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默之门远离浮躁沉淀后再研讨“现在不断出书,不断被淘汰,往往书一出来之后,甚至于书还没有出来,评论已经出现了。有一些书一开始就有轰炸之式,但很快地不约而同地都消失了。” 这是日前在宁肯的长篇小说沉默之门作品讨论上评论家雷达对当前长篇小说出版的感慨。沉默之门是宁肯在蒙面之城获得老舍文学奖后,花费了三年时间的精心之作,尽管这部作品曾获“鼎钧文学奖”提名、北京市长篇小说奖,两万册已销售近罄,但该作品出版一年来没事炒作,鲜有书评,没有通常书一出来就热闹的研讨,该书像其书名一样“沉默”。然而正像雷达在此次研讨会上所说,“这本书一年前就读了,至今印象深刻,它经住了时间的考验,不仅今年还可看,以后也还可以看
2、。”沉默之门研讨会确立的主题也颇有针对性:“回到内心,回到文本,回到文学自身”,记者看到的研讨会也的确与以往不同,它更像一个读书会、学术交流会,一扫文坛积弊已久的浮躁恶炒之风。沉默之门讲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的生活,主人公李慢因社动荡先后失去爱情和工作,生活精神都无法安顿,进入了精神病院,成为一个雕塑般的“思想者”,女博士杜眉医生对其悉心治疗,李慢重返社会,在眼镜报的社会现实中再度演绎了一段悲喜人生。作品在结构、叙述、人物塑造、时代氛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大胆的探索精神。批评家解玺璋在比较了蒙面之城后认为,前者表达了认知的有限性,沉默之门则表达了言说的有限性。“作者不是在有话
3、要说的时候才写小说,恰恰相反,他是在无法言说时才写作。宁肯是一个有哲学思考的人,他的小说跟一般的那种所谓的小说不一样,他有一种自己的思考方式,并把这种方式表现在小说里。”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对蒙面之城记忆深刻,“主人公马格在巨大的空间穿梭,是一个时代的流浪者,而沉默之门则从外部世界回到内心世界,比蒙面之城写得深沉,更有隐喻性质,主人公李慢是一个精神的流浪者。比如小说写精神病院的程式化生活,那里的建制也曾有过连、排、班,取消之后,还保留了读报制度,领导检查是也要大扫除,病人还要集体电疗一次,其实这和我们所谓的健康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部小说写出了我们某个时代某种心态,特别是青年的心态,它的价
4、值和意义可能在今后的时间里更会凸显出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同样肯定了这部小说的精神价值,“我读到沉默之门的时候,有一种感动和触动。我觉得宁肯非常可贵的是对某一段历史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沉默之门写出一段历史感,表达了了八九十年代人们的一种心情和意识,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闭已久的历史之门。”在肯定了这部小说的历史价值之后陈晓明着重从文本叙述上分析了沉默之门,“这部小说有三到四种不同叙述方式,叙述上充满了变数,宁肯把慢的叙述、戏谑的叙述、写实的叙述等多种叙述风格融合在一起,叙述上做了一次非常执着大胆的探索,它在艺术上提出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课题,那就是我们如何以一种有力的方式去掌握我们这个
5、多重的、诡秘的时代。”中国作协创研室副主任吴秉杰以“四种方式”观察了沉默之门,认为这部小说是“诗性叙事、心灵叙事、边缘叙和历史叙事,上述四种叙事有着内在联系,它们共同地构成了沉默之门的特色、丰富的内容和艺术追求。许多人都说要发掘历史,但重要的是要写出被意识形态遮蔽了的心灵史,许多长篇叙事互为补充地表达了当代人的生活和处境,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具有独创性,更深刻、不能被轻易取代的创作,宁肯的这部小说便是如此。”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从“问题”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解读,认为“一个作品具有多种可能性的解读,本身就是作品成功的标志。宁肯过去是写诗的,卷入八十年代的诗歌狂欢,我读这个小说好像重新回到了那样一段历
6、史,让人想到北岛,海子,但是随着诗人海子之死,宁肯关于诗歌的创作历史嘎然而止,这在宁肯这部小说中构成了一个问题。有趣的是小说主人公李慢从小说第二章之后便开始缄默不语,在心智上停止了,不再成长了,但是小说仍在发展,时间仍在向前,使得小说结构上构成了一种并置关系,这是解读这部小说的一个关健所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也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跟诗,阳光、历史信念相关的时候,特别是达到执着的时候,往往容易滑达到自恋的境地,而宁肯克服了这种常见的自恋,小说自始终有一种反讽的风格,这样的叙述非常有境界,十分难得”。会上有肯定,有批评和争论,批评家张柠认为小说叙事不完整,水平不稳定,“我
7、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是一个诗人在今天的世俗生活当中不适应,我认为没有意思,在爱情方面也是这样,有革命现实主义色彩,后来我耐心读下去,最后的感觉是非常吃惊的,宁肯写出一个重大历史转变时期的一个年轻人的精神史。小说的开头部分写得很有气派,写精神病院的也是有很现代色彩,但爱情部分和眼镜报部分没写好,太现实主义了。这部小说分为了四章,如果把开头第一章和精神病院那章拿掉的话,就是一个普通的毫无新意的小说。”鲁迅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孙郁也对小说没完全超越写实表示了遗憾,“这个小说写得很精彩,也很打动人,但是在形式上缺乏像卡尔维诺那种出奇制胜的东西,表现手法还是受到了传统的影响,没有完全超越传统。”对此,批
8、评家李建军表示了不同意见,李建军认为文学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应该从价值上考虑问题。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的当代叙事进入了一种反启蒙状态。我们放弃了我们的价值原则,我们整个的读者群对当代的叙事不关心,不信任,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当代叙事缺乏内在价值、现实批判和历史反思精神。而沉默之门这个小说我觉得最大的成功或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重开了启蒙叙事。”作家徐坤、曾哲作为嘉宾参加了研讨,徐坤说,“作为宁肯的朋友参加这个会我是来助威的。跟宁肯已经很熟悉了,他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成熟,在他的中正的外表下,我读出了他的狂放不羁的灵魂,这从他的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马格和李慢身上表现出的强烈的个性、自由的
9、灵魂以及哲学之思,足以证明这一点。他的那种关照世界的方式,个人与历史对话的品格,也为当代文坛所久违,给了文坛一个震惊。”沉默之门研讨会发言现场时间:2005年8月10日上午9:00-12:00雷达:我现在谈一下我对这个书的理解。我们不断出书,但是不断被淘汰。往往书一出来之后,甚至于书还没有出来,我们的评论已经出现了。有时候书我都没有看见,评论都出来了。有一些书一开始就有轰炸之式,很快地不约而同地都消失了,大家要求的速度很快,消亡的速度也很快。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宁肯的小说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在过明年或者后年都可以看。因为它比较能耐的住时间的考验,很稳定的,可以经过时间考验的。我只
