察膝跳反射D. 检查垂体功能
9、19. 如图所示,若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的A点(浓度为10-10mol/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D段表示根生长的抑制范围B. 根的向地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C. 根b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当于曲线CD段(不包括C点)D. E点和B点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作用效果相同20. 下列关于“探究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和IAA浓度一定相同B. 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避免实验误差C. 实验中不同浓度NAA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要相同D. 实验用葡萄插条不能带幼叶或幼芽,以免自身产生生长素影响实验结果
10、21. 激动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干早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激动素可从植物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B. 该实验设计只存在一组空白对照,符合对照原则C. 可进一步探究棉花生长不同时期激动素的作用效果D. 缺水环境下,激动素的作用体现出了两重性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可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烯利处理青色的香蕉可加速其转变为黄香蕉B. 对生长期的芦苇可喷施脱落酸使其纤维长度增加C. 在农业生产上,施用生长调节剂时,只须考虑浓度大小即可D. 为延长马铃薯贮藏期,可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抑制其发
11、芽23.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C.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D.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24.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A. 田鼠种群密度越大,受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B. 池塘里的鲢鱼的种群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鲢鱼的繁殖C. 鸟类种群密度较低时,种内互助行为对种群发展有利D. 苹果树种植密度不同时,单位面积苹果的产量可能相同2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12、为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使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B. 实验前对培养液和培养工具均须进行严格的灭菌C.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D.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26. 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能盲目地引入新物种来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B. 草原人工灭鼠应该使其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C. 诱捕雄性害虫能改变其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D. 农田除草能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7.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 植物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
13、境资源的能力C. 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D. 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等条件,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28. 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 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 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 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温度29. 下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据a点可判断该群落为初生演替B. 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C
14、. 随着演替的进行,c点群落丰富度比b点降低D. D点乔木阶段时灌木中的阳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30.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下列关于该句古文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次级消费者B. 蝉与园中土壤内的蚯蚓都属于分解者C. 该园只有捕食关系无竞争关系D. 该园属于一个生态系统31. 某生态系统中,镉沿着食物链产生生物富集作用,若下图甲、乙、丙、丁表示一条食物链上的四个营养级,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食物链关系为:丙甲乙丁B. 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植物都是生产者C
15、. 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都是消费者D. 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32. 下图表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表示照射到桑树上的太阳能B. 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 图中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 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33. 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有机物的比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乙可分别表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B. 植物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则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一定越多C
16、. 乙中土壤有机物的比例小说明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强D. 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物的比例减小34. 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湿度下的分解作用,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 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落叶时与土壤湿度的关系B. 表中1组和4组可作为对照实验,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 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
17、分解35. 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代表相关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 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C. 经过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 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36. 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某些灯蛾种类也能发放超声波干扰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从而干扰蝙蝠的捕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蝙蝠与灯蛾通过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B. 蝙蝠与灯蛾发放超声波属于行为信息C. 蝙蝠与灯蛾之间的信
18、息传递是双向的D. 蝙蝠的种群数量会制约灯蛾的种群数量37. 一种蛾类害虫(具有趋光性)以蔬菜的叶片为食,成虫(蛾)夜晚活跃、交配产卵,白天藏匿于隐蔽处。该蛾类在交配季节会释放大量性外激素,人们通过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防治,会引起环境污染B. 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蛾类的密度,以进行监测和防治C. 性外激素属于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行为信息D. 该实例说明性外激素能促进雌蛾产卵38. 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古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B
