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解析:根据材料中“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可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我国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而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政治态度则与材料信息要求不相符。答案:C2左传中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帝制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A B C D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封建”的含义,也就是封邦建国,由此可知为分封制。而分封的对象是“亲戚”,
2、可知与宗法制相联系。皇帝制和郡县制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B3“争国本”是明万历年间围绕皇位继承问题皇帝与大臣展开的争论: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却遭到群臣反对,经过近20年的争论,最终以皇帝的妥协而告终。此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皇帝违反了()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内阁制解析:注意材料中的“万历皇帝废长立幼”,这违反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遭到群臣的反对。答案:A4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等内容。钱氏重视修订族谱,充分说明()A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B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C中国古代郡县制度影响深远D传统商品经济的发
3、展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钱氏族谱”和所学史实可知反映的是家族内部的关系,指的应该是有助于家族巩固的宗法制度,故选A。答案:A5下图是清帝1912年退位的诏书,“诏书”最早可追溯到()A夏启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解析:皇帝制度创始于秦朝。答案:B6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解析:A、C、D三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正确。答案:B7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
4、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实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秦伐楚发生在秦朝建立前,根据“黔中郡”的建立,可以得出在秦统一前已经实行郡县制的结论。答案:D8根据下图所反映的现象,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C皇权至高无上D统治结构职责分明解析:图片展示了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皇帝高高在上,统领全局,无人可以制约,故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A
5、、B、D三项均是这一核心的具体表现。答案:C9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中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C分封制 D行省制解析:材料中“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处于西汉初期。材料中“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不但存在县级行政区划,还存在侯国的行政区划。因此,当时实行的应该是郡国并行制。答案:B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
6、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和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11“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由材料中“钱谷之司”、“知州”大量使用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可以判断本题选C项。答案:C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
7、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谏官的职责从评议皇帝得失到评议宰相得失,说明了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不允许臣子对其说三道四,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13“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解析:胡惟庸曾任宰相,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由此确定B项正确。答案:B14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其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征
8、的是()A三公九卿 B中朝 C三省六部 D军机处解析:“非内阁比也”,表明这一机构不是内阁。依据“缮写谕旨”,“权一归于上”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故选D项。答案:D15“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尚书令明朝殿阁大学士清朝军机大臣A B C D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担当辅政机要的都是一些地位不高、品级低的官员。而秦朝御史大夫是三公九卿中的一员,地位和权势都非常高,不属于由低级官员选拔出来承担政务的人,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8分,第1
9、7题12分,共20分)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观察下图: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凤凰网材料三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
10、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下列是古代人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几种看法。观点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观点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观点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1)材料一图示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3分)(3)关于秦朝灭亡
11、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三中观点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3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内容的掌握。第(1)问材料一图示反映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的特点。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中相关信息总结答案。第(3)问要注意从材料三中所给三种说法中总结其观点态度。第(4)问要结合所学知识认识郡县制与秦暴政、秦灭亡的关系,认识到秦朝的衰亡是由于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答案:(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2)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
12、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3)评述:观点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观点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观点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
13、:“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阘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十二朝东华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归纳汉、唐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态度,并简述依据。(3分)(2)据材料三、四,归纳明清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态度,并简述依据。(3分)(3)上述四则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有无本质的区别?并说明原因。(3分)(4)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3分)解析:回答第(1
14、)、(2)问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依据材料概括阐述。第(3)问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角度考虑。第(4)问从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弊端来分析。答案:(1)总体态度:重视并重用宰相。依据: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并置于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2)总体态度:贬低并取消宰相。依据: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治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3)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重视宰相的利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封建统治的角度考虑的。(4)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同时,封建官场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