10、谈我个人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一个奇异的小说,写了一个人的历史,它的含义深邃,心理很丰富,我认为表现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的深层的情感世界,我认为把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感觉可以说写出来了。小说中我认为那个住故宫附近的图书馆老人倪维明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由于这个老人我读这部小说有一种反向坐着火车的感觉,一种倒退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小说,有一种不是向前的,是向后的,是倒退着看的。人们很自然地要拿这部书与作者三年前的成名作,带给他很多荣誉的蒙面之城相比。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蒙面之城里的马格是个出走者,逃离者,漫游者,为了寻求自由,摆脱身份之累,他走过秦岭,走过青藏高原,走过深圳,他想通过征服外在世界来
11、克服内心的焦虑。我至今认为那是目前中国写得最好的一部流浪汉小说,空间非常大,能把这么多辽阔的空间整合到一部长篇小说里是罕见的,非常不容易的,那是一部浪漫主义的作品。而沉默之门非常不同,是一个高度浓缩起来的书。比如写李慢和唐漓的那段爱情,非常缓慢,让我想像奥勃洛莫夫的约会,那个约会的时间很漫长,很不容易的,李慢和唐漓的约会也是这样,非常见功夫。李慢是这部小说着力塑造的主人公,李慢是单个人,但我认为也代表了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近20年里的内心世界,是一代人精神成长史,甚至也是我们的心灵史。宁肯把这个人物打开了,就像打开了一扇历史的“沉默之门”,我认为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说蒙面之城的马格是行走的外向的
12、,那么李慢就是内向的,小说中有一段李慢对自己的描述我认为是很典型的,李慢说“我愿背着一个重重壳儿,在安静的时候伸出触角,感知世界,有动静就收起自己,成为一个内倾的壳。我在壳子中实现着自我的世界,而我仍可以透过壳子凝视天空,非常安全。这是我最真实的也是最内心的想法。”这是李慢理想的生活,他希望像蜗蜗牛那样在壳子中间实现自我。李慢身上有一种孤独的高贵的气质,比如小说写到他的成长环境,是在故宫边上长大的,他最喜欢就是故宫脚下的少年图书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那个图书馆的管理员。这都体现了他的孤独又高贵的文化精神气质。同时他这种气质还来自于他的忘年交图书馆馆长倪维明老人,倪维明是一个老年的知识精英,
13、对李慢来说,他是一个人格的象征,他照亮了李慢的一生,可以说是他最指引了或塑造了李慢,使李慢具有了虽与老人不同但也是另一种玩强的精神文化气质。这部小说有许多非常好的富于隐喻的细节描写,比如小说开头写李慢很困难地打开地下室窗子的过程,写得非常精彩,这使我想到鲁迅的“铁窗”,要想开一个窗子是不可能的,除非把整个房子拆掉。我觉得这个细节奠定了整个小说的基调。小说最重要的人物关系是李慢和唐漓的关系,唐漓的身份是非常特别的,虽然作者没交待,但通过种细节的描述我觉得她很像一个女间谍,因为她无论到那里去,到公园去进门不需要门票,什么人才不需要门票?80年代后期她就开了一辆跑车,我猜测是跑车。(陈晓明插话:那是
14、雪铁龙,当时公安部从法国进口了一批这样的车,后来因为那个车太明显了,以后来不用了,那个车可以跳着跑。)雷达:而且宁肯写的这个车子出城的时候,我认为写得比较曲折。当时写了很多的绿色的车辆。李慢和唐漓的关系发生了一个冲突我认为特别好,李慢和唐漓的冲突我认为不是人为的,甚至也不是他们两人之间的,而两种不同的人物社会身份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无可避免撞击出的悲剧,恐怕李慢后来进了精神病院就是这个原因。我开始认为李慢和唐漓是一个古典的爱情,每次约会都是神秘的,有那么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后来感觉不是一个古典爱情,是一个007式的爱情,这个爱情悲剧展现得非常好,很有时代特点。这个悲剧不是内在问题,而是外在的问题
15、。小说的第四部分,写了一个非常世俗化的眼镜报世界。宁肯居然能够假设一个中国眼镜报这样一个地方,非常奇妙,这里有北京游子,北京痞子,像W、O那种人,这一章对话的语言我觉得非常精彩,可以和王朔相比。眼镜报所展现出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是非常肮脏的,甚至可以看出知识的肮脏性,李慢在那种环境里生存非常不容易,眼镜报某种意义是另一个更大的精神病院,就像小说第三章所写的精神病院是一样,同构的。小说最后写到,2002年李慢与杜眉医生再次来到眼镜报所处的南城,这里已拆迁完毕,李慢感觉好像生活在一个正在消失的城市,人和房子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条像机场跑道一样宽的通衢大道。小说中说到“我们摧毁过去就像奔向未来那样无情”
16、我觉得这个感觉很好,这个感觉是我们今天的感觉。沉默之门写人,写出了人物的断裂感,碎片感,异物感。现实和虚幻交融,挖掘出了人物的潜意识,对我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深思,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丧失记忆的。这是一部很复杂的书,很有价值的书,整体上它反映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段比较箫条的、精神空白的和失语症的一个时代,非常有意义,填补了我们的文学对这一历史时期反映的空白,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谢谢大家。解玺璋:我说说,去年我们一起去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福建的时候,我把这个小说看完了。回来我写了一个东西。以前看那个蒙面之城的时候还不认识宁肯。我认为这两个小说非常有意思,两个书名非常有意思。沉
17、默之门出来的时候,我问他这两个书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他说没什么特别的联系。我看完之后,觉得这两个小说还是有一些关联的。比如蒙面之城表达一种认知的有限性,马格对生活的认知受到很大的障碍。沉默之门呢?表明了一种言说的有限性。我觉得这跟宁肯的一些想法有关系。我们聊过之后,我觉得宁肯是一个有哲学情怀的人。他虽然是一个小说家,可是特别喜欢思考,你看他的小说,其实跟一般的那种所谓的小说不一样,他有一种自己的思考方式,并把这种方式表现在小说里。他的第二本小说表达的是关于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包括作家自身对这种言说的方式的怀疑。宁肯有对沉默这个词在小说后记里有一个解释,他说小说是沉默的艺术,沉默、孤独,写作大
18、体是这样的。宁肯的这种写作态度,包括这部小说的艺术特征,在沉默之门里非常明显。作家在表达自己的意图的时候,一般认为是有话说才写作,而我认为宁肯恰恰相反,他是在无法言说的时候才写作。宁肯认为生命中有许多不可言说的东西,人只能说出一部分,说出可以照亮未说的部分。他这种观点确实可以体现他对于哲学的一种热爱,一种情怀。这是一点。如果我们把蒙面之城和沉默之门做比较的话,我认为蒙面之城中马格是个行者,这种意向带有古典的精神,甚至说他是在行动当中寻找古典,是对于人类的一种认识。而沉默之门中李慢是带有现实性的寓言,我认为是一个现代的人物,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你很难说李慢这个人物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比如说是过去
19、的传统现实的作家写的一个人物。我认为李慢不是这样的人物,我感觉李慢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我们从李慢的性格中可以看出来,他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理想式的。不管是从这本书的结构也好,还是人物性格本身存在的形式也好,我们看不到李慢更多行动,而他不多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受到障碍的,都是不容易实现的。所以说,对宁肯来说相对蒙面之城的马格写李慢对于他是一种挑战。我们在交流中我问过他为什么这本书写了三年,他说他是在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中完成的这本书,所以非常慢,要慢慢寻找。一个作家往往对现实的感觉和把握上有一个过程,如果从古典的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上转变过来的话,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反映在宁肯在不断修改和推翻以前对蒙面之
