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148.50KB ,
资源ID:30464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0464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高考历史 重难点纠错笔记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doc

1、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B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错解】A或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从实质上理解材料出现的现象。【正解】B【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因为校址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而得名。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展开的。稷下学

2、宫最兴盛的时候,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荀子更是三次出任校长(祭酒)。“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B选项正确;材料“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说明为百家争鸣的产生培养了大把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选项错误;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的产生培养了众多人才,不是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故C选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不是法家代表人物,故D选项错误。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影响1背景(1)经济方面:

3、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大变革。(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5)现实需要: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2影响(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

4、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9年河南高考模拟)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B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答案】D【解析】由材料和所学可知,百家之学

5、在互相诘难、批驳中彼此吸收、融合,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这与当时诸侯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是一致的,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排除A项;学术思想的交融和趋同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其繁荣,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且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易错点2 混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新约马太福音第十二章有一段说:耶稣正在播道,或告其母及弟来,欲与耶稣言。耶稣云:“執为吾母?孰为吾弟?”乃张手向其徒曰:“凡遵行吾天父意旨者,一切老的都是我的母亲,一切少的就是我兄弟。”耶稣的这一

6、言论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思想最为相似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错解】A或B【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不能正确把握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及特点。【正解】C【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根据材料“一切老的都是我的母亲,一切少的就是我兄弟”可知体现的是不分阶级差别的爱,C选项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A选项排除。儒家主张仁和礼,B选项排除。法家主张以法治国,D选项排除。1儒、道、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派别代表时间地位主张特点儒家孔子春秋儒学创始人核心:“仁” ;政治: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教育: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孟子战国被

7、尊为“亚圣”“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愿望荀子战国集大成者仁义、王道;“君舟民水”论;性本恶;礼法并用;制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庄子战国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消极主义法家韩非子战国集大成者“以法治国”;君主专制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墨家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2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8、(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2019年北京高考模拟)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其共同点是人物主张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荀子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管仲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A反对征收赋税B关注民众生活C发展社会生产D重视强国富国【答案】B【解析】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

9、荒(的原因)。孔子主张的大意是: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荀子主张的大意是: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易错点3 不能

10、准确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皇帝的圣旨诏书开头语也常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汉代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借天的权威树立皇帝权威C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D儒家天道观得到皇帝认同【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地解读材料。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如果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把握不准,即会错选。【正解】B【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汉代通过神权来强化君权,B选项符合题意。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伦秩序,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新

11、儒学1重要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需要扬弃的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2)“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

12、姓,这一点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对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从维护统治秩序出发,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三纲”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江苏高考模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

13、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令郡国设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C正确;据材料说的是学校的设立及“用天下之贤人”等问题,A片面;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材料与其无关,因此D错误。易错点4 不能全面把握宋明理学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B商品经济异常

14、活跃C科举制度臻于完善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地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而误选D。【正解】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淡雅恬静以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更多、更加严格,故A正确;商品经济活跃与宋代服饰的风格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科举制度臻于完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科举制与服饰的风格变化无关,故C排除;宋代的等级秩序并未受到冲击,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D排除。全面理解宋明理学1理学的含义在北宋时形成,融

15、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北宋,程颢、程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理”,提出“格物致知”。南宋,朱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离不开气;天理在现实社会表现为“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南宋以后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2)发展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16、。(3)宋明理学的影响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消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2019年江西高考模拟)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A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社会责任感B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C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D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答案】C【解析】从材料叙述发现

17、,“南宋朱熹所作”“家礼”对于“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的“礼仪规范”“设定”“详尽细致”,“明王守仁”的“南赣乡约”中则“制定并颁布”“民间规约”,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是反对空谈义理的表现,主张改革,是对理学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民间规约”的规范,与社会责任无关,排除;B项,“实现了”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此项为干扰项,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南宋、明代思想家对北宋以来空虚迂阔的理学进行了反思,转而向与社会实际联系更紧密的实学发展,这是儒家学者自觉适应于社会现实而表现在理想诉求方面的变化,不是儒家通俗

18、化的价值观念的表现,排除。易错点5 不能正确认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明代江苏东台人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颜钧云:“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据此可知,他们都A追求个性与人格的独立B注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C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D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表现把握不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联系所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解答。明末清初进步思