19、.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D.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9. 下列有关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经济发达地区B. 人口增长越快越好,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C. 人口过多会给社会增加一系列负担,所以人口发展越慢越好D. 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40. 2020年1月澳大利亚的丛林大火持续燃烧数月,大片森林、草地、村庄化为灰烬,超过10亿只野生动物丧生,对地球造成巨大的影响。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受灾动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方法B. 树木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可能导致局部地区酸雨的发生C. 大火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加剧了温室效应D. 森林遭遇大火可能会导致其物种丰富度降低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个小题,共40分)41. 人血液中CO2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剧烈运动后产生的_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浆,并不会引起血浆pH值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是_。CO2含量变化使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至_中的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
21、,加速排出CO2。(2)人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呼吸中枢,会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这是一种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春捂”_(填“会”或“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的感觉是在_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通过_方式调节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_(填激素名称)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42.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衣壳外面包裹着脂质包膜,其上排列较宽的刺突蛋白(s蛋白)。图1表示其侵入人体细胞的过程:图2为将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到健康猴子体内后,抽取血清测定抗体的结果。请回答下列
22、问题:(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侵入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据图1所知,刺突蛋白(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_结合,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这些宿主细胞能被_细胞识别。(2)得到图2结果的实验中,实验组注射疫苗(灭活的病毒),对照组注射_。疫苗组在接种后42天前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由_细胞分化而来,据图判断在第42天两条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_。(3)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灭活的病毒)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并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在人身上做疫苗试验是安全的,原因是_。在人体内疫苗中的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43. 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23、(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影响该数量特征的直接因素除甲图所示的外,还有_。(2)根据图甲给出的信息,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原因是_,若图乙中b时刻测得该种群的个体数量为390个,则其环境容纳量为_个。(3)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和曲线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44. 202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某调査小组对某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査,发现其主要
24、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白鹭等部分组成,请回答相关问题。(1)在调査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原因是_。(2)研究人员多次实地调査后,发现该群落正在发生次生演替,你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可能是_。(3)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白鹭在繁殖期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信息。若要调查群落中白鹭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4)科研小组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能量单位J/cm2a,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研究,时间为“某单位时间”)。生物类型X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有机物输入
25、的能量生产者41.05.097.019.00植食性动物7.91.112Y6.0肉食性动物6.50.86.20.510.0某单位时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J/cm2a。分析表中数据及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表中X是指_,表中的数据Y为_J/cm2a。(5)湿地对城市生态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_。(6)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有效的措施是_。45. 脱落酸能诱导植物对不良环境产生抗性,它对植物抗低温能力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为
26、探究低温胁迫后适宜香蕉幼苗恢复生长的脱落酸浓度,某兴趣小组以香蕉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材料:香蕉幼苗、人工气候箱(保持培养条件适宜)、不同浓度的脱落酸、蒸馏水。实验步驟:第一步:选取长势一致的健康幼苗40株,放置在人工气候箱内,经低温处理后,取出放置于育苗棚内。第二步:将低温处理后的健康幼苗平均分成4组,编号甲、乙、丙、丁,其中乙、丙、丁组分别用浓度为5mgL-1、20mgL-1、35mgL-1适量的脱落酸溶液处理,甲组用等量的液体A处理。第三步:将处理后健康幼苗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7天后,统计叶片受迸率和植株恢复率。实验结果:(1)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是_。(2)液体A应是_,选取多达40株健康
27、幼苗的目的是_。(3)该实验的结论是_。(4)该实验不能说明低温胁迫后适合香蕉幼苗恢复生长的最适脱落酸浓度是20mgL-1,原因是_。若要进一步探究最适的脱落酸浓度,设计思路是_。中山市高二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生物(选择性考试)试卷(解析版)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下列疾病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的是( )A. 淋巴管堵塞引起的水肿B. 血钙太低引起的手足抽搐C. 肾衰竭引起的尿毒症D. 血红蛋白减少引起的贫血【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
28、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详解】A、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不符合题意;B、手足抽搐是由于血钙含量过低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不符合题意;C、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成分增多导致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C不符合题意;D、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所以其减少引起的贫血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D符合题意
29、。故选D。2.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有关“媒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媒介”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B. 该“媒介”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 细胞的代谢产物不参与该“媒介”的形成和维持【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
30、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3、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该“媒介”指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A错误;B、该“媒介”指内环境,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D、CO2是机体代谢产物,参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且CO2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C。【点睛