20、城的写法之中,这是一个作家非常可贵的地方。另外沉默之门和宁肯的经历以及以往的写作有关系。他以前是一个诗人,这个小说在整个结构上容易让人联想到宁肯写诗的经历。小说分为长街、唐漓,医生,南需、幸福等五个章节,这很像像一首诗的几个段落。它不像一般的小说。如果说所蒙面之城也是有诗意的,那么沉默之门更接近于现代诗。他的作品当中反复引用了一个美国诗人的诗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这首诗几乎贯穿于李慢的整个人生,像路标一样出现在整个书当中。如果可以理解这个诗,我觉得也就可以把握沉默之门这样的一部小说,他们之间有一个非常内在的联系。我们俩聊天的时候,他说他自己就很向往那首诗的意境,那种安定的生活,而这也是李曼所向
21、往的。但是在李慢的生存现实中,这个向往成为一种奢望,甚至无望。再有一个,我认为这个小说里面,有很多的心理描写,我刚才看陈晓明老师谈到小说有许联想式的东西,它们这不是完全带有心理性质,可是让人联想到很多东西。宁肯说他不是故意要写这个内向东西,虽然说他很深的哲学的情怀,但他是不是把一个主义和一个理论引入到小说里面。他的心理描写总是熔化在他的情节当中,包括与李慢构成一定关系的人物,像老人,唐漓,杜眉都有这种特点。我觉得融合的比较好,很贴切。对于这种现代观念的追求,像李慢这个人物一样,写作给予宁肯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宁肯打造了自己生活存在的价值观。为此宁肯放弃了很
22、多在别人看来很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是李慢的价值观,也是宁肯存在的价值观。我就说这些。谢谢!陈晓明:宁肯的沉默之门我看了一段时间了,我想简要的谈几点感受。我想说的第一点是,我读到沉默之门的时候,有一种感动和触动。我觉得他非常可贵的是对某一段历史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某一个历史时刻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历史意义。许多年来有一种历史时期的心情、一种状态、一种生活是长期被遮蔽的,或者也无法回顾的,但是沉默之门面临了这种历史,写出一段历史感,表达了了八九十年代那个时期的人们的一种心情和意识,所以我们说这本书有它的一种特别的意义。很多年之后的现在,可以看看我们的文学对那个时期的记录其实是非常
23、有限的,真正找不到几本像沉默之门这样真切的记录了那样一个时期的生活状态的作品,也可以看到写出了那种内在的痛楚和人们茫然无措的生活的作品。生活破碎,而又迫切的重新开始了,我觉得宁肯写出了那样一段历史时期,是非常棒的。这部小说以李慢的生活为切入点,表现出个人在历史中,或在历史中困难而又固执地寻求个人的真切存在的那种情境,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闭已久的历史之门。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把个人植入了历史,可以说是历史的缩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文本和内在的精神寄托。第二点我想说的是,宁肯写出了一种有质感的生活。你看这个小说在追求一种慢的叙述。这个慢的叙述它靠一种什么东西支撑?他是依靠小说的时间,纤
24、细的生活感受,这在法国的新小说(或称之为新感觉派小说)里是常见的。法国新小说总是追求人和物的一种交换关系,它的时间由物的移动、变化来表现,例如经常通过日光投射在物体上造成的阴影来揭示人和物的关系。当然,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小说的叙述也可以用一种心情,通过人和事物的一种交往关系,以及人对事物的一种反思的关系,来表现人在事件中对人和事件的停留以及出现的困惑和迷茫,这些可以造成小说叙事时间的缓慢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沉默之门写李慢是做了一个尝试,特别是小说前半部分的叙述有一种渐慢的层次感。比如李慢找工作,他在图书馆的经历,他的那种个人的生活状态,这种个人的生活突然间和外部的变化的历史各种情况相
25、脱离,所以他努力地想回到个人的最简单的生活中。在这种生活中,李慢能够获得一种自己的生活质感和状态。这种有质感的生活在作品中总是有冲击力的,总是打上一种历史的烙印,它强调了一个强大的历史背景,同时又把个人从历史背景中突然间提取出来来看这样一个个体,一种无目的的,空虚的、失意的及失败的生活。那么在这样一种生活当中,李慢的生活变得像书中引用的那首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中的“哑剧中的一个细节”一样,我觉得这样一种叙述刻画是非常好的。那首诗在小说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子,特别是诗中的“在恐惧中,他以为车辇的阴影是乌鸫”、“哑剧中的一个细节”,我觉得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那么一方面李慢是“哑剧中的细节”,
26、这“哑剧中的细节”我们是不知道它的含义的,事先不知道的,我们只有事后才知道。哑剧中的细节没有别的语言,全部依赖细节,细节本身是一种知识,一种手语。但是呢,它的后面有一句,他认为“车辇是乌鸫的阴影”,这突际是一个错位或误读,也许这个“哑剧中的细节”的意义我们是完全不知道的,但我们知道这个意义总是要逃脱的。所以在李慢这样一个个人与历史错位中,提取出来了这样一种生活失败的生活,没有目的的生活,一种绝望的生活。但是突然间又出现了一种变化,出现了一个爱情,然后涌现出幸福感。比如,作品中的李慢,一个人住在一个古旧的屋子,他和一个老人联系在一起,他的失败的生活它有那么强的韧性,这时出现了爱情,涌现出了幸福感
27、,但是最终又颠覆了这个幸福感,出现了后来的悲剧,进了精神病院。所以,我感觉到宁肯他在写这种散漫的、爱情的、平庸的,失败的生活的时候,怎么样赋予它一种秩序,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推敲、值得我们去理解的。从这个小说来看,这一点我还是想跟宁肯探讨一下。这个小说在结构上,在叙述方式上是有变化的。这个变化呢,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拼贴式的,所以读起来不是很通畅。前面是很慢的叙述风格,中间的精神病院是一种戏谑化的叙述风格,后面到了眼镜报社又是一种写实的叙述风格,我现在很难说很难判断这个是更好或者说不好。比如说,在前面的那种叙事方式里面,和图书馆老人建构起来的慢的叙述如果继续延续下去,可能觉得会是像普鲁斯特
28、的追忆流水年华那样一种叙述,是一种缓慢的,平静的,但是今天看来古典性又太强了。那么后面那种大起大落的叙述使小说里面充满了一种变数,我很难判断,因为没有这样一种小说的存在,我只能在现在这个样子上去想象和理解,我们也会找到一种理论言说,给它一个合理性。这个合理性是否说可以外在地寻找到一种裂变?这个裂变不是内在地可以找到的,因为它后来不能以一种慢的方式叙述,因为前面这个小说在一种失意的失败的生活当中出现了唐漓,涌现出了幸福感,最后他们去郊外度假,在那儿崩溃,崩溃之后还能那样或怎样平静地慢地叙述?我觉得唐漓应该是公安部或安全部的一个女性,那么她为什么会爱上李慢,这当然是个迷,这个不需要解释。那么在这里
29、出现一个问题,在对于一个个人生活的手段当中,这个李慢他是没有节制住他的生活、他的欲望,他被幸福的欲望充昏了头脑。对小说来说是这样,所以呢,最后要击碎,那么这个幸福和欲望出现了障碍,所以最后导致了后面的精神病。小说以这样一个方式处理她,出乎我的意料。当李慢的幸福出现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恐惧感。我就想以后这个叙述如何掌控这个局面?精神病的出现是对幸福感的一种摧毁,使这个小说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因为否则到了这个地方的时候,这个小说的展开已经变得非常非常困难,就是说小说的高潮突然间已经来临了,或者说生活已经终止了,那么作者让它破碎,让它断裂,让它转向了精神病院就是必然。所以,这个精神病的出现发掘了一种反复
