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模拟考试Z-X-X-K高一历史说明:本试卷共6页,7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指的是 A美国和苏联 B美国和日本 C美国和中国 D美国和英国2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 A与苏联结盟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与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 D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3 为促进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于2001年建立的国 际组织是A亚太经合组织 B不结盟运动
2、 C华沙条约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4都江堰水利工程兴修于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中,“织”指的是 A农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族工业 D家庭手工业 6宋代以前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定场所内进行,这类场所被称为 A坊 B市 C城 D街 717世纪荷兰领先世界的产业是 A电力工业 B棉纺织业 C航运业 D采煤业Z-x-x-k.Com 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9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它最早发生在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1020世纪5
3、0年代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11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货币是 A美元 B英镑 C欧元 D人民币 1220世纪90年代,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 的战略决策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重返联合国 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实行改革开放 14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包产到户 C发展外向型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4、制 15中国的电报电话事业始于 A明朝 B晚清 C民国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6.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 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联邦德国 D. 日本17. 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是 A. 尼克松 B. 杜鲁门 C. 里根 D. 克林顿18.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19. 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
5、早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20. 宋代制瓷业发达,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佛山 C. 武昌 D. 开封21. 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 A. 大西洋沿岸 B. 地中海沿岸 C. 太平洋沿岸 D. 印度洋沿岸2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 A. 蒸汽机的改良 B. 计算机的诞生C. 相对论的提出 D. 电力的广泛应用23. 中国人创办第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是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洋务运动时期 D. 戊戌变法时期24. 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特点是 A.
6、自由放任 B. 重农抑商 C. 重商主义 D. 国家干预经济25.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 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 B. 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 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 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26. 苏联最后一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2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28.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首先开放的是 A. 浦东 B. 经济特区 C. 14个沿海城市 D. 沿海经济开发区29. 1992
7、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30. 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而加入的国际组织是A. 上海合作组织 B. 关贸总协定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3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是指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罗斯32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是在 A1949年 B1972年 C1992年 D2001年3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和
8、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社会主义阵营的日益强大34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35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首先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 A哥伦布 B迪亚士 C麦哲伦 D达伽马3617世纪造船业和海运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37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A高歌猛进 B曲折发展 C停滞不前 D萧条萎缩38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初,美国胡佛政府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是 A国家干预 B自由放任 C重商主义 D计划经济39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中首先采取的措施
9、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 C调节农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40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着重发展 A轻工业 B农业 C商业 D重工业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41. 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虽然给美国带来了满意的结果,但从长期看也产生了对其 不利的后果”。“不利的后果”有 A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盟友关系 B消除了西欧倒向苏联的可能性 C促进了西欧的联合自强 D扩大了美国产品的海外市场42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他认为:“中国的潜力极大,任何灵活的外交政策都不能 对其忽视或拒绝考虑。”为此,尼克松政府在外
10、交上采取的策略是 A逐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B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C赞成中国的“一国两制”方针 D支持中国改善与苏联的关系43“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各项原则 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这段话摘自中 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某重要文件,文中的“原则”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另起炉灶”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一边倒”44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交易活跃 C人口大量流亡 D重农政策被废除45引起下表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5世纪末16世纪初威尼斯
11、、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时间威尼斯葡萄牙14981501年年均350万英镑年均100万英镑15021505年年均224万英镑年均230万英镑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工业革命 D光荣革命46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A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B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C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47“罗斯福上台后,短时间内就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立法。胡佛政府领导下实行的援助
12、农场主、小户人家和工业的小心翼翼的方案,被空前地扩大了,以致面目一新,无从辨认。”这段话的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 A使美国彻底克服了经济危机 B使市场经济变成了计划经济 C与胡佛政府的政策差别不大 D是对胡佛政府政策的大胆突破48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 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 C与美国冷战 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49右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 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 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50 二战后初期,有些人认为“
