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572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3 第13单元 第26讲 课题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民主与科学思想得

2、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后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4)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

3、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原因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所束缚。(2)主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

4、“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3)影响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陈独秀的政治理想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思维激活史料体现了陈独秀进行思想启蒙的政治理想。探究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史料一忠孝节义,奴

5、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史料二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历史事件提及次数新文化运动44五四运动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彭春凌近代思想史研究(1)史料一反映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史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指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当以科学与人权并

6、重”指提倡科学与民主。(2)史料二新青年杂志所关注的大事变化体现了当时思想界的变化。史料中“新文化运动”提及44次,指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十月革命/俄国革命”提及287次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提示(1)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其中民主与科学是前期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实质:反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

7、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开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改造中国之路;都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不同点内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多种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目标不同:前者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者虽仍具有反封建性,随着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后者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立足

8、家国情怀认识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诗界革命”的创作实践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坚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明确倡导以白话入诗反映甲午战争前后40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是黄遵宪诗歌中光辉照人的部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黄遵宪的诗中还有大量描写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材料二胡适强调,“白话是我们老祖宗的话”“自宋代之语录,元代之小说,至于今日,且千年矣”。文言文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是中国封建文化和专制思想的直接表现,影响新思想的传播,必须用白话取代文言

9、,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国人的思维的革命。文学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进行文学体裁的尝试,才能一点一滴地完成。这场文学革命运动更新了中国的旧文化,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庄森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1)据材料一,概括黄遵宪诗歌创作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然后概括每一层的层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分层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评价。答案(1)特点:反映现实;倡导白话入诗;歌颂反帝爱国热情;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2)理念: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语言

10、工具;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应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文学革命是思维层次上的变革;文学革命应该是渐进的过程。评价:推动文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传统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全盘否定文言文的成就,具有一定片面性。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1)政权巩固和社会进步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2)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向纵深发展。(3)文化创新必须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4)文化创新必须由掌握了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为先导。(5)必须切实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学,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2021湖北

11、选择性考试模拟8) 曾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资本国在中国培植的经济势力,早已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中国)要想发展资本主义和各资本国为经济战争,恐怕要糟到极点了。”作者认为()A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B民族工业发展获得有利条件C资本主义无法解决中国问题D军阀利用帝国主义维持统治尝试解题_C根据“(中国)要想发展资本主义和各资本国为经济战争,恐怕要糟到极点了”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中国想通过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抗衡西方国家,是不可能的,即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能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排除A项;根据“资本国在中国培植的经济势力,早已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可得出民族工业受到外

12、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不是有利条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阀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排除D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还原社会情境,灵活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思想的转变(2019全国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知情境:19151918年和19191922年两个时间段内新青年杂志词语出现频率的变化。明立意:以流行词

13、语出现频次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19191922年”“不及革命的1/20”是主要思考角度。理思路:解答本题首先看时间“19191922年”,此时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其次思考为什么“革命”一词出现次数如此之多?根据以上两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想到,这一阶段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于是答案(A项)就出来了。【真题体验】1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思想(2019全国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

14、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B题干中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与权利对国家的重要性,而中国传统封建伦理忽视了个人的权利与人格,再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陈独秀意在批判传统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中陈独秀更强调个人的人格与权利,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他提倡西方民主,排除C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传播,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8全国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15、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C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中的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D项错误。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0德州高三期末)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

16、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A题干述及的时间点是“1916年”,说明陈独秀所发表的文章处于新文化运动前期,由题干材料可知,陈独秀撰写该文章的目的在于唤醒青年人的公民自觉意识,故选A项;题干之意主要论述陈独秀希望“中国的青年人”成为“强有力之国民”,然后进行“国民革命”,未涉及封建伦理道德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论述唤醒中国青年人的重要性,未提及建立政党问题,排除D项。2(2020乐山调研)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

17、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B中国封建思想深厚,束缚人民,因而抨击孔教,解放人民思想得到人们支持,故选B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排除A项; C项是新文化运动影响,排除;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有关,排除D项。3(2021郴州一模)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

18、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C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A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史学,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创造出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A项正确;郭沫若个人的史学研究成果不能说明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B项错误;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不能说明“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C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构建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D项错误

19、。4(2021衡水联考)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A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B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倡导彻底推翻军阀统治C胡适主张的“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而其所说的“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因而胡适是反对所谓的“主义”的,故选C项;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才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题干没有提到李大钊的主张,排除A项;胡适反对高

20、谈主义,但不反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胡适主张改良,而不是革命,所以不可能彻底“推翻”军阀统治,排除D项。5(2020韶关调研)“五四”时期,西方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加速在中国传播。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还曾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划清了与其他学派的界限。这些论战()A是对新文化运动中不足的积极反思B导致思想领域出现严重混乱局面C促使更多知识分子认同马克思主义D阻碍了新三民主义的传播与实践C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派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学派的界限,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认同,故选C项;与其他学派的论战主要是为了划清科学社会主

21、义与其他流派的不同, A项与此无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间传播, B项说法欠妥;题干中的论战不会影响新三民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6(2021仙桃检测)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这一材料试图说明()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D根据“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知,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和发展,这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选D项,排除B项;A、C两项说法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