30、无常,那段精神病院的生活写得很有意思。在这样一个对精神病的发掘当中,我去理解这部小说的结构或不同的叙述存在的合理性。我是试图从一种叙述方式上理解它的,这个合理性就在于它使小说在一个慢的叙述中转向了一个后现代式的敞开的叙述,这是一种生活的错位,就像一直错误的以为那个“车碾是乌鸫的阴影。”小说就是在这样的错位中展开的。那么像李慢这样一个人,他从历史中脱出来,他必然要发疯,他的精神必然要崩溃,他不能够忍受这样一种失败的挫折。他的欲望受阻,溏漓神秘的电话铃中断了他们做爱,摧毁了李慢的欲望。这个女性的象征非常好,我记得当时给我印象当中她好像有枪,但是我刚才一直找没找到。(宁肯:在第二章的最后一页,他出现
31、了一个恐惧的幻觉,说唐漓有枪,让唐漓拿出枪来。)陈晓明:如果在路上,在哪一个地方看到枪,我觉得这个效果更好。那么在那个时候突然看到一个无产阶级强大的力量的存在,那么那个时候,对历史的连接关系我觉得更内在、更有力,这个当然比较困难。(雷达:我觉得不困难,这两个人的组合反差极大,非常有意思。)陈晓明:我觉得可以在那个车的工具箱里面露了一下,他还以为是玩具枪呢,有的时候有些隐喻是可以戏谑化的,枪可以贯穿始终,甚至在眼镜报社里面也看到玩具枪,这个就非常有意思,这样就把这个枪完全戏谑化了,一会是真的,一会是假的,一个像玩具,一个又是威力无比的东西。所以说呢,这个精神病有它的历史的合理性。精神病院写得非常
32、精彩,比如杜眉医生这个女性。在这个小说里面,女性的含义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搞透。唐漓,杜眉,还有后面眼镜报社里的女盲人,那个人事处长站起来跟李慢握手,她戴着盲人的眼镜,那个细节太精彩了。就是说,作者对这些女性找到了一种写作的途经或者方式,但是好像你还没写透,我想你也没太用心。我想可以写透,就差那么一点,当然我也没能想出来,现在我也没有想透。如果说对那样的女性既有充满幸福的想象,但是又击碎这种想象,是否可能的东西遗留下来或溢出来?小说正是试图这样。最后,女性给予幸福和温暖的只有那个精神病的医生杜眉。李慢最后离开杜眉是在河边,他抱了她一下,杜眉感到很意外,我觉得这种细节的东西非常精
33、彩。在那样一个场景当中才能够体会到生活什么东西是在伤痛当中涌现出幸福感的,那是最强的,不可抗拒的,我觉得女性在那个时候非常重要。有一点不足,李慢在与唐漓发生障碍的时候,它的转变太突然了。就是李慢听到电话非常慌张,唐漓说你怎么穿衣都不会了?然后唐漓给李慢套衣服,帮他穿袜子。那个写得非常好,但是太过简短了,需要再细致一点,有一个修饰和过渡。这个小说写出了欲望和精神分裂这种东西,这个和前面一个慢的失意的挫折的生活整合在一起,把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彻底和更加深刻,我觉得这样一个探索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一点使我在想,在小说叙述中这种分裂、异化与他者化在这部小说中是如何或是否建构起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要说
34、这是一种探索。我们分开来看,这部小说有三种叙述,长街的风格、精神病院的风格和后面眼镜报的风格,那么我认为把这三种风格糅合在一起是非常有难度的,这个难度就在于要打破一种单一的叙述。现在我们来看,用单一叙述行不行?就是说用李慢的在长街的那种叙述下来,我们是否会觉得这部小说太单调了?如果用精神病那样的叙述又会觉太戏谑化了,肯定会有别的说法,如果用最后眼镜报那样的叙述,觉得太庸常、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太直接了。所以把这样三个东西揉在一起,建立这样的一种叙述,这是不是非常成功,我们可以再讨论。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这本身也可能象征着对我们时代的一种把握。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确实交合了很多东西,一
35、种是我们渴望回到历史,找到我们生活的坚实性、我们和历史非常内在的结合在一起的那样一种方式。同时我们也是一个精神病人,也是一个分裂的时代,我们非常癫狂,我们必须疯狂,不疯狂我们不能够存在下去。另外一个方面,我们非常直觉,非常现实,也充满反压抑的欲望,是吧,我们在眼镜报社那样一个现实中,关于眼镜的多种用法,关于眼睛的养生之道等等,我们有一种很现实很世俗的生活,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处在这样一个综合状态之下。此外从整体上来说,我觉得这个小说的可贵还在于它始终保持一种反讽的叙述格调,反讽的这样一个风格一直在贯穿着作品始终。所以,就是说,这个小说在这样一个慢的叙述切入了内在的张力的关系,我觉得几种叙述熔合在一
36、起了,可以说是宁肯在艺术上做了一个非常执着的探索。他在寻找一种慢的节制、回到内心的这种叙述,但在这样的叙述当中如何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张力、这个张力它以哪种方式表现的呢?这里宁肯以嵌入的拼贴的并列的方式把三种叙述来建构起来。是不是我们还有别的方式?宁肯这部小说我觉得在艺术上提出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我觉得这个课题就在于我们如何以一种非常有力的方式去掌握我们这个多重的、诡秘的时代。谢谢!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贺绍俊:刚才听完了大家的介绍。我认为一个作品具有多种可能性的解读和丰富,本身就是一个作品成功的标志。我有一点跟晓明的感觉是相同的。我认为这部小说和宁肯的记忆是有关系的,而且他大概是这种历史记忆不得不
37、表达出来才有这个小说。宁肯过去是写过诗的,我想写诗在这个小说中间,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诗人的小说,他跟我们平时诗人的小说不一样的。我觉得诗歌对这部小说来说,对于宁肯来说是一个历史问题。可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样一个历史记忆,这样一种诗歌的记忆使他必须要表达出来,然后就有了这个小说。这个关于诗歌的记忆,我觉得可能是有海子啊,北岛啊现代诗人的印象,还有一种年轻诗人的青春的狂欢、喷射,这是我们中国文坛80年代诗坛的状况。我觉得读这个小说,我好像重新回到了那样一段历史。我想象宁肯肯定在80、90年代之交卷入了那样一场诗歌的狂欢之中,恰恰是诗歌给他垒起了一个诗歌的时间。恰恰是唐漓给了他一个淋漓尽致的表
38、现。刚才大家说到斯蒂文斯,小说中间特别引用了他的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我觉得宁肯一直在给我们暗示,这种诗人的特殊的观察方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我理解李慢和唐漓要表达的是一种爱情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李慢面对自己第一场爱情的时候,不断引用这首诗。而且急切地在爱人唐漓面前采用一种诗人的表达方式,她把诗中的乌鸫换成唐漓。但是这个唐漓理解不到,她很漠然,希望他很快地结束诗歌朗颂,但是他就是不结束。这个李慢自己非常相信置换的结果,置换以后的结果是非常美的。我感觉到作者宁肯这种叙述是对历史的依赖,对于宁肯来说,我认为可能是一个比较突然的事件中断了他的诗歌历史。小说不断提到海子,我认为可能海子对他影响比较大,随
39、着海子之死,宁肯关于诗歌的历史嘎然而止了。我认为这可能是宁肯的心理状态,可能他的思绪停留在那样的一种诗歌当中。他的诗句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关于历史的记忆当中,我是这么理解沉默之门它的含义的。诗人的心声只是对诗歌的这个精神世界倾诉,刚才雷达说的一个比喻,像蜗牛一样,实际上宁肯在小说当中也暗示了。在诗歌的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之间,宁肯立起了一个沉默之门。不一定要面对外面的东西,外面的东西无法发言。所以从第二章出来之后,这个主人公李慢变得缄口不言。要么他被人当成精神病患者说些正常人听不懂的话(如第三章),要么他陷入世俗社会之中像一个呆傻者人云亦云(如第四章),要么他就适应了世俗社会,沉浸在世俗的幸福之中(
