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滚动检测13人与环境(B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出生率的影响是很大的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解析:人口数量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可以通过影响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但是,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是很小的。与出生率不同,人口的死亡率既受社会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也受自然因素的明显制约。并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科技水
2、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答案:C2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农业A BC D解析: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通过制定法律等形式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等;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和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答案:C3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
3、“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解析: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基础,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答案:B4下图中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Y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
4、生存能力最强的是dB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b、c、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则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C若Y表示鸽种群中的个体数,a、b、c、d表示不同生活区域中的四个鸽种群,则d种群被鹰攻击的成功率最大D若Y表示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a的代谢能力最强解析:遗传多样性越大,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的能力就越强,A选项正确。物种多样性越高,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一般来说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选项错误。鸽种群中的个体数越大,越有利于保护种群不受捕食者的伤害,C选项错误。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越高,则代谢越旺盛。答案:A5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
5、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解析:在该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不会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因此A图错误。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也增加,不会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因此C图错误。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后,抵抗力稳定性增加,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图错误。答案:B6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
6、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此考点在高考中曾经出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若自然环境恶劣,则生物多样性小。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答案:C7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价值
7、的理解。小草为生产者,属于间接价值。小草的生长对和它具有竞争关系的种群不利,B项错误。C项中其不知道的基因价值属于潜在价值。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属于间接价值,D项正确。答案:B8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跳虫类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物种类密度物种类密度物种类密度物种类密度有机肥田1016738304012019339化肥田4791641183275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
8、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解析:从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机肥田中的土壤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物种数远远大于化肥田。使用有机肥,可为土壤生物提供更多的有机营养,有利于土壤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有机肥田中有机质由外界提供,并不会减少。长期使用化肥,可导致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降低。答案:A9如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C选择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D进行大面积
9、砍伐,让其自身恢复解析: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答案:D10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解析:纵坐标为存活率,横坐标为种群密度,a种生物种群密度较大时,存活率较低,说明一般个体较大,营养级别较高;对于生物b来说,种群密
10、度中等时,存活率较高,种内斗争也就较弱。曲线b代表的种群,当种群密度为d时,存活率最高,种群个体间的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有关。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种内斗争越剧烈。答案:D11如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则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数量、藻类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最可能接近于图乙、图丙中的()A B C D解析:藻类生物增殖需要矿质营养。据甲图分析可知:010天之间,污染物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好氧微生物在此期间几乎不增殖;1520天之间,污染物含量急剧减少,说明好氧微生物在此期间大量增殖,分解有机物释放大量矿质元素供藻类繁殖;2530天之间,污染物含量极少,好氧微生
11、物数量由于营养(污染物)的缺乏而急剧下降,因矿质营养的供应较少,藻类增殖速率也开始减弱。答案:B12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改造前20种10%狗尾草、艾蒿、蒲公英改造后30种25%菖蒲、芦苇、睡莲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
12、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正确选项为D。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2008年1月中旬以来,一场持久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的冰冻除了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还令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片倒伏,树木大量死亡,对南方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1)对于植物体来讲,在遭遇冰雪时,如果气温是缓慢降低的,则植物体细胞间隙会先结冰,细胞出现_现象,导致细胞液浓度_,使细胞受到伤害。如果环境温度是骤然降低的,则细胞内会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的_系统,影响了_等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2)南方森林中的
13、常绿阔叶林与北方落叶林相比,其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_。调查发现,此次冰冻灾害在粤北山区呈现以下特点: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上就可见到植物受害现象,500米至1 300米植物受害情况最为严重,1 300米以上植物受害程度逐渐减轻。请分析1 300米以上植物受害较轻的原因是_。(3)从生态系统结构看,这次灾害最为严重的影响是_,这种变化可能导致_性的丧失,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_。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制定科学的方案。解析:(1)体细胞间隙结冰后导致细胞外溶液浓度升高,因此细胞失水;细胞内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影响在膜上发生的化学反应。(2)南方温度高,植物对寒冷的适
14、应性差,1 300米以上,温度很低,降温后1 300米以上的温度改变不明显。(3)冰灾致使一些生物死亡,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并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答案:(1)失水升高生物膜有氧呼吸(或细胞呼吸或光合作用)(必须答出与膜有关的内容)(2)弱(或低)环境变化不大,植物适应寒冷的能力强(答出环境和适应性两方面)(3)使生态系统缺乏生产者(或食物链断裂、食物网被破坏)生物多样稳态(或平衡)14(10分)某环境研究所搜集了某地4种生物的资料,用以研究环境污染物对当地生物的影响,并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见下表)生物种类RQ铅(Pb)汞(Hg)A某种小乔木0.
15、550.75B某种植食动物0.841.36C某种大型真菌0.480.91D某种肉食动物1.352.05注:风险商数(RQ)是指每一种生物的污染物的摄入量与临界水平的比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成分主要包括_。一个密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的_,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以_的形式进行,D每增加10 kg至少消耗A_kg。(3)用表中字母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简图。_(4)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_越高,生物体中铅、汞浓度也越高,即有毒、有害物质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富集作用。(5)
16、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需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运用表中RQ值预测污染物对四种生物生存和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_。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历来就是高中生物生态学部分必修知识的重中之重,然而相当多的同学对物质循环(碳循环最基本)和能量流动简图的绘制不熟悉。如在碳循环简图的绘制中,有的漏掉“大气中的CO2库”,有的漏掉指向“分解者”的箭头等。本题第(2)、(3)小题分别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基础知识。在解答第(5)小题时,应抓住设问的关键词“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稳态”来回答。答案:(1)生产者
17、、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输入(供应)(2)有机物250(3)如图所示:(4)营养级(5)铅、汞对四种生物生存的影响:D内两种污染物的RQ1,B内汞RQ1,铅、汞会威胁这些生物的生存,而汞的威胁更为严重;由于A和C的RQ1,生物A及C的生存不会受到这两种污染物的威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若D和B死亡,低营养级的生物数目会增加,而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生态系统可能会被破坏15(18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
18、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甲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乙污染物质浓度变化(1)图甲是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2)图乙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性。(3)试解释“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的主要原因:_。(4)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丙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_ _。(5)我市许多景区水都由于污染,导致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晦暗,透明度减小,景致大为减色。相关部门为了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此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
19、缺点是_,并可能危害到_生物。(6)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丙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是: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关系,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草食鱼类可以_,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丙解析:第(1)问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最主要因素”来答,从图甲中容易看出藻类数量的增长主要受无机盐浓度的影响,由于是温带湖泊,温度的影响在其次。第(2)问,结合图乙分析,入水口附近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浓度相对值都很高,而到了出水口附近,二者都明显降低,这是湖泊受到轻度污染群落中各种生物所表现的抵抗力稳定
20、性,而不是恢复力稳定性,更不能简单答成稳定性。第(3)问,依照题意,绿潮是蓝藻大量繁殖造成的,大量的蓝藻(不能说“藻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第(4)问,水华是有些蓝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遮挡了沉水植物的光照,结合第(3)问,水华也使水体溶解氧减少,导致沉水植物死亡。最后两问,一方面考查环境污染的治理,如化学杀藻剂(农药)防治会造成环境污染,且农药随食物链逐级积累,有可能害及人类,而生物防治避免了这个缺点。另一方面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种间关系,如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草食性鱼类与浮游藻类的捕食关系。答案:(1)无机盐浓度(2)抵抗力稳定(3)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4)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5)污染水体(或环境)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6)竞争捕食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