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34个题,满分51分)1.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茂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的出现反映了A. 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B. 启紫运动时代的梦幻理想C.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D. 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伦式英雄”的出现与工业革命有关,同时受启蒙思想影响,这些人具有反抗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故C项正确;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提倡理性的是启蒙运动,故A项
2、错误;启蒙运动时期提倡理性思考一切事物,反对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故B项错误;电气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之后到来的,与拜伦生活于19世纪初的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2. 某高三同学复习时,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放到一起寻找主题。你认为比较合适的一项是A.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学B. 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C. 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D. 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均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故选B。民族文学是突出民族题材和民族风格,
3、所以不选A。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是从思想艺术而言而非文学而言,所以排除C;材料文学限定为西方,没有体现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所以排除D。考点: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发展19世纪中期的文学艺术现实主义文艺3. 某种文学作品,有人这样表述它的特点:“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以下作品能体现这一文学艺术思想的是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塞万提斯的磨吉诃德雪菜的西风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屈原的离骚毕加索的格尔尼卡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随着感觉
4、而走。”结合所学可知是浪漫主义文学,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内容不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雪莱的西风颂 和 屈原的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属于现实主义,属于现代主义,排除。因此选择C。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4.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主人翁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对现实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进行了直接的控诉和反抗。下列与它属于同一流派的作品是A. 雪莱的西风颂B. 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C.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D. 海明威的老人
5、与海【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都是现实主义文学,故本题应选C。雪莱的西风颂、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可排除AB;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故可排除D。5.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评价他的作品通常变现实为幻想,表现出人物无逻辑顺序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一种亦幻亦真的特色。下列艺术作品的风格与该评价最为相似的是A. 向日葵B. 自由引导人民C. 拾穗者D. 格尔尼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自有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格尔尼卡属于立体画派,依据题干,只有D项
6、符合要求。考点:十九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打破隔离的坚冰绘画6.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A.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B. 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C. 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D. 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洋务运动的留学制度。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
7、至网于异学”反映洋务留学教育以学习西学为主,兼习中学,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纲常伦纪为目的,反映了此制度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故选A。B、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全面发展的方针属于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故排除C。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内容7. 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A. 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B. 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C. 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D. 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8、“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分析得知,格致书院的办学主旨体现的是“西用”而非“中体”,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格致书院的学习内容“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旁及时事、洋务”可知,格致书院突出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故B项正确;格致书院的办学是“以西学为主”“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与文化渗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说明格致书院重在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教育格致书院8.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可能是A. 维新派批判洋务运动B.
9、 革命派批判维新变法C. 义和团批判维新D. 新文化运动批判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可知该派别主观上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学习了西方的器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派别是洋务派,因此这是某派别对洋务派的批评,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主观上是发展资本主义,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故B项错误;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不可能涉及到对学习西方器物持肯定态度,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主观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思
10、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9.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A. 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B. 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 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D. 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显然“伦理”问题指的就是封建伦理问题,指的就是传统伦理,所以,在陈独秀看来传统的封建伦理就是阻碍国人觉醒的障碍,故本题答
11、案选C项。“救亡图存的阶段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辛亥革命;D项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要信息“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然后论证各个选项与材料信息的关系。10.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B.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
12、法造声势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答案】B【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要避免国家灭亡,就要不惜国粹即传统思想的消亡,以打破保守观念顺应世界潮流,B正确;依据材料“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可排除A项;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20世纪初”, 康梁变法是19世纪末,故C项应排除;根据材料“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思想家主张通过变革,使国家适应时代潮流,而不被淘汰,故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信息“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1. “作为流产了的共
13、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A. 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B. 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C. 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D. 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不同于之前对制度的改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核心就是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推崇民主与科学,所以本题选择B。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给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者以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主张从思想领域改造中国;C选
14、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推崇西方,否定传统文化;D选项错误,人民民主辛亥革命已经提出。12. “这场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命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重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这场运动”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结治地位C.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D.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可以看出,这是问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故选B。AC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13. 民国初年,
15、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A. 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B. 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C. 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D. 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信息说
16、明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故D项正确;A玩去否定不符合题意;B中意气用事错误;C中不是文章主旨。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评价【名师点睛】结局与功绩(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4. 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
17、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该思想A.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 和洋务派思想一致C. 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D.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答案】C【解析】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确立起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和洋务派思想不一致,排除B项;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排除D项。点睛:康有为思想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以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即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二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
18、合理性,属于“跪着造反”,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15.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A.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B. 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C.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D. 主张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隊独秀认为【答案】B【解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说明陈独秀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说明陈独秀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D有误。A、C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16.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
19、”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两大运动A. 都以救亡图存作为最高奋斗目标B. 都彻底结束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C. 都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美好的蓝图D. 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答案】D【解析】西方的启蒙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映了两大运动都有反封建的要求,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D项正确。A项表述只符合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表述均不符合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C项表述只符合启蒙运动,排除。1
20、7. 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表明A. 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B. 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C. 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D. 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故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相关知识。三民
21、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
22、公的大同社会。18.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指A. 武装夺取政权B. 联合君主立宪派C. 建立责任内阁D. 实行新三民主义【答案】D【解析】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材料中的这个办法指的就是实行新三民主义,故D正确;材料中的办法指实行新三民主义,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9.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
23、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写道:“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A. 经济的现代化B. 器物的现代化C. 制度的现代化D. 精神的现代化【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甲午一战”、“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可知,“中国知识精英”是指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说明其学习的着眼点,由器物层次进步到制度层次,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2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
24、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C. 脱离了中国现实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吸收了当时世界主要制度思想的长处,合乎世界政治潮流,故D正确;材料显然不是强调西方思想的大杂烩,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
25、的完美结合,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讨论三民主义是否脱离了中国现实,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和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1.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A. 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B. 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C. 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D. 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可见梁启超强调
26、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注重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故选C。A从属于C项,BD不是题干的主旨。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22.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C. 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D. 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答案】C 23. 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
27、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A. 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B. 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C.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D. 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答案】C【解析】考查知识的迁移对比综合能力。题目“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的信息,意图是要求从这个角度回答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共同点。自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制度、思想的先进思想文化。以上各政治派别,虽对西学的内涵理解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学习态度都有利西学的传播,故C正确;A、D项不符材料中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B不符地主阶
28、级抵抗派史实。24. 有学者认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思想并非孙中山所首创,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列各项能为此观点提供论据的是奖励耕织盐铁官营方田均税闭关锁国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方田均税是指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盐铁官营是指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二者都体现出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控制,符合题意的是B项,项是重农政策的表现,项是国家的对外政策,ACD项不符合题意。25.