40、如第五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从李慢的少年生活写起,他在图书馆的启蒙,大学后的求职,他的没有结局的爱情,他的精神病院的诊疗,他的昏昏噩噩的编辑生活,最后他鬼使神差般地与精神病院的医生杜眉结了婚。一个人完整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的作家宁肯却让李慢的心智成长止步于第二章。第二章里是一个风华正茂的李慢,一个被诗歌的阳光温暖着的李慢,但他又是多么的脆弱,当他似乎窥见到恋人唐漓的真实身份时他便变得精神错乱。宁肯在这里是否想告诉人们,诗歌虽然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但诗歌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又是非常脆弱的。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读这部小说,我觉得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以诗歌垒起自己精神世界
41、的李慢,是如何顽强地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挣扎和对抗的。也许在某种情况下,沉默是诗歌对抗现实时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方式。小说中的老人倪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是李慢的思想启蒙者,更重要的是,他是知识、文明和精神的化身。如果诗歌就是上帝的话,那么,倪先生就是传达上帝旨意的传教士。但问题在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是一个不需要上帝的现实,于是倪先生可以帮助李慢垒起精神世界,却无法帮助李慢应对种种现实问题。倪先生本人采取的策略是逃避,他在逃避中坚守了自己的信念。可是你怎么能让一个年轻人也采取逃避现实的方式?这也是作者宁肯在写作中绕不开的矛盾。他的思绪停留在诗歌的精神世界中,但他必须让李慢走向现实社会,而走向现实社会只
42、能是屡屡碰壁,屡遭挫折。当然,一个读者从阅读期待上说,他希望看到李慢的不断成长,他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到了第三章,李慢反而变得愚钝了呢?这的确是作者宁肯的一个责任。这就回到文章开头我所说的,因为宁肯他没有以小说家的姿态来写这部小说,他不过是在清点自己的一段诗歌记忆。所以他丝毫不理会时间上的常识,尽管李慢在长大,李慢的思想却停止在某一时间段。不过对于一位诗人来说,这应该是允许的,所以宁肯会站出来申辩:“爱因斯坦有自己的时间理论”。我非常赞同宁肯的说法,因此他这么处理小说的人物完全没有错,甚至他这么安排小说的情节,还包含着另一种时间理论,关于时间的并列关系。我觉得宁肯对于探索时间的并列关系是非常感
43、兴趣的,但如果宁肯真的把时间的并列关系想得很清楚的话,他或许会让一段诗歌记忆更好地嵌入到李慢的故事中。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孟繁华:我一年前就读了这本书,记忆深刻,起码对我而言,沉默之门经受住一年的考验,是否还能够接受多长时间的考验,还要时间来证明。两年前在北京作协开第四届代表大会的时候,我和宁肯住一个房间,那时他就把这个小说讲给了我。我说这是一个成长的小说,他当时点了头,说了一句“你这么说我明白这部小说了”,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后来才读到这本书。我读过他的蒙面之城,我认为这两个小说是完全独立的。蒙面之城写得非常浪漫,马格这个主人公在一个巨大的空间穿梭,北京、秦岭、西藏、深圳,是从一个自然空间里面找到
44、自我的一个人,这显然是一个成长小说,也是一个流浪汉小说,在流浪中成长。到了沉默之门完全变化了,沉默之门从外面的世界回到自己的内心的世界。蒙面之城是一个外部的大环境,沉默之门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小环境,比如图书馆、大杂院的小平房、精神病院或编辑部等。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隐秘的拒绝历史或者说自己不能够融入到历史的一个小说。在我看来,沉默之门比蒙面之城写得深沉,更有隐喻的性质。比如精神病院的程式化生活,其实和所谓的健康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那里的建制也曾有过连、排、班,取消之后,还保留了读报制度,领导检查是也要大扫除,还要集体电疗一次。为了不出事情收了所有的腰带,每个人都提着裤子。所有人都等着或盼望别人的
45、裤子掉下来,然后哈哈大笑。这些细节非常棒。这不是医疗,是权力关系在病院的反映,是医生对病人尊严的剥夺。杜眉医生把腰带还给病人,也就是把有限的尊严还给了病人。但李慢还是下意识地提着裤子。社会和环境的“规训”对每一个人的影响幻化为潜意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沉默之门是一部维护人的尊严的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对无视人的尊严表达抗议的小说。但我还认为这是一部表达跨世纪“多余人”或“局外人”的小说。所谓跨世纪是指上个从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以来这段时间,李慢是这个多余者、局外人的形象。“多余人”现象始于俄罗斯19世纪早期普希金的“奥涅金”,然后是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皮却休、屠格涅夫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奥波洛摩
46、夫等。在英国有拜伦的哈尔德.恰洛尔德游记、在法国有加缪的局外人,在日本有二叶亭四迷的浮云、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在中国有早期沉沦的“零余者”,有鲁迅的“魏连殳”,80年代末以后现代派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多余者”或局外人。李慢也是这样一个人。李慢他非常欣赏美国诗人斯蒂文森的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法,这首诗就是一个无所事事人的内心独白。一个只能观察乌鸫的人,并且有十三种方法,可见他与外部世界已没有什么关系。李慢的独处或有意与外界隔绝,表达了他与这个时代的某种不适应。这与马格是非常不同的。蒙面之城中的马格是一个“时代的浪者”,他主动地游离于这个世界,向一个敞开的世界走去,他有自己的主体性。但李慢没有这
47、个主体性,他是身不由己、无能为力,只能龟缩在不同的封闭的空间中,是一个“精神的流浪者”。90年代以后,局外人或多余人的现象有重新“复兴”的迹象,甚至已经蔚为大观,特别是关于知识分子小说,“出走”、逃亡,非常普遍。李慢虽然没有出走,但他的前景也是可以预知的。因此,这部小说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某种心态,特别是青年的心态,它的价值和意义可能在今后的时间里更会凸显出来。刚才大家说的斯蒂文斯处诗,为什么李慢对这首诗那么感兴趣?他非常希望不需要打扰的,确实感到内心无助、无聊、无奈。那个读诗细节写得非常有趣。沉默之门里面有一些场景非常有意思,比如说她和唐漓的关系,那个李慢因唐神秘的电话(唐漓的份身就很神秘)产生
48、了巨大的恐惧,因而一下在床上无所作为了,欲求再也无法满足,这时李慢在这个里就变成一无是处。我觉得这个细节写得非常深刻,是这部小说写的具有巨大隐喻力量的地方。宁肯下一部小说,比如说三部曲,前两部写了马格和李慢,第三部写谁呢,我们拭目以待。吴秉杰:读沉默之门没有难度,但我发现要想评论它却有难度。沉默之门是属于那种读起来极其顺畅、能吸引人而读完后又难以简要概括的作品。或许这就是如作者后记所言:小说是沉默的艺术。然而,我们还是必须打开这扇“门”。宁肯的这部小说如诗:“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它自己也提供了观察我们生活世界的几种方式;如音乐:短暂的爱情、欢娱与长久的焦虑、期待,内在的抒情性和潜在的紧张感
