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湖南岳阳一中质检)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散。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削弱C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答案D解析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了中央,造成地方政府经费不足,从而导致材料中“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越来越简陋”的现象,故D项正确。宋代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C项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2(2018内蒙古鄂尔多斯期末)北宋初期,行使监
2、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说明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加强,故C项正确。御史弹劾宰相并非为了夺取宰相之位,A项错误;汉武帝时设中朝,开始削弱宰相的地位,B项错误;御史虽然可以监察宰相,但宰相权力高于御史,D项错误。3(2018重庆三模)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3、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的“重建”二字,再结合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破坏,故A项错误;由“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国家通过宗族建设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宗族制度,非世俗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故D项错误。4(2019福建闽侯开学考)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
4、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 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答案C解析宋朝相对于唐朝,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增加,比例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而这一变化也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故C项正确。进士人数的增加无法确保官员从政的廉洁,也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之下,等级森严,并不平等,故D项错误。5(2018安徽淮南二模)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5、。这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材料“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反映了北宋中枢部门管理的事务更加专一,权力更加集中,因此效率提高,故D项正确。“程序分工”无法真正实现“避免”失误,只能减少而已,故A项错误;办事流程从分向合的趋势,无法体现制约的思想,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无法体现宰相权力的大小,故C项错误。6(2018山东聊城三模)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
6、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上述变化反映了()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专制皇权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据材料“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说明中枢机构的决策功能逐渐减弱,负担琐碎事务说明宰相的地位下降,皇权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清廉、融洽、专业化等问题,故A、B、C三项错误。7(2018河北鸡西县一中期末)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时引用尚书中周公告诫成王的“孺子其朋”一
7、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这表明北宋()A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官僚机构服务于皇权C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走向僵化腐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考官翰林学士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责为第四”“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得出官僚机构服务于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科举制度完善与否,故排除A项;皇权相对于相权得出是否强化,材料不能得出C项结论;材料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8(2018绵阳模拟)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表明()A理性思考影响君主
8、施政B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C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D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措置(处置)天下事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体现了宋仁宗因担心一人决策会出现失误,于是付诸“公议”,A项正确。丞相制并不能消除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根据“若自朕出,皆是则可”说明C项错误;“公议”不等于决策,故D项错误。9(2019河南滑县联考)南宋哲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 B使宰相制度渐趋完善C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 D对宰相权利进行约束答案D解析“平章军国重
9、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位高于宰相,这说明统治者目的是为了制约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的设立和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无关,故A项错误;宰相制度最晚到唐朝已经完善,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确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10(2018江苏盐城三模)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体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答案C解析从材料“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乃随处设行省”表明元朝行省制度源于金朝,
10、故C项正确。A项概括信息片面,错误;行省制作为一种制度开启于元代,故B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行省制形成的过程,故D项错误。11(2019辽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地方拥有一定权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元朝地方拥有一定的权力,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行省的内容不符,故排除;B项误读材料,故排除;C项与材料“地方官
11、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不符,故排除。12(2019新疆呼图壁县高二期末)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河南行省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江西、广东治所在南昌”“湘、鄂、桂治所设于武昌”等可知,中书省、行省作为中央在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加强了对
12、临近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故B项正确。从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知,A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统一后的措施,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安徽阜阳三中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
13、宰相。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二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张纸撕了,掷在地上。赵普不作声,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为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皇帝和宰相(丞相)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
14、况。答案(1)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2)特点: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示例一)是真实情况。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丞相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和其他官员进行朝议,因此材料二是真实情况。(示例二)不是真实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导致相权削弱,皇权加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
15、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关于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特点的问题,需要从材料整体内容来分析归纳,材料内容反映了宋太祖与丞相赵普之间的关系特点,结合材料内容的结果可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小问可以有两种回答,无论是回答真实或是不真实都需要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14(2018江苏徐州模拟)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在北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取士无如本朝路狭,唯有进士、明经二科。虽近设制举,亦又取人不多。是三者,大抵只考文辞、念诵而已。天下之士,有大才大行而赋性不能为文辞就举试者,率皆遗之。向
16、时天下无事,则此等人或在场屋,或在农亩,或为商贾,或为僧道,屈伏不能有所为,但怨望思乱而已。今昊(西夏王元昊)贼寇边,西陲用武,覆军杀将,中外震恐,兵寡粮匮,调发无所。当是之时,乃此等人踊跃快意,皆欲助贼为患,或更有盗贼屯聚,则为之倡首,惊劫州县,自图富贵之时也。其间忠义者,尚思因时驻屯而愿为朝廷之用者。然朝廷至今未悟,不加搜访。臣恐为他人所得,则中国处处皆为敌国也。(北宋)富弼上仁宗乞诏陕西等路奏举才武材料二统治者首先是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本身,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考试程式方面的不公。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殿试、覆试等,尽力减少在考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考试的相对公正与公平。对于考试
17、过程中官员舞弊现象,予以严惩,以此减少落第士人的不满心理。其次是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充分发挥科举制度的縻士功效。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抗争及政府对策(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科举取士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2)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应对科举弊端所采取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答案(1)问题:录取人数少;开科少;录取标准单一;人才流失。危害:落第士子参与造反,引起社会动荡;落第士子流向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政权。(2)措施:完善科举制度,保证考试公正公平;严惩舞弊官员;增加科举录取名额。(3)作用:提高官员素养;行政效率提高;加强中央集权;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推动社会公平公正。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问题,依据材料一“唯有进士、明经二科。又取人不多,大抵只考文辞、念诵而已”得出录取人数少;开科少;录取标准单一。第二小问危害,从材料“但怨望思乱而已乃此等人踊跃快意,皆欲助贼为患”得出落第士子参与造反,引起社会动荡;落第士子流向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政权。第(2)问,从材料二“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本身舞弊现象,予以严惩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得出完善科举制度,保证考试公正公平;严惩舞弊官员;增加科举录取名额。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科举制在官僚体系、行政效率、社会风气等方面均发挥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