13、世界经济”是指“自由市场 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不在其中。这反映了当时 A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峙 51. “通过对外援助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 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体现这一做法的有 A. 实施马歇尔计划 B.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C. 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52. 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 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A. 不结盟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扫
14、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53.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财产平均分配 B. 禁止土地买卖 C.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54. 从这一活动开始,西方的地理范围扩展了。因此,今天我们可以在全世界哪怕是最偏远 的地方发现西方的思想和技术。它的负面影响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已经灭绝的奴隶制死灰 复燃,给被奴役的非西方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这一活动”指A. 新航路开辟 B .圈地运动 C. 文艺复兴 D. 工业革命55. 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多个国际 性和区域性组织的
15、领导者。美国未参加的组织有A. 联合国 B. 世界贸易组织 C. 欧洲联盟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6. 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 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 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 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 A. 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 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 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57. 1929年斯大林说:“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 看,到那
16、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先进的国 家。”由此可知斯大林 A. 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 B. 对苏联工业化充满信心 C .反对农业集体化 D. 帮助西方摆脱经济危机58. “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 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运动”是 A. 土地革命 B. 包产到户 C. 人民公社化 D. 社会主义改造59. 1971年5月,联邦德国中央银行通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德国不再继续收购美元,要 让本国货币“浮动”。这说明联邦德国要 A. 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加入欧元区 C. 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17、60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 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国际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少选且正确得1分,未选、错选不得分。61为了缓和欧洲帝国主义造成的殖民地的反西方情绪,美国常常督促其欧洲盟国实行非殖民化的政策;而欧洲盟国则认为,华盛顿不仅未能理解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往往居心叵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阵营内
18、部的矛盾 B美苏之间的矛盾 C殖民地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D东欧和西欧之间的矛盾62海关报告说:“大战爆发不久,中国的进口来源就被切断。有些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厂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欧美市场于1919年年中开放,结果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对各种物资的需求都十分紧迫。中国向国外大量出口,获利甚厚。”由此可知 A“大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B民国政府没有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C当时中国已摆脱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曾出现短暂繁荣63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危机迫使各国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B当时各国重新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这场危机爆发的
19、根本原因是国家干预经济 D这场危机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生产停滞并存641962年,安徽一位基层干部给中央上书说:“责任田的办法是农民的一个创举,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尽管有人责难它糟了、错了, 然而广大农民群众总认为是好了、对了。”由此可知 A该干部否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该干部认为责任田有利于农业生产 C当时局部地区出现了包产到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65. 17、18世纪,英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派遣满载白银的船只来到亚洲,把印度的棉 布、中国的丝绸及瓷器运回本国。英国一直苦于找不到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货物,直到19 世纪早大规模鸦片贸易的兴起
20、。由此可知 A.鸦片战争后英国不再购买中、印货物 B.18世纪英国使用贵金属购买中、印货物 C.英国通过贩卖鸦片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处境 D.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形成对华贸易的优势66. 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出现的经济繁荣“不同程度上伴随着广泛的经济计划、 系统的政府干预,以及用以克服竞争性资本主义和商业周期不稳定的社会服务体系。”据此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A. 推行福利制度 B. 经济社会动荡局面加重 C. 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D.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67. “一五计划”是中国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 A. 学习苏联经
21、验 B. 工业基础薄弱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国有企业缺乏活力68. 新中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 服”。这反映了 A .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 外交关系对民众的服饰具有影响 C. 人们的审美观念返朴归真 D. 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69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规模地从苏联和东欧国家成套引进技术设备,这一举措 A为完成“一五计划”作出了贡献 B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C表明西方国家取消了对中国的封锁 D与“一边倒”外交政策有密切关系702006年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时,有人问他:“如果不搞改革,您现在在干什么?”戈尔
22、巴乔夫回答说:“当苏共中央总书记。在我执政的时候,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由此可知,在戈尔巴乔夫看来 A苏联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B苏联解体并不是必然的 C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与他的改革有关 D他的改革稳固了苏联的政治体制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模拟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DBDBCB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DABDACC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DCDBCDBCD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ABCBACBBAD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答案CAABACDBBD题号51525354555657585960答案ACDACDBCAB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少选且正确得1分,未选、错选不得分。题号61626364656667686970答案ACADADBCBCADABBD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