31、】3.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的葡萄糖、胰岛素等通过进入血浆和淋巴B. 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C. 表示重吸收,重吸收的物质主要是大分子蛋白质D. 是产热的主要器官,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答案】B【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是能进行体内外
32、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是呼吸系统;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表示消化系统,代表的生理过程是消化吸收;表示肾脏,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为皮肤。【详解】A、表示消化系统,内的胰岛素会被分解为氨基酸,然后以氨基酸的形式进入内环境,A错误;B、表示肾脏,肾脏受损,会导致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B正确;C、表示重吸收作用,重吸收的过程主要吸收的是葡萄糖、水和无机盐,C错误;D、机体产热的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而是呼吸系统,D错误。故选B。4. 下列稳态失调与相应症状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因发烧导
33、致食欲不振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B. 高原反应机体体温调节失衡,水盐平衡失调C. 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D. 糖尿病血糖浓度过高导致体温升高,酶活性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及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发烧导致体温上升,酶活性降低,表现食欲不振,但如果持续维持高温,
34、体内散热量等于产热量,如果是温度持续上升,产热量大于散热量,A错误;B、高原反应是人体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但体温调节未失衡,散热量等于产热量,B错误;C、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导致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C正确;D、血糖浓度过高表现为糖尿病,但患者体温正常,D错误。故选C。5. 吊兰根在单侧光照射下会背光弯曲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单侧光影响吊兰根背光弯曲生长需Ca2+参与。为验证该发现,不需要对吊兰根进行的处理是( )A. 单侧光照射并用蒸馏水处理B. 单侧光照射并用Ca2+处理C. 单侧光照射并用钙通道阻断剂处理D. 黑暗
35、条件下用Ca2+处理【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是为验证单侧光影响吊兰根背光弯曲生长需Ca2+参与,故该实验中自变量为Ca2+有无,单侧光的照射应为重要的无关变量,各处理组均应保持一致。【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探究的是单侧光影响吊兰根背光弯曲生长是否需Ca2+参与,故需要用单侧光照射,A不符合题意;B、是否使用Ca2+处理是本实验的自变量,需要单侧光照射并用Ca2+处理,B不符合题意;C、本实验要研究单侧光影响吊兰根背光弯曲生长需Ca2+参与,对照组可以用单侧光照射并用钙通道阻断剂处理,C不符合题意;D、本实验必须在有关条件下进行,不能在黑暗条件下进行,D符合题意。故
36、选D。6. 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的形成需要中心体的参与B. 可通过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 释放的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 因只能由释放并作用于,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突触小泡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A错误;B、神经递质可与通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引起突触后
37、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作用完会被酶分解或回收,而不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B错误;C、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为胞吐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错误;D、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的传递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D。7. 下列关于人在专心数学考试纸笔作答时,脑的髙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考试过程中,排尿反射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B. 回忆知识作答过程中,短期记忆主要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 书写过程中,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H区和W区D. 深呼吸可缓解考试的适度紧张,此行为与小脑中的呼吸中枢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1、学习和记
38、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为脊髓,
39、考试过程中,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调控,A正确;B、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错误;C、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C错误;D、呼吸中枢在脑干,D错误。故选A。8. 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B.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C. 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D. 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只存在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
40、泌胰液。【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B正确;C、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C正确;D、盐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过程中包含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点睛】9.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属于协助扩散B.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变化会影响K+通道结构的改变C. Ca2+
41、内流促进胰岛素释放D. 胰岛素的分泌不需要ATP供能【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参与细胞呼吸,产生ATP,细胞内ATP浓度增加,导致K+通道关闭, 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 Ca2+大量内流,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详解】A、由题图可知,葡萄糖从高浓度的“细胞外”进入低浓度的“细胞内”,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B、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变化会影响K+通道结构的改变,例如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参与细胞呼吸,产生ATP,细胞内ATP浓度增加,导致K+通道关闭,B正确;C、据图可知,Ca2+内流会促进胰岛素的
42、释放,C正确;D、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需要消耗ATP,D错误;故选D。10. 下列关于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种功能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B.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受到严格限制,但无甜味的食物可不受限制C.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输入葡萄糖水D. 食用过咸的食物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引起口渴的感觉【答案】C【解析】【分析】1、淀粉本来是没有甜味的,但在消化道中经酶分解后产生麦芽糖、葡萄糖等。2、无机盐的作用:组成某些重要化合物的主成成分;维持酸碱平衡;维持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详解
43、】A、无机盐无法为人体供能,A错误;B、如淀粉无甜味,但会分解产生葡萄糖,不适合糖尿病患者,B错误;C、急性肠炎病人脱水时也会失去大量无机盐,另外比较虚弱,需要补充葡萄糖,C正确;D、过咸的食物会破坏渗透压平衡,D错误。故选C。11. 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答案】D【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
44、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不同温度条件下,人体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C、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C错误;D、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故选D。1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油菜花在开花期遇阴雨天影响授粉,可喷洒适宜浓度的NAA减少损失B. 农民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有利于多开花多结果C.