49、,分布在四个乐章,你可以把最后一章“幸福”看作是一个平缓的尾声。沉默之门实际上是想要同时表现几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长街),一个日常生活的不乏温情的世界(唐漓部分),一个精神偏离了常轨的世界(医院)和一个充满了权力争夺、又最终崩塌了的世界(想一想南城中的“中国眼镜报”)。这个要求看来是太过份了。虽然有一些因素始终在这几个世界中穿梭游荡,但作者还是不得不暂时把这几个世界封闭起来予以抒写。宁肯小说叙事的出发点是要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感知我们的多少有些病态的生活历史,当然比那种单纯地揭露问题的创作来得丰富与含蓄,且更有一种切肤之痛,但为此它也就面临着某种难以道破的沉默。最明显的印象是沉默之门
50、所采用的诗性叙事。它并不限于语言特色:生动、感性、放大,在每一次回旋跌宕中都留出了充分想象的空间;诗性的叙事起于语言又迄于形象,唐漓、杜眉、李艳和南城中那些符号化的人物都既有感性鲜明的特征,又似乎影影绰绰,来去无踪,飘忽和难以完整地把握。宁肯并不认为在自己的艺术表现的世界中,他就能够把握一切人,了解一切人,象许多小说家所声称的那样。因此诗性叙事也可以称为是“影像”叙事。老人杜维明影响了李慢一生的命运,他也没有完全打开自己沉默的心扉,仅留给我们一个岩石般的影像。他是那种所谓“甘愿带着花岗岩的脑袋去见上帝的人”,可惜在我们当前强调“灵活性”、实用性、从众而不吃亏的时代,这样的人物已经不多了。与诗性
51、叙事最接近的是心灵化叙事。它延伸到了作品中一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关系之中。我感到宁肯的小说中常有某种心灵感应的特点,从冰场上见到唐漓开始,就注定了随后将要发生的故事。唐漓是神秘的,但从她对于家乡和童年的思念,对于诗歌、音乐和美的感受看,仍有着自然、可爱的一面。“爱情不可能有第二次”,她给了李慢唯一的一次爱情。虽然唐漓后来极大地伤害了李慢,把他推向另一个世界,却使人想到是她背后自己并不能掌控而又规约了她的力量,扭曲了美好的心灵。与唐漓的神秘失踪相比,温和与富有同情心的杜眉博士则是一个稳定的知识女性,她在治愈主人公心灵创伤的同时和他进行思想的交流并建立起了一种心灵的联系。没有激情,却有渐渐渗入的
52、心灵感应。李慢和老人杜维明也有一种心灵感应的关系。虽然“我的怯弱几乎就是由老人的强硬构成的”。他永远也“无法达到老人的人格”。然而沉默之门最终还是告诉我们,面对被毁损了的精神世界,在重建知识理性的基础之上保持人格的独立,几乎就是我们唯一的自我救赎的方式。观察沉默之门的第三种方式我认为是它的边缘化叙事。中心是风暴眼,总是伤及无辜;是少数人活动的舞台,我们多数时候均处在政治与经济活动的边缘。边缘也联系着中心,它影响或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从中国社会商业调查所的调查员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到中国眼镜报的编辑,如果说呈现的是一条荒谬的轨迹,一个象征、隐喻的世界,那么由文革后期少年图书馆李慢所受
53、到的文明的启蒙,到恢复高考及至报社工作,经历动乱:浪漫的冬天与动荡的初夏后坠入深渊,又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建逐渐康复,李慢精神的成长和挫折,则是反映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人生之路。主人公的生活总是被中心引发的变故撞得七零八落。或许正是因为小说坚持了普通人的边缘化叙事,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感知我们多少有些病态的生活历史(李慢即使在精神病院也是相对而言心智最健全的一个病人)。中心黝暗难明,而边缘则火花四溅。中心叙事可能概念化与不免雷同,而宁肯所选择的边缘化叙事及所创造的故事,则折射出了时代多方面的文化及心理内容,恰恰是能见出作者的个性与才华的。最后,回到历史叙事。历史叙事应是最接近于长篇小说本质的叙事,从亚里
54、士多德时代便是如此。即使长篇创作未必都指向“历史”,它也总要包含对于过去生活的多方面的表现,因而隐含着普遍的历史意义。沉默之门描绘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2002年,达四分之一以上个世纪,人生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历史的内容,我们的人生过程多数都不会载入史册,但长篇的价值就是在史册之外开展自由和审美的历史人生叙事。我觉得宁肯的小说创作经常表现出某种“连续性的中断”,似乎暗合了黑格尔式的思辨和历史哲学,可对于宁肯来说则是他启开人生“沉默之门”和不断深入的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观察沉默之门,上述四种叙事自然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共同地构成了沉默之门的特色、丰富的内容和艺术追求。许多人都说要发掘历史,但重要
55、的是要写出被意识形态遮蔽了的心灵史。许多长篇叙事互为补充地表达了当代人的生活和处境,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具有独创性,更深刻、不能被轻易取代的创作。宁肯的长篇创作便是如此。以前我们评论某个小说的时候,我认为也写得非常好,但那样小说别的作家也能写,不困难。那么我们觉得这个小说还不够好。宁肯这部小说是别人写不了的,是无法取代的。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张柠:我一年前就在读这本书,都一周年了。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是一个诗人在今天的世俗生活当中不适应的小说。我认为没有意思,在爱情方面也是这样,后来我耐心读下云,最后的感觉是非常吃惊的。宁肯写出一个重大历史转变时期的一个年轻人的精神史。写的怎么样,大家从各个方面的分
56、析,有的人认为非常好,有的人认为有缺陷。整个小说是一个镶嵌结构,把一个世俗的生活放在现实中。我认为是一个生命,比如浪漫,性,激情,包括激情导向的精神错乱,我认为它们都是带有神圣性的,把这些个镶嵌在小说当中,同时与市俗生活中的中国眼镜报的WTO这些人在一起纠缠,最后写了婚姻,写了一个人的爱和诗人死亡。这里面说的爱情、性,最后通向的是激情,最后就是精神混乱。激情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革命,一种精神分裂,宁肯把他的主李慢推向的不是革命而是精神分裂。进入精神病院后一种可能是把精神病院砸了,一种就是治疗。宁肯在这里没有强调时间的治疗作用,他所强调的是诗人和恋人的两个身份同时死亡了。我觉得看完了之后,特别感
57、叹。这么一段精神史,最后以一个最激情的青年人的激情消失结尾。这个小说整体说是一个带有现代色彩的小说。这个里面有一些问题,写爱情不是太好,带有一种革命现实主义的写法。他这部小说的开始部我非常吃惊,开始写的非常有气派。后来写的有现实主义色彩。写精神病院的也是有现代色彩,非常好。小说分为了四章,如果把第一章和精神病院那章拿掉的话,就是一个普通的我们经常见到的小说,就是一个年轻人,读书,受教育,然后不适应现代生活,没什么新意,而有了第一章和精神病院这章宁肯在这部小说中有更深层的意思在里面。在叙事文风方面,这个作品叙述风格不统一,如何统一,是不要统一,这是个问题。孙郁:这部小说的好处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
58、说,是部好小说。现在我想说说问题,说说我读了这部小说想到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经历了80年代,80年代的经验怎么处理,对这种记忆怎么表现。我当时看完这本书觉得还是有一点失望的地方。我觉得表现手法受到了一些传统的影响,没有完全超越统统。对于处理经验来说,超越或许提供了各种文本的暗示让我们来如何超越,这个小说给我提的一个话题。这个小说写得很精彩,也很打动人,但是缺乏出奇制胜的一些东西,比如卡尔维诺那种东西。这不是宁肯个人的问题,是我们整个文学如何处理历史经验的问题。宁肯是个诗人,诗人写小说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宁肯受到诗人的这种风格的限制。如何超越这种诗人的记忆,如何摆脱他,使这个文本更丰满,是值得思考