19、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正解】A【解题思路】“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表明他们都追求个性与人格的独立,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实用,排除B;材料信息也不能看出他们都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程朱理学的旨趣,排除D。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历史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原因)(2)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3)思想文化:理学束缚人们思想和“西学东渐”。2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思想

20、家主张李贽反对神化孔子。批判道学家伪善。倡导个性自由发展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3评价(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2)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3)经世致用的学风,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2019年河南高考模拟)下表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张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要求B都提出了实行仁

21、政的主张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D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李贽等人挑战传统正统思想的观点,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D选项正确;李贽等人是明清时期工商业者代表,不是资产阶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可知,唐甄等人的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没有提出实行仁政,故B选项错误;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故C选项错误。【记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项目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精神相同点道德观都认为“中庸”是至高的美德标准。都主张

22、适度,反对极端。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归结为人们道德上的沦丧,所以提出“仁”“礼”与“为政以德”。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不同点产生原因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各国需要人才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奴隶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个人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表现形式互相诘难、批驳修辞学,公开演说发展历程儒学成为百家之首,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经过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思想黑暗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目的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统治者服务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挥结果经过演变,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传

23、统文化的主流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2比较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比较项苏格拉底孔子思想主张“美德即知识”,重视人的价值,也主张道德和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仁”,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以“礼”来约束,而不使“仁”失于无序教育哲学家和教师帮助人们发现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有教无类”使人们注重“仁”“礼”,成为君子3诸子百家中的治国理念及其阶级性和现实意义人物治国理念阶级性现实意义老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表现出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孔子(儒家)提出“仁”和“礼

24、”,推崇“德治”,主张“克己复礼”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利益,要求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孟子、荀子(儒家)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墨子(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要求博爱、注重(教育)人才、反对战争、节俭等都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法家)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变革精神值得提倡【记忆点二】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

25、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学-科网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核心是“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4评价:主张评价“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主义色彩,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

26、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5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

27、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6汉代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

28、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2)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记忆点三】全面认识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出现的原

29、因(1)两宋时期,矛盾尖锐,统治者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2)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唐宋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学发展成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奠定了基础。(3)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2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

30、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还存在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等观念。(2)积

31、极具有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记忆点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特点、评价及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1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

32、冲击。(3)思想:科举考试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波澜。2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

33、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3评价(1)积极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深刻。(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34、、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3)高度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记忆点五】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

35、章法。(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是朱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36、。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守仁的心学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评价: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使其走到了极端。(6)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儒学发展的特点(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2)从儒学的社会功能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

37、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儒学强调仁政、民本、教化,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分剥削与酷虐暴政也有所限制,从而制约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3)从儒学的历史延续看,它具有与其他文化相互激荡、渗透和融会的特点,在每次融会中,儒学思想都获得了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和完善,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3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1)现实意义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

38、”,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新儒学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有着更现实的意义。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仍影响巨大。(2)消极影响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

39、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

40、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41、”,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42、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4(2019年北京卷,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

43、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5(2019年4月浙江选考,6,2分)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选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以天下之权,

44、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选项排除。6维持人伦关系是“礼”的重要功能之一,孔子云:“君使臣以义,臣事君以忠”,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说明“礼”A以“尊君”为核心B蕴涵有一定的人文精神C强调“君”的责任D鼓励臣民反抗暴君统治【答案】B【解析】“尊君”是“礼”的基本要求,但这并非本题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A项排除;从道理上讲,你对我好,我便对你好,这是人之常情,简单的说这叫“人心换人心”。从理性的角度看,材料体现了“权力”与“义务”的对等,要臣民尽“尊君”的义务,就得给人民基本的“权力”,不管从哪个角

45、度理解,这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尊崇,体现了人文精神,所以,B项正确;从材料来看,确实是说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负有责任,但把它说成“礼”的特征,显然不合适,C项排除;D项与孔、孟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身份与基本主张明显矛盾,排除。7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答案】D【解析】“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