29、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率鸿铭、刘师墙、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已见。这一现象A. 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B. 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C. 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 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中“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他们代表激进力量;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
30、、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可知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所以C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26.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A.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 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 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31、“依法治国”方略是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内容,A项涵盖不全面;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时期,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故D项正确。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内容27. 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A. B. C. D. 【答案】A【解析
32、】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是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是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28.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A. 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B. 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C. 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D. 制止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答案】A【解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
33、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打破传统脱离生产力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故A正确;邓小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故B错误;南方谈话冲破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待经济发展认识,故C错误;D与南方谈话信息不符。29. 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改版,并就此在致读者社论中说,“最近,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据此可以推知,此次改版A. 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B. 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的调整C. 促进了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D. 抑制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蔓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3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20世纪50年代”“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中可以看出,此次改版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的调整。所以答案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党的文艺方针的调整30.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A.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B.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 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D. 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答案】B【解析】试题
35、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题干材料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特征,当时我国正处于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故A项错误;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于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是在1983年,故C项错误;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是1984年,故D项错误。31. 2016年6月16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再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开启了全新的引力波天文学时代。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早在100年前引力波就被科学家预
36、言。引力波最可能被哪位学者预言A. 伽利略B. 牛顿C. 爱因斯坦D. 普朗克【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爱因斯坦正式发表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故C项正确;伽利略和牛顿生活于17世纪,故AB错误;普朗克的贡献是量子论,故D项错误。32. 1923,毛泽东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最重,所以最能够在民族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在1926年他却写道。“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这一变化表明毛泽东A. 已摆脱了“城市中心论”B. 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C. 认为农民是革命领导力量D. 关注点从城市到农村【答
37、案】D【解析】“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意在强调毛泽东的关注点已经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之后,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是革命的力量但不是领导力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3.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A.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 将社会
38、主文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C.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答案】B34.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 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 “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招生,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故C项正确;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
39、题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为内容考查“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近十年未能参加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出现巨大差距。35. 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B. 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发射C. 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D. 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籼型杂交水稻【答案】C【解析】时期属于1970年1975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是在1970年,而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所以时期肯定就是解读完全正确的,故C正确。36.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
40、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A. 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B.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C.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D.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答案】D【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题中“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表明卢梭注重孩子的情感,主张顺乎天性,体现了关注感性,故D正确;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卢梭强调理性,C错误。第卷(共3题满分46分)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
41、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材料二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
42、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欧洲人借鉴的元素。材料三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3)请以反
43、对材料三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材料四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材料五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治之路。严复集(4)
44、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答案】(1)特点:自发性,独立性,连续性,自我性。成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延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2)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3)经济: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并出现短暂春天。政治: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清政府提出新政和预备立宪。思想
45、:维新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不同:西方的思想启蒙重视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利,而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忽略了人性的解放,更偏重于救亡图存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一“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自发性,独立性,连续性,自我性等方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再据材料一“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46、境、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儒家思想等方面分析其成因。(2)本题依据材料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即可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欧洲人借鉴的元素。(3)本题据材料三“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实业救国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方面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4)本题据材料四“人的价值、人的
47、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再据材料五“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3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
48、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
49、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1)材料一概括了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一些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1840-1919年)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答案】(1)背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2
50、)“五四”以前,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或赞赏西方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宜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以后,用西方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3)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到思想文化学习的历程,有明显阶段性;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学习的范围和参与的阶层众多,具有广泛性【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
51、然科学的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等方面指出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背景即可。(2)根据材料二中的“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可概括为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或赞赏西方新文化,可列举“中体西用”、 “托古改制”等史实作为证明。根据材料“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用西方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可列举新文化运动的史实作为证明。(3)由材料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可概括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
52、甚至全盘西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学习范围广、参与阶层多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表现、背景”“倾向、史实”“特点”。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等,结合西学东渐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
53、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技术进阶升级带来“机器代替人”的前几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始终是掌握在人手中的工具,“机器”真实地助益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但与此同时,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电脑病毒等的技术进阶升级,却是整体上加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这样的技术越是先进,对于人类整体上的加害,越是强烈和彻底,越是危及人类整体的存在。摘编自陈彩虹在无知中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答案】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或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阐
54、述:两次工业革命中,“机器替代人”促进了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但也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带来了诸多难题与困惑,如阶级冲突、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始了对人脑的部分替代即对人的智力替代,使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伴随着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生化武器、核泄漏、化学武器、电脑病毒等也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大灾难,如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实行细菌战,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等。总之,历史上的每次技术进阶升级都显示过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55、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示例:第一根据材料“机器真实地助益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华学毒品、电脑病毒等等的技术进阶升级,却是整体上加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可归纳观点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第二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相关史实从科学技术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论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第三总结升华,历史上的每次技术进阶升级都显示过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