59、的。一方面诗歌成就了宁肯,小说哲学的东西很多,另外一个方面要想着如何摆脱诗人的桎梏,能够更潇洒地进入到一个人本的写作。我感觉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想这个问题的话,这部小说的可能性更多。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经验和早期的记忆方面,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我就说这些。宁肯:沉默之门李建军:这个小说的叙述上,整体上写的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自己的灵魂无法安静的一种生存状态。沉默之门一个很大的意义是从结构上、叙述上,内容和人物上,重新开启了反讽式的启蒙叙事。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中国的当代叙事已经进入了一种反启蒙的一种状态。我们放弃了我们的价值原则。尤其是90年代,中产阶级化以后,中国人安于现状。每一个
60、搞小说评论的人都应该有所反思,难道小说仅仅是形式上的问题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应该从价值上考虑问题,我们对现实应有所批判,应有人文精神,现在我们的作品不是这样,我们整个的读者群对整个当代的叙事不关心,不信任。沉默之门这个小说具有批判意识和人文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很多小说家的作品是名不符实的,而我认为沉默之门这个小说实过其名的,它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才华,内在的意义,我们关注不够。沉默之门我觉得是一部关于尊严的小说。这种知识的叙述和这种象征,是很好的。李慢的这种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以及这里面的图书馆老人所代表的两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明亮的一面都是有尊严的,他们的明亮对比出了我们的现实,包括眼镜报社,
61、还有消费指南的这样的单位的现实。这种现实一种混乱的、野蛮的、粗俗的生活。譬如眼镜报的O,那是一个典型的痞子形象,他可以挨三刀讹出一间房子。他试图用粗俗而又通行的送礼做法影响书中的李慢,但是李慢守住了他的明亮的生活,这是最宝贵的一面。还有比如说教养、善良,尊严,这部作品也很好地表现出来。比如小说中在地下室领200块钱那个细节,他摔倒了,爬着上楼,但是到上面人多的时候,他想不能用手爬了,他认为难为情,要有尊严。李慢在眼镜报那个环境是极其艰难的,面对被权力和利益毒化的以致疯狂的人与间之间的关系,小说中李慢联想到农村学农劳动时四脚蛇掐架的情景,那个联想非常精彩,这里我读一下:“后来不知是谁发明了新玩法
62、,让两只四脚头咬在一起,慢慢诉放在地上观看,欣赏。它们咬着,一动不动,能看出齿痕慢慢加深,血从两侧嘴角浸出,骄阳似火,它们不动,连活性的尾巴也不动一下。人们放心地走了,回来之后它们仍在那里,它们咬住自己,不问伊恨源流,所有的伊恨都成为具体的忘我的仇恨,直至成为永恒。”这个联想是多么精彩,它让读者想到眼镜报人疯狂的现实,这难道不是也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现实?小说写到眼镜报社大楼底下都是空的,这个楼最终倒塌了,这种象征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一个方面,这个作品很多地方是让我感动的,在我们现在很多作品很难读到的。那就是一种积极的启蒙性的价值观,一种原则性的东西。就是爱、尊严、人格。我注意了小说从34节到
63、35节,阳光的字眼出现了12次。我觉得这体现了一个作家内心对人性、对生活、对人的一种态度。我前一段时间批驳了一些作品,像狼图腾这种作品,不是用我们已经确立的那种人道来展开写作,而是强调可以肆意凌辱弱者。但是我很难难以置信这书排行榜在第一。我觉得这个非常发人深省。我觉得这部小说有一段话特别有意义,是倪维明老人对李慢讲的一段话,老人说道义感和任感与诗有必不可少的联系,一个真正的诗人从不都是现实生活最敏感的神经,即使不直介入现实,诗歌中无形的血脉、气味,甚至节奏都是对所处时代的一和自觉和掘进。大家可以注意到,在这部书种里像音乐、绘画、电影,这种艺术性的东西具是有象征性的意义。关于人性这种宝贵的东西也
64、是重要的。这个小说技术上不是没有可值得讨论的地方,但是从精神层面,意义层面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小说。陈福民:我是想沉默之门这样的书,属于哪个时代。我预测这个读者或什么人可以认同这样的书。缺乏这个历史关联的书很难发现它的意义。应该与历史当中存在的历史主题构成非常直接的联系。今年20岁的读者不大读懂沉默之门。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在历史的哪个门槛去介入。假如说,只有40岁以上的读者可以找到历史性的意义上的关联。20岁的读者不容易进入的话,这个书就有问题了。我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书属于历史。但同时,宁肯非常幸运,这个就是这个书的名字叫做沉默之门,是个书无疑是属于当下。在历史和现实当下之间,这个缝隙,宁
65、肯用这种小说,打开了这个通道。应该说,小说当中呈现的不仅仅是挖掘人的经验。一共分了五章。那么纠缠在一起的,残酷的,赤裸裸的生存状态,这样一个经验,无疑回到我们内心,都只在当下。这个里面牵扯到很大的问题,什么叫沉默,对生命,对生存本身状况的一个领悟,谈到了很多的东西。还有一个奥迪地的音乐家,在“歌剧人”的最后一句话写的非常好。小说是一门聒噪的艺术。在言说和沉默之间,构成一个巨大的艺术。当我们切入一种真实的状态的时候,因为沉默是接近那样一个真实状况的一个个体的状况。但是事实上,一个人想从历史走到现实,突破这个门槛的话,言说是非常必要的。当时孔子强调了一个说的重要性。这个沉默之门怎么说,非常非常重要
66、的。大家都注意到了,沉默之门的作者宁肯具有诗人的身份。我认为这个书作为长篇的结构来讲,这谈不上长篇小说的结构。但是我觉得宁肯做得非常非常好。我刚才说的那个叙事,那这五个章用了一个非常内在的关联。我不太喜欢使用诗兴诗意的概念,就感觉这个廉价化了。实际上是宁肯切入历史,关照现实,进入沉默之门的一种方式。这是在诗歌上面的一种联系,不是外在的利用某一种诗歌。这在技术上解决了当前经验的历史关联破碎的一个巨大的关联。我们现在说历史经验断裂了,成为碎片了,在艺术上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品,整个结合起来,我认为宁肯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这样一个长篇小说的结构,在以往的小说来说,他超越了这个结构。他整合了这样一个
67、历史的破碎。这是宁肯对我们当下言说的困境,他在克服这个问题上,宁肯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贡献。第二个是说李曼这个人物的快与慢的辩证法。李曼在叙述当中被人的认可是一个非常慢的。她基本上是游离于当下的一个组织,跟那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热闹的世界相比,她是静止的。我想宁肯为什么写这样一个慢的人物。我觉得这个人物是他个人对于生命价值观和历史观的一个直接体现。他在这个人物身上,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一个小说写人物的某种个性,其实是有作者很重要的观念成分的。任何一个速度快的事物,它的消亡都是非常迅速的。我自己也说速度是生命的大敌。只有那种慢的东西才是恒久的。包含一个历史观的问题。这样一种人物呢,由于对于自己的历史