46、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入政治舞台,排除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材料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C。8印度佛教宣传出家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即使父母也没有必要看望。然而,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却要回家看他的一个老姐姐。这反映当时佛教在中国A同化了中国文化B与印度佛教教义融合C日渐趋向世俗化D动摇了儒学主流地位【答案】C【解析】从“不再关心世俗之事”到“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却要回家看他的一个

47、老姐姐”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日益的本土化,世俗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夸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的是不一样的,也并未融合,排除B项;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9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答案】C【解析】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

48、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虽然“四书”地位提高但是不能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D错误。10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A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B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C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D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

49、中“深刻的检讨”“也有批判与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清之际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设立最高学府“太学”,对太学生的选拔、考核非常严格,太学生接受当时学养深厚的博士等经学大师传授,文化程度高。两汉培养的太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汉代大部分太学生们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精神影响下大部分热爱国家、关心国家兴亡

50、、敢于为民请命、直言进谏,又以儒学律己,修身励志,保持高尚的道德操行。哀帝时,鲍宣因阻止丞相官属行于驰道,并拒闭朝廷使者,下廷尉狱。太学生千余人拦路请愿上书,终使绝宣被免死。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学生运动的最早记载。东汉末年,外成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太学生与当时正直名士一起抨击时政、发起多次请愿,与宦官进行英勇斗争。但是大批太学生和正直名士被速捕,形成“党锢之祸”。摘编自张荣发论汉代太学的学风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建立一大批新式高等学校。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高等学校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一战后,1919年初,作为战胜国

51、的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试图借机收回被德国划作势力范围的山东特权,但是列强无视中国人民请求,把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率先开始罢课、游行示威,喊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6月初起,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支持学生。最终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曾汝索、章宗祥、陆宗舆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教材必修1必修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太学生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代太学生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

52、时期学生运动的共同价值。【答案】(1)皇权旁落,政治黑暗;官学发展,太学生群体壮大;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太学生以儒家理想为政治追求。(2)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斗争,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民族利益诉求;指导思想不同:前者受儒家治国爱国思想影响,后者是在新文化运动熏陶下的产物;斗争对象不同:前者针对的是封建政府内部的腐败现象,后者斗争对象既有民国政府,又有帝国主义列强,有明确的口号;斗争结果不同:前者遭到政府以“党锢之患”名义的镇压;后者迫使政府做出让步,运动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原因:思想解放程度不同:汉朝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思想控制严格;五四运动时期“西学东渐

53、”,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政府态度不同:汉朝政府为维护统治镇压运动的态度强硬;民国政府迫于内外压力,做出让步。阶级基础有差异:汉代太学生运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五四运动除了学生,还有工人、商人等群体的广泛参与,影响广泛。(3)价值:引发社会对青年学生诉求的关注;团结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政治活动的社会责任心;传扬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解放思想,体现对正义与真理的尊重和追求。【解析】(1)根据材料一“独尊儒术”“开始设立最高学府太学”“两汉培养的太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汉末年,外成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从政治形势

54、、太学生素质及力量、儒家思想地位及影响进行回答。(2)根据材料二“一战后,1919年初,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新文化运动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高等学校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指导思想、斗争对象、斗争结果进行回答;时代背景可结合所学从封建内部斗争、近代民族危机进行分析;指导思想结合所学从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进行分析;斗争对象结合所学从封建内部腐败、反动政府及帝国主义进行回答;斗争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前者受到镇压,后者取得初步胜利。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思想解放程度、政府态度及二者阶级基础进行分析比较即可。(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关注

55、社会现实、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真理追求进行分析阐述。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欲以德治统一全国第二阶段秦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第三阶段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摘编自黎池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合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 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或“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阐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剧烈动荡,孔子提出“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孟子主张“

56、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儒家德治思想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示例二 主题:西汉儒家德治独尊地位的确立(或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阐述: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刑法过于严苛,人民痛苦不堪,便进行反抗,成为其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汉取秦而代之,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接纳,并确立了德治这一方针;同时,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自此,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此后,儒家德治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解析】考生在提取观点要紧扣材料“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一限制条件,要注意提炼的是表格中的“任选一阶段”,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提取是不能偏离限制项,观点表述清楚。阐述时要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如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的背景、学术下移、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来分析。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