45、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答案】A【解析】【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2、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
46、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详解】A、种植油菜花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种子油菜籽而非无子果实,故油菜花在开花期遇阴雨天影响授粉,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NAA减少损失,A错误;B、农民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为侧枝,有利于多开花多结果,B正确;C、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故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D、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故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正确。故选A。13. 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采用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B. 采用方
47、法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更持久的免疫力C. 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D.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进行免疫预防【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方法注射的是抗体,为免疫治疗,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方法注射的是抗原,为免疫预防,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详解】方法表示免疫治疗,是在患病时给患者注射抗体
48、,以消灭抗原,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由于已经感染病原体,故此时最好采用方法直接注射抗体的方法较好,A错误;医学中通常的预防接种是指接种灭活的病毒(抗原),通过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注射抗原要比直接注射抗体获得的免疫力更持久,B错误;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为体液免疫,抗体是体液免疫的攻击武器,细胞免疫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方法表示免疫预防,是在患病前给个体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能够根据图中两种方法注射的物质的种类分析各自发生的免疫类型和作用,明确患病前可以免疫预防,而患病后只能免疫治疗。14. 2017年9月
49、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刊载的研究显示,如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还吸烟,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比死于艾滋病的可能性会高出10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IV增殖速度快,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B. HIV是RNA单链易发生突变,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C. 保护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戒烟预防肺癌D.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后可完全康复【答案】C【解析】【分析】1、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其遗传物质为RNA。2、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
50、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在活细胞内进行增殖,A错误;B、HIV是RNA单链易发生突变,但都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B错误;C、烟中的烟碱、尼古丁都属于化学致癌因子,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C正确;D、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若还吸烟,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很高,D错误。故选C。【点睛】15. 下列是一组探究生长素的对照实验,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乙对照证明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B. 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 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D. 该实验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
51、芽鞘尖端【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乙两图中的胚芽鞘均切去尖端,因此在单侧光下不会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也不能证明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是由尖端产生的。甲乙两组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详解】A、图中甲、乙两组都有光照、无尖端,因此不能证明光照对生长素分布有无影响,A错误;B、对照甲、乙两组实验现象可知,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的那胚芽鞘能生长,该对照实验可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C、图中的胚芽鞘切去了尖端,生长素来自琼脂块,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来自胚芽鞘尖端,C错误;D、图中的胚芽鞘均切去了尖端,因而该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D错误。故选B。16. 为了研究兴
52、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A. A点B. B点C. C点D. D点【答案】A【解析】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可以通过电荷的变化和肌肉的活动检测出来。A点受到刺激,引起电位变化,向右传导时可通过电流计和肌肉的变化检测到,但左侧无电流计也无肌肉相连,所以无法检测兴奋是否向左传导,故刺激A点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A错误;B点与电流计两端的距离不等,B处受到刺激后,电流计的指针
53、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是传导是双向的,B正确;C点与电流计的两端距离相等,刺激C点后,若兴奋向两边传导,则会同时到达电流计的指针处,两边相互抵消,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C正确;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向右传导可引起肌肉收缩,向左传导可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偏转,D正确。【考点定位】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突触传递的比较:过程特点速度神经纤维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未兴奋区双向传导快神经细胞间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间隙后膜)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细胞体单向传递慢17. 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缺乏氧气会
54、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 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催化作用C. 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2、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分布及功能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
55、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故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正确;B、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可以调节细胞代谢,但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C、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故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减少顶芽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促进侧芽发育,C正确;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比如单侧光、
56、重力、离心力等会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D正确。故选B18. 下列临床措施中,不适宜用于诊断“下丘脑是否发生病变”的是A. 监测体温变化B. 收集统计尿量C. 观察膝跳反射D. 检查垂体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条件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还有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A正确;B、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尿量,故B正确;C、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故C错误;D、垂体活动受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控制,故D正确。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
57、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9. 如图所示,若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的A点(浓度为10-10mol/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D段表示根生长的抑制范围B. 根的向地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C. 根b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当于曲线CD段(不包括C点)D. E点和B点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作用效果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C点之前,都是促进作用,其中A点对应的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点之后,都是抑制作用。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弯向地下生长,即根的向地性。【详解】A、CD段(不包括C点)