68、观,自己的生命观,是非常自信的。表现看来这个李曼是无所适从的,对这个社会不适应的。写她找工作,但是这个不适感不是根本的,不是关键的。关键的问题是这种不适感的背后,显示出她非常坚定的生命信念。用慢来显示快。由于这种自信,很容易转换成另外一种人物。凡是跟诗,跟阳光相关的事物可以滑向一个可笑的境界。达到一种自恋的境界。他们两个人的处理差别很大。对于一种历史观念,信任到了执着的时候很容易自恋。宁肯他用什么克服了自恋。这是我谈的第三个问题。这是叙事境界。宁肯在这个小说里面,关于李曼的人物的所有的描述,跟她的动作相关的叙述,他都有意识的使用了反讽的手法。宁肯对自恋有非常的警惕。所以我说沉默之门在这个意义上
69、来说,当之无愧是属于当前的。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历史。在人物关系构造上来说,一般人容易误解。比如说在长街里面,写到了李曼与老人的关系,那个忘年交,你读来读去,认为他是领路人,是导师。事实上,这两个人物是互相照亮,是平行的。宁肯从来没有让这个老人在具体问题上为李曼进行指导。事实上,李曼对于现实生活的处理方式不需要旁人指点的。他们两个人物的关系是互相照亮的。后面这个老人把这个遗产房子留给李曼。其实李曼不愿意接受。按照一个煽情的小说来说,应该接受。但是李曼不愿意接受。他们不是领路人的一个关系。最后我想谈谈小说当中大家都谈的斯蒂文斯的。这个小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如说沉默和言说的一个关系,快与慢的
70、关系。比如说小说的描写的现实的经验,那种麻木,坚硬,与李曼的人物的温暖,关心,都是非常和谐的。都是对话的方式。当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个性,面对这样一个历史,面对这样一个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无法释怀的时候,是必然出现的。这个不是救命的。问题在于,今夜我在德林哈,我只关注你,我只想你,这个情节包含着对艺术的信念,对小说的信念。这个小说我也吹毛求疵的挑一些毛病。这个小说的有一些不成比例。在写长街的时候有一些比较饶舌的。但是处理李曼和唐漓的关系过于简洁。这个唐漓的消失对于李曼的巨大摧毁,在逻辑上缺乏必要的过渡。但是这个瑕不掩瑜。总的来说,沉默之门是一个非常好的小说,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下,但是需要我们
71、用心体会。任何一部好的小说,都是拒绝复述的。如果复述的时候,会变得非常难。读这个小说的时候,可以讲很多。但是复述的时候感觉很困难。一方面你阅读的时候有一种心灵体会,有一种感受。这个是艺术上的一个悖论。这本小说在当下,在长篇,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不会大红大紫,它的价值会像李曼一样会存在的。徐坤:作为宁肯的朋友这个会是来助威的,跟宁肯已经很熟悉了,交往了三四年的时间。他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成熟,还有一个是正派。他的为人处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去年在埃及,我们不停地调侃,每个人都讲了自己的特点,他自己说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特点,就是正派。大家大笑,想想的话,可以认可。大家阅读他的作品,在他的中正的外表下,还读
72、出狂放不羁的灵魂。他虽然敬重神,却不惮于神的绝对权威,叛逆之思一直隐匿于中和之相下。从他的小说主人公马格(蒙面之城)、李慢(沉默之门)身上表现出的、强烈的个性、哲学自由之思,足以证明这一点。他的那种关照世界的方式,个人与历史对话的品格,也为当代文坛所久违,给了文坛一个震惊。宁肯是八十年代老的作家,现在又重新进入文坛,写作的时候有一个很高的高度。从宁肯他的两篇长篇可以感觉到,还是对80年代那种生活梦想的一种怀念。我们接受的80年代的那种光荣与梦想的教育,特别亲切,容易接受。他的出手不凡,在很短的时间内,出了两部长篇,造成一种很大的影响。宁肯和其他的一些写作,和其他的作家比来说,有两种相辅相成,一
73、种是对于自己个人经历的一追怀,还有一种历史性的写作。在当下的时代,面临的一种市场的梳理,和作者的一种梳理,书的市场面临着危险,这种书对于当年有文学有记忆可读,但对当下年轻人不太有市场,但另一方面可能因此宁肯朝向经典的境界越来越近了。曾哲:我用三天读了这本书,我做了六点笔记,我就念一下吧。一、一开始我对他这个打嗝印象非常深,“打嗝”在医学上叫“呃逆”,古称“哕”。多是胃寒或胃火所致,也有因虚造成。症状:脾胃湿弱,通降失灵。如久病见此,常为“元气”衰败。用什么办法最好呢,益气扶脾,或针刺“天突”穴。像宁肯自己文字记下的那样,生命中有许多不可言说的东西。他的小说也同样如此,甚至蕴含更多暗示和象征。这
74、给小说的阅读提供了多种可能的空间,当然,这是优秀读书人所希望和看到的。二、一个貌似衰弱的形象,穿透一面强硬的历史向我们走来;一副精练的语言,透穿一片浑浊的噪音向我们走来。在那样的时代,这种形象有他的代表,代表是时代给予的资格。这位代表,以他独到的准确的饱满的富有韧性的语言,揭示了环境的走形,似是而际、平庸呆板的社会。温情,在这里荡然无存。三,你是否幸运,你的手上有这么一本书。他提供了备忘的记忆,提供了一筹莫展的结果,提供了一段无法逃脱的记录。李慢和唐漓的关系,表象是“进入”和被“进入”的两面。他进入她的同时,却深知没有进入。恐怕李慢的一生,都将被无法进入唐漓所困。李慢妄想进入唐漓的灵魂的悲剧,
75、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极其奢侈的悲剧。而那个操蛋的有着高尚敬业风格的唐漓,她也无法被进入,或者仅仅被进入就得格。四、有那样一句话很合适,生活虐待作家,作家虐待文字,文字施虐待读者。五、宁肯是一个生活中很爱开玩笑的人,但他在小说的结尾却板起了面孔,没跟历史和命运开玩笑。这部小说最后几个字是“始终没到唐漓。”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怕落入俗套原因吧?!六、这扇门好像谁也无法打开,也许根本就打不开。打得开也好,打不开也好,我想,这个沉默之门继续沉默下去吧!因为不去打,我们可以想象它重大无比。徐小斌(书面):沉默之门自有评论家来评。作为写作者,遵嘱对其抒发一点感受。这部书与我内心有一种很相通的感觉,让我感到惊喜
76、,它让我想起卡夫卡的一段话:“你没有必要离开房间,待在桌子旁听音乐就行了。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用等,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去揭开面具”宁肯似乎正是这么做的,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坐在桌边听着音乐,甚至连音乐也没听,只是保持沉默,然后关于李慢、唐漓、杜眉、李大头一个个地向他走来,由他来一一揭开面具。他成功了。我们能够感觉到作品背后的作者内心孤独,也许有人会想起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句话,但我觉得,孤独是孤独者的需要。在这里,孤独更是一种力量。作者意识到了沉默与孤独的力量,三岛由纪夫曾经说过一句很绝的话:“沉默比毒药更毒。”沉默之门的特别之处,正是没有按照一般社会方式去
77、表达。它的表达重在内心,也许无法表达才是我们唯一的表达。它没有表达社会需要的虚假的温情,也没有丢弃已经被社会丢弃的真诚,因此它是有力量的。在二00五年,我觉得,它是难得一见的好小说。我觉得唐漓的那一章是最精彩的,如果说此书有何缺憾的话,就是后面有一小部分的节奏稍嫌松散.如果说,中国文学是一棵大树,希望宁肯能够采摘到最高最美的枝条。宁肯: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研讨会应该说是我的一个希望,在写这部书之初,我没怎么想过要在市场上有多大反响,我想写得沉一点,深一点,寂寞一点、这样的书肯定不会赢得大众阅读,然而我又为它花费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几易其稿,每个段落,每个句子,甚至每一种语感都被我细细的打量过,可谓苦心孤诣。如果说我的第一本书蒙面之城是写给读者的,那么这本书,坦白地说是写给专家的,这一点我一点也不讳言。沉默之门是一本充满“后精英”意识的作品,“精英”相对大众一直以来不是一个什么好词,但我仍愿在某种意义上使用它,因为一方面它不合时宜地体现在我的作品里,一方面它希望得到专家、知识界的批评、讨论,具体说来希望有一个专家学者的讨论会,今天,这个希望终于实现了,谢谢大家!