58、表示根生长的抑制范围,A错误;B、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故根的向地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B正确;C、根b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故相当于曲线CD段(不包括C点),C正确;D、E点和B点生长素浓度不同,但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D正确。故选A。20. 下列关于“探究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和IAA浓度一定相同B. 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避免实验误差C. 实验中不同浓度NAA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要相同D. 实验用葡萄插条不能带幼叶或幼芽,以免自身
59、产生生长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NAA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因此其它包括:芽的数量、浸泡时间等,均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并且为了防止单株枝条的偶然性,每组实验应选择多株枝条进行实验,最后计算生根数的平均值。【详解】A、NAA(萘乙酸)属于生长素类似物,不是生长素(IAA),因此不能确定促进葡萄枝条生根的最适NAA和IAA浓度是否相同,A错误;B、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B错误;C、实验中自
60、变量是NAA浓度,NAA处理插条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C正确;D、实验用葡萄插条可少带一些幼叶或幼芽,但要保证各插条所带幼叶或幼芽的数量相同,D错误。故选C。21. 激动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干早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激动素可从植物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B. 该实验设计只存在一组空白对照,符合对照原则C. 可进一步探究棉花生长不同时期激动素的作用效果D. 缺水环境下,激动素的作用体现出了两重性【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
61、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蔬菜生产过程中,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和品种;但使用不当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造成经济损失。【详解】A、激动素是一种植物生产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不能产生,A错误;B、根据实验的对照性原则,水分充足组与缺水组对照,激动素0单位与其他单位对照,因此该实验存在两组空白对照,B错误;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干旱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可进一步探究棉花生长不同时期激动素的作用效果,C正确;D、据图分析,与0单位相比,其他单位都表现为促进作用,因此不能体现激动素
62、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C。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可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烯利处理青色的香蕉可加速其转变为黄香蕉B. 对生长期的芦苇可喷施脱落酸使其纤维长度增加C. 在农业生产上,施用生长调节剂时,只须考虑浓度大小即可D. 为延长马铃薯贮藏期,可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抑制其发芽【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
63、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详解】A、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故用乙烯利处理青色的香蕉可加速其转变为黄香蕉,A正确;B、赤霉素刺激植物茎秆的伸长,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B错误;C、农业生产上施用生长调节剂时,除应考虑处理的部位和浓度大小即可,还应考虑处理时间及用量,C错误;D、赤霉素促进发芽,青鲜素能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存储期,D错误。故选A。【点睛】23.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C.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
64、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D.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数量特征,A正确;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分布,B正确;C、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C正确;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D错误
65、。故选D。24.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A. 田鼠种群密度越大,受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B. 池塘里的鲢鱼的种群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鲢鱼的繁殖C. 鸟类种群密度较低时,种内互助行为对种群发展有利D. 苹果树种植密度不同时,单位面积苹果的产量可能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受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A正确;B、当池塘里的鲢鱼的种
66、群密度达到最大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故不是种群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繁殖,B错误;C、鸟类种群密度较低时,种内互助行为有利于抵抗外界环境,更能适应环境,因此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发展,C正确;D、每棵苹果树的产量不同,因此苹果树种植密度不同时,单位面积苹果的产量可能相同,D正确。故选B。2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为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使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B. 实验前对培养液和培养工具均须进行严格的灭菌C.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D.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A【解析】【分析】在
67、“探究培养液中酪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情况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增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详解】A、使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使酵母菌失水过多死亡,A错误;B、实验前需要对培养液和培养工具进行严格灭菌,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C、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需要进行第一次计数,C正确;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营养条件和空间充裕时,如酵母菌会出现类似“J”型曲线增长,D正确。故选A。26. 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能盲目地引入新物种来满足生
68、产或生活的需要B. 草原人工灭鼠应该使其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C. 诱捕雄性害虫能改变其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D. 农田除草能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B【解析】【分析】1.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带来的四种后果:(1)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3)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4)生物多样性锐减。2.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位于K/2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3.种群的基本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
69、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引入新物种可能导致生态入侵,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因此不能盲目的引入新物种来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A正确;B、草原人工灭鼠应该使其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下,B错误;C、诱捕雄性害虫可以打破其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C正确;D、农田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故选B。27.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 植物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 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
70、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D. 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等条件,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
71、),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二)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
72、能力。【详解】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正确;B、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C、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特点,C错误;D、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D正确。故选C。28. 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 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
73、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 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 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答案】C【解析】【分析】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74、。【详解】A、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A错误;B、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故影响区域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错误;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D、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D错误。故选C。29. 下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据a点可判断该群落为初生演替B. 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C. 随着演替的进行
75、,c点群落丰富度比b点降低D. D点乔木阶段时灌木中的阳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答案】D【解析】【分析】演替指的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根据初始条件不同,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草本植物阶段虽然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但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C、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植物阶段,C错误;D、乔木阶段由于高大乔木的遮挡,阳生灌木接受的光照较少,生长会受到抑制,D正确。故选D。30.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下列关于该句古文中涉及的生物学
76、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次级消费者B. 蝉与园中土壤内的蚯蚓都属于分解者C. 该园只有捕食关系无竞争关系D. 该园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1、从此古文中可以看出里面的生物包括:植物、蝉、螳螂、黄雀。各生物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蝉以植物为食,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植物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2、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详解】A、分析古诗可以判断,其中蕴含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即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三级消费者,A错误;B、蝉属于消费者,B错误;C、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
77、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该园中都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D、该园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点睛】31. 某生态系统中,镉沿着食物链产生生物富集作用,若下图甲、乙、丙、丁表示一条食物链上的四个营养级,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食物链关系为:丙甲乙丁B. 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植物都是生产者C. 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都是消费者D. 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答案】D【解析】【分析】富集作用中首先要判断营养级,如图中丁是第一营养级、乙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丙是第四
78、营养级,而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逐级递减的,据此解答相关习题。【详解】A、该食物链关系为:丁乙甲丙,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但并非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B错误;C、动物并非都是消费者,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C错误;D、根据图示柱形图可知,丁的镉浓度最低,说明其所处的营养级最低,则其固定的能量最多,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D正确。故选D。32. 下图表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表示照射到桑树上的太阳
79、能B. 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 图中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 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其中A为总光合作用量;B为桑树呼吸作用消耗量;C为净光合作用量;D为蚕的同化量,且D=A1+B1+C1+D1;D1为蚕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详解】A、图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其中A为总光合作用量,是植物固定天阳能的总量,A错误;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C、图中C(净光合作用量)=A(总光合作用量)-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
80、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C正确;D、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确。故选A。【点睛】33. 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乙可分别表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B. 植物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则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一定越多C. 乙中土壤有机物比例小说明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强D. 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物的比例减小【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生态系统中积累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乙生态系统中积累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低,说明乙生态系统中分
81、解者的生命活动较强,可能表示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比较强,积累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低。【详解】A、据分析可知,甲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其分解者分解活动较弱,所以甲为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乙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A错误;B、植物枯枝落叶量多,如果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强,分解快,土壤中的有机物不一定多,B错误;C、土壤有机物的比例小说明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C错误;D、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物被快速分解,从而再次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机物比例减少,D正确。故选D。34. 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湿度下的分解作用,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
82、右)为实验材料,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 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落叶时与土壤湿度的关系B. 表中1组和4组可作为对照实验,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 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答案】B【解析】【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所
83、以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详解】A、2组和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B、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是否含微生物和湿度情况,以是否含微生物为自变量的对照试验有:1和2、3和4,其中对照组为1和3;以不同湿度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有:1和3、2和4,表中1组和4组中含有两个自变量,不能作为对照,B错误;C、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D、1和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和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
84、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正确。故选B。35. 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 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C. 经过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 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是分解者,是光合作用,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详解】A. 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
85、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B. 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该生态系统构成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C. 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D.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故选C。36. 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某些灯蛾种类也能发放超声波干扰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从而干扰蝙蝠的捕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蝙蝠与灯蛾通过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B. 蝙蝠与灯蛾发放超声波属于行为信息C. 蝙蝠与灯蛾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 蝙蝠的种群数量会制约灯蛾的种群数量【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包括物
86、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可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包括同种生物间和不同种生物间,信息传递还可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蝙蝠与灯蛾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共同进化,A正确;蝙蝠与灯蛾发放的超声波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蝙蝠发放超声波确定灯蛾的位置,灯蛾也发放超声波干扰蝙蝠的超声波,说明蝙蝠与灯蛾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蝙蝠与灯蛾之间是捕食关系,因此蝙蝠的种群数量会制约灯蛾的种群数量,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的种类,能够根据题干
87、信息判断两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的种类,明确信息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进行的。37. 一种蛾类害虫(具有趋光性)以蔬菜的叶片为食,成虫(蛾)夜晚活跃、交配产卵,白天藏匿于隐蔽处。该蛾类在交配季节会释放大量性外激素,人们通过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防治,会引起环境污染B. 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蛾类的密度,以进行监测和防治C. 性外激素属于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行为信息D. 该实例说明性外激素能促进雌蛾产卵【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
88、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详
89、解】A、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生物防治,不会引起环境污染,A错误;B、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某种趋光性害虫的数量来调查该种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以对害虫进行监测和防治,B正确;C、性外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是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C错误;D、在交配季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干扰蛾类的雌雄交配,使其繁殖力下降,能够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D错误。故选B。【点睛】38. 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古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 “落
90、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D.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
91、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C正确;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常常给一种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感觉,还能激化诗人创作的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故选B。39. 下列有关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经济发达地区B. 人口增长越快越好,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资
92、源C. 人口过多会给社会增加一系列负担,所以人口发展越慢越好D. 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答案】D【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详解】A、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非洲,A错误;B、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增长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B错误;C、人口发展过慢,会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
93、等问题,所以并不是人口发展越慢越好,C错误;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D正确。故选D。40. 2020年1月澳大利亚的丛林大火持续燃烧数月,大片森林、草地、村庄化为灰烬,超过10亿只野生动物丧生,对地球造成巨大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受灾动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方法B. 树木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可能导致局部地区酸雨的发生C. 大火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加剧了温室效应D. 森林遭遇大火可能会导致其物种丰富度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2)水资源短缺;(3)臭氧
94、层破坏;(4)酸雨;(5)土地荒漠化;(5)海洋污染;(6)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好的方法是就地保护,A错误;B、树木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B错误;C、大火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可能导致局部地区酸雨的发生,C错误;D、森林遭遇大火会导致野生动植物丧生,从而导致其物种丰富度降低,D正确。故选D。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个小题,共40分)41. 人血液中CO2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剧烈运动后产生的_
95、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浆,并不会引起血浆pH值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是_。CO2含量变化使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至_中的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加速排出CO2。(2)人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至呼吸中枢,会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这是一种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春捂”_(填“会”或“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的感觉是在_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通过_方式调节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_(填激素名称)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答案】 (1). 乳酸 (2).
96、乳酸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 (3). 脑干 (4). 负 (5). 不会 (6). 大脑皮层 (7). 神经-体液调节 (8).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解析】【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详解】(1)人因剧烈运动,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
97、导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加速CO2的排出。(2)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纠正、减弱控制信息,防止肺扩张的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3)由于机体自身调节,“春捂”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秋冻”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体液调节的概念和实例是解决该题的重点。理解CO2引起的体液调节过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获取
98、题干的信息,利用获取的信息和CO2的调节过程的知识是解决本题难点的方法。42.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衣壳外面包裹着脂质包膜,其上排列较宽的刺突蛋白(s蛋白)。图1表示其侵入人体细胞的过程:图2为将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到健康猴子体内后,抽取血清测定抗体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侵入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据图1所知,刺突蛋白(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_结合,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这些宿主细胞能被_细胞识别。(2)得到图2结果的实验中,实验组注射疫苗(灭活的病毒),对照组注射_。疫苗组在接种后42天前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由_细胞分化
99、而来,据图判断在第42天两条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_。(3)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灭活的病毒)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并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在人身上做疫苗试验是安全的,原因是_。在人体内疫苗中的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答案】 (1). 抗原 (2). ACE2受体 (3). 效应T细胞 (4). 等量生理盐水 (5). B (6). 两组猴子都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或感染新冠病毒 (7). 因为疫苗已灭活,无侵染性 (8). S蛋白【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
100、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详解】(1)新型冠状病毒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抗原。据图1所知,刺突蛋白(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
101、被新型冠状病毒入侵的细胞为宿主细胞,效应T细胞能识别宿主细胞,并与其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2)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和等量原则,实验组注射疫苗(灭活的病毒),对照组做为空白对照组也必须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能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它是由B细胞分化而来。在42天两组实验均出现了抗体,说明机体又发生了免疫反应,可能的原因是两组猴子都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或感染新冠病毒。(3)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灭活的病毒,已经失去了侵染性和致病性,所以是安全的。疫苗仍具有抗原特性,其中的S蛋白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102、理解和掌握,能够结合题意分析问题,得出结论。43. 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影响该数量特征的直接因素除甲图所示的外,还有_。(2)根据图甲给出的信息,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原因是_,若图乙中b时刻测得该种群的个体数量为390个,则其环境容纳量为_个。(3)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和曲线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答案】 (1). 种群
103、密度 (2). 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增长型 (4).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5). 780 (6). K (7). c (8). b【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可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为增长型。分析图乙:a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b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04、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图中b处对应种群数量为K/2,c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若图乙中b时刻测得该生物数量为390个,则其环境容纳量为780个。(3)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和曲线发生重合,出生率=死亡率,则种群的增长率为0,说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对应在乙图上的的c点。(4)乙图中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故为持续获得较大的产量,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b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种群数量增
105、长的两种曲线,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44. 202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某调査小组对某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査,发现其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白鹭等部分组成,请回答相关问题。(1)在调査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原因是_。(2)研究人员多次实地调査后,发现该群落正在发生次生演替,你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可能是_。(3)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白鹭在繁殖期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信息。若要调查群落中白鹭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4)科研小组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部分数据
106、未给出,能量单位J/cm2a,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研究,时间为“某单位时间”)。生物类型X传递给分解者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41.05.097.019.00植食性动物7.91.112Y6.0肉食性动物6.50.86.20.510.0某单位时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J/cm2a。分析表中数据及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表中X是指_,表中的数据Y为_J/cm2a。(5)湿地对城市生态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_。(6)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人类活动
107、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有效的措施是_。【答案】 (1).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 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3). 行为 (4). 标志重捕 (5). 162 (6).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7). 4 (8).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 (9). 间接 (10). 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各营养级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流向下一营养级;遗体残骸、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
108、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3、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详解】(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研究人员多次实地调査后,发现该群落正在发生次生演替,其判断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丰富度也发生变化
109、。(3)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白鹭在繁殖期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行为信息。白鹭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若要调查群落中白鹭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4)根据表格分析,除最高营养级外,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一部分储存(未被利用),因此表格中X表示自身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则生产者同化的能量=41.0+5.0+97.0+19.0=162 J/cm2a。分析表中数据及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表中X是指自身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Y是植物性鱼类流向肉食性鱼类的能量,根据表格数据计算,Y=19.0+6.0-7.
110、9-1.1-12=4J/cm2a。(5)湿地对城市生态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6)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结构、演替以及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5. 脱落酸能诱导植物对不良环境产生抗性,它对植物抗低温能力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低温胁迫后适宜香蕉幼苗恢复生长的
111、脱落酸浓度,某兴趣小组以香蕉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材料:香蕉幼苗、人工气候箱(保持培养条件适宜)、不同浓度的脱落酸、蒸馏水。实验步驟:第一步:选取长势一致的健康幼苗40株,放置在人工气候箱内,经低温处理后,取出放置于育苗棚内。第二步:将低温处理后的健康幼苗平均分成4组,编号甲、乙、丙、丁,其中乙、丙、丁组分别用浓度为5mgL-1、20mgL-1、35mgL-1适量的脱落酸溶液处理,甲组用等量的液体A处理。第三步:将处理后的健康幼苗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7天后,统计叶片受迸率和植株恢复率。实验结果:(1)脱落酸生理作用是_。(2)液体A应是_,选取多达40株健康幼苗的目的是_。(3)该实验的结论是
112、_。(4)该实验不能说明低温胁迫后适合香蕉幼苗恢复生长的最适脱落酸浓度是20mgL-1,原因是_。若要进一步探究最适的脱落酸浓度,设计思路是_。【答案】 (1).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 蒸馏水 (3). 减少实验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脱落酸能够使叶片受害率降低,植株恢复率升高 (5). 该实验的浓度梯度过大 (6). 在535mgL-1浓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脱落酸浓度梯度的平行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解析】【分析】脱落酸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种:1、抑制生长,外施脱落酸浓度大时抑制茎、下胚轴、根、胚芽鞘或叶片的生长。2、维持芽与种子休眠,休眠
113、与体内赤霉素与脱落酸的平衡有关。3、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4、促进气孔关闭,脱落酸可使气孔快速关闭,对植物又无毒害,是一种很好的抗蒸腾剂。5、影响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脱落酸可使草莓和黑莓顶芽休眠,促进开花。6、影响性分化,赤霉素能使大麻的雌株形成雄花,此效应可被脱落酸逆转,但脱落酸不能使雄株形成雌花。【详解】(1)脱落酸是植物生长的抑制剂,其生理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等。(2)甲组属于对照组,甲组用等量的液体A处理,故A应为等体积的蒸馏水处理;为避免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材料应选择多株健康幼苗。(3)与甲组相比,乙、丙、丁组叶片受害率降低,植株恢复率升高,说明脱落酸能够使叶片受害率降低,植株恢复率升高。(4)由表格数据可知,20mg/L是低温胁迫后相对较适宜香蕉幼苗恢复生长的脱落酸浓度,但由于实验的浓度梯度过大,所以不能确定最适脱落酸浓度是20mg/L;为探究最适脱落酸浓度,应在脱落酸浓度为5mg/L35mg/L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的平行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探究